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西西弗因违抗诸神的旨意而被打入地狱,被罚推一块巨石上山顶。由于巨石太重,到达山顶后马上又会滚落山脚。于是西西弗必须再次重复这苦役,永无止境。
——古希腊神话
材料二:推石上山这场斗争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加缪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革命太难投机了,所以才有如此触目惊心的嬗变和大浪淘沙的淘汰。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给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说中国共产党人胜利依靠机缘的人,怎么解释30万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足3万,却将长征变成了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 , 实现惊天地、泣鬼神的凤凰涅槃?(甲),才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最为稳固的基础。其成功不像十月革命来自一夜暴动,而是数十年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结果。1949年时党员人数为300万,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绝大多数共产党员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这一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资格,是中国社会主义 A 的基础。在近代中国,任何一个宣称能够对国家发展、对民族命运负责的政治团体,如果不能集合、产生、拥有这样一批为其宣称的主义抛头颅洒热血而 B 的先驱者,不能赢得随之而来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追随者,其宣言哪怕再冠冕堂皇,(乙)。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烈士精神”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好奇心是人的天性,②对一部分群体而言,③他们热衷于将对自然界的好奇,转化为去自然界探险的行动。④探险,本身是带有打破常规和现实束缚,⑤因此许多探险者的行为往往突破了现行管理规定。⑥今年十一期间,稻城亚丁景区通报,⑦由于擅自进入亚丁景区未开发区域开展徒步穿越活动等行为的原因,⑧王某强等8人被禁止终身不再进入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亚丁景区开展一切形式的旅游和活动。
问题在于,稻城亚丁此举属于常规应对手段,这样的惩戒,真的能劝阻那些想要探险无人之地的相关群体吗?答案不言自明。以最具代表性的鳌太线为例。鳌太线是驴友心中的户外徒步穿越圣地,但也是我国难度最大的徒步线路之一。相关数据显示,在鳌太线禁止穿越前的6年间,累计有14人死亡、4人失踪。在全面禁止鳌太线穿越后,仍有不少人进行穿越活动,遭遇不幸的人数也有所增加。这意味着,禁止进入、公告劝阻实则难以制止相关群体的进入。
(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希望能去一次新疆,亲眼目睹那里的美丽风景,感受风土人情。 B、学习任何技能 , 都不会是一蹴而就,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成功。 C、她从小就接受各种才艺培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孩。 D、他踏实肯干,公司的业务几乎都是由他一手策划执行的,真是能者多劳。(2)、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阐述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端正自己思想的句子是“ , ”。(2)、在《<老子>四章》中点明自我夸耀会导致“ , ”的后果。(3)、诗词中常以“明月”寄情,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春江花月夜》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
【清】纳兰性德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① , 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②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③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注】①红雨:喻落花。②灵飙(biāo):灵峰。③荀衣,东汉荀彧性喜香,常将衣服薰香,若去他人家坐一下,坐处三日有香气,后以“苟衣”“苟令衣香”喻人之风流倜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主要是在感慨和追忆,词人感叹人生苦短命运无常,追念过往转眼成殇。 B、词可分为记梦和追梦两个部分,都是词人过去与妻子共同的经历,具体而又真实。 C、词中包含许多现实意象和生活色彩,抒发梦醒感慨的同时也真实地再现身心状态。 D、词人借助生与死的对立,梦境与现实的反差,表达自己对妻子离去的悲伤与思念。(2)、本词是如何表现亡妻之痛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恶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材料二: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 , 期;戚族人,五月。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同也。若以尊卑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亲伯父、宗兄而卑子也。逆款大焉?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伪亦大矣!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节选自《墨子·非儒》)
材料三: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彼以我,无杀我以利。”子墨子曰:“子之义将匿邪,意将以告人乎?”巫马子曰:“我何故匿我义?吾将以告人。”子墨子曰:“然则一人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利己;十人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利己;天下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利己。一人不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
(节选自《墨子·耕柱》)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以亲疏A为岁B月之数C则亲者多D而疏者少矣E是妻F后子G与父同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相当于“何”“怎么”,与《<老子>四章》中“物或恶之”的“恶”用法不同。 B、期,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中的“期”意思不同。 C、卑子,庶子,古时称妾所生之子,“卑人”也作男子自谦之词,同“鄙人”。 D、利,使……获利,与《<论语>十二章》中“小人喻于利”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开篇使用设问句指出天下纷乱起于不相爱,由父子、兄弟、君臣关系入手,并进一步扩大关系范围,号召大家以己度人,互相爱护。 B、材料二篇名为“非儒”,顾名思义即批评儒家。以《仪礼》中记录亲属逝世依据亲疏关系有不同的服丧时长要求为例,论说儒家的观念。 C、材料三墨子与巫马子展开了一场辩论,尽管观点针锋相对,但墨子担心巫马子的说法会给他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劝说他隐藏自己的主张。 D、“墨子式”说理特点一是语言质朴平实,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二是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逻辑严密,思路清晰。(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②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5)、请简要概括三段材料中墨子、儒者、巫马子关于“爱”的不同见解,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选择其一简要评价。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熟人都说看到三三是在糠灰里长大的。一个堡子里的人,都愿意得到这糠灰里长大的女孩子作媳妇,因为人人都知道这媳妇的妆奁是一座石头作成的碾坊。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三三大了,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什么人接亲,或是什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又像是命令又像是请求的说着,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预备回家时,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像只有鱼知道这回事。
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
有一天,三三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像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
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像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
就冲过去,预备看是谁在此掰扯,以便回头告给母亲。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总爷家管事先生,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什么钓竿。什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女孩很聪明,很美,长得不坏。”管事的又说:“这是我堡里美人。”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
到这时,她猜到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三三心想:“你笑我干吗?”又想:“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她好像这句话已说出了口,被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跑去。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故说:“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你娘呢?”
“娘不在。”
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的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到三三不再怕人了,就问三三:“这是你的家里吗?”
三三说:“怎么不是我家里?”
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
就听到那城里男人说:“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
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说。不过这磨坊是应当由姑爷管理的。”
三三轻轻的呕了一口,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的塞了耳朵。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
到宋家时,宋家婶子正说起一件已经说了一会儿的事情,只听宋家妇人说:“……说是养病,……脸儿白得如闺女,见了人就笑,……谁说是总爷的亲戚,总爷见他那种恭敬样子,你还不见到。福音堂洋人还怕他,他要媳妇有多少!”
母亲就说:“那么他养什么病?”
“谁知道是什么病?横顺成天吃那些甜甜的药,什么事情不做在床上躺着。在城里是享福,到乡里也是享福。老庚说,害第三期的病,又说是痨病,说也说不清楚。谁清楚城里人那些病名字。依我想,城里人欢喜害病,所以病的名字特别多;我们不能因害病耽搁事情,所以除打摆子就只发烧肚泻,别的名字的病,也就从不到乡下来了。”
另外一个妇人因为生过瘰疬,不大悦服宋家妇人武断的话,就说:“我不是城里人,可是也害城里人的病。”
“你舅妈是城里人!”
“舅妈管我什么事?”
“你文雅得像城里人,所以才生疡子!”
这样说着,大家全笑了起来。
母女两人回去时,在路上三三问母亲:“谁是白白脸的客人?”母亲就照先前一时听人说过的话,告给三三,堡子里总爷家中,如何来了一位城里的病人,样子如何美,性情如何怪。
第二天三三的母亲到堡子卫去,在总爷家门前,碰到那个从城里来的白脸客人,同总爷的管事先生。那管事先生告她,说他们昨天曾到碾坊前散步,见到三三,又告诉三三母来说,这客人是从城里来养病的客人。到后就又告诉那客人,说这个人就是碾坊的主人杨伯妈。那人说,三三长得很好,很聪敏,做母亲的真福气。说了一阵话,把这老妇人说快乐了,在心中展开了个幻景,忙匆匆的回到碾坊去,望着三三痴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理空间和人物的生存境遇,为下文人物出场和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文中写三三的事,鱼知道的甚至比母亲还多,说明三三家庭情感的淡漠与心里的孤独寂寞。 C、文中鱼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正是护鱼心切,才有了三三与白脸少爷有趣的第一次碰面。 D、文中三三听到管事先生说让总爷做媒后的反应,展现出她纯朴、害羞、要强又可爱的形象。(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抽象的身份属性或大众化的姓名来指称人物,有意消隐了小说人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使得“单个”的小说人物具有了普遍性的特质。 B、小说中“白色”反复出现,象征着病态与城市文化,“白衣白裤”的白脸男子,他独特的“白”与疾病有关,希望能够在纯净的乡村环境痊愈。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具有充分的自由性和灵活度,也便于呈现三三丰富的内心活动,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 D、小说严格依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小说典型结构叙写,但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片段式的生活叙写。(3)、小说第二段中写到三三的梦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4)、沈从文在创作中常以“乡下人”的视角去看待城市文明,请结合文本概括“乡下人”对“城里人”疾病的认知并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实生活慌慌张张,为何还要拼命维持朋友圈里的风光?
面对每时每刻、铺天盖地的动态分享,也许有人表示倦怠,有人选择无视,但必须承认的是,在现代社会,社交媒体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愈来愈密切,朋友圈本身成为了社交场域、展现自我的公共舞台。事实上,朋友圈不是镜子,投射的不是生活最真实的那一面,而是通过发布者的选取和加工,所构建的一种“拟态图景”。就像剧场中的演员一般,精心打造朋友圈的人们会利用各种符号展现自己的形象,通过自我筛选和包装,展现多面人生中的光鲜亮丽。
其实,人生与朋友圈之间的不同,发布的人毫不掩饰,点赞的人也心知肚明。不完美才是人间真实,现实世界里的生活是信息无损的杂存,朋友圈更像是信息的窗口和集合。在状况百态的旅途中,选择最能出片的姿势、放大最具意境的景观、提炼最有生命能量的感悟——精装朋友圈,正是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亮点,留下自己最美好、最感动、最热烈、最特别的瞬间。
不仅仅是在朋友圈,千百年来,多少艺术作品,又何尝不是为毛坯现实精心打造的桃花源?居住于湖畔的梭罗,生活很是清苦,赶牛经过的人看见他的房子,就觉得这生活没法忍受,但梭罗笃定自己热爱这里:“在水流之畔定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大地会在水的浮力影响下漂浮起来。”近段时间,许多游客因为欣赏李娟的文字,慕名前往阿勒泰,亲眼见一见书中所描述的罕见美景。事实上,作家在此处的生活,并非只有四野无人的轻松感和风景秀丽的愉悦感,更多的还有现实的苦难与蹉跎。李娟曾在“冬窝子”里度过一整个冬天,临时搭起来的营地里,简陋的帐篷四下漏风,但她仿佛是躺在全世界最温暖舒适的床上一样,“像小鸡捂在母鸡翅膀下一样安全又舒适……”
不论是流淌于艺术作品里的瑰丽,还是闪现在社交平台上的绮丽,那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图景,总是给人以向往,甚至是慰藉的力量。也许毛坯是现实,但精装是愿景,作为毛坯人生的装饰存在的精装朋友圈,更多的是带来一种“愿望的投射”和“心灵的按摩”,承载着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状态”的憧憬。当然,要想实现从毛坯人生到精装人生的真正转变,单靠朋友圈里的积极“营业”、一味追求出片,还远远不够。更何况,若是沉浸于虚拟世界里的“雕琢”,与现实脱节,就很难看到真实生活里的种种风景。
说到底,朋友圈的初衷本是记录,只要真诚的表达,而非畸形的攀比炫耀,便无伤大雅。精装朋友圈固然能让人们获得一时的心理满足,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在看似琐碎、庸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精彩、寻找意义,把一成不变的日子过成五彩斑斓的诗。
——曹怡晴《人生可以“毛坯”,朋友圈必须精装?》
材料二:
继将“毛坯的生活”变成“精装朋友圈”之后,“预制朋友圈”可以被视为通过“预制”的方式,对“精装”的进一步打造。它像一条社交媒体内容的生产线,拍摄、选片、p图、文案、定位、发布,每一个环节都被精准操控。发布者不是单纯的记录者,而更像是运营者;平台也不像是工具,而更成为人格的延伸;内容不符合物理世界的真实,却似乎更贴合自我建构的真实。
这背后的心理动机,其实不难理解。朋友圈越来越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前台”,拟剧理论的提出者戈夫曼认为,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后台的生活正是为前台的呈现做准备。为了扮演这样的“完美角色”,也早有媒体曝光了由此催生的产业链:有人通过购买虚假朋友圈、修改朋友圈定位、用打车软件订豪车拍照等,“制造”人设。这无疑是一种极端的自我修饰现象。
让人反复纠结的,不仅是自我形象的建构,更有数字化影响下的社交规则和社交礼仪。究竟让渡多少隐私能既满足自己的“表达欲”又不会显得“凡尔赛”?究竟掌握怎样的发布节奏能让自己既保持“在场”又不会“刷屏”引人反感?该传递怎样的情绪和观点更容易让他人接受?种种矛盾之处看似相距甚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却近在咫尺,一不留神就容易被人划入另一个象限。这也让原本随手拍的朋友圈变成了一件需要细致权衡的事情、展现出的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社交艺术。如今,“预制朋友圈”似乎正中这一痛点,让人们在面对这些社交情景时能更从容、有备而来,从而重新获得些许掌控感。
有人说,何必给自己增加这种社交负担。不在意数字化社交的人,大可关闭朋友圈。但当社交媒体越来越被赋予社会化竞争的价值时,希望享受其红利的人则沉浸于朋友圈的这种包装潮流中。这里的“包装”并没有贬义,而是一种对生活切片的选取,和对社交意义的重新把握。通过放大自己的精致生活和个人成就,来装点平淡的生活,也提升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辨识度。
因而,预制朋友圈与其说是对社交焦虑的妥协,不如说是在网络空间中一种主动的社交策略。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社交本身的实时性和真实性被消解,或者说改写。正如法国哲学学者鲍德里亚指出的“拟像世界”的特点,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对真实世界失去兴趣,却沉溺在“拟像”之中。
这种消解究竟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何种影响,仍有待验证和讨论。不过,无论如何“预制”和“精装”,都别成为单纯追求点赞量或流量的工具人,妨碍对真实生活的追求和对真实自我的认知。
——孙小婷《“预制朋友圈”火了,一种新的社交策略?》
(1)、下列有关“朋友圈”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友圈在现代社会成为了社交场域、展现自我的公共舞台,精心打造朋友圈的人们会利用各种符号展现自己的形象。 B、精装朋友圈承载着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状态”的憧憬,单靠朋友圈里的“营业”与出片实现不了人生的真正转变。 C、预制朋友圈能够让人们在面对许多社交情景时显得更从容、有备而来,从而在数字化社交中获得充分的掌控感。 D、预制朋友圈中社交本身的实时性和真实性被消解,目前这种消解究竟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何种影响仍未可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朋友圈外,许多艺术作品也是为毛坯现实精心打造的桃花源,如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并非只有轻松和愉悦,更多的还有现实的苦难与蹉跎。 B、朋友圈的初衷本是记录,只要真诚的表达,而非畸形的攀比炫耀,便无伤大雅,精装朋友圈的存在违背了这一初衷,失去了意义。 C、朋友圈越来越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前台”,“预制朋友圈”可以被视为通过“预制”的方式,对“精装”的进一步打造。 D、数字化影响下的社交规则和社交礼仪让人反复纠结,种种矛盾之处看似相距甚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却近在咫尺。(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朋友圈“拟态图景”的特点,以及人们塑造形象、展现自我的动机展开论述,进而探讨社交媒体对现实生活的益处。 B、材料一通过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精装朋友圈”与“毛坯人生”之间的关系,引发读者反思。 C、材料二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而”“却”“但”等,表明作者自己态度不够明确,立场不够坚定。 D、材料二论证时运用理论知识,语言准确严密,能辩证分析问题;同时寓情于理,在客观冷静的说理中寄寓鲜明态度。(4)、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理解“毛坯”与“精装”。(5)、微信朋友圈的英译名是“Moments”,这个单词有“瞬间、当下”的意思。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正确看待朋友圈。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了灵活变通,与时俱进。《荀子》中又说:“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揭示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____①____,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____②____,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
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____③____,我国不妨先行一步。
(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粗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求婚者可运用什么逻辑规律来猜测?请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试问世间 , 谁不知道九寨的美呢?谁又能忘了九寨沟的美呢?五彩斑斓的树林,倒映在晶莹透亮的海子里,水中静静躺着的,是凝围了时光的巨木残枝,它们或浮于水面,或沉在水中,或半浮半沉荡漾在湖心,亭亭玉立的样子,宛若一处天然的巨型盆栽。各种各样的蓝,各种层次的绿,那深蓝,那墨绿,在阳光的折射下,如梦似幻。就算好莱坞用超高特效技术拍摄的奇幻电影所呈现的梦幻和浪漫与之相比也①____。九寨沟的美,是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力的,只有大自然能创作出这样②____的杰作,人类自己是描摹和复刻不出来的。
有人说,光是这108个充满了梦幻色彩般不可思议的海子,就已足够令人③____,更别说还有叠瀑、彩林和雪山风光。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九寨沟的美都到达了极致,今年的你,要考虑一下吗?出发,抵达,静静站在那片天地间,静静感受那里的流光溢彩,才是拥抱九寨的最好方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框线的部分,使用了多种修辞,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12、名篇名句默写。(1)、《大学之道》中的“”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梦见亡妻,别后种种却无从说起,“ ,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限凄凉。(3)、“楼”在古诗文中是常用意象,文人们借楼表达或喜或悲或闲适或忧愁或思念或激愤等复杂情感。借“楼”表达作者怀远伤感之情的句子有“ , ”。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①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志西窗②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①本词创作于作者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②西窗:思念,代指抱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统领全篇,充盈着词人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 B、“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用来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此处表达作者对恶势力的厌恶痛恨之情。 C、下阕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只有西风呜咽。写出了词人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报效国家, D、本词运用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蕴含开阖顿挫的气势。(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与本词中对英雄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两首词中词人对英雄有着怎样共同的情感。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宇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材料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吾闻A之B良贾C深藏D若虚E君子盛德F容貌G若愚
(2)、下列对文本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文中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D、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车轴,可代指车轮或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文本一中老子认为生意真正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愚钝。 C、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②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文本一中,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英)毛姆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着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上一鞭子。
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
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
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
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
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
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案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
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
“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
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
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 B、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C、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 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2)、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 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 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 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体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3)、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4)、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数字素养与技能主要是指人们在数字时代学习工作生活需要具备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数字交流能力、数字内容创造能力、数字安全意识、数字化问题解决能力等一系列素养和技能。新时代青年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水平,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____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____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面对这____、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简要赏析以上选文的语言特点。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不论是乡村全面振兴,还是区域协调发展, ① 。早在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林芝市巴吉村考察时就曾指出:“西藏的资源很宝贵,有的是很独特的,还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且今后会更宝贵。”这启示我们,坐拥资源,更要盘活资源、善用资源,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基础条件各异,如何沉潜内修、深挖特色?这就要学会积势、蓄势,“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朗县辣椒种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② , 很少流向市场。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怎么办?当地开展标准化种植,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研发辣椒佐料、辣椒酱、火锅底料等产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基于一方水土,突出地域特点,苦练内功、夯实基础,才能获得广大消费者认可、形成竞争优势。
资源不能“坐吃山空”, ③ , “跳出本地看本地”。在工布江达县同吉村,从东北引进的160多只鹿在这里顺利“落户”,打开了当地群众养殖致富的新空间;在桑日县塔木村,来自云南的葡萄在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成功培育,酿造的葡萄酒成为当地的新名片……①西部大开放、对口援藏等的深入推进,②我国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不断增强,③雪域高原的活力更足、机遇更强、后劲更多。
(1)、下列选项与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在工布江达县同吉村,从东北引进的160多只鹿在这里顺利“落户”,打开了当地群众养殖致富的新空间。
A、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她“豆腐西施”。 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捡一些烂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通过对家畜、家禽的日常生活情态的描写,来表现他归隐田园后融入平民生活。(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通过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艺术感染力。(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
2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有美堂①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② , 倒倾鲛室③泻琼瑰。
【注释】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和几位诗友,设宴小饮于此。②洒面: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③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
(1)、对以上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为暴雨到来蓄势,震撼人心,对句将浓云拟人化,突出云层遮天蔽日。 B、颔联由近及远写风雨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仿佛要把大海掀起来直扑杭州城。 C、颈联写暴雨中的西湖像一只装得过满的酒杯,暴雨砸地像羯鼓被拼命击打发声。 D、尾联化用典故,写出暴雨打在与宴人的脸上、雨骤风急的情态,呼应标题。(2)、这首《有美堂暴雨》是苏轼写景诗中的力作之一,呈现了雄奇的笔调。请简要赏析本诗的写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