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节选)

     (二)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颜氏家训•勉学》节选)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B、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C、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D、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与《论语》“温故而知新”的“而”用法不相同。 B、“曾子十七乃学”和《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的“乃”用法不相同。 C、《论语》《春秋》《易》属于“五经”,是历代儒家学子首要研学之经书。 D、婚冠,是指婚礼和冠礼,也比喻年少;古时候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首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采用比喻论证,连用多个生活中的例子展开论证。 B、选文(一)第二段先通过反面设喻论述君子积善成德能具备圣心,接着从正面设喻进一步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 C、选文(二)通过对比,表明人在孩童的时候,精神集中,学习效果好,而长大后难以专注学习,效果相对差。 D、《颜氏家训》被誉为“家训之祖”,选文(二)中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意在告诉后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5)、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素养。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我们应如何对待学习?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蒲台

    孙犁

    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白洋淀水乡了。

    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得发黑色。芦苇万顷,俯仰吐穗。

    自从敌人在白洋淀修起炮楼,安上据点,抢光白洋淀的粮食和人民赖以活命的苇,白洋淀的人民就无以为生。鱼米之乡,变成了饿殍世界。

    正二月间,正是环境残酷、白洋淀的人们没法生活的时候,县里派我到这一带组织渔民斗争,就住在采蒲台。

    采蒲台是水淀中央的一个小村庄,平常敌人扫荡不到。支部书记把我领到紧靠水边的曹连英家去住下。

    每天,天不明,这一家人就全起来了。曹连英背上回子,沿着冰上的小路,到砸好的冰窟窿那里去掏鱼。小红穿一件破花布棉袄,把苇放在院里,推动大石磙子来回碾轧。她整天在苇皮上践踏,鞋尖上飞破,小手冻得裂口。轧完苇,交娘破着,她提上篮子去挖地梨。直等到天晚了才同一群孩子沿着冰回来,嘴唇连饿带冻,发青发白;手指头叫冰凌扎得滴着血。娘抬头看见,眼里含着泪说:“孩子饿了,先去吃块糠饼子吧!开了凌,我们拿上席到端村去卖,换些粮食。”

    小姑娘嚼着冰硬的饼子说:“粮食,粮食,什么时候我们才有粮食吃呀。”说完,她望着我。娘笑着说:“对,跟同志要吧!他是咱们的一个指望,他来了,我们就又快过好日子了!”

    我看在眼里,也酸酸地难过,就说:“开了凌,我们去弄些吃喝来!”说着,连英也背着回子回来了,把鱼倒在筛子里,说:“淀里起风了,凌就要开!”

    这一晚上,我听见小红在外间屋地下一边编席一边唱:

    眉子细,席子白,

    八路同志走了你还要来。

    你们远出在外,

    敌人,就上咱的台阶!

    你快快打回来,

    你快快打回来!

    风越刮越大,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我从窗口一看,淀里的凌一丝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得岸边劈劈拍拍地响。

    这天正是端村大集,各村赶集的小船很多。小红和她母亲,也要带着编好的席、织好的网,到集上去换粮食,我也跟着到集上看看。

    赶集的人很多,那些老乡们都是惊惊惶惶的。我跟着小红娘到了席市。

    席一捆一捆并排放着,卖席的妇女都眼巴巴望着南边大梢门那里,等候着那收席的汉奸出来。

    很久不见有人出来。巳时以后,那个收席的大官员,本街有名的地主豪绅冯殿甲家的大少,外号“大吉甲”,才前呼后拥地出来。他一手拿着一个丈量席子的活尺,一手提着黑色印桶。

    收席的像员大将,站在席边,把尺丈一抛说:“五百!”

    小红的娘吃了一惊,抬起头来说:“先生,这样的席五百一领呀?”

    收席的说:“这是头等价钱!”

    小红的娘叹口气说,“先生,你说小米子多少钱一斗啊?”

    “我买的是你的席,我管你小米子多少钱一斗?”收席的愣着眼说,“不卖?好,看第二份!”

    他从她的席上踏过,就来看第二家的席。小红的娘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席上。

    第二家卖席的是个年轻人,五百一领,他哭丧着脸答应了,收席的就啪啪地在席上打上印记,过去了。年轻人一边卷着自己的席,一边回头对小红的娘说:“谁愿意卖呀!可是你不卖就是死路一条,除了他这里,你没有地方去买苇,他又不让别的客人来收席!大嫂,我看你还是卖了吧!”年轻人弯腰背起他那一捆席,到梢门口里换票去了。

    背席进去的人,手里捏着一沓票出来换苇或是换米去了。太阳已经过午。小红的娘抬头看见了我,她许是想起家里等着她弄粮食回去,就用力站起来,一步一步挪到收席的汉奸那里说:“你收了我那一份席吧!”

    “你不是说不卖吗?怎么样,过了晌午,肚子里说话了吧,生成的贱骨头!”

    小红的娘卖了席,背进去换了一沓票出来。

    我到梢门口那里一望,看见院里和河码头上,敌人收的苇席,垛得像一座座的山。我心里想:这一捆捆的、一张张的席都是这一带的男女老幼,不分昼夜,忍饥挨冻,一尺一寸织成了的。敌人收买席子的办法是多么霸道!这些卖席的人,竟像是求告乞讨,买席的一定要等到他们肚里饿得不能支持的时候,才肯成交。这还不如明抢明夺!他们设下一层层的圈套拴得老百姓多么紧!

    晚上,就召集人们开会。

    支部书记说:“同志,你知道,我们这围村子不大,却是个出鱼米的富庶地方。自从敌人在端村、关城、同口一带安上据点炮楼,扒大堤破坏了稻田,人们就没有粮食吃。我们这里出产好苇,远近驰名,就是织席编篓,也吃穿不尽。敌人和汉奸们又下令,苇席专收专卖,抢了席子去,压低席的价钱,把人们逼到绝路上来了。③端村大街,过去是多么繁华热闹!现在一天要饿死几口人!再有一年工夫,我们这水淀里就没有人了!”

    我说:“我们要组织武装,寻找活路。我们把村里的枪支修理一下,找几只打水鸭的小船,组织一个水上游击队,先弄敌人的粮食,有了粮食,什么也就好办了。”

    游击小队组织起来,一共有十只小船,二十个人。我们就在村南一带去年没有收割的大苇塘里驻扎,每天拂晓和黄昏演习。

    有一天,小红在淀里顺着标志收鱼篓,看见敌人一只大船过来,她绕着弯飞快地来告诉我们。我们在大苇塘附近,第一次袭击了敌人,夺回一大船粮食,分给采蒲台的人们吃。

    直到现在,白洋淀还流行着这首描写了真实战斗情况的歌:

    队长下命令,

    弟兄往前冲,

    不怕流血,

    不怕牺牲。

    打得他们见了阎王。

    盒子大枪敛了一大舱;

    嘿!

    一大船粮食送进大苇塘!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白洋淀水乡的优美风光,富有诗情画意,这与《百合花》开头部分对雨后山村的环境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B、从小红编席时歌唱的唱词中,读者能够感受到水乡人民与敌斗争的艰苦,同时她也唱出了当地百姓的心声,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题旨。 C、卖席子的年轻人很轻率地卖掉了自己的席子,这让小红的娘很无助,暗含了作者对年轻人不反抗行为的不满。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展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精神风貌,富有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交代了住所的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良好的地理位置为“我”组织水上游击小队、进行隐蔽演习作铺垫。 B、句子②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敌人收的苇席堆叠如山的画面,表现了敌恶势力对普通百姓的压榨之重。 C、句子③对比端村大街过去和现在的景象,表现了敌人对端村的残酷迫害,呼应了前文赶集的老乡们的惊惊惶惶。 D、句子④运用细节描写,“飞快地”表现了小红腿脚敏捷,也反映了小红一家卖席后丰衣足食的景况。
    (3)、本文是如何刻画“大吉甲”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采蒲台》是孙犁“诗体小说”之一,极富诗意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意美”的具体表现。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何高端西餐在今年突然“失宠”了?尽管每家餐厅倒下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离不开以下三大因素。

    首先,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消费降级的浪潮不断扩散,高端西餐的主流客群也变得更谨慎了。“经济下行,人们的消费愈发理性。作为西餐的主力消费群体,中高端客群的危机意识更强,开销也变得更谨慎。”成都米其林一星餐厅大厨SKitchcn、深圳三生Affinité的行政总厨岳彪说。

    其次,餐厅客流锐减的背景下,原本高昂的开店和运营成本并未降低,给经营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以西餐厅的服务员为例,他们不仅需要一口熟练的英语,还要参加餐品和酒品的培训及考核,月薪在1.5万元-1.8万元,侍酒师的月薪能达到2万元,部分厨师的工资甚至更高。总体算下来,餐厅的月均人力成本高达40万元,一些高端西餐厅的总投资往往达千万级。最后,高端餐饮市场激烈的竞争,也是导致洗牌加剧的原因之一。

    在许多从业者看来,高端西餐的洗牌不可避免。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高端西餐赛道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仅仅依靠国外名厨、奖项以及豪华装修来打造高端西餐的时代已经过去。光环散去,高端西餐们开始集体“下凡”。

    深圳Gentle L法餐创始人李程表示,海外名厨在前期有强力背书作用,有助于迅速打开中国市场,不过也存在诸多风险和弊端。知名度越高,就往往会坚持国外那套做法而导致“水土不服”。事实上,许多餐厅的产品变得更“本土化”。比如,北京宝格丽餐厅开始引入更多的本地食材和烹饪手法,同时保留西餐的经典元素,以便让顾客既能享受到西餐的精致,又能感受到新鲜和创意。除了产品更本地化,一些高端西餐厅也在延长经营时段并调整价格。通过举办活动、推出下午茶等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增加收入来源。

    “第四消费时代”来临,人们的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但并不意味着人们不消费了。当行业洗牌不可避免,被“祛魅”的高端西餐更需要回归餐饮经营的本质,做好产品、服务、运营,以提高餐厅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侯德成所说,当行业陷入低谷期,经营者更要沉下来打磨好产品和服务。

    ——《高端西餐祛魅》周里希

    材料二:

    中国传统饮食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国饮食文化发展长期受到地理、气候、历史、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史前时代,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加工食物,狩猎、采集和种植食物;随着农业的兴起,农业社会主要以粮食作为食物,米、面、豆类等为主要食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以谷物蔬菜为主食,《吕氏春秋》第十四卷《本味》创新性地总结了先秦烹调经验 ;到了秦汉时期,食养食疗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就开创“祛寒娇耳汤”等食养食疗方法 。由此,中国饮食文化开始逐步成形,饮食在农业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亦被赋予宗教、礼仪、医学等多重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不断演变,中国各地饮食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菜系,如川菜、粤菜、鲁菜、湘菜等。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中亚、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和烹饪技术,逐渐融入中国饮食文化中。现代社会,中国的饮食文化依然保持着其独特性和传统特色,中国人讲究饮食的色、香、味、形,注重食物的营养、口感和美感,强调食物与节气、季节、地域等的搭配 ,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食材搭配、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而且是引导大众追求身体健康的重要指导方向。传统饮食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通过传承传统饮食文化,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此外,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可以促进国际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西方快餐文化凭借“快速、简单、融合”的优势,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受到当下许多年轻人的青睐,使得传统中国饮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和威胁。多元文化使得传统美食在“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中悄然变化。目前,各类食品“科技与狠活”的食品行业不良案例,引起了大众对饮食养生观的注意。

    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相关部门应不断探索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促进大众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提升大众饮食文化认知水平,使传统饮食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马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起源及当代传承价值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端西餐在主流客群变得更加谨慎,体现了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人们的消费愈发理性。 B、一些高端西餐厅总投资往往达千万级别,高昂的开店和经营成本是导致洗牌加剧的原因之一。 C、史前时期,人们开始用石器加工食物,随着农业的兴起,农业社会以米、面、豆类作为食物。 D、中国饮食文化关联社会多个方面,中国饮食在农业社会占据重要地位,与宗教、礼仪、医学等紧密相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名度越高,海外名厨就越坚持国外那套做法而导致“水土不服”,存在诸多弊端与风险。 B、西餐厅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服务、经营等,当行业陷入低谷期,经营者更要沉下心。 C、中国饮食文化既保留其独特性和传统特色,强调节气、季节、地域,又融入了外来文化。 D、目前,各类“科技与狠活”的食品行业的案例,引起了大众对饮食养生观的注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2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春盘得青韭,腊酒寄黄柑。 ——苏轼《元祐九年立春》 B、直饶书与荔枝来,问纤手、谁传冰碗。 ——赵彦端《鹊桥仙》 C、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李清照《晓梦》 D、小槽清凝带膻香,酿法知非羸角羊。 ——陈造《张守送羊羔酒将以三绝次韵》
    (4)、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4、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放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鲁班首创“木鸢”,这是最早的风筝。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将竹哨绑在风筝上,放飞时风吹竹哨,声似筝鸣,十分悦耳, ①  , 并沿用至今。那时很多人在放风筝时,都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名称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 ②  , 让纸鸢随风而去,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不幸、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因此,在古人眼中, ③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丫鬟发现一个大蝴蝶风筝断了绳,挂在了竹梢上。林黛玉的丫鬟(甲)想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体弱多病的(乙)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又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 稻香老农(丙)劝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住在怡红院的(丁)则说:“可惜不知落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它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罢了。”不难看出,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除难的手段,不能捡拾别人放的风筝,也是怕沾上晦气。

    (1)、下列选项中填写的人物与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描述完全一致的是( )
    A、甲:紫鹃乙:林黛玉丙:李纨丁:贾宝玉 B、甲:鸳鸯乙:王熙凤丙:探春丁:史湘云 C、甲:紫鹃乙:林黛玉丙:探春丁:贾宝玉 D、甲:鸳鸯乙:王熙凤丙:李纨丁:史湘云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淡学”一词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淡学”,( A ),提倡的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外表宠辱不惊、不争不抢,内心平和安宁、八风不动。

    ①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②在社会规训和自我加压的双重鞭策下,③成年人一直面临着不小压力。④想做一个“高分”成年人,⑤往往要付出巨大的脑力、精力和情感成本。⑥选择“让精神减负”“让欲望减少”,⑦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就像船行大海中,风浪越大,越需要稳固的“船锚”,以平和稳定的内在对抗外界的( B )。主动抛弃一些负重,是为了更好地轻装前行。

    从丧、佛系,到内卷、淡人,我们一直热衷于贴标签、对号入座,但这也容易陷入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等标签化思维。其实, 甲 。一个线下社交中“淡淡”的人,也许 乙  丙  , 也会因在意的人或事开怀大笑或泪流满面;工作中看似“淡淡”的人,可能也在为了自己的小目标“淡卷”。所以,你可以浓,也可以淡,可以时浓时淡,也可以内浓外淡……我们不必被标签束缚,无论是( C )还是热烈滚烫,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只要是让自己感觉舒服的,就是最好的!

    (节选自人民网《“随便吧”“都可以”……你是这样的“淡人”吗?》)

    (1)、请在文段的括号处填上合适的成语。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将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写出来,并修改。
    (3)、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的“”两句,表达了每一个有志之士要担当大任就应当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2)、李白托月寄情,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写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可随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3)、面对着滚滚向前的流水,光阴转换、岁月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小刚情不自禁吟诵古人的诗句:“。”
  •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大雨,谷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 , 极言得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弓矢,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雨水之患A阴阳B恒理C岂可谓天谴D而系E圣心哉F太宗G深纳其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之意,孟子以此体现其力主仁政思想。 B、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有此称。 C、扶疏,枝叶稀疏之意。此句意为古人用种树比喻治理国家,种之日浅,则枝叶稀疏。 D、社稷,国家的代称,本指土神和谷神。“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即祭祀土神的活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的政治主张,唐太宗面对水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正体现了孟子这一主张。 B、孟子强于论辩,善于说理,通过生活常理说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又利用排比、对仗等句式增强语势。 C、材料二中岑文本阐述的开创容易与守成不易的观点与魏征提出的“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是一致的。 D、岑文本的封事极具文学美感,其中使用了对仗,句式较整齐;类比推理,层层递进,具有较强说服力。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

    (5)、孟子提出的“不忍人之心”,在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新生

    【前苏联】基里尔·梁波夫

    皮包屁股,是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坐着小车在火车过道里滑来滑去、口中大唱悲歌的人。我父亲即是这样的人。1942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1945年,他的队伍在华沙城下遭到伏击,所有人都成了肉饼,只有父亲幸存下来。

    我当时5岁,疏散后跟妈妈回到列宁格勒,并不知道父亲发生了什么事。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他死定了。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没有阵亡通知书,不过却常常有从喀山来的信件寄到战前我们跟外婆住过的地方。

    有一天,我们从妈妈收土豆的农庄里回城,车厢内爬进一个坐着木头小车、身穿破背心、衣服脏兮兮、胡子乱蓬蓬的人。他用双手支撑地板,滑过车厢过道,唱着一支关于营队侦察员的歌。妈妈仔细地看着他,然后就大叫起来,向他跑去,①不过那男人却突然决绝地转过身子,向相反的方向滑走了。他在走廊附近跌落到小车外面,剩下的路只好匍匐前进。当我们追上他时,发现他已经烂醉如泥。

    他是我的父亲。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着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他哭了,号啕大哭。

    我们把他带回家。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此外父亲伤得很重,包括心灵和身体。

    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蜷缩着身子。最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腿,腿疼呀……”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也哭,因为怜悯和恐惧。有时我竟希望他没有回来。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自从他出现后,妈妈不再关心我,以前她常常坐在床边跟我交谈,可是自从父亲回来后,我不得不睡在地板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们尝试重新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则成了局外人,无法在家庭的崭新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一天妈妈对父亲说,她想生个孩子,父亲说,他也想有个孩子。不过这很难,他是个残废,没有收入,抚恤金还没发,有个孩子生活很难。妈妈说,没关系,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差,还养活了3个孩子呢。我真想大声叫:你们是有儿子的呀,你们要拿我怎么办呢?难道我对你们来说就是个空位子吗?

    不久,妈妈对父亲说,她怀孕了。她一句话也没跟我说,但是我一清二楚,我整天都跟他们在一起,尽管对他们来说我并不存在。

    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非常小,长着一张老人的脸。我常常走到他的床边看着他,这是我的兄弟,我觉得自己对他的爱一点儿也不少于我对父母的爱,尽管他生下来就是为了取代我,这很明显,因为他们甚至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

    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②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我则整日坐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秋去冬来,冬去春来。孩子们上学了,他们却忘了让我上学,或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夜里父亲不再叫喊,妈妈也早就停止了哭泣,只有我仍旧每日坐在窗台上,生活不声不响地从我身边悄悄溜过。有一天父亲说:“我想去看看科利亚。”

    妈妈哭了。

    “把我带到他那儿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儿子……”

    “没错,没错。”妈妈急忙应和。

    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收拾行装,却有种奇怪的轻松感觉。我已经很久没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从不出门,不过这一次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去。

    我们从家里出来。一路上谁都不说话,父亲在妈妈旁边滑行着,努力不使自己落后。

    路上他们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

    墓地上空无一人,大片雪花静静地飘落下来。妈妈很快就找到那座坟墓。

    “在这儿。”她指着。

    父亲看着小坟丘,久久地一言不发,后来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放到嘴边喝了几小口,然后将瓶子递给妈妈,妈妈也喝了一小口。

    “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

    妈妈又哭起来。

    “孩子们都在这儿。”她哭着说。

    “走吧,”过了很久,父亲说道,“该去接科利亚了……”

    他们向出口走去,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花中。

    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11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解释“皮包屁股”,由此联系到我父亲的经历,这既凸显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同时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当我们追赶上父亲后,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他肮脏的脸颊和肿胀的眼睛,表现出母亲对父亲真挚的爱。 C、父亲和母亲给新出生的孩子——“我”的弟弟取了一个和“我”一样的名字(科利亚),可见父母想用弟弟取代“我”。 D、文章结尾处设置了寂寥的墓地、雪花飘落这些场景,对父母的表现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这些都渲染了肃穆感伤的氛围。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父亲在母亲认出自己后却决绝地转身滑走,体现了父亲受到战争重创后的冷漠。 B、句子②中父亲虽然行动极为不便,但为抚恤金四处奔波,体现了他为家庭的幸福而努力。 C、句子③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却极具震撼力,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句子④交代了“我”已经去世,使前文许多不合理的情节最终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3)、小说以逝者科利亚的视角叙事,增强了艺术效果。请结合“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这个段落试作分析。
    (4)、小说以“新生”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再看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我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里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在又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古人有时以象和境对举,很能见出它们的区别,如王昌龄说:“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刘禹锡说;“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显而易见,象指个别的事物,境指达到的品地。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象比较实,境比较虚。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诗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春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如果把这两句诗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它包含四个意象:“小楼”“深巷”“春雨”“杏花”。“小楼”“深巷”,有静谧幽邃之感,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带着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陆游这两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富有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月亮创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净的审美意境。这首先是因为月亮升起于“寂寂人定初”的夜晚,人类主要是在太阳下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就赋予太阳与月亮不同的含义。太阳意味着真实与运动,而月亮象征着寂静与超脱。太阳下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停歇之后,艺术的创造便在寂静的月色下悄然展开。其次月亮的文化内涵是阴柔的美学风范。当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明月意境时,也就找到了月亮原型,呈现出娴静与空灵的审美特征。

    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衬托着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寞寞心事中笼罩着一片飘逸出尘的寂寂梵音,月在艺术观照中的虚静,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心的虚静。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谓:“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初升的明月升起于松间,带来丝丝夜凉,凉爽的夜风送来阵阵悠扬的泉声,整个时空充满着天籁般的乐音和遗世独立的静谧。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几乎可以说是道破了月的虚静的审美底蕴,即使是茫茫尘世,只要望一望月亮,看一看月光,也可以澡雪精神,洗尽尘烦,带来审美的愉悦温馨。

    月亮展示给人们的还是澄碧晶莹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从《陈风》的“月出皎兮”到《春江花月夜》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空里流霜不觉飞”,月亮始终是冰清玉洁的形象。刘禹锡这样写道:“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八月十五日夜玩月》)静静的月光洗着大地、洗着宇宙,也洗着人们的肝胆精神。在月光的映照下,世界被改造了、被移动了、被诗化了。人们喜欢用冰轮、玉盘、清辉等来指称月亮,正是表现着月的洁净品格。

    (摘编自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象和意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有个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 B、意象与意境有明确的异同点,它们都为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但意象又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而微的单位。 C、月亮寂静与超脱的象征意义,使得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意境,并呈现出娴静与空灵的审美特征。 D、《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的载体,向人们展示了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是“意”和“象”的有机融合,在表情达意上,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和简洁直白的抒情。 B、“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一句借助松树、明月、山泉等意象及其相互作用,营造出清幽美丽的意境。 C、意象之所以带上了固定的、不可创新的意趣,是因为它已经被我国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 D、意象组合构成意境,“境”生“象”且超乎“象”。“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
    (3)、下列选项中,“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B、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4)、下列诗句都包含由“雁”构成的意象,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其意蕴。

    ①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球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二高峰是乔戈里峰,它们都是登山者的终极挑战。其实,攀登人生高峰也是一样,勇拿第一的确不错,但有时,争得第二也是一种选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后复聚而散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兴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货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频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一语未了,只见栏杆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是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的好处,倒觉得堆砌牵强了。”二人不防,倒唬了一跳。细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妙玉。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1)、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叫我对什么才好”的“什么”含义一致的是
    A、什么“不知道”,昨天我还提醒了你的。 B、他说得挺含糊,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C、甭说什么客气话了,有事儿就说吧。 D、什么!都九点了,咱们得马上动身了。
    (2)、《红楼梦》的正册包括了四位宾客,请填写选文未提及的宾客名字;另外,请填写史湘云在结诗社时所用的别号:并根据选文中黛玉的诗作概括她的性情。

    ①文中未提及的正册四位宾客之一:

    ②史湘云别号:

    ③林黛玉性情:

    (3)、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为“何等自然、现成、有景且又新鲜”语义不变,可原文表述更贴合情境,请作赏析。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娟的文字描述通常都具有十足的真实感,她深入边疆底层老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以个人身份去观察、还原生活,以自己的视角去记录、体会,将生活的百态用原生态的文字方式呈现给读者,在展现边疆魅力的同时,也将读者带入这种最为纯净的情感体验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作品中有两个①____的世界,那就是哈萨克牧场的世界和牧场之外的世界,其中有不同视角的差异、有想象与现实的碰撞、有对生活和这个世界的反思、有脱离于固化认知的体会。由于这些重要的元素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使得她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更丰富,而且具有了非虚构的外衣。同时,在坚守非虚构创作的同时,李娟也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其诗性的叙述语言和心灵化的表达也使得她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她的作品中有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她借助幻梦、通感、错觉、意象等手法使语言更加感性化,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

    李娟文字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对非虚构素材与虚构想象之间的合理融合,个人与观察对象②____的距离把握,情感抒发在物景描写里的自然渗进,现实与象征的交织互映,以及始终诚恳谦逊的写作姿态,避免了像不少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由于面对社会底层观察对象时的心理“优越感”“俯视感”,而造成客观和深度的欠缺。

    (1)、请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②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请根据选文,用一个并列关系的句子概括李娟散文创作的特点。(不超过25字)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明全诗主旨。
    (2)、《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
    (3)、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等,如“”。
  • 1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注】张养浩为官三十余年,而长时间的仕途却令他厌倦,刚逾中年便辞官归隐,此曲是张养浩久历官场之后所做。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点出时令,秋天到了,凄风苦雨,亭台楼阁中也黯然生凉,从而为全词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晚秋氛围。“可怜”二字,兼指草木与人事而言。 B、“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两句是词人怜惜菊花,当过了重阳,从秋入冬时,菊花也凋零了,花残叶败,早已没有了盛开时的风流姿态。 C、“对黄花人自羞”照应题目,面对菊花,诗人羞惭难当,感叹人不如花。诗人宦海沉浮,最后落得辞官归隐而自怜自叹,曲风慷慨悲壮。 D、“问花不语”引自欧阳修词《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化用前人词句而自出新意,曲辞浅近通俗而意蕴深远。此曲在艺术上的成就可见一斑。
    (2)、朱熹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请结合这首曲子分析它的“曲折”之处。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 , 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故水郁则为污,树郁则为蠹,草郁则为菑。国亦有郁。主德不通,民欲不达,此国之郁也。国郁处久,则百恶并起,而万灾丛至矣。上下之相忍也,由此出矣。故圣王之贵豪士於忠臣也,为其敢直言而决郁塞也。

    周厉王虐民,国人皆谤。召公以告,曰:“民不堪命矣!”王使卫巫监谤者,得则杀之。国莫敢言,道路以。王喜,以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召公曰:“是障之也,非弭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而溃,败人必多。夫民犹是也。是故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是故天子听政,使公卿列士正谏,好学博闻献诗,矇箴,师诵,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下无遗善,上无过举。今王塞下之口,而遂上之过,恐为社稷忧。”王弗听也。三年,国人流王于彘。此郁之败也。郁者不阳也。周鼎著鼠,令马履之,为其不阳也。不阳者,亡国之俗也。

    管仲桓公。日暮矣,桓公乐之而征烛。管仲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君可以出矣。”公不说,曰:“仲父年老矣,寡人与仲父为乐将几之!请夜之。”管仲曰:“君过矣。夫厚于味者薄于德,沈于乐者反于忧。壮而怠则失时,老而解则无名。臣乃今将为君勉之,若何其沈于酒也!”管仲可谓能立行矣。凡行之堕也于乐今乐而益饬行之坏也于贵今主欲留而不许。伸志行理,贵乐弗为变,以事其主。此桓公之所以霸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达郁》)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凡行之堕也A于乐B今乐C而益饬D行之坏也E于贵F今主欲留G而不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意思是“滞留”。与“昂其直,居为奇货”中的“居”意思不同。 B、“目”,意思是“递眼色”。与“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意思相同。 C、“壅”,意思是“堵塞”。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壅”意思不同。 D、“觞”,古代盛酒的器皿,用觞饮酒时,常有敬酒动作,文中引申为“宴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体郁结会生病;树木郁结会腐臭生虫;国家郁结也会导致各种邪恶一齐产生,所有灾难一起到来,由此产生高官与下民互相残害。 B、周厉王残害百姓,国人怨言四起。厉王派人监视敢于指责的人,抓到就杀。召公上谏,厉王不听他的劝告,将他放逐到彘地。 C、“周鼎著鼠,令马履之,为其不阳也”意思是说,周朝的鼎上雕刻着马踏着老鼠的图案,原因是老鼠不属于阳气。失掉阳气,是亡国的特征。 D、齐桓公喝酒喝得很高兴,希望能晚上继续。管仲劝他不要贪图美味、沉湎享乐,显示了不为尊贵和享乐就改变原则的贤臣风范。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②壮而怠则失时,老而解则无名。

    (5)、召公和管仲都是名臣,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两人在内容上劝谏君王的异同点。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士

    陈春成

    他惬意地陷在角落的软椅中,不像过去人们熟识的那样,置身于一片翠绿和山呼海啸间。关于他的退役有多种说法,伤病自然是一个,但三十岁也略早了些。

    他小口地抿着酒,静默了一会,忽然说,你愿意听的话,我倒是可以提供一则素材,一个充满了失败和古怪的故事。周围太安静,他还是压低了嗓音。这简直像毛姆或茨威格笔下的场景。在那种旧时的疗养酒店,悠长的假日,或航海轮船上,渺渺烟波中,两个人相遇了,喝点酒,倾述平生,然后分别。外面仍是凉雨潇潇,庭院中的松干横过窗前,针叶披纷,频频滴着水。后面是云山。他开始讲述:

    曾外祖父回国时带了几件纪念品:一盒檀香,总舍不得点,后来受潮了;一只黑色茶盏,摔碎在回程的船舱里;一尊小小的木雕。木雕是紫红色的,泛着隐隐的淡金色光泽,只有马克杯那么高。是一个瘦极了的老人,络腮胡子,半裸着,肋骨一道道很明显,坐姿,一腿盘着,一腿蜷立起来,双掌叠放在膝盖上,手背撑着下颏。我从小把它看得很熟。老人的眉目须发,筋肉的线条,衣服的褶皱,那种独特的紫红色,若有若无的金光,现在仍历历在目。几年后一场始于电熨斗、两小时就被扑灭的小火灾对我的影响重大。火从邻居家蔓延到我们家,烧掉了半层公寓。那尊木雕、我床头贴着的马拉多纳、九岁时拿的最佳射手奖杯,那间公寓里残留的一切东德记忆,全烧没了。

    我的职业生涯你大概了解,算不上完全失败,但远远没达到人们的预期。我确实有个巨星式的开端。像许多横空出世的年轻球员一样,我被说成是天才。但要成为巨星,就要比别人厉害很多。除了天分本身,还要有能实现天分的天分,比如心态好,球荒再久也不被自我怀疑摧毁;比如好胜心强,这没法后天养成,是成为顶级球员的禀赋;比如不易受伤的体质。众所周知我缺乏最后一种。我的盘带方式、惯用的加速和急停转向,注定了我的膝盖和脚踝是消耗品。

    以后没人再踢古典前腰了。人们说我踢得富有观赏性,但对比赛结果没有决定性影响。炫技,粘球,对抗不强硬,说的都没错。可我就爱这样踢球,从小如此。现代足球追求的是快节奏和高强度,是一脚出球,高位逼抢,任何人都很难从容地拿球,剩不下多少优雅和细腻。防不住的,放倒就行。我不想踢那样的足球。我喜欢盘带,我享受球与脚的触感,在人群中游走,送出意想不到的妙传,或者后插上,打一脚凌空远射。马特乌斯有一次和我聊天,说我的踢法只适合在小俱乐部里当核心,任性地踢一些漂亮的比赛,拿不到什么奖杯,但赢得球迷的爱戴。有些球员热衷于罗列自己的荣誉纪录,几个奖杯,几次金靴;我则有一连串的伤病纪录,哪个部位,伤停了几月。

    我浅薄的文学爱好始于一次养伤期间。我发现一堆书里央了一本忘了是谁的诗集和黑塞的《悉达多》。我花一个午后翻看了后者。悉达多的原型就是释迦摩尼,他出身贵族,却投入空门苦修,又放弃了苦修,想参与这尘世,从中获得彻悟,于是学习经商,敛财,欢爱,几年后又厌倦这一切,准备投河。这时他听见一个声音,是一声“唵”,这音节代表圆满,是他过去说惯的祷辞的起始和收束。他在脱口而出这音节的刹那,得到了寻求已久的彻悟,领会了世间的全部真谛。他有种似曾相识的气味。木头的气味。我合上书,很认真地回想家里那座被烧掉的木雕,像记忆马拉多纳的动作一样,它抱膝而坐,原来是释迦摩尼在雪山中苦行坐禅。

    我涉足了一个完全异样的境界。作为一个球员,你天生要有对胜利无止境的饥渴,要有对失败的极度羞耻,咆哮庆祝和掩面痛哭可能发生在五分钟内,要惯于承受这剧烈的感情颠簸;而在闭目静坐的时刻,在回想那尊雪山大士的时刻,这一切暂时松开我了。我体验着这没有情绪的情绪,稀释着自我意识,抱膝而坐,往返于存在与消失的边缘。你的膝盖也痛吗,悉达多,不然你干吗那样怜惜地捂着它?我百无聊赖,把耳朵贴到膝盖上去听。过了很久,从骨节与骨节的深谷,从积液的湖底,从我半月板的颓垣断壁间,升起一个音节,像一粒星,越来越亮,悠长如一声钟响,是那声“唵”。这一声“唵”中包含了所有的声音。我听见远古的霹雳响彻荒野,群龙的哀啸,板块深处的吱嘎,花粉坠地时的轰然,听见水的奔涌,分不清来自江河还是叶脉中的汁液,听见战阵中兵刃的斫击,也可能是酒杯里冰块的叮叮。全人类的话语化为巨大的嗡鸣,而我像一只承接瀑布的陶罐……众声在我意识中鼓荡,纷飞盘绕,最终又凝结为那一个音节:“唵……”

    你可能不信,我常读里尔克,介于懂和不懂之间,而且无端觉得他也听过那声“唵”。“美无非是我们恰好能承受的恐怖的开端”,说的就是那音节,不是吗?此外,我是《暗黑》的剧迷。我依然享受足球,作为一个观众,我能更彻底地享受了,因为观看时不再怀有竞争心和偏见。我如今是梅西的忠实粉丝。

    谈话到这里结束。外面的雨小了,成了濛濛的雨雾,后面是云山。第二天,他就离开了酒店,飞往柏林。

    (选自《收获》2021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山大士是雪山中的苦行僧,也是小说叙事明灭间一直深隐的精神意象。 B、木雕在东德公寓的一场火灾中被烧毁,那时他知道佛像的记忆也烧没了。 C、灵动、飘逸的踢球风格成为了时代的稀有之物,而他还在坚持并因此受伤。 D、宇宙深处传来的“唵”,为追逐而又负伤的主人公展开了疗愈的神启时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营造了静谧舒朗的氛围,为敞开一场精神求索奠定了一种真切的基调。 B、作者将抱膝而坐的雪山大士与膝盖容易受伤的足球运动员对照,展露着叙事的巧思。 C、作者插入悉达多的故事,暗示唯有经历漫长岁月的苦修,才有心境倾听那一声“唵”。 D、作者以木雕为线索,围绕木雕的“失”与“得”组织全文,叙事虚实相生、磅礴恣肆。
    (3)、文中的足球运动员与雪山大士产生了奇妙的联结,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们的相似之处。
    (4)、小说首尾主要采用第三人称,主体部分主要采用第一人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设置的效果。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神话和科学,好像是两个极端,一个是主观幻想,另一个是具有严格条件和要求的客观现实。但是说也奇怪,往往神话中幻想的东西后来被科学实现,神话竟成了科学的预言,或者说,神话不知不觉地走向了科学——这难道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吗?

    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在印刷所广场旁边,法玛还成什么?”又说:“在避雷针面前,朱庇特又在哪里?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

    ③这段话的主要用意是,我们对它需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理解为科学和神话是誓不两立的。只能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举出希腊神话中这几个著名的例子,说明有了科学的创造发明,神话中的部分幻想已被科学家实现,自然不得不消失。但神话对科学的启迪之功,终于是不可没的,所以我们今天再来重温神话中的那些“儿童时代的天真”,感到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语),也是很自然的。

    ④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里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梦想能够在空中飞行,于是有关于“飞毯”的故事;梦想加快走路的速度,于是有“快靴”的故事。自然,这些不过都是神话的幻想,可是这些幻想,不是都已经被今天的科学实现了吗?今天的飞机、火车、电动织布机、住房快速施工法等,不是都已经代替了远古时代神话中的幻想了吗?而神话,在若干世纪以前,就已经构成幻影想象到了这些事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些神话实在可以称为“幻想的科学”。

    ⑤中国神话在这方面一点也不逊于世界各国神话。千里眼,顺风耳的民间传说是大家所熟知的了,现在的电视、电话岂不是千百倍地扩展了千里眼、顺风耳的功能吗?拿飞行的设想来说,中国的神话早已有“鲁班刻木为鹤,一飞七百里”(《述异记》卷上)、“奇肱民能为飞车、从风远行”(《博物志·外国》这样的记述,说明我国人民至少在一千五六百年以前,已通过神话幻想对飞行作了科学预见的描绘,其准确程度,当然又胜于像“飞毯”那样原始性的简单设想,实在令人惊讶。

    ⑥在医药方面,中国神话的想象更是大胆、突出。《博物志·外国》记叙的穿胸国。说穿胸国原本是被禹所杀巨人防风氏的后代,禹平治了水土,乘龙巡视海外各国,经过南方防风氏的部族。防风氏有两个臣子,想谋害禹不遂,怕禹降罪,拿刀自贯其胸而死。禹哀怜他们,叫人用不死草去救治他们,后来两人都活了,胸口从此留下一个洞,生下的后代就成了穿胸国。《述异记》载:“日林国有石镜,方数白里,光明莹彻,可鉴五藏六府。”这竟成了科学的预言,今天的X光透视之类,岂不真的“可鉴五藏(脏)六府(腑)”吗?

    ⑦“嫦娥奔月”的神话,可说是达到了中国神话幻想的最高峰:神话居然设想吃了不死药的美丽妇女,竟飘飘然飞入了月宫,幻想那团栾的皓月是可以居住人的地方。这想象是多么美妙!可又是多么大胆!今天载人宇宙飞船已经登上了月球,使“嫦娥奔月”神话成了科学的现实。科学的成就今天是如此,说不定有一天科学还会让人们登上别的星球。科学固然伟大,然而,在两千多年以前,让人们作“嫦娥奔月”幻想,让人们通过幻想预见到今天科学现实的神话,岂不也同样伟大么?

    ⑧“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里一段有名的话,对神话起源,作了唯物主义的阐述。茅盾在《神话杂论·自然界的神话》里说:“解释自然现象的神话……可以说是原始人或野蛮民族的科学。”也是这个意思。古代人们看见日月星辰向西北方的天空移动,大江小河的水往东南方的大地灌注,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便造作神话说,这是共工头触不周山,折断了天柱,使“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造成的结果。如此等等,固然是神话幻想,但也未尝不可以将它看做一种古代人们的科学假说。虽然这类假说永远也不会通过科学研究而证实,不过基于求知这一点,神话和科学有共通的精神,人们终归还是会从神话幻想逐步走向科学的创造发明。

    ⑨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中谈到神话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时,曾经这么说:

    ⑩神话是一种虚构。虚构就是从既定的现实总体中抽出它的意义,而且用神话体现出来,——这样我们就有了现实主义。但是,如果在既定现实中所抽出的意义上面再加上——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想——所愿望的,可能的东西,这样来补充形象,——那么我们就有了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是神话的基础,而且它是极其有益的,因为它帮助激起对现实革命的态度,即实际地改变世界的态度。

    ⑪这段话使我们理解到,神话虽是一种虚构,但却不是虚妄,不是谎言,而是基于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积极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对现实采取“革命的态度”,使幻想的事物有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事物,从而“实际地改变世界”。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传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话和科学,看起来是两个极端,但不能说是誓不两立的,有些神话已经被今天的科学实现。 B、作者认为,我国“鲁班制木鹤”“奇肱民制飞车”的神话传说胜于西方的“飞毯”和“快靴”。 C、与如今登月的伟大科学壮举相比,能在两千多年以前做出“嫦娥奔月”的幻想,是同样伟大的。 D、作者认为,神话虽是虚构,却是基于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2段的内容可以说明,科学的创造发明代替了神话的天真幻想,作为原始宗教信仰,这些神话中的神人理应消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 B、从第6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今天科学发明中的某些药物和医疗器械可能已经达到神话中的疗效了,神话可谓是“科学的预言”。 C、从第8段的内容可以见到,原始人类造作神话解释自然现象,实在含有强烈的求知意味,这可看作是科学的萌芽。 D、从第10段的内容可以得出,神话的虚构特性可以帮助人们找寻事件的现实意义,并去探寻和改变人们所希望的未知世界。
    (3)、下列神话未体现“实际地改变世界”的一项是( )
    A、大禹治水传说中,有“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的记载。 B、七仙女传说中,傅员外百般刁难,七仙女一夜之间织成十匹云锦。 C、黄帝与蚩尤大战中,有“蚩尤请雨,黄帝乃下天女止雨”的记载。 D、夔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常见的神兽,传说其“一足,踔而行”。
    (4)、本文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且取得了相应的表达效果,请列举两句予以说明。
    (5)、作者认为神话对于科学发展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美国籍犹太裔物理学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

    平坦的路好走,但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

    ——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钱玄同

    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根据地质学家调查发现,②湖光岩是一个封闭的淡水湖,③湖面高程为23米,④四周环绕着由火山碎屑岩组成的一图岩壁,⑤其最大高程仅为87.6米。种种迹象表明,湖光岩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进一步调查后,人们发现,湖光岩位于我国著名的第四纪火山活动区——雷琼地区,大约在距今16万—14万年前。这里发生火山喷发,地下岩浆猛烈上涌,到达地壳浅部时与地下水相遇,导致地下的“大锅炉”不堪重负,爆发出炽热的蒸汽,(甲)。这些爆炸并非 A  , 而是经历了多次,最终使得地面塌陷,形成巨大的坑涧。历经漫长的地质时期,爆炸产生的碎屑物沉积在坑洞的边缘,形成火山碎屑岩,地面上的大坑则逐渐汇水变为了湖泊,(乙)。

    需要说明的是,湖光岩的形成并非简单的火山喷发所致,而是火山活动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部分火山碎屑岩,湖光岩周边并无其他明显的火山遗迹,这与长白山天池等典型的火山口湖 B 。地质学家把湖光岩这种类型的火山口称为“低平火山口”,国际学术界则称之为“maar”,音译为“玛耳”。所以,湖光岩在地质学上的专业名称应为“玛珥湖”。

    有趣的是,如今的湖光岩还存在许多令人费解的谜团。据传,在湖光岩的湖面上,(丙),即便是在落叶缤纷的金秋时节,飘落到湖面上的树叶也会很快消失;也有人说,湖光岩的湖水具有神奇的自我净化功能,即使当地遭遇严重干旱,也不会干涸;还有人说,此地距离海洋仅有4.5千米,湖底与海洋间或许存在着神秘通道;甚至还有目击者声称在湖中见过被称为“龙鱼”和“神龟”的不明生物,它们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不为人所知……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未解之谜,为湖光岩增添了无尽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一探究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请简要概括湖光岩形成的过程。
    (5)、文中最后一段引用各种传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