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因是贬江州司马。此《唐书》本传语也。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弘靖不足道,贯之于是为失矣。白集载与杨虞卿书云:“左降诏下,明日而 , 思欲一陈于左右。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 , 迸血体,碟发肉,所不忍道。合朝震栗,不知所云。仆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邪?故武丞相之气平明绝,仆之书奏日午入。两日之内,满城知之,其不与者,或语以伪言,或陷以非语,皆曰:‘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白之自述如此。然则一时指为出位者,不但宰相而已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五笔·卷八》)

    材料二: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筐,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如此者凡十年,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吟罢自晒,揭瓮拨醅,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暮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

    (节选自白居易《醉吟先生传》)

    (1)、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每良辰美景A或雪朝月夕B好事者C相遇D必为之E先拂酒F罍G次H开诗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亟捕贼”的“亟”,指立刻,与“亟须纠正”的“亟”词义相同。 B、“明日而东”的“东”,与《劝学》“非能水也”中的“水”用法相同。 C、“仆以书籍以来”的前一个“以”,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用法不同。 D、“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句式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书》记载,白居易率先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下旨立刻追捕杀死武元衡的盗贼,洗刷朝廷的耻辱,并强调必须以逮捕到盗贼为目的。 B、白居易在寄给杨虞卿的一封信中说,当时朝中不赞同他做法的人中,有人造谣中伤他,有人用假话诬陷他。 C、白居易在外做官三十年,因为年纪大了,且昏庸糊涂,所以退居在洛阳履道;那个地方有池有竹有乔木,而且还有楼台水榭舟船木桥。 D、白居易研究佛学,与佛教朋友、诗友、酒友交游,听歌吟诗,饮酒,游山水,热衷于赋诗与酿酒。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因是贬江州司马。

    ②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5)、结合两则材料,对于白居易被贬的经历,他自己和洪迈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

    余华

    ①我觉得土地是一个充实的令人感激的形象,比如是一个祖父,是我们的老爷子。这个历尽沧桑的老人懂得真正的沉默,任何惊喜和忧伤都不会打动他。他知道一切,可是他什么都不说,只是看着,看着日出和日落,看着四季的转换,看着我们的出生和死去。我们之间的相爱和勾心斗角,对他来说都是一回事。

    ②大约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我离开了杭州,跟随父母来到一个小县城。我在一条弄堂的底端一住就是十多年,县城弄堂的末尾事实上就是农村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那块有着很多池塘、春天开放着油菜花、夏天里满是蛙声的土地上,干了很多神秘的已经让我想不起来的坏事,偶尔也做过一些好事。

    ③回忆使我看到了过去的炊烟,从农舍的屋顶出发,缓慢地汇入到傍晚宁静的霞光里。田野在细雨中的影像最为感人,那时候它不再空旷,弥漫开来的雾气不知为何让人十分温暖。我特别喜欢黄昏收工时农民的吆喝,几头被迫离开池塘的水牛,走上了狭窄的田埂。还有来自蔬菜地的淡淡的粪味,这南方农村潮湿的气息,对我来说就是土地的清香。

    ④这就是土地给予我,一个孩子的最初的礼物。它向我敞开胸膛,让我在上面游荡时感到踏实,感到它时刻都在支撑着我。

    ⑤我童年伙伴里有许多农村孩子,他们最突出的形象是挎着割草篮子在田野里奔跑,而我那时候是房屋的囚徒。父母去上班以后,就把我和哥哥反锁在屋里,我们只能羡慕地趴在楼上的窗口眺望,他们时常跑到楼下来和我们对话,他们最关心的是在楼上究竟能望多远,我哥哥那时已经懂得如何炫耀自己,他告诉他们能望到大海。那些楼下的孩子个个目瞪口呆,谎言使我哥哥体会到了自己的优越。然而当他们离去时,他们黝黑的身体在夏天的阳光里摇摇晃晃,嫉妒就笼罩了哥哥和我。那些农村孩子赤裸的脚和土地是那么和谐。

    ⑥后来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开始有机会和他们一起玩耍。那时候的农民都没有锁门的习惯,他们的孩子成为了我的朋友以后,我就可以大模大样地在他们的屋子里走进走出,屋中有没有人对我来说无所谓。我可以随便揭开他们的锅盖,看看里面有没有年糕之类的食物,或者在某个角落拿一个西红柿什么的。当然更多的时候我是挎着一个割草篮子,追随着他们。他们中间有一个年龄稍大的,叫什么名字我已经忘了,只记得他很会吹牛。他说他父母结婚时,他吃了满满一篮子糖果。当时我们几个年龄小的,都被他骗得瞠目结舌。后来是几个年龄大的孩子揭穿了他,向他指出那时候他还没有出生呢,他只是嘿嘿一笑,一点也不惭愧。

    ⑦那个爱吹牛的孩子很早就死去了,是被他的父亲一拳打死的。当时他正靠墙站着,他父亲一拳打在他的脖子上,打断了颈动脉。当场就死了。这事在当时很出名,我父亲说他如果不是靠墙站着,就不会死去,因为他在空地上摔倒时会缓冲一下。父亲的话对我很起作用,此后每当父亲发怒时,我赶紧站到屋子中央,免得也被一拳打死。他家弟兄姐妹有六个,他排行第四。所以他死后,他的家人也不是十分悲伤,他被潦草地埋在一个池塘旁,坟堆不高,从我家楼上的窗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很长时间里,他都作为吓唬人的工具被我们这些孩子利用。有时候在晚上,我会鼓起勇气偷偷看一眼他的坟堆,我觉得他的坟还不是最可怕的,吓人的是坟旁一棵榆树,树梢在月光里锋利地抖动,这才是真正的可怕。几年以后,他的坟消失了,他被土地完全吸收以后,我们也就完全忘记了他。

    ⑧当时住在弄堂里的城镇孩子,常和这些农村的孩子发生争吵。我们当时小小的年龄就已经明白了自己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优越,为什么自卑。弄堂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集体斗殴是经常发生的。有一次我站到了农村孩子一边,我哥哥就叫我叛徒。我之所以投奔他们,背叛自己弄堂里的同类,是因为他们重视我,我小小的自尊心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如果我站到弄堂里的孩子一边,年龄的劣势只能让我做一个小走卒。

    ⑨我的行为给我带来了一个凄凉的夜晚,当时弄堂里为首的一个大孩子叫刘继生,他能吹出迷人的笛声,他经常坐在窗口吹出卖梨膏糖的声音,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上当后拼命奔跑过去,看到的是他坐在窗前哈哈大笑。他十八岁时得病死去了。他家院子里种着葡萄,那一年夏天的晚上,弄堂里的很多孩子都坐在葡萄架下,他母亲给他们每人一串葡萄,我哥哥也坐在那里。我因为背叛了他们,便被拒绝在门外。我一个人坐在外面的泥地上,听着他们在里面说话和吃葡萄。我的那些农村盟友不知都跑哪儿去了,我孤单一人,在月光下独自凄凉。

    ⑩我八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冒险的远足。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农村孩子,动身去看他刚刚死去的外祖父。他可能是觉得路上一个人太孤单,所以就叫上在夏天中午里闲逛的我。我们在烈日下走了足足有三个小时,把我累得筋疲力尽。他一到那地方就不管我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回去,他说是明天。这使我非常紧张,我迅速联想到父母对我的惩罚。我缠着他,硬要他立刻带我回去,他干脆就不理我。于是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老人下葬时,我嚎啕大哭,哭得比谁都要伤心。

    ⑪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葬礼。那个死去的老人的脸上被一种劣质的颜料涂抹后,使死者的脸显得十分古怪。他没有躺在棺材里,而是被一根绳子固定在两根竹竿上。面向耀眼的天空,去的地方则是土地。人们把他放在一个事先挖好的坑中,然后盖上了泥土。就像我有一次偷了父亲的放大镜,挖个坑放进去盖上泥土一样。土地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东西,在那个夏日里,这个老人生前无论是作恶多端,还是广行善事,土地都是同样沉默地迎接了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时候的农民都没有锁门的习惯”,写出他们没有防范意识,让“我”可以毫无顾忌地享用他们的食物。 B、“那些农村孩子赤裸的脚”是自由无拘无束的生命状态,与这片乡村土地“那么和谐”,表达了我和哥哥的羡慕与渴望。 C、爱吹牛的孩子说“他父母结婚时,他吃了满满一篮子糖果”,写出了他的优越感与虚伪。 D、“我的那些农村盟友不知都跑哪儿去了,我孤单一人,在月光下独自凄凉。”这里表达了“我”因背叛而被孤立的悔恨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的炊烟,从农舍的屋顶出发”,运用拟人的手法,写炊烟“出发”,赋予了乡村事物以生命和情感,写出了回忆中农村的热闹氛围。 B、第四段写“我”对土地的初步感受,开启下文叙述“我”生活中对悲喜生死的丰富体验。 C、最后一段承接上文丰富的生活体验,以老人的葬礼作结,自然引发“我”对土地与生命关系的思考,卒章显志,发人深省。 D、文章三次写到了死亡,以三次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原因的死亡串联起“我”童年生活中的三个断面,使文章叙述脉络清晰。
    (3)、概括并分析土地的特点。
    (4)、余华的叙述以克制冷静著称,被称为“零度情感叙述”,以第7段为例分析这种风格的表达效果。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家国意识。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象征,家国情怀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为家国认同的建构铺垫了道路,帮助历代统治者、思想家塑造治国平家的形象,因此“治世”一直是历代思想家绕不开的话题。在几千年的历史征程中,各家学说虽然观点有异,但殊途同归,都倾向于实现一个国泰民安、生活自由的太平盛世。

    先秦儒家思想以实现“平天下”为最终目标,以积极进取、修身立德为治世之道,将“仁”作为思想核心及价值源头;而先秦道家思想旨在明心见性,以实现自身的自由为目标,以自然无为、回归自由作为治世之道,因此,前者被定义为“入世”,后者被定义为“出世”。孔孟更注重实际,而老庄更为超然。石门司门人称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入世是在对自身使命的理解之下产生的行为,故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说法,孔子所说的“义”是当时知识分子所宣扬及推崇的“道”的使命和责任。

    道家倡导人的精神自由。绝对自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一般人都达不到,而精神自由却是普通人能够实现的。不同于政治学术语中的思想自由,道家的精神自由主要是指心灵上的自由,希望人们可以用内心的精神力量来克服凡世带给自身的诸多苦楚。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天方夜谭,实则包含着悲天悯人的仁爱情怀。庄子认为,诸侯国之间无休止的征战背后实则是一些人为了功名而不择手段,这些人控制了资源,而普通人没有能力改变,抗争是不可能的,甚至还会招来祸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追求自身的精神自由,来实现超越世俗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古往今来,很多学术研究把儒家思想简单地看作是入世哲学,把道家思想看作出世哲学,前者的最终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世性十分显著,但实际上,儒家“修齐、治平”和“成仁”的理想包含了两个不可分割的内涵。一方面,修身即是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孔子讲“为仁由己”,孟子讲“仁,人心也”,两人都把“仁义”注入人们心中,因此追求价值的方向是努力向内的,具有层层向内的内在超越性;另一方面,尽管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属于外在,但是它以把圣人的精神状态推广到众人为目的,从家庭走向社会,出发点也是由内开始的。

    孔子心中的入世精神,是源于他认为要想让“仁”得以实现,只有真正投入到社会中才能实现“仁”,实现治世之道。因此,可以说儒家治世思想中的基础是“修齐、治平”的修身精神。修身是对仁人的内在要求,由此便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道德主体。然而当社会条件没有办法实现自身的抱负时,就“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虽然从表面上看,“邦无道”时孔子做出了出世的选择,但实际上这种出世是在“隐”的状态中反省自身,从而对自身力量加以认知,积攒力量以“易无道为有道”,修身仍然是其深层结构,最终目的则指向“不复计有道、无道,正是有维世之意,易无道为有道也”,积蓄力量以期实现“治国平天下”。其次,无论出世还是入世,出发点都是其浓厚的家国情怀。先秦儒家的治世之道是“修齐、治平”,“治国平天下”是思想的根本,在自身都无法保全的战乱年代,很多人受到当时社会时局的限制,但是孔子却能够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加以察觉,思考他所希望的治世之道。

    先秦道家的治世思想的深层结构首先同样是修身精神。老子认为治世之道的根本是修身,“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从老子的角度看,他认为可以托付国家的人一定是一个爱国如爱己的人,也就是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般爱护国家。凡是可以建功的人,必是要做到以人为根本,修生养性。处世之道建立在治身之本的基础上,对修身进行领悟,才能够将治世之道实现。

    儒道互补的思想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完整的价值观,让我国的知识分子可以进退自如、能屈能伸,在他们的心理以及行动上都能掌握好分寸。从古至今,中国人基本都用儒道两家文化作为处世之道,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中国人大都习惯于用儒家思想来处理,当遇到现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则会转而选择用道家哲学来面对。儒道两家这种互补的形态造就了中国文化生动、完善并且丰富多彩的形式。

    (尚子惟《“入世”与“出世”:先秦儒道治世之道研究》)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出世和入世的出发点。 B、道家的“无为”的思想下,认为个体在追求精神自由时,应该淡化对社会道德责任的关注,以追求内心的自由。 C、儒家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思想体现了对家国情怀的重视;而道家的追求则在于通过追求自身的精神自由,克服凡世带来的苦楚。 D、儒道思想的互补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使得中国人在面对不同处境时,能够从容应对,灵活选择合适的思想体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理念,强调了个体在实现国家治理中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B、儒家认为真正投入到社会中才能实现“仁”,实现治世之道,因为儒家治世思想中的最根本是“修齐、治平”的修身精神。 C、在治世之道的思想构建中,儒道两家所倡导的理念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互补性让知识分子可以进退自如。 D、老子认为可以托付国家的人应当“爱国如爱己”,具备这种高度自律的个人修养,才能肩负起治国安邦的责任。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B、“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陶渊明) C、“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D、“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4)、请分析本文论述“出世”与“入世”这两种思想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5)、朱光潜先生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和入世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请根据材料分析“出世”和“入世”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并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朱光潜先生这句话的理解。
  • 4、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游泳队的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破世界纪录夺冠,澳大利亚知名游泳教练霍克却质疑称,这在人类能力范围内不可能做到。

    对此,潘展乐淡定表示:“他还是把自己框住了。框是人设的,鼓励和贬低我的话都能化作动力。好的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我会打破它!”

    以上潘展乐对于“框”的阐述,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95后、00后和年轻群体消费者成为主力军,②他们的消费需求与习惯正在重塑着消费市场。③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既不延续上一代的节俭传统,④不会单纯为了省钱而委屈自己,⑤也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潮流,⑥而让自己获得囊中羞涩的窘境。⑦《2023青年消费调研》显示,⑧49.3%的受访青年在部分品类上消费变多的主要原因是这件商品或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⑨41.6%的受访青年表示支出更多的理由是因为自己在今年有了新的爱好。

    相比于上一代人更加强调的“勤俭持家”和“细水长流”,年轻一代“取悦自我”的价值观在消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些悦己的消费品交易额出现大幅上涨,如零食、香水香氛、鲜花、宠物、盲盒和自我成长课程等。只要通过消费能够让自我身心愉悦,那么当代的年轻人并不介意花费时间耐心等待,更不介意拿出真金白银疯狂抢购。

    (1)、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归为“情绪消费”。下列最适合作为“情绪消费”商品广告的一项是( )
    A、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 B、软萌毛绒,装点可爱。 C、虹临冰箱,领“鲜”一步。 D、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2)、文中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概括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某方言视频火爆全网,引来各地网友争相模仿,从四川火锅到广东早茶,从陕西肉夹馍到新疆大盘鸡,层出不穷。他们纷纷以喊麦的方式比拼家乡特色,为自己的家乡方言代言。

    方言既是一种语言现象, A 。它是来自故乡的慰藉,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底色,是民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语言价值,是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这些年,方言文化借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载体,在网络上引发了“居人思客客思家”的乡愁情思,吸引网友自发加入家乡话题讨论,变成“家乡推广大使”。如何鼓励方言文艺创作来实现方言文化保护,切实地将乡土文旅产品融入这类方言创作,以及促进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硬实力等等, B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境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A.        B.

    (2)、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是
    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茹志鹃《百合花》) B、“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C、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D、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顾南朝宋武帝刘裕出身低微,描写他曾居住的蓬门陋巷的句子是“”。
    (2)、《劝学》中提到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出来,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这一比喻论证所表达的意思与韩愈的《师说》中“。”两句内涵相近。
    (3)、古代文人们常常写到“梦”,以表达情感、寄托理想,如“。”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从“独在”二字来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C、“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D、“莫学衰翁样”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通过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 , 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 , 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坎壈:kǎnlǎn,困顿,坎坷。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人A疾之B如仇敌C恶之D如鸱枭E如此F以学G自损H不如I无学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合乎,和成语“中规中矩”的“中”词义相同。 B、而,此处表转折,与上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用法相同。 C、专利,古今异义词,此处意为“(精神)专一而敏锐”。 D、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此处即取该解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中,作者认为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而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止。 B、《勉学》中讲到幼年是人的最佳学习时机,必须及早把握,一旦错过的话,到了晚年即便加紧努力也难以有所成就。 C、《勉学》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语言生动,说理透彻,勉励子女刻苦读书。 D、《劝学》和《勉学》都谈论学习之道,前者论述了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后者也强调了端正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5)、材料二对求学者提出了哪些告诫?请简要说明。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

    “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交代人物活动环境,同时暗写人们奋起抗日的原因。 B、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领导者。 D、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大河,写出形势紧迫,也衬托出吴召儿截击敌人的勇敢。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息息相关。 B、小说善用侧面烘托手法,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日军行进的情况,却让读者时时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 C、小说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描述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 D、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与吴召儿的交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3)、小说结尾部分出现的“红棉袄”对展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孙犁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常有一种“诗意”和“纯美”,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有鲁班、庖丁等“工匠精神”的典型。而且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对此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工匠精神”在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但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反复揣摩,孜孜不倦,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既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一种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

    而西方文化较为侧重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强调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的上乘,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要求优质高效。

    有人说,这个时代“工匠精神”已经缺失了,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很多。

    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我国在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许多农民身份的人到城里打工,他们还未能完全适应工业化社会对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规范化要求,还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领悟。

    从中观的层面上来说,在我国,建立一整套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制度设计,贯穿其中,长期建设,还是一个新课题。

    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工匠精神”在传承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许多人在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中眼花缭乱,静不下心来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缺乏耐心、专注、细心和持久力。

    因此,“工匠精神”给人一种“缺失”的感觉,但并不意味它“消失”了。在工业4.0时代,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在今天,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当今该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倡导“工匠精神”,首先,是要文化上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全方位地将追求唯美(完美)、精致的精神贯穿在互联网时代,让这种文化真正地深入人心。其次,是要在制度的设计上,处处都能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细心缜密,无论是互联网的实体企业,还是虚拟产品,都需要将这种“工匠精神”贯穿其中,这样才会让企业、产品,真正具有一种品质。再次,就是让“工匠精神”能够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追求,做到凡事都去追求99.99%,甚至100%,而不是“差不多”将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在互联网时代,重拾“工匠精神”,以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中国制造业“互联网+”的示范标杆,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了。

    (摘编自北京日报《寻回并发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都追求极致和完美,可见“工匠精神”在东西方是完全一致的。 B、西方文化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的影响。 C、当代“匠”的内涵相对于《说文》里“木工也”的解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匠人的世界可能很小,但具有工匠精神的他们却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切”“磋”“琢”“磨”四字,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许多到城里打工的农民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之一。 C、东方的“工匠精神”追求完美,强调反复揣摩,这与当代企业追求效率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D、企业厚植工匠精神,才能活力涌流,才有金字招牌,才能使产品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的检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巧手发明费精神,泽惠民生到如今。妙艺绝技称寰宇,端赖斯人有慧心。(《咏鲁班》) B、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C、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唐白居易《弹秋思》) D、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唐郭震《古剑篇》)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但论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 12、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所渴求的无非是将心中脱颖欲出的本性付诸生活。——赫尔曼·黑塞

    无论在何处,每个人总是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在扮演一种角色……正是在这些角色中,我们互相了解;也正是在这些角色中,我们认识了我们自己。——欧文·戈夫曼

    你觉得人生是自我本性表现的旅程,还是社会角色的演绎,请结合材料写作,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雪水的馈赠下,阿尔泰山区拥有了丰富的径流,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吉木乃山溪三大水系,从阿勒泰奔腾而过,为这片广袤的土地带来了充沛的水量,滋润出这丰茂的千里草场,使新疆成为畜牧业的重要基地,阿勒泰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北境的“水塔”。

    值得一提的是,额尔齐斯河的流向与众不同。①____,而额尔齐斯河则向西流淌,这一流向在中国的河流中是格外特别的。额尔齐斯河一路向西注入斋桑湖,最后流入北冰洋,成为中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阿勒泰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带来了别地少见的极地风光。①当出现猛烈的太阳风暴时,②凭借地处极北的地理优势,③让阿勒泰成为良好的极光观赏区。④大地磁暴会造成绚丽多彩的极光,⑤此时的阿勒泰地区,⑥整个天空会呈现出肉眼可见的粉红色,⑦你还能看到各种极光柱在不断变化。除了河流、草场等美景,阿勒泰的惊喜之处,②_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旋刀割削着木料,发出轻快柔驯的细细声音,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木花吐出来,车床的铁轴无声而精亮,滑滑润润地转动,牛皮带往来牵动,戴车匠的两脚一上一下。木花吐出来,旋刀服从他的意志,受他多年经验的指导,旋成圆球,旋成瓶颈状,旋成苗条的腰身,旋出一笔难以描画的弧线,一个悬胆,一个羊角弯,一个螺纹,一个杵脚,一个瓢状的、铲状的空槽,一个银锭元宝形,一个云头如意形……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 , 如兰叶,如书带草,如新韭,如番瓜瓤,戴车匠的背佝偻着,左眉低一点,右眉挑一点,嘴唇微微翕合,好像总在轻声吹着口哨。木花吐出来,挂一点在车床架子上,大部分从那个方洞里落下去,落在地板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木花吐出来,宛转的,绵缠的,谐和的,安定的,不慌不忙的吐出来,随着旋刀悦耳的吟唱……

    (1)、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这样的方式有何效果?
    (2)、文段中第二、三句都以“木花吐出来”为开头,为什么画波浪线的句子却以“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为开头?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2)、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引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句子,借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3)、杜甫《登高》中“”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高度概括诗人颠沛流离、无限悲愁的一生。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句“”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贵的傲骨。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对前面所描写的赤壁景物的总结,“”则引出对历史人物周瑜的描写。
  •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赵文远见和用韵答之

    辛弃疾

    粝食粗衣饱暖时,从他鼻涕自垂颐。

    万金药岂世无有?九折臂余人始知。

    过雨沾香辞落蔕 , 随风飞絮趁游丝。

    我无妙语酬春事,惭愧新歌值凤吹

    【注】①蔕:同“蒂”。②凤吹:笙箫等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托物言志,豪放慷慨,艺术风格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似。 B、根据诗题和内容,可推知赵文远写诗给辛弃疾,询问他的身体、生活情况。 C、颈联转入春景的描写,花瓣经雨飘落、柳絮风中飘飞,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D、尾联暗点本诗是用来唱和的,诗人自谦无才描写春景,称赞友人诗写得好。
    (2)、诗的颔联讲述了怎样的生活经验?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并序》)

    材料二:

    白居易,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鳌厔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 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尉/集贤校理 B、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尉/集贤校理 C、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尉集贤校理 D、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尉集贤校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谪,指贬官降职,材料一中“左迁”与材料二中“奏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C、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篇幅较长,可多次换韵。 D、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②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夜

    铁凝

    俞小荷晚上睡觉前花了很长时间洗澡,洗得仔细,近于隆重。等在门外的刘姐就隔着门喊:差不多就行了吧,要是在别的主人家,谁能容你这么洗呀!俞小荷站在淋浴间的莲蓬喷头下,把调好温度的水龙头开到最大,缩着脖子眯着眼,享受着热水沐浴的快乐。她不理会刘姐的叫喊和不满,不搭她的腔,也不生她的气。在赵女士家里,刘姐主管买菜做饭。新来的俞小荷负责打扫卫生、洗衣服、照料室内的花卉,和刘姐两人同居一个房间。俞小荷的老公名叫王大学,开一辆大车跑运输,夫妻俩半年没见面了。明天王大学路过北京,两人约好见一面。这一夜她睡得不好,早晨一起床,就又去洗了个澡。这个澡洗得有点理亏,主人虽然不会说什么,可身为保姆一天洗两次澡,还是过分了。

    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俞小荷急匆匆地出了花源湾,跨着大步往公交车站赶。她这一路要换两次公交车,再乘一段地铁,目的地是方庄。王大学给她发短信说,方庄附近有个叫“春风”的旅馆,跑车的司机们常住,便宜,管一顿早饭。五个多月前,因女儿在北京上大学,俞小荷从山西老家来到北京,经家政公司介绍到赵家上班。为了给主人一个稳定、踏实的好印象,也为了保住这份工作,她连春节都没回家。

    俞小荷找到了春风旅馆102房。房间里黑咕隆咚,一股又一股烟臭、脚臭和汗酸气扑向俞小荷。从前她对这些气味并不陌生,但是今天她觉得这房间的气味真是呛人。他们和女儿见了面,一家三口就在同仁医院附近一个涮羊肉的小饭馆吃了晚饭。吃过饭,女儿说学校还有事,要先走。

    天已经全黑。这样的春夜,是催人回家的夜晚,王大学和俞小荷在这样的晚上虽然无家可回,但有一个旅馆的房间在今夜属于他们,也足够他们心生喜悦了。他们回到春风旅馆,掀起被人掀过无数次的厚重的旅馆门帘,走进已不陌生的前厅,他们被前台的服务员叫住了。

    服务员向俞小荷要证件。俞小荷恰恰忘了带身份证。她对服务员说早上出来得急,忘带身份证了。服务员说那就对不起了,你不能和他进房间。俞小荷想过回花源湾去拿身份证,但她很快就打消了这念头。一来一去需要两个多钟头,往返车钱得花12块。

    不知不觉,到了晚上十一点十分,坐在屋角的服务员站起来对俞小荷下了逐客令。俞小荷对王大学说,那我就回了。他们一前一后出了春风旅馆。黑更半夜,人生地疏。比起别处,还是旅馆门前最安全。一会儿,俞小荷指着旅馆临街一扇亮灯的窗户说,那不是102房啊?两人就奔到窗下。王大学说,你看屋里屋外其实只隔一扇窗户,在这儿多站一会儿,没准儿我真当这外头是屋里,那屋里是外头呢。看,咱这“屋里”的地方比那“外头”还宽绰!俞小荷附和道,也是。两人就又开始在便道上来来回回地走。一阵夜风袭来,王大学“哼”了一声说,外头到底不比屋里,还是冷啊。俞小荷说,再冷也不是冬天那股劲了。

    夜深人静,如果不能安睡,就是诉说衷肠的好时候。春风旅馆亮灯的窗户一扇接一扇地黑了,只有102的窗户亮着,就像为俞小荷、王大学的团聚固执地照着明。他们在这扇明窗的照耀下说了很多总也没工夫细说的话,他们的儿女,积蓄。也说到老人和买房。他们盘算着一家人往后的光景,盘算着他们最终会在哪里安家……凌晨五点了,俞小荷看看手机提醒男人说。王大学说,那你也回吧。俞小荷说,下趟什么时候过北京?王大学说,没个准头,哪儿有货,车就往哪儿开。

    俞小荷回到花源湾时,赵女士一家还在安睡。刘姐问俞小荷怎么回来这么早,俞小荷讲了缘由。俞小荷的手机来了信息,是王大学发来的,上面写着俞小荷要他当面说给她听的那句话。俞小荷鼻子一酸,就要掉下泪来,可她忍住了。

    俞小荷打量着温暖、宽敞的厨房,打量着兴致不错的刘姐,一阵困意袭了上来。这里也不是她的家,但这里能够让她歇息。是人都需要歇息,不管你前边还有多远的路。她有点不甘,又有点知足,在这儿闭一小会儿眼,她该去楼梯旁边的工具间拿她的拖把和抹布。

    房间传出老人的咳嗽声,就这样,新的一天开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小荷是千千万万农家主妇之一,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女人身上,却深藏着优秀的品格,她干活踏实卖力,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母亲。 B、作者精心设计细节,俞小荷他们窝宿在与102房一墙之隔的街头,却无法穿越这个坚硬的壁垒,象征性地浓缩了底层民众的现实处境。 C、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画面和情感内涵,底层民众的家庭现状和负担,以及在不无艰辛的生活中对未来的憧憬。 D、小说结尾部分,写俞小荷回到主人家里的感受,展现了她矛盾的心理,“新的一天开始了”暗示着俞小荷已经摆脱了内心的伤痛。
    (2)、小说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俞小荷洗澡的事?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春风夜”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王大学发给俞小荷的信息具体内容是什么?请拟写,不超过30个字。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的变化,已经不是以往蓝领、白领、金领、粉领、圆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而是满足人作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智慧、长寿需求,丰富了劳动者的内涵;各种便携式智能装备拓宽了劳动者的外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参与劳动,跻身劳动者行列,增加了劳动力的类别和数量;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以及人更多地向着脑力劳动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质量。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内涵丰富、素质提升,这是劳动者最大的变化。

    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的粮食增产,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改善了劳动者的营养,使劳动者的体能得到加强。

    现代医学科技从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普惠大众,使更多的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世卫组织估计,由于距离遥远,大约有10亿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看见卫生工作者。”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让大多数人受益,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些福祉。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护理,就必须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投入资金,让其能给最偏远地方的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虽然老弱病残不是直接的劳动者,但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间接地改善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

    教育科技,特别是这些年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使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得到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逐渐参与一些劳动,虽然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岗位,但是那些急难险重和肮脏的工作被取代,大大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劳动。未来有可能机器人、人工智能作为新的劳动力取代相当部分人的劳动和工作,人类将主要从事科技、研究、娱乐、游戏、创作等获得精神快乐的智能劳动,人类将更多地适应以精神、文化、智能、创造为主的工作,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火爆的Chat GPT拓展了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的边界,在许多岗位上,Chat GPT有望取代人类,比如从客服代表到新闻写作。这样的技术发展,也许最先提升的不是“蓝领”劳动力,反而更多的是“白领”劳动力,因为白领劳动只需要人工智能,蓝领劳动反而需要一系列实体技术。这对我们调整国家的规划,抢占科技高地,涉及人口、就业等都会影响深远。当然,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编写内容时,务必查找核实,因为有时AI会出错。更要思考如何避免劳动力的增长和劳动者的解放,变成对人类独特性、人类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削弱甚至剥夺。以色列总统说:“我们必须永远不要忘记人类的精神——没有计算机……能够取代人类的DNA。硬件和软件都不能代替人的意志。”

    (摘编自邵春堡《劳动力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伦理尺度,社会的理想伦理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自由是自由的根本体现。考察劳动的伦理价值,关注的核心是劳动自由度。劳动及其内在结构的演化对劳动自由的影响是正面和反面双向的。一方面,劳动使人感受到的是对生命的否定,是体力和精力的付出,是劳累和疲倦,是对自由的限制乃至否定;另一方面,劳动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成就和完善自我,使劳动者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人的自由权利的增加往往意味着自由受到更多限制。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摘编自黄云明窦星辰《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劳动内在结构理论的伦理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轮科技革命促使现实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 B、现代农业科技、医学科技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体质和智能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质量。 C、作为新的劳动力,人工智能将优先提升“白领”劳动力,因为白领劳动只需要人工智能,而蓝领劳动需要实体技术。 D、劳动使生命付出体力和精力,又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人的自由也就在这样的劳动活动中受到限制,也得到增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劳动力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但是二者论述各有侧重。 B、材料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劳动力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 C、材料一最后引用以色列总统的话,从反面论证了劳动力的实质仍然是人,而不是机器。 D、材料二中马克思对于劳动自由所持的观点和论述符合其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辩证思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劳动是属于奴隶、工匠从事的活动,它并不能达到至善的、德性的境界。 B、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认为,每个人都对自身拥有所有权,劳动就是他的所有物。 C、黑格尔:“个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既是自己需要的满足,同样也是对其他个体需要的满足。” D、何云峰:“人工智能挑战的是劳动权利,带来的是人的劳动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机会。”
    (4)、科技革命给劳动者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劳动自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0、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材料二:近期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根据饭卡消费记录,为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次、消费低于一定额度的学生“点对点”充饭卡,“静悄悄”地帮助贫困学子……这些做法受到点赞和欢迎。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恻隐之心”的理性认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