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往往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也有人坚持无需刻意如此,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喝水”能养生的话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水作为维持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 A____的元素,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首先,( 甲 )。无论是在炎热的夏日帮助我们通过出汗散热保持凉爽,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保持体温,水都是我们体内重要的调温器。其次,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所有的水解反应,无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的分解,都离不开水的参与。此外,水还能滋养皮肤。它能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湿润度,减少皱纹的出现,让皮肤看起来更加年轻、健康。水在我们肌体内与每处器官打着招呼送去给养默默地守护着健康。

    喝水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爱喝水的人常常会 B____,殊不知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对于肾脏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肾脏是我们身体的“过滤器”,负责清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和多余水分。①当饮水量不足时,②尿液会变得更加浓缩,③这造成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而保持足够的水分,⑤可以降低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不仅如此,不爱喝水的习惯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影响大脑功能。研究显示,轻微的脱水状态(体重的1%以上的水分损失)就会影响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男性每天喝水量约为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量约为1500毫升,且分多次饮用。不过,(乙),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以及环境条件等。

    (1)、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以“风”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贴切使用拟人手法,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下列句子中的“温和”与文中加点的“温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威皱着眉,板着脸,眼睛里一点温和的样儿也没有。 B、受惠第二季出口强劲增长7.5%,当地第二季经济继续温和增长。 C、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D、暖国的雨在鲁迅的笔下是一种温和细腻、滋润万物的景象。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班主任李老师借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两句,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开头做得好的人很多,而能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希望他们能始终如一。
    (2)、小王同学去三峡游玩,当他看到月光照耀下的江面,弥漫着白茫茫的水汽,远远望去,江面好像与天相接,于是想到了苏轼《赤壁赋》中的“”这两句。
    (3)、诗人常常在诗歌中运用借代的手法,委婉地表达心中的感情,《短歌行》中“”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 4、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

    徐惇济书报尝过余石林

    叶梦得

    绕涧新添数百竿,故人书为报平安。

    似闻谡谡山风响,正想阴阴夏簟寒。

    老大不能穷蠹简,归来便拟挂尘冠。

    一杯且觅林间约,莫枉山王废旧欢。

    【注】①石林,在湖州弁山,诗人在此处有居所。②簟,竹席。③山王,指“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有人认为二人热衷官场,不适合归入“七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惇济来信告诉诗人他曾到过石林,这引发了诗人的思绪,写下此诗。 B、徐惇济怀念石林的竹林美景,他写信给诗人,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 C、“挂尘冠”有辞官之意,从中可看出诗人并不留恋仕途,有归隐之心。 D、诗人在尾联借典故,表示希望能与朋友相约林间,一起享受自然之美。
    (2)、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第二联进行简要赏析。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唐庄宗有二臣焉:李嗣源、郭崇韬也。嗣源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使其营自救之计乃求将其征蜀之兵庄宗归国中之师属之而西。崇韬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迁大器易若反掌。使崇韬之不死,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嗟乎!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

    材料二:

    后唐庄宗初得天下,欲立爱姬刘氏为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群臣虽往往阿谀,亡学术,然亦无敢当其议者。豆卢革为相,郭崇韬为枢密使,崇韬功高迹危,思为自安计,而革庸懦无所为,惟谄崇韬以自安,因相与上幸言刘氏当立。刘氏既立,黩货蠹政,残贼忠良,天下遂大乱。呜呼!革不足言矣,崇韬佐命大臣,其请立刘氏,非有他心也,不过谓天子所宠昵而自结焉。然唐之亡,实由刘氏,是亡唐者崇韬也。后唐之先,皆有勋劳于帝室。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而崇韬顾区区之私,引刘氏以覆其社稷。

    (节选自陆游《书<郭崇韬传>后》)

    材料三:

    (郭崇韬)权兼内外,素与宦者不合。时蜀兵寇边,帝遣崇韬与皇子继岌领兵征之。得胜将归,宦者嫉其能,欲害之,私告皇后【注】曰:“郭崇韬恃功在外,将谋反。”皇后以书与子继岌,命杀之。崇韬不能辩,竟死于军中。

    (节选自《鉴略妥注·五代纪》)

    【注】皇后,即材料二中提到的“刘氏”。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使其营A自救之计B乃求将C其征D蜀之兵E庄宗归F国中G之师H属之I而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以,指没有(办法),与“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的“无以”意思不同。 B、大器,指国家、帝位,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的“神器”意思相同。 C、“亦难其事”“难”和“耻学于师”(《师说》)的“耻”在句子中都活用为动词。 D、区区,指小、微不足道,与“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的“区区”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当时的权臣,李嗣源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紧握兵权不肯放手,这逐渐引起了庄宗的不满。 B、郭崇韬对国家非常忠诚,并且军事才能突出,如能得到庄宗的信任,将有助于后唐政权的稳定。 C、庄宗欲立刘氏为后,平日很多阿谀奉承之人都不敢迎合庄宗,其原因之一是此举不合礼制人情。 D、豆卢革平庸无能,平时通过讨好郭崇韬来保全自己,因而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了崇韬的做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②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

    (5)、史料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史料相互比对、印证,能更准确地评判历史事件。请结合三则材料,综合分析导致郭崇韬身亡的原因。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

    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

    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湖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跟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

    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

    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

    1938年10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 B、王根开口讲演之前,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洋溢着对他的爱悦。 C、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 D、王根在讲演之后持续做梦,表明他对这次的讲演耿耿于怀,紧张和懊悔等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取材巧妙,作家通过体察入微的笔触,以欢迎会上孩子的讲演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 B、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朴实情感。 C、小说语言风格多样,叙事语言沉静冷峻,人物语言既有成人的戏谑,也有孩童的天真,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D、小说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表现了抗日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宏大主题。
    (3)、小说的主角王根虽然还只是一个九岁孩子,但战争让他“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作为孩子和大人,他有什么不同表现?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两处。
    (4)、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

    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

    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

    ②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③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④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

    (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B、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 C、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D、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B、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 C、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 D、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危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4)、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
  • 8、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上有人在俯视你,阶下亦有人在仰望你。你可以抬头,也可以低头,不同的选择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及鲁迅,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____A____的双眼、倔强的板寸、浓密的胡须,还有他以笔为刃写出来的文字。鲁迅善于说真话,见到不平事也喜欢用文字直抒胸臆,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铁齿铜牙之人。没错,在文学和文化界,①____,可在现实生活中,他本人的牙齿并不怎么好。

    因为遗传,鲁迅继承了父亲周伯宜的牙齿病,这造成他牙齿的“____B____”,而后天的变故也让鲁迅的牙齿接二连三地“蒙难”。牙不好,吃起东西来自然是不香甜的,所以鲁迅晚年瘦骨嶙峋,与牙齿不好也有很大的关系。但牙齿的问题并没有让鲁迅的精神劲头有所衰减,也没有让他以文字为投枪和匕首的斗志有丝毫减损。

    在电影《黄金时代》中,鲁迅先生躺在昏黄的光晕里,对萧红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三十岁不到,牙齿就掉光了,满口义齿。我戒酒,吃鱼肝油,以期延长我的生命,②____,而大半是为了我的敌人。我自己知道的,我并不大度。”是的,正因为鲁迅的心中装着一腔与敌人对抗的熊熊烈火,他才丝毫不把牙齿的病痛放在眼里。没有牙齿的嘴巴并没干瘪,齿是空寒的,唇却是暖的,心更是炙热的。所以,他的文字犹如岩浆,流淌之处,皆熔铸成丰碑。

    (1)、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①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②生活上发生了困难。③人们不会在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④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情性,⑤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⑥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⑦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⑧会使人们蒙受损失,甚至引起人们生活上的不便。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此外,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和    ①    并不相同,因为它并不是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和    ②    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和    ③    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根据《乡土中国》相关内容,联系上下文,下列横线处所填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A、①长老权力   ②同意权力   ③横暴权力 B、①横暴权力   ②同意权力   ③长老权力 C、①长老权力   ②横暴权力   ③同意权力 D、①横暴权力   ②长老权力   ③同意权力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开篇连用比喻强调学习的重大意义,并顺势推论出“”的观点,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孔子与弟子交谈时循循善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因志趣与另外三人不同而有顾虑,孔子用“”引导他积极表达。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词,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和陶《归园田居》(其四)

    苏轼

    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 , 甘冷恐不如。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注】①陈家紫:荔枝名品之一。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误落尘网”含有无奈、追悔之情,与结尾“复得返自然”的欣喜相照应。 B、陶诗“羁鸟”“池鱼”自喻,诗人用此句来表达不堪束缚、渴望自由的志趣。 C、苏诗中老人年已八十,远离城市喧闹,幽居在水北,与同辈们一起在山丘玩乐。 D、苏诗写老人还请“我”喝酒,也不问“我”有没有钱,表现老人性情的洒脱旷达。
    (2)、同写田园山野之乐,陶诗呈现物事之美,苏诗偏重人情之美请结合诗歌分析。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 , 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无孔子A不当B在弟子之列C盖不特耻D为弟子E相率F而耻不为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与《烛之武退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之”含义相同。 B、致,导致,与《劝学》“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含义不同。 C、左右,身边,与《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的“左右”含义相同。 D、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文中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不算是真正的老师;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老师的人更有真才实学。 B、《师说》运用了三组事实论据对比,鲜明地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C、《续师说》列举随便谩骂欧阳修、曾巩,肆意诋毁朱熹、陆九渊的事例,批判轻浮浅陋、以肆无忌惮为高明的学风。 D、黄宗羲“反昌黎之意”写作《续师说》,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且劝勉世人不要轻浮浅薄,也不要好为人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5)、议论要有针对性,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针对怎样社会现象提出了怎样的择师标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第三幕)节选

    曹禺

    鸣凤 (忽然热烈地)为什么非要想着将来呢?为什么非要想着将来您娶不娶,我嫁不嫁这些事呢?(委婉地安慰)三少爷,能像现在这样呆一天,就这样待一天多好呢?

    觉慧 不,鸣凤,这样待下去,太闷了,我不愿意瞒着。我要叫出来,我要喊,我要告诉人。

    鸣凤 不,三少爷,千万别!那您就把我毁了,把我这场梦给毁了。

    觉慧 这不是梦。

    鸣凤 这是梦啊,三少爷!您喊不得呀!三少爷,我求您!求求您!您别喊,您一喊,梦醒了,人走了,就剩下鸣凤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您再叫我怎么过呀!

    觉慧 (真挚地)鸣凤,我不会走,陪着你,我会永远陪着你的。

    鸣凤 (凄笑)三少爷,这不是梦话吗?(忽又天真地)可是三少爷,我真爱听哪!(凝望觉慧)您想,我肯醒么?我肯叫您喊醒么?(欣悦地)我真愿意月亮老这样好,风老这样吹,我就听,听,听您这样说下去。

    觉慧 鸣凤,我明白你,在黑屋子里住久了的,会忘记了天地有多大,多亮,多自由!

    鸣凤 我怎么不想?怎么不想?我难道尝不出苦是苦,甜是甜,我怎么不想一个自由的地方?

    觉慧 那你就该闯一下啊!

    鸣凤 (苦笑)您要我这么去闯呀!(惋惜地)要是您不是您,我不是我,我们就是一块儿长大的朋友,兄妹,多好啊!

    觉慧 那也许不相识呢,不认识呢。

    鸣凤 就是说呀,常在一起,反倒会不认识了。都是主人就不稀奇了,都是奴婢就不稀奇了,就因为您是您,我是我,我们……

    觉慧 (耐不住)鸣凤,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你为什么还是“您”哪“您”地称呼我呢?你不觉得……

    鸣凤 (温婉地)我说惯了,您就让我这样称呼吧,(不自觉地流露)我就是一个人在屋里,低低地叫您,喊您,跟您说话的时候,也还是这样叫呢。

    觉慧 (惊讶)你一个人在屋里说话?

    鸣凤 (寂寞愁苦地)没有人跟我谈您啊!

    觉慧 (感动地)你,你说些什么呢?

    鸣凤 (又笑着)见着了,又说不出来了。(天真里透着凄凉之感)我真是有好些好些话,我一个人在屋里,真是说不完的话呀!说着说着,就觉得您对我笑了,说着说着,我又对您哭了,(眼泪流下来)我就说,说,一个人说到半夜……

    觉慧 (哀怜地)鸣凤,你就这样地爱!

    鸣凤 嗯。(凝视着月光,眼里闪着晶莹的泪)

    觉慧 (矜怜地)这样太苦啊,你!

    鸣凤 不。

    觉慧 都是我,你才这样苦,是我害了你!不,鸣凤,我还是要告诉人,我要去跟母亲说。这样隐隐瞒瞒的,就等于是欺负你。我要跟太太说,我要,要娶你的。

    鸣凤 不,不,您千万别去说呀,您不要觉得您害了我,您叫我苦,您欺负我,一样都不是。我是这样的脾气,只要是真好的,真正好的,不能再好的,我都甘心!不管将来悲惨不悲惨,苦痛不苦痛,我都不在乎。我在公馆这几年,慢慢我也学得能忍啦。

    觉慧 一个人不该这样认命的。

    鸣凤 我不是认命呀!譬如说太太要我嫁人,那我就要挣了。但我知道我们的身份离得多远,我情愿老远老远地守着您,望着您,一生一世不再多想。您别难过,您放心吧,我愿意就愿意定了,不,就不定了。就这样好不好?求您答应了吧,您不要告诉人,您谁也不要告诉。

    觉慧 (沉思)也许,也许我想的太早了,不过早晚我要对太太讲,我要……

    鸣凤 (没奈何地)您为什么老想着那做不到的事情呢?现在不已经很快活么,为什么为老想将来,先把眼前这一点快乐就毁了呢?您不是说今天晚上要教我一段讲月亮的词么?(拉着觉慧)走吧,您给我讲吧,我们进去找书来讲吧,好不好?

    觉慧 (也快活起来)好,好。

    鸣凤 (谛听甬道外有足步声,笑着)走,走,快进屋去,有人来了。

    鸣凤和觉慧进了甬道右面的门。周氏、克明和王氏由甬道缓缓踱进。

    周氏 (沉吟)三弟,你说怎么办呢?

    高克明 (不愉快)我没有什么意见,不过这是父亲的意思,他说……

    周氏 (急辩)三弟,我不是不送,不过……

    高克明 (烦躁)不要多听外面的闲言闲语,冯老太爷既然说明白了要她侍候太老太太,而且要叫她读书念佛,每天做些上等人的事,吃得好,穿得好,这,这……

    周氏 (强笑)就是有人讲,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啊?

    高克明 所以就要多陪几年了,哪怕,哪怕……

    周氏 (缓缓地)到了老,也不许她嫁?

    高克明 那也没有什么呀,反正一进了冯家的门,就升了一级,从这以后,就叫“凤姑娘”了……

    王氏 (一直冷眼望着,忍不住插嘴)就是说呀,谁的姑娘啊?是太老太太的姑娘啊?还是冯老太爷的姑娘啊?

    高克明 (含含糊糊)这就不管她啦。譬若当姨太太呢?这总比半姨太太又高一层了。

    王氏 (尖锐地)三哥。这话不是这么说,当姨太太也是姨太太,也有个名分哪。(对周氏)这样我倒没听说过。这叫什么呢?这样,明着是“凤姑娘”为着尽孝,暗着是……(用劲地扇着)

    高克明 大嫂,送在你,不送也在你,就有这三四天的期限。反正,四弟妹,你我方才都是老太爷叫去的,也听见老太爷亲口答应冯老伯的。

    高克明由道下。

    周氏 四弟妹,你说怎么办好呢?

    王氏 (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我,我不说,我妇人之见!

    周氏 按说呢,自己真想弄一个人侍候侍候,肯说出来倒也叫人放心。

    王氏 可是他跟他的太太举案齐眉呀,他祖上世世代代都是道学君子。君子不二色呀,你没听见他方才说……

    周氏 (在石凳上坐下)怪不得冯老太太一提起他,就像敬神仙似的样子。

    王氏 (扇子一挥)是啊,所以说这老东西本事大呀。(尖刻地)世上丈夫是个什么猴儿相,太太哪有不知道底细的。可是这位冯老太太就从早到晚,整年的都是天上文曲星降凡的样儿,仿佛刚出了佛堂就进了孔庙,你想……

    周氏 我找鸣凤去,也只好把她送去。

    王氏 (有些气愤)听二哥,送给冯家?

    周氏 嗯。(老老实实地)不过我要对她说明白,冯老太爷是要她当姨太太的。

    王氏随周氏由走廊小门下。

    觉慧由卧室门轻步走出,后随鸣凤。

    天空湛清如水,月亮静静地仿佛悬在古柳的巅上。风吹着竹叶与柔软的柳条摇摇不定。时而有一片乌云,迟缓地踱过,遮住了明月。

    (有删改)

    【注】话剧《家》是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主要讲述了封建大家庭高公馆中年轻一代的痛苦磨难和成长——大少爷觉新和大少奶瑞珏的不幸遭遇,奴婢鸣凤的死亡和三少爷觉慧的出走等,形象描绘了一幅大家族生活的典型画面,真实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溃败的历史过程。本文节选自《家》第三幕,剧中人物:觉慧——大房三子,三少爷;鸣凤——大房的侍婢;高克明——高老太爷的三子;周氏——高老太爷的大儿媳;王氏—高老太爷的四儿媳。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慧对鸣凤说:“这不是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觉慧对两人的爱情充满希望,这是觉慧对现实和理想做出的客观冷静的思考。 B、鸣凤阻止觉慧向太太说明要娶她,是因为她知道两人身份悬殊无法结合,而且太太也不会同意。 C、从王氏与周氏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冯老爷名义上是要鸣凤去侍候他母亲,实际上则是想让鸣凤成为他的小妾。 D、觉慧的出场,显示了他充满青春的活力和自由奔放的激情;而鸣凤的出场,则显示了她温柔、娴静的特点。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先写鸣凤和觉慧的出场,表现了其纯真而凄美的爱情;后写周氏、克明和王氏的出场,交代了爱情悲剧的原因,剧情设计紧凑。 B、剧本中有关人物神情的补充描写十分精当,如“天真里透着凄凉之感”,准确地表现了鸣凤深爱觉慧却又觉得无法与他结成眷属的复杂情绪。 C、作者将觉慧与鸣凤的对话置于月夜之下,既为他们的倾诉提供适合的环境,也为他们的爱情故事营造了凄清氛围,增添了唯美色彩。 D、剧本中人物台词极具个性化,如高克明的话语透出他急于完成“差事”的心理,而王氏的话语处处表现出她心有城府、善于逢迎的特点。
    (3)、本文围绕鸣凤写了哪些主要冲突?请简要梳理。
    (4)、舞台说明是戏剧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文《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通过预示雷雨的到来,暗示矛盾冲突,使读者预感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本剧本中画横线处的舞台说明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思想的建立

    孔子身处的时代,礼崩乐坏,西周的封建制度随着西周本土的沦陷,只剩下一个空名。在大崩溃的时候,孔子致力于重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普世价值观念,将依据理性道德建立的系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也作为世界可以遵行的、他所盼望的行为准则。

    孔子教诲门下,并不像后世所谓的学校,而是与来自各方的同人和朋友们随机讨论问题,建立和发展一套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孔子注意的就不是个人“独善其身”的道德,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相处之道又建立在道德之上。

    “道”在孔子心目中是永恒而且普世的原则,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天”,也不过是“道”的显现,“天”和“道”是一体两面。神的力量和永恒、普世的原则,虽然抽象,但“道”不只存在于人与人的相处之中,它还存在于万事之中。因此,儒家思想落实在人间事务上,是主导人间关系的大原则、确立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尺寸与尺度。孔子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思想脉络一锤定音,这是一门人间与社会的学问,而非今天学术界的认知学问。这个特点我们必须记得,它乃是中国和西方制度方向上最大的差异。

    儒家思想中的“安人”与“安百姓”

    孔子认为门下的弟子分别属于四个门类:德行、政事、语言、文学。这四科各有出色的代表人物。德行是修身,政事是为人服务,语言是处理社会事务和传达信息,文学是书写能力,与语言同为传达信息之用。

    四门学科之中,有三门相当实用,都是为了处理世间事务、服务公职、安顿人民而努力。儒家思想中的“安百姓”和“安人”是两种志业。“人”是自己四周的人,“百姓”是天下所有的人,因此,儒家所关怀的对象不仅是国家的公民及其福祉,也有人类全体的福祉,这是普世和永恒的价值观念。在他们心目中,有志者必须“修己”,即整顿自己,才可以进而“安百姓”。从这个角度看,自己和群体是不能切割的连续体,所以,“忠恕”和“仁”可以并且必须一以贯之。

    孟子将孔子的比较实用的儒家思想扩大为相当抽象的哲学。孟子思想的根本,是将人性和天道结合为相呼应的两种永恒的关怀,所以人心必须是善,天心是垂爱人间,也必须是善。天道与人性,个人与天下,都是连续而不能分割的关怀。

    孔子、孟子或是孔门其他人,不是单单为了思想而思想,更是为了给人间带来一个理想的世界。孔门弟子忙忙碌碌地奔走各处游说,希望国君能够采纳他们的建议,利用国家的力量,一步一步地将世界带向更高的境界,创造更自在的安乐。人必须自己努力,砥砺修养,坚持以此为基础,才能安人、安百姓。先安顿自己的亲人,使其能彼此和睦相处,然后才可以安顿族群,才能治理好国家,最后的目标,则是天下太平。

    孟子的时代是战国时期。孔门主旨:不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善天下,都着重“善”。四科之中,最主要的“德行”和“政事”,无非是为了个人或群体能够趋于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也可能会因为欲望而丧失本性所具有的善。在他所处的时代,杨、墨理论遍行天下,孟子必须努力坚持儒家本色,主张持守本性的善,排除可能的恶。

    于是,儒家开始有了二元的分野。

    荀子时代已是战国晚期。他在善、恶二元的对立中,特别注意到“善是天生的,还是人为的修养”这个问题,他主张“性善是伪”。其实,他所谓的“伪”并不是假装,而是意指“人为的努力”。人性可为善,但是如果不加注意,受到种种诱惑就可能会沦落为恶。人必须努力让自己培养出向善的方向,才能做到善。

    在政事方面,治理国家乃是走向太平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荀子的不少陈述都在讨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有什么样的境界以及如何走向这一境界。孟、荀二家都从善恶二分的二元下手,可是二人也都指陈,这二元可以彼此转换,在二极之间演变。

    荀子门下,衍生了所谓“法家”的理论家。一个是韩非,他结合了许多从政人员的实际经验,将之综合为管理学和政治学的理论;另外一个学生李斯成为秦始皇的助手,为秦朝规划制度。儒家四科的“政事”一科,终于发展出一个政治学理论及实践,使得儒家在此后的几千年中,在皇帝制度的旁边,发展成为文官体系主要的理论基础。

    儒家真正的对手乃是道家,老子和庄子两家都在末世楚国的疆域内发展。楚国地处淮汉地区,这里多丘陵、湖泊、溪流、森林,呈现出与北方黄土平原完全不同的景观。楚文化的南方传说系统,也呈现出与北方系统不同的风貌。南方诸神都在山间水涯活动,俊美的男神、绰约的女神和许多灵活的小精灵,是传说世界的角色。北方生活艰难,人人必须约束、节制,必须尊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南方容易维持生计,也因此有抒发自我的空间。南方人活泼而自由,个人有更多的自我,也获得更多的尊重,人兼容于自然之中,而不是与自然对抗。于是,在这个环境下发展出来的思想,着重点都在于尊重个性,甚至离弃集体,不愿有强大的集体妨碍个人自由,他们也主张“自然”之道不能绝对。

    老子、庄子议论的出发点和北方自然环境中产生的观念很不一样,对于“真实”的本体,老子以为“有”出于“无”,一切都在流动中;庄子则以为衡量和判断的角度和尺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老子的“虚无论”和庄子的“相对论”,都在绝对真理之外提出另一些选择,也否定了思想的武断。

    (节选自许倬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基于理性道德,建立了比较实用的儒家思想体系,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 B、儒家的四门学科都有明确具体的功能,其中“德行”和“政事”最重要,因为二者分别能够让个人或群体趋于完善。 C、在人本性善恶的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有根本的分歧,孟子坚持认为“善”是天性,荀子则认为“性善”是培养的结果。 D、作者认为,自然环境是影响思想的重要因素。北方生活艰难,人们重视对抗自然;南方人容易维持生计,更崇尚自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不是认知的学问,缺乏抽象的哲学思考,学术研究价值有限,但它却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思想脉络和政治制度方向。 B、在儒家思想中,“修己”是实现社会和政治目标的前提,只有先整顿好自己,才有可能安顿好亲族,进而实现“安天下”的目标。 C、孟子在杨、墨理论遍行天下的时代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认为人性与天道在“善”方面是共通的,二者相互呼应,不可分割。 D、韩非和李斯理论和实践,从儒家学说衍生和发展而来,荀子关于国家治理目标和方法的思考对法家主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注重实用特点的一项是( )
    A、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请结合文章内容,给第二、三两节各拟一个小标题。
    (5)、材料中提到,“孔子、孟子或是孔门其他人,不是单单为了思想而思想,更是为了给人间带来一个理想的世界。”请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阐释孔子、孟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核心特点。
  • 16、按照要求写作。

    在茫茫人海,世间万象,难免会遇到一些转角,难免会遇到一些瞬间,它们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回望过去,陷入深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了这样的时刻,它们或许是喜悦的,或许是悲伤的,但无疑都是深刻的。现在,让我们探索那些触动心灵的角落或瞬间,并以此为灵感,撰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 800字。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障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①____。

    我国古代建筑有着鲜明的等级色彩,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深深地影响建筑形式的发展。建筑布局、规模、间架以及屋顶,②____。如屋顶有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等级别,其中庑殿顶级别最高,它是四面斜坡,一条正脊,四条斜脊的样式,多用于宫殿建筑。重檐庑殿顶是屋顶中的最高级,只有皇帝的正殿和皇帝的家庙才能使用。其次是歇山顶,它多用于一般宫殿和寺院。再次是攒尖式。悬山顶和硬山顶③____,多用于小型寺庙、衙署或民居。开间有 11、9、7、3等级别,其中皇帝以面阔9间、进深5间为最高级宫殿,其次,依次是王府正殿7间,三品至五品官员厅堂7间,六品至九品官员厅堂3间,百姓建筑不得超过3间。色彩有赤、绿、青、蓝、黑、灰等,其中皇宫用黄色琉璃瓦顶,皇子、亲王等用绿色琉璃瓦顶,一般民居只能用黑色或青色瓦片顶。

    (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不是描写宫廷建筑的一项是(    )。
    A、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 B、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C、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刘仁杰的《秋韵》中,孩子们奔跑在金黄的稻田边,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身后的老农手持镰刀,沉稳地收割着成熟的稻谷,屋檐下慵懒的老猫正享受着秋日的暖阳。画面中,沉甸甸的稻穗、绽放的菊花、翩翩起舞的落叶以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都沐浴在柔和的秋光中,散发着温馨的气息。

    秋分时节,菊花正值盛开,赏菊成为了秋日里一项雅致的活动。菊花被誉为“花中隐士”,唐代诗人元稹在其《菊花》诗中,对菊花赞颂有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名句更是____。赏菊不仅要赏其多彩多姿,更要品其坚韧高洁。当夕阳西下,秋夜的菊花也别有一番风味。画家李明远的国画作品《秋夜菊香》展现了一个秋夜的菊花小筑。画面中,深蓝的夜空繁星点点,女子身着淡雅的秋装,与金黄的菊花相映成趣,月光如水,静谧而深远。画家以细腻的笔触,传达出秋夜特有的宁静与清新,描绘了一幅令人沉醉、遐想连篇的秋夜画卷。

    秋分之景,有丰收的金黄,有____,更有温馨和谐的宁静氛围,它融合了丰富的情感,也是生活节奏自然的延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多彩 应运而生 传颂至今 秋风萧瑟 B、丰富多彩 水到渠成 传诵至今 秋风萧瑟 C、韵味十足 应运而生 传诵至今 秋风送爽 D、韵味十足 水到渠成 传颂至今 秋风送爽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秋夜特有的宁静与清新,呈现了一幅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秋夜画卷。 B、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秋夜特有的宁静与清新,呈现了一幅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秋夜画卷。 C、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秋夜特有的宁静与清新,呈现的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秋夜画卷。 D、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秋夜特有的宁静与清新,呈现了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秋夜画面。
    (3)、找出文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在《蜀道难》中,用神话传说写出蜀国有着久远历史的句子是“  ,  ”。
    (2)、 杜甫《客至》中采用互文修辞,将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的两句是:“  ,  ”。
    (3)、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月”“残月”“缺月”“冷月”等月亮的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悲欢离合和世事的无常,如“  ,  ”。
  •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颂李白

    何靖鹏

    千古诗坛英杰,太白独领风骚。豪情万丈,云涛尽泻笔端豪。刳巨鳌,舞乾坤,气贯长虹,谁与争锋?

    诗仙境界高远,超凡脱俗,心游物外。冥心入海,海神亦怖,骊龙不敢为珠主。诗中有神,诗中有仙,诗中有我,诗中有天。

    佳作千余篇,锵金铿玉,脍吞炙嚼,传诵千古。诗如酒,诗如剑,诗如龙,诗如风。诗中有情,诗中有义,诗中有志,诗中有梦。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太白诗,丈夫诗,英雄诗,壮志诗。诗中有我,诗中有天,诗中有神,诗中有仙。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千古诗坛英杰,太白独领风骚”开篇即点明李白在诗坛的崇高地位,用“英杰”和“独领风骚”等词赞美其卓越才华。 B、“刳巨鳌,舞乾坤,气贯长虹,谁与争锋?”这几句运用夸张手法,生动描绘了李白豪迈奔放的诗风,表现了其诗歌的雄浑气势。 C、“诗仙境界高远,超凡脱俗,心游物外”几句赞美李白诗歌境界高远,超凡脱俗,表现了其诗歌的深邃内涵和独特风格。 D、“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这两句表达了李白诗歌中的英雄气概,与“绮罗儿女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其诗歌的阳刚之美。
    (2)、结合李白的作品以及《水调歌头·颂李白》中的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本词最后两句中“丈夫气”的理解。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