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日期:2025-01-03 考试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①“辞虽已 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②“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③“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其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逻辑精神往往能促进和驱使人们将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也就越可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 D、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就具备了逻辑品行,因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 B、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C、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家语”,那么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D、只有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下列选项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D、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4)、材料二第二段中,有三处引用,其中第三处与前两处在论证方面有何不同?(5)、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被誉为“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的佳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位置
[法国]安妮·埃尔诺
①虽然有的时候当着外人的面儿,父亲试图用客气的方式教育我,可他已经养成很久的习惯还是不自觉地露了馅儿。记得有一次他想阻止我爬上石堆,他朝我叫嚷时的语调是那么粗暴,他的诺尔曼人的固有的腔调和脏话还是将他竭力想营造的好的效果给破坏掉了。因为他不懂得有教养的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也不相信良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用打耳光的方式来进行威胁。
②家长与子女间的礼貌相待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我用了好长的时间想搞明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他们的简单的问候语中都能表现出无限的热情和客气。和她们交谈,我感到羞愧,觉得自己不配受到如此的礼貌待遇,有时我甚至产生错觉,想象这是人家对自己产生了好感。不过后来我发现这些匆匆的淡淡的问候,这些微笑与吃饭不发出声响或是悄悄地擤鼻涕没什么两样。
③现在我不得不将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细致的剖析 , 它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我曾经认为它们无足轻重。只有在受到羞辱的记忆里才能够将它们存放起来。我服从着我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愿望,它试图让人们忘记对下层社会的回忆,好像这是件恶劣的事情似的。
④每当晚上我在厨房的餐桌上写作业的时候,父亲总是走过来翻翻我的书,尤其是历史、地理和科学课本。他喜欢让我给他出难题。一天,他要求我给他做听写,以便证明他写一手好字。他从来不知道我在哪一个班上课,别人问起来的时候,他总是这样说:“她在某某小姐那儿读书。”
⑤父亲总是说“你的学校”,而且他在说寄宿学校、修女嬷嬷(校长)的时候,总是一字一顿地说出来,表现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好像正常地发出这些词的音会让他感到有一种过于随便不够庄重的感觉。父亲总是拒绝去参加我的学校组织的活动,即便我在演出活动中还扮演什么角色的情况下也不去。我的母亲气不过他这样,就说:“你没有理由不去的”。而父亲则
说:“可你知道我是从来不参加这些活动的。”
⑥父亲常常摆出一副非常严肃的样子,用庄严的语气说:“你在学校要认真听讲!”他担心命运给予他的这一奇怪的照顾(我的好成绩)会突然终止。我每一篇作文的成功,后来,每次考试取得好成绩,都会让他欣喜若狂。他认为,学习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为了不当工人。
⑦不知是什么时候他的这个“希望我生活得比他好”的理想取代了他自己的理想。其实他曾经袒露过一次他的梦想:在市中心开一家漂亮的带露天座位的可以招待路上行人的咖啡屋,在吧台上还要放一台咖啡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他又不敢再冒险,所以也就放弃了,不然又怎么办呢?
⑧父亲永远都不会打消小商人脑子的这种看法:好人和坏人。对他来说,所谓的好人就是那些到他这里来消费的人,而坏人就是那些到战后市中心新建的商店去买东西的人。即便是那些好的顾客也还是分等级的,最好的是在我们的店里购买他需要的所有的东西,而那些差一些的人则只是过来买一些他们忘记在大商店里买了的东西,并且还对我们说些风凉话。另外,就
是对这些好人,也还要当心,要好好招待他们,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认为我们会在价格上宰他们而背叛我们。每当在这个时候父亲就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联合起来敌视他。他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无奈,他恨自己的低三下四,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也和所有生意人的心理一样,希望整个城市里仅有他一家商店卖东西。
⑨父亲并不是不幸的,咖啡厅里总是暖融融的,收音机播放着节目,从早晨七点到晚上九点,顾客人流不断。当顾客进门时,他总是与顾客交换着“大家好!”“您好!”等客套话。聊天的主题无非是下雨呀,疾病啊,谁家死人了,哪里又招工了等等,对事物发表些评论,总之老一套,间或开个玩笑。“是我的错,明儿见,头儿,走好。”接下来就是老一套活儿:清理烟灰缸,擦桌子,抹椅子。
⑩在咖啡厅两个营业高峰的中间,父亲还要到后面的杂货店帮忙,他其实更喜欢在咖啡馆待着,或者说二者他都不喜欢,而只愿意在菜园子里种菜,或是随心所欲地建房子。春末盛开的女贞树,花香阵阵。十一月清脆的犬吠声以及隐约传来的火车的轰鸣声,让人意识到寒冷的季节又快到了,是啊,所有这一切都让主宰这个世界的人,也就是在报刊上写文章的那些人说“这些人生活得就算不错了”。
⑪到了周日,洗澡,参加一会儿弥撒,再玩上一局多米诺骨牌或是下午开车出去兜兜风。周一,清理垃圾;周三,饮料进货;周四,食品进货等等。到了夏天,他们把买卖停业一天去看朋友,比如去一个铁路工人家玩上一整天,或是到里滋去朝圣。上午他们去参观卡尔迈勒,去参观透景画,参观大教堂,去餐厅吃饭,下午又开车去布索奈和图威尔·多威尔,父亲挽着裤腿,浸湿了脚,而母亲把裙子撩起来。后来再过周末他们也不再这样了,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已经过时了。但每个周末,我们都要改善伙食。这个习惯至今未改。
⑫从此,父亲的生活方式基本固定,他认为生活也不可能再比这更幸福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教育子女时言行粗鲁无礼,对于有教养的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一无所知。 B、“我”无法理解父亲对待自己的态度,把对下层社会的回忆看作恶劣的事情。 C、顾客会被父亲分为“好人”和“坏人”,其中的“坏人”会让父亲感到痛苦无奈。 D、父亲最终向不幸福的命运妥协,将有规律和节奏的生活方式基本固定下来。(2)、“阶层”问题是安妮·埃尔诺敏锐观察并呈现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文中“阶层”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受过良好教育者热情和客气的问候,“我”会觉得自己不配受到此待遇,巧妙体现了阶层差异带来的隔阂感。 B、“我”的好成绩被父亲视为命运的眷顾,会让他欣喜若狂,体现了父亲希望“我”用好好学习来改变阶层的理想。 C、“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联合起来敌视他”“希望整个城市里仅有他一家店卖东西”等暗含对父亲这一阶层的讽刺。 D、“咖啡屋”在小说中占据了不少篇幅,它是父亲的主要事业,但凭借这样的营生不足以改变“我”们家的阶层位置。(3)、文中画线句子含义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4)、埃尔诺的小说常用第一人称“我”,具有自传性又不仅仅是“自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日)
材料二: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材料三: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 , 不卑小官。进不隐贤 , 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先知A觉B后知 C使先觉D觉后觉E予F天民之先G觉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与《六国论》“义不赂秦”意思和用法相同。 B、且,将要,将近,与《愚公移山》“年且九十”的“且”意思相同。 C、治,治理得好,太平,与《大学之道》“家齐而后国治”的“治”意思相同。 D、失,失去,与《报任安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失”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本想给自己立号为文王,准备东征纣王,但是伯夷叔齐认为他不仁不孝,不能号为文王。 B、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认为武王也是暴君,太平盛世不存在了,自己没有立足之地,饥饿而亡。 C、伊尹认为,不管什么世道都应该出来做官,让天下百姓受到圣人的恩泽,是为政者应该做的事。 D、柳下惠认为别人的言行无法影响自己,所以他能够和任何人和谐相处且能保持自我,来去自由。(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②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孟子对伯夷的评价各是什么?孟子又是如何论证自己对伯夷的评价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 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① , 绿烟②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③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①丹阙:朱红色的宫殿。②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③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把酒问月”为题,题目极具画面感,是作者飘逸浪漫的自我造像。让人联想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五、六句直接描绘月色。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雾散尽,清光焕发,月色美得光彩照人,美得如可揽接。 C、九、十句脱胎于神话传说,为诗句蒙上了想象的色彩,使得把酒问月如语邻家之事,亲切生动,其间流露出诗人孤寂的情怀。 D、最后两句再次写到酒,化用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流露出一种人生不得意而借酒浇愁的感叹。(2)、本诗的“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所蕴含的哲理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自己编写《史记》“”,便遭遇了横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不得不忍辱负重,所以“”。(2)、李白在《将进酒》中用“ , ”两句,举例证明自己所提出的“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一观点。(3)、《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不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而是要求自己“ , ”,这样做就称得上“好学”了。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移动支付使用人数的增长呈现出青云直上.的态势,尤其是年青人,“出门只带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
②张老先生打起这一套新编的太极拳,动作舒展,自然流畅,看似平常的招式中却透露出纵横捭阖.的气度,展现出不一样的精气神。
③连续几天降雪,让“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披上银装。在“断桥残雪”景点,游客们摩肩接踵.,争相一睹难得的雪中断桥美景。
④学校在校庆期间举办的“弦歌百年,惟实励新”文艺演出活动,节目精彩,效果震撼。
同学们纷纷表示参加本次活动如坐春风.,经历难忘。
⑤近年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除了有政策支持,还有一大批不计个人得失的志愿者参与其中,为群众致富呕心沥血.,奔波忙碌。
⑥虽然离决赛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是来自各方的指责令上一场发挥欠佳的张晓华如芒.在背.,缓解压力成为他取得佳绩的关键。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老旧社区微改造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街心公园藏身于大城市的街巷中,弥补了城市步行环境欠佳、人际互动场所不足的局限。 B、蜂蜜是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它的主要成分果糖和葡萄糖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 C、凭借智能化的设计与强大的功能,这款新型扫地机器人一上市就迅速抢占了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成为智能化家庭的新宠。 D、为设计一款既符合青年人口味,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手机游戏,他查了近一年的资料,还进行了大量的用户调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8. “近思汉文化社”的同学拟举办传统汉服展示活动,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向学校总务处借用场地:本社拟举办传统汉服展示活动,需要使用体育馆及相关设备,请总务处予以落实。谢谢! B、请学校记者站宣传本次活动: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汉服有雅风。你们小记者可要把握好展示风采的好机会哦! C、给其他学校同学发邀请函:“汉服风采,弦歌不辍”,我们恭候你们的大驾光临,一起在汉文化的世界嗨起来! D、邀请某汉学专家现场指导:您是汉学研究专家,希望您不吝赐教。您的鼎力支持,一定会为本次活动增添光彩!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城区道路不仅有机动车通行,①。为了保证道路夜间使用安全,城区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安装一杆路灯。而城区外的高速公路是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的,机动车高速行驶时,间隔安装的路灯会产生一明一暗的照明效果,非但不能帮助司机看清路况,②。高速公路利用完善的路面标志和反光设备,通过汽车前灯的强烈照射,将各种交通指示清晰地反射到司机的眼里,足以起到安全导向作用。因此,③。
10. 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①“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
②③。
四、写作
-
1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认知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结果。生活中,人们经常期望获得一致性的认知结果,然而,即便是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结果也经常会有差异。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