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以下是某班同学制订的研学活动日程表,据此判断他们研学活动的主题是( )
研学活动日程表
第一天:参观工人识字班,阅读工人刊物
第二天:参观一大会址,领悟先辈奉献精神
第三天:游览浙江嘉兴南湖,朗读品味《南湖题诗》
A、近代化的探索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封建制度终结 D、文学改良运动兴起 -
2、历史教师在课后延时服务活动中组织学生排演历史小短剧,下边是他们进行角色扮演的对话内容(部分)。据此判断他们排演的内容是( )
陈独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现在北洋军阀政府出卖了我们国家的主权,怎么办?
学生代表: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辛亥革命 B、护法运动 C、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D、五四运动 -
3、思维导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帮助我们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A、成立兴中会 B、黄花岗起义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4、小丽参观博物馆发现某件文物标有“民国十一年”。如果换算成公元年,应该是( )A、1921年 B、1923年 C、1922年 D、1931年
-
5、漫画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该漫画旨在说明( )A、西方列强军事实力远超中国 B、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C、中西礼仪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D、清政府被迫开始向学习西方
-
6、下图是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
-
7、1861年,雨果在《致巴特力尔上尉》中说:“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我们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我谨作证,发生了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这段文字可以用于佐证的史实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圣贤孔子】
材料 孔子大事记
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公元前522年,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7年,去齐国途中,遇妇墓前哭子,感叹“苛政猛于虎”。
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公元前500年一公元前498年,任鲁国中都宰,因政绩突出,后升任司空司寇。
公元前497年一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484年一公元前479年,归鲁以后,孔子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3岁。他的言论由其弟子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后人评价孔子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请你从中任选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9、【地方治理】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周武王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并简析实施该项制度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这位“新皇帝”“将广阔国土划分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名称,并简述该制度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简述表格所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加强地方治理所采取的措施。 -
10、【古代农业】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极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社会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合法化。地方经济的发展,促使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
——摘编自吴布林《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
材料三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徭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到汉景帝时,他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继位当年即下诏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过渡。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并说出这一时期的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的代表性遗址一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变化及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
11、【古代变法】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就其现实作用而言,此次变法是针对性极强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重视“耕战”是其重点,所以短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秦国的崛起,打破了七国并立争雄的相对平衡状态,秦国也逐渐展示出一枝独秀的战略优势,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
——摘编自安作璋《秦汉史十讲》
材料三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的主张体现了战国时期哪家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3)、根据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
12、传统观点多认为秦朝灭亡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地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A、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B、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且合理 C、逐渐偏离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D、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
13、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全长700多公里。据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此举( )A、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 B、确立了对文武百官的监察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
14、李冰在了解岷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氓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A、展现了统一国家的力量 B、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 C、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D、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出现
-
15、“夏传子,家天下。”这是《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这可以印证的是( )A、夏朝礼乐制度完备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夏朝阶级分化明显 D、夏朝诸侯争战不断
-
16、下图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从图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远古人类遗址集中于东南沿海 B、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数量极少 C、我国境内古人类结成群体生活 D、远古人类大多生活在江河附近
-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其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指的是他在教育上的什么举措?列举1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思想或教学方法(3)、材料三中孔子提倡的治国思想是什么?他的思想核心又是什么?(4)、请写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思想家,并说明理由。 -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为了……,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成县,全国共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摘译自司马迁《史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体现了商君的什么措施并分析该措施的作用。(答出一个措施及其作用即可)(3)、材料三体现了商君在政治上实施的哪一措施?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商君”的变法为秦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图是在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里面的铭文记载说:周成王封克(召公的儿子)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材料二:周公教导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就是侮慢王朝,等于不纳贡。”
——《中国通史》
材料三:周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译自《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政治制度?从载体上来说,材料一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项制度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当时诸侯的权力和义务。(3)、材料三中周王封子弟同姓甚众,这体现了当时受封的主要对象是?所封子弟后来更相诛伐,可见这一制度的弊端是? -
20、
史料探究题:
材料一 看图说史
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一
图二
碳化稻谷
图三
骨耜
图四
(1)请问上面图一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哪个遗址?(2)图二中是何种房屋?此房屋属于哪个遗址?(3)图三和图四共同说明了当时人类进行何种生产活动?材料二 良渚遗址部分考古发现
1.良渚古城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2.良渚城内贵族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4)根据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你有何推论?(5)综上可知,我们可以通过什途径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