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世纪)法律强调农奴人身属于主人,农奴世代为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能免除农奴身份,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可有主人买卖或转让。从法律地位讲,农奴没有婚姻自由,……没有财产权。”中世纪西欧法律的这些规定是为了(       )
    A、保证封建主对农奴劳动力的支配 B、保证封建主的私有财产不受损害 C、减轻农奴对于封建主的依赖程度 D、减轻农奴对于封建庄园的重要性
  • 2、西方历史学家在研究西欧封建社会时提到:“在一定程度上,封君封臣制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替代品,这一制度使得社会连成一个整体,有了某种秩序,从上到下形成了所谓责任的‘链条’。由于有效忠关系、经济联系,使这种链条十分紧密。”西方历史学家所说的“链条”其实是指(     )
    A、奴隶 B、土地 C、军权 D、金钱
  • 3、下列图片中的建筑物风格各异,其中反映罗马建筑艺术典型风格的是(     )
    A、 B、 C、 D、
  • 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这表明该法典(     )
    A、遏制贵族对法律曲解 B、推动各国经济交流 C、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 5、“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这是2000年凤凰卫视千僖之旅的主题歌。如果他们想去看“法老的陵墓”,应该选择
    A、 B、 C、 D、
  • 6、图特摩斯三世被史学家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图特摩斯三世获得赞誉的原因是他(     )
    A、初步实现了古埃及的统一 B、修建了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C、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D、使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 7、【中国近代化历程】

    材料一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能赶上德国毛瑟枪的水平,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洋务运动后期,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材料二   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很多人亲身参加了洋务运动的实践。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后,他们认为洋务运动仅将“制器”作为学习的重点是不够的,但其掀起的维新思潮影响了康、梁等人维新思想的产生。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作用,并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间的关系。
    (2)、指出材料三中两位历史人物领导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8、【中国近代思想解放】

    材料一   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兴中会也纷纷成立。

    材料二   从115年《青年杂志》创刊开始,陈独秀认为,(东洋文明)……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可称曰“近世文明”者……即西洋文明也……新文化的主张者大都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相融的……后者是“世界的”“科学的”,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青年杂志封面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化通志·现代文化志》

    材料三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明天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烧尽了历史的屈辱,壮丽的事业,召唤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摘自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高涨的表现,并指出章炳麟、邹容等人思想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年杂志》创刊的重大意义,并分析陈独秀主张“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五四运动“开创新的世界”进行解读。
  • 9、【近代中国的屈辱】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第一组条约的产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可见的变化。第一,外国领事和中国官吏的平等权,对清政府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造成很大的压力。第二,英国割去香港(岛),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而五口开放则提供了由沿海推向内地的孔道。第三,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战争以残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写出从图1中获取的信息。
    (2)、比较图1与图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 10、“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下列最能全面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11、导致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戊戌变法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促进 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 12、《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13、《中华文明史》一书中曾经写道:“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改变了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B、打击了外来侵略 C、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推翻了清朝统治
  • 14、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3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   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   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

    13.3   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

    A、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B、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C、中法签订《北京条约》 D、战后设置了台湾府
  • 15、某班同学针对19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情况整理了一份大事年记,请你参与研讨。

    中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的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大事年记,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事件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事件。
    (2)、根据表格,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
    (3)、根据上述材料,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选取其中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6、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镜头一:他带领全舰官兵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战斗中奋勇杀敌,最终与200余名将士一起壮烈殉国。

                   

    镜头二:革命党人与清政府苦战一昼夜,最终失败,很多革命党人牺牲,后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材料二

    图1:孙中山

    图2:李大钊

    图3:天安门广场的学生

    解说词: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

    解说词:







    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四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了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红船是中国共产党启航的地方,是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开端,是开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起点。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两个镜头描述的历史事件。(将正确序号填入空格内)镜头一:______。镜头二:______。(①广州黄花岗起义;②黄海海战)概括他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2)、根据材料二,从图2、图3中任选一张照片,参照图1示例写一份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从1914年到1919年中国无产阶级人数的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
  • 17、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八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国家海洋博物馆的3件展品

    ①1839年,林则徐呈给道光皇帝关于虎门销烟的奏折(复制品)。

    ②1869年,福州船政局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蒸汽轮船——“万年清”号炮舰(模型)。

    ③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奋勇作战,不幸沉没的“致远”舰的残件(打捞出水)。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旧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

    材料三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______,能直接用于研究北洋水师历史的一件展品是______。(将正确序号填入空格内)并概括3件展品反映的共同主题。
    (2)、材料二两则史料共同印证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奏办江南制造总局的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文献材料出现的背景。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其各自反映的时代呼声。
  • 18、以下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据此推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 D、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 19、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说明(       )
    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 B、民主革命纲领得到广泛认可 C、领导工人运动已被放弃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 20、下图油画藏于中国美术馆,名为《红船启航》。其中“启航”指(     )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D、中国共产党开始战略转移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