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工艺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白土烧瓷 B、晒制海盐 C、伐木造舟 D、纺纱织布
-
2、
某兴趣小组开展“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跨学科实践活动。
任务一:调查家用燃料变迁
调查发现泰兴地区家用燃料变迁历程为:柴草→煤→液化石油气→天然气→……
【查阅资料】①煤直接燃烧时,产生氦、硫的氧化物(会形成酸雨)和粉尘。
②1kg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如下表所示;
燃料
热量
(MJ/kg)
燃料
热量
(MJ/kg)
燃料
热量
(MJ/kg)
燃料
热量
(MJ/kg)
柴草
12
煤
29
石油气
45~50
天然气
45~50
(1)天然气点燃之前须先。
(2)石油气压缩成液态储存在钢瓶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压缩”过程中发生改变。
(3)结合资料分析,家用燃料从煤变迁到天然气的优点是(写一点)。
任务二:调查燃料合理使用
(4)西汉青铜雁鱼灯造型和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灯罩可自由开台,雁腹中盛放少量清水。
①灯油含碳量高,灯油燃烧产生烟气的原因是。
②关闭灯罩熄灭灯火的原理是。
③雁腹中清水的作用是(写一点)。
(5)某同学收集到以下几种调控燃烧的事例,完成下表问题:
调控方式
用鼓风机给
煤炉火送风
调节打火机
出气阀
汽车气缸工作时
柴油以雾状喷出
调控原理
增加氧气的量
调节燃料的量
(6)“化学链燃烧”技术是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载氧体的甲烷()化学链燃烧技术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加热条件下,空气反应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②X中主要物质的化学式为。
-
3、
小明观察到敞口水草缸(水草和鱼共存)中不断有气体通入,如图所示,他对此很感兴趣,于是跟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Ⅰ:向水草缸中通入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可能是空气或。
【实验1】将气体细化器从水中取出,收集一瓶通入的气体,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发现木条立即熄灭,说明猜想不成立。
【提出新猜想】可能是或。
【实验2】
(1)将该气体通入________中,根据现象确定通入的气体是。
【交流讨论】
(2)通入有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为________。
探究Ⅱ:利用生活中的物质自制简易发生器并应用于水草缸中。
【回忆旧知】
(3)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选择药品】小组讨论后选择了鸡蛋壳、小苏打和白醋等。
【设计装置】利用塑料瓶、输液管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套发生装置(乙中的夹持装置已省略)。
【分析讨论】
(4)装置甲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向装有白醋的瓶中加入鸡蛋壳,拧紧瓶塞,使反应发生的具体操作为________。
(5)与甲相比,装置乙既可控制反应的速率,又可得到持续稳定的气流,故选择乙与图所示装置(用于除杂和观察气泡)组装成发生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字母)。
A. 乙中的b口应与图中的c口相连接 B. 为除去中混有的醋酸,X可以是溶液 C. 可根据X中冒出气泡的快慢来调节乙中的流速调节器 【实践应用】
(6)小组同学用自制的发生器连接气体细化器向水草缸中通入气体,实践效果很好。使用气体细化器的作用是________。
【反思拓展】
(7)发生器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缸中鱼类生存,请写出使用时的一条注意事项:________。
-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1)、刘禹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引用的“淘金”过程发生的变化,从化学的视角看属于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2)、姜夔“高花未吐,暗香已远”蕴含科学道理,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暗香已远”的原因是。(3)、《汉书》记载:“高奴县洧水,可燃”。洧水中含有石油,石油属于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4)、《三国志》记载:“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薪”指柴、草等燃料,“去薪”灭火的原理是。(5)、《庄子·杂篇·外物》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
-
5、化学用语填空:(1)、3个钙原子;(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3)、硫酸根离子;(4)、5个氮气分子;(5)、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
6、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软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B、碟子底部变黑,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C、纸天平向右倾斜,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生成的碳酸不稳定
-
7、杭州亚运会火炬使用“零碳甲醇()”。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能将转化成甲醇,其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M为单质、部分产物省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M的化学式为 B、该成果可为碳中和提供科学方案 C、Ⅰ中反应不是化合反应 D、该转化中和M的分子数目比为1:2
-
8、下表中概念间不符合图所示的从属关系的是
选项
X
Y
Z
A
非金属单质
单质
纯净物
B
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
化学反应
C
饱和溶液
溶液
混合物
D
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
化合物
A、A B、B C、C D、D -
9、密闭容器中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
24
60
2
3
反应后质量
1
待测
46
30
A、表中的待测值是12 B、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C、该反应为氧化反应 D、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
10、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车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下图是乙烯与水反应制备乙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1、已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此反应涉及到的化学用语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两个氧分子:2O B、中氧的化合价 C、氢氧化钠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D、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a处通入氧气,管①中白磷未燃烧,b处通入氧气,管②中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料带起隔离作用 B、实验推知燃烧只需要氧气 C、实验推知白磷着火点(T)的范围:20℃<T≤80℃ D、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可减少污染
-
1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到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燃烧都属于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都很剧烈 C、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所以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D、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所以水变成水蒸气后水分子体积一定变大
-
14、
某项目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实验。
(温馨提示: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探究一】研究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同学们进行图1所示实验时闻到氨气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如图2)。
【实验操作】步骤一: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步骤二:向A、E试管中分别加入浓氨水,立即用带有橡皮塞的导管按图2连接好,并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分析讨论】
(1)图1实验中能观察到湿润的酚酞试纸。与图1实验相比,改进后实验2的主要优点是。
(2)改进后的实验中使用了F试管,作用是。
(3)步骤二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B、D试管中先出现颜色变化的是(填“B或D”)试管,由此可得出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是。
【实验探究二】查阅资料:①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会产生大量白烟,这是因为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②氨气分子的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
【实验操作】如图3所示,烧瓶A中盛有浓盐酸烧瓶B中盛有浓氨水,在长玻璃管外壁上用记号笔做了d、e、f三个标记。实验开始时打开弹簧夹a、b,一会儿后玻璃管中产生大量白烟,而且d处白烟最浓厚。
【分析讨论】
(4)d处白烟最浓厚,说明分子质量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是。
【实验探究三】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部分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4所示。
(5)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
-
15、
某化学兴趣小组以“生命之源——水”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水的蒸发
(1)如图是两杯等体积的水在不同温度下放置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已知两杯水的水温分别是和 , 则温度为的水为________(填序号)。
A. B. 【任务二】探究水的电解
(2)如上图,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电极的现象是________。
【继续探究】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调节电压或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都会改变电解速率。于是他进行了多次实验,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记录如下:(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每次实验收集氧气)
(3)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4)分析上表数据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写两条)
(5)该实验采用的方法是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比反应时间的长短,你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
16、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1)、某同学在进行物质的称量操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中所表示的食盐的质量为g,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应该;若食盐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了,读数仍为图1,则食盐的质量为g。
②图2中所表示的液体的体积是mL,该同学若要量取的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
③如果该同学在量取该液体时,没有保持视线水平,而是俯视,则量取的实际体积(填“大于”或“小于”)。
(2)、根据下图回答问题。①如图1所示,若装置的气密性完
好,则双手握住试管外壁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手离开一段时间后末端导管口的现象是(选填“甲”、“乙”或“丙”)。
②过滤操作如图2所示,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① , ②。
-
17、电解水实验的探究。(1)、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a、b两玻璃管中收集到的气体分别为、 ,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属于反应类型.检验b管中气体的方法是(写出操作、现象及结论) , 据此,得到氢气的用途是。(2)、图2是水发生两种交化的微观图示。甲、乙两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甲”或“乙”),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物理变化的依据是。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填“吸收”或“释放”) 能量。(3)、图1中的化学变化是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的,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这个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填符号)。由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可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4)、小张从图2中化学变化的微观图示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A、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C、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5)、小张通过化学学习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 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_______。A、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B、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C、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
-
18、
如图是实验室净化天然水示意图。
Ⅰ净化过程:
(1)在图中流程方框空格内从上到下依次填写的“关键词”是________(填序号)。
a.蒸馏 b.蒸发 c.结晶 d.吸附 e.过滤
分离下列混合物,可以利用操作a达到目的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之一)。
A.从海水中获得食盐 B.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C.除去铜粉中的铁粉
(2)分离混合物,首先要分析混合物的组成成分,寻找各成分的性质差异,然后利用其差异选择合适方法进行分离。如:过滤是分离________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蒸馏是利用物质________不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3)水蒸馏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②水分子间的间隔 ③水分子的能量 ④水分子的构成
Ⅱ操作过程:
Ⅲ迁移应用:
自来水公司自来水的处理过程如图所示:
(4)步骤①网格净水原理类似于步骤________(填图2中“②”或“③”或“④”等序号)。
(5)步骤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 杀死水中的细菌 B. 减少水中的氧气 C. 使泥沙沉积至底部 D. 分解有毒物质 (6)硬水会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硬水中含有较多碳酸氢钙等物质,生活中可以通过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之一是:碳酸氢钙碳酸钙水二氧化碳,根据以上信息推测:碳酸氢钙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写一点即可);由此推测,长期烧水的水壶内会有水垢,水垢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
19、按要求填空:(1)、下列物质:(用序号填空)属于混合物的是 , 含有氧分子的是。(2)、如果用 “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
请在横线上按顺序写出符合该图示的化学符号: , , 。
(3)、用“”和“
”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如图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微观模拟图。(A表示反应前,B表示反应中,C表示反应后)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写出该反应文字表达式: , 基本反应类型为。
②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③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填名称);不变的粒子是(填名称)。
-
20、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用水银(金属汞)温度计测量体温。(2)、手上涂抹酒精后会感到发凉。(3)、可以燃烧而不能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