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必修)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河南郑州47中学暨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1931年7月1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决定实行新的赋税政策:对工人、雇农、贫民和烈士家属免税;遇意外灾害的纳税群众也予以免收或减收;对中农只征产值税,对地主富农按照政策征收。这一政策( )A、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为反“围剿”提供支撑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2、1919—1920年间,我国新增刊物达四百多种,在这些刊物中大多都宣传、介绍社会主义思想。正如时人所说:“比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报章杂志,鼓吹不遗余力”。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注重国民素养的提升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3、近代一篇文章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篇文章表明( )A、思想文化封闭保守 B、国际交往独立自主 C、政治制度停滞不前 D、社会生活除旧布新
-
4、20世纪初,各种形式的“民变”风起云涌,多达1300多起,如抗捐抗税、反洋教、反饥饿、反户口调查、抗租和抢米风潮等,“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并且愈演愈烈。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B、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 C、革命党人倡导三民主义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5、李鸿章在一次上奏时说:“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利,故能横行于中国;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据此可知,李鸿章主张( )A、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B、开办资本主义企业 C、创立近代军事工业 D、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
6、学者陈旭麓认为某场战争“对于中国来说, 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7、清朝时期,政府在北部和西北地区采取“屯垦开发,以边养边”的积极政策,鼓励开辟多种形式的屯田,如兵屯、旗屯、遣屯、民屯、回屯等。这些措施( )A、阻止了殖民入侵 B、有利于边疆开发 C、解决了资源危机 D、加强了君主专制
-
8、历史研究需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下列各项史料与结论对应正确是( )
史料
结论
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秦朝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B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唐代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C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代门第观念强化
D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明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A、A B、B C、C D、D -
9、绍兴十年(1140年),高宗对大臣们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由此可知,宋代( )A、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商税是主要税收 C、国家综合国力强大 D、地域性商帮兴起
-
10、有学者评价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作品《自叙帖》 “字字相连,大小不一,但却线条流畅,流云飞舞,酣畅淋漓,像一个舞者在畅快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该作品的书体是(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小篆
-
11、下图为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与该印文相关的主题是( )A、中外交流 B、经济发展 C、民族融合 D、文化繁荣
-
12、汉武帝时推行“左官律”和“附益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附益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上述做法(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阻断士人做官途径 C、削弱了君主权力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
13、据考古发掘,位于陕西西安的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相差无几;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墓葬有大小墓之分,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两处遗址的差别体现了不同时期( )A、青铜文明的发展程度 B、国家政治制度的状况 C、礼乐文化的区域分布 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1551年到1722年的江南市镇,苏州府有128个,松江府有113个,著名如吴江的盛泽、南汇的周浦、湖州府的菱湖、嘉兴府的濮院、乌程的乌镇和南浔……由宋元时代的村市、草市、墟、会等发展过来,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江南地区“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易众,卒有世镇”,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嘉定“新泾镇为棉花管履所集”,嘉善千窑镇“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在17 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 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嘉兴府还出现了“质库”。(注:“质库”, 主要经营典当、贷款业务,兼及存款、钱票发行等其他事项。)
——据(美)罗兹·墨菲《亚洲史》、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樊树志《晚明大变局》等编写
(1)阅读材料一,试从耕作工具、方式、动力三方面描述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古代中国国内“市”的发展线索。概括明代中国经济的新特点 。
-
1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体现了秦朝的哪一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的“上”指什么?“丞相诸大臣”体现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从材料中我们可获取哪些信息?
(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哪种政治制度?简要说明该制度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16、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
17、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B、中枢体制的运行程序不断完善 C、中书门下成为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D、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
-
18、“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段话表明东周时期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C、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弱 D、王室衰微诸侯纷争促进经济发展
-
19、“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雅典出现这一现象( )A、深受财产等级制度的影响 B、意在营造民主政治的氛围 C、得益于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D、体现了公民社会地位平等
-
20、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A、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 B、以国家统一为理想 C、以改善民生为目标 D、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