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必修)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河南郑州47中学暨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1948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对于中央工委总结报告有关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予以肯定,同时责成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对于人口五万以上的占领城市,逐一作出工作总结并限三至四个月内电告中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注意工作效率的提升 B、谋划城市经济的发展 C、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 D、明确城市管理的职责
-
2、1914年3月,北京政府工商部颁布《矿业条例》,明确规定矿产国有,但鼓励中外业者投资开矿,矿业权之获得不以地主自然取得而以申请为先,同时大幅减低矿产税,取消原有的将部分赢利上交给政府的规定。这表明政府意在( )A、限制地主投资以固统治 B、振兴工商实业以培国本 C、提倡自由经营以利投资 D、降低矿产税率以解民困
-
3、1855年,在华外商共1038人,比1837年增加了3倍,分属于219家洋行。西方商人还在开放口岸投资办厂,由此产生了依附于外国商人的特殊阶层——买办。据此推知,买办阶层是( )A、自然经济解体的结果 B、西方经济发展的产物 C、西方殖民渗透的工具 D、商品交易安全的保障
-
4、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应役,“甚至父子当差,则一日不让,兄弟应役,则移时不甘”。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贩夫牧竖,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征输之苦”;边远地区“赤贫无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能够解释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白银货币的大量使用 B、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C、户籍政策的不断调整 D、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
5、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决策事权转移 D、科举影响扩大
-
6、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A、地域认同 B、民族政策 C、艺术审美 D、华夏观念
-
7、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在出土汉简中,也有记录吏员考核的文书,上面记载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的文字。这可以看出西汉吏员任用注重( )A、伦理道德 B、文字技巧 C、法律知识 D、专业技能
-
8、下图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
9、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
10、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
11、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
13、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
14、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最近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材料三 著名经济学家约翰·H·邓宁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技术进步本身不可逆转。”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2)、材料三中两种观点截然相反。对此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 -
17、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既深且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回首20世纪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具有导致一再发生世界大战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大战是注定不可避免或不可制止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存在着制止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对于世界大战能否避免的问题,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不可笼统地说能够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把战争推到……一个“临界点”。物极必反,今后人类已经不能再把自己的全部能力和手段都投入战争了。
——摘编自李巨廉《血碑——震撼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二战的新观点。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军事价值”,并指出二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盟国战胜法西斯轴心国的重要保证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
18、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应对热带病的路线图,以解决疟疾、血吸虫病等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困境。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被忽视的热带病伦敦宣言》,并每年向世卫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这些做法( )A、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 C、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D、旨在促进国际间协调与合作
-
19、国际上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1990年,当世界经济感冒时,新兴经济体就会罹患肺炎;而在2008年,当七国集团罹患肺炎时,新兴经济体仅仅得了感冒”。这说明( )A、新兴经济体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提高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占一席之地 C、改善南北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D、全球化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依存性加强
-
20、有学者指出,全球化促进了人员和商品的流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主权的重要性,产生了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非法国际移民、跨国集团犯罪等诸多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全球化( )A、增加了维系非传统安全的难度 B、促进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推动了国际秩序的变革与重构 D、拉大了南北国家间的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