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80年首都钢铁厂向国家提出“一头包死,一头放开,上缴后全部归企业”的请求、1982年国家批准首钢的“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制度,当年规定年递增率为6%,1983年首钢自愿将上缴利润递增率提高到7.2%。首钢在向国家承包的同时.获得了计划内产品15%自销和超产产品全部自销的自主权力。这表明,承包制( )A、实质是处理国家与企业关系问题 B、实现了企业发展的长期良性循环 C、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迅速瓦解 D、是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
2、1951年6月,马寅初出任北大校长后发现,教师们虽有热情,愿意改造旧北大。但是在讨论院系调整时,教师们都强调“以我为主”,各不相让;讨论改革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时,或崇尚欧式教育,或崇尚美式教育。这可用于说明新中国( )A、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势在必行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D、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刻
-
3、1944年春,日本实施了“一号作战”计划,集中侵华日军50余万人于国民党战场,中共审时度势,抓紧开展和收复新地区的工作,仅不到1年收复和新建立了十几块根据地,由此可知,当时( )A、正面战场抗战减轻敌后战场压力 B、正面战场是抗击日本的主战场 C、抗日战争将开始进行战略大反攻 D、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
4、1926年,江西流行一首民谣:“江西穷又穷,先用广东铜(元),后用复兴隆(纸币);银毫子用不得,大角子(铜元)打八折。”贵溪县还流行“驼子张(恶霸‘张天师’),黑心肠,总有一天要算账”等民谣。这些民谣可以用来说明( )A、国民革命运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B、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盛况 C、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背景 D、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的弊端
-
5、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寻找救国之路,出国留学逐渐形成热潮。20世纪初,有志青年大多选择学习社会政治学说和军事专业,而民国初年大多选择工程、农林、医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对西方文化认识加深 B、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C、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 D、建设新型国家的需要
-
6、朱元璋当皇帝后,对二十多个儿孙封王建藩,其中九位藩王在北部戍边。并规定,如果朝廷有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甚至可以“清君侧”。这一做法( )A、严重削弱了明朝的中央集权 B、力图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 C、消除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D、造成明朝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
-
7、唐中叶以后,朝廷为节度使加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带相衔节度使入京朝觐时可在一定限度内履行宰相权责,享受宰相待遇。这表明当时( )A、外重内轻形势转换 B、中央改革地方治理体系 C、中枢政务运转紊乱 D、朝廷探索控驭藩镇方法
-
8、秦朝时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由材料可知,秦朝地方管理制度A、绝对服从中央进而加强集权 B、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C、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 D、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
-
9、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黄河下游一带,距今约6500-4500年)在制度和器物层面已能见到礼制因素,史前的红山文化(东北地区西南部,距今五六千年)、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5300-4300年)也发现有与礼制相关的遗存。这说明A、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B、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C、礼乐制度日趋成熟 D、早期社会初具规范性
-
10、近代以来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兴起于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在英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之时,法国的封建专制 主义则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在太阳王执政时期,对内大权独揽,对外扩张以争夺欧洲霸权。对外战争的巨大消耗也使得法国封建经济濒临崩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空有经济实力,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第三等级与特权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而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教会的说教不攻自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信心。于是,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法国发展开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启蒙思想家们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希望能够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并提出了众多设想。而且大多数思想家都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东方,希望借鉴东方文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注入活力。
——摘编自崔婕《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材料二 一战后的英国沉迷于19世纪欧洲均势政策的成功之中,无视自己力量的衰弱和整个体系已经发生的变化,推行了扶德抑法的政策。它简单机械地以为,欧洲力量的天平向战胜国法国倾斜,那么威胁就主要 来自法国。这说明,英国在一战后确定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关系时,仅仅考察了实力关系,而没有认真考虑 纳粹德国对于国际秩序的挑战。一战后英国领导人的外交政策一直停留在维持一种“虚幻”的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无视国际体系中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扶德抑法这样一种错误的政策,不仅没有维护和平,而且带来了它后面持续的对德绥靖政策,把法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拖入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之中。
——摘编自宋伟《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
材料三 在战后初期,法国政府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大力鼓励外国资本流入。在60年代初期,法国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继续采取鼓励外资的方针,尤其是美国资本。但是从1963年开始,法国政府对于外资,尤其是美国资本开始转变态度,采取限制措施。这一政策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维护法国独立这个大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国在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上,主要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手是限制美国资本的投资部门与 额度,规定外国资本不得在法国任何部门与地区,获得统治控股地位。法国还在欧共体内,呼吁其他国家共同限制美国的资本。另一手是积极鼓励发展法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与工业,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法国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提高了法国自身的科技水平,加强了法国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扩大了法国产品的市场。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例举16-18世纪“东方文化”在法国传播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从“扶德抑法”政策的影响角度,简析该政策为什么是“一种错误的政策”。(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法国对美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法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
11、冷战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美国人需要一个敌国,以给外交政策带来焦点和连续性。为了营造一个“民主的世界”,美国有义务去推进民主,扩大自由市场。上述对抗思维出现主要是因为( )A、美国把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参照系 B、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具有世界性 C、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恐怖主义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
12、据统计,俄国《真理报》1918—1919年间的30期报纸中,总计录得广告175条,基本上都是社会服务类广告。该报1922年7月第169号的第6版刊登了莫斯科农产品公司和国家进出口贸易办事处的商品销售、啤酒销售等广告。这一变化( )A、缓和了与西方紧张关系 B、源于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C、偏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开展
-
13、在梭伦之前,雅典便存在一项法律:“雅典人的律法与祖制,任何人谋逆,实行僭主统治,或任何人帮助建立僭主统治,他和他的家族都要被剥夺公民身份。”此项法律( )A、捍卫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B、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C、彰显了公民的城邦主权 D、得到了严格的贯彻落实
-
14、从乾隆朝开始有了“天朝体制”的外交用语。据《清实录》统计,带有“天朝体制”术语的40篇敕谕中,乾隆帝有23篇,嘉庆帝有2篇,道光帝有11篇,咸丰帝有4篇。该术语在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就从清朝皇帝的敕谕中消失了。这反映了( )A、传统的宗藩体系走向解体 B、时局的演变影响外交理念 C、天朝上国的迷梦彻底破灭 D、晚清外交逐渐与国际接轨
-
15、明清时期,地主在拥有“田底权”(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以及传给子孙后代。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耕作方式的改进 B、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C、传统生产关系的调整 D、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
16、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 C、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
17、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 )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 B、高产作物传入导致人口增长 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 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
-
18、据《元史·兵志》记载,全国共有驿站1383处。马可·波罗称全国共有驿邸逾万所,“此种驿站备马逾三十万匹”。正如元人所言:“四海为家……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无阗域藩篱之间也”。这有利于( )A、加强领土的控制与管理 B、扩大统治区域 C、密切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D、缓和社会矛盾
-
19、唐代中期后,一些学者冲破了汉代以来“疏不破注”的解经传统,大胆怀疑甚至否定汉唐学者对《春秋》所作的传注,开创了“舍传求经”的新局面。这一变化( )A、阻断了儒释道三教合流 B、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活力 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促进了儒学思想的统一
-
20、唐初规定,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奏状、六品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这一规定( )A、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使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趋于缓和 C、保障了唐代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有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局面
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