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可以测定市售双氧水溶液中H2O2的浓度(单位g·L-1),实验过程包括标准溶液的准备和滴定待测溶液:

    I.准备标准溶液

    a.配制100mLKMnO4溶液备用;

    b.准确称取Na2C2O4基准物质3.35g(0.025mol),配制成250mL标准溶液。取出25.00mL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3mol·L-1硫酸酸化后,用待标定的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计算KMnO4溶液的浓度。

    II.滴定主要步骤

    a.取待测双氧水10.00mL于锥形瓶中;

    b.锥形瓶中加入30.00mL蒸馏水和30.00mL3mol·L-1硫酸,然后用已标定的KMnO4溶液(0.1000mol·L-1)滴定至终点;

    c.重复上述操作两次,三次测定的数据如下表:

    组别

    1

    2

    3

    消耗标准溶液体积(mL)

    25.24

    25.02

    24.98

    d.数据处理。回答下列问题:

    (1)、将称得的Na2C2O4配制成250mL标准溶液,所使用的仪器除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有
    (2)、标定KMnO4溶液时,可以选择(填序号)调节溶液酸度,请说明理由

    ①稀硫酸     ②稀硝酸       ③稀盐酸

    (3)、滴定双氧水至终点的现象是
    (4)、计算此双氧水的浓度为g·L-1
    (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滴定管在检漏、水洗、烘干后再装酸性KMnO4溶液,会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B、滴定管和锥形瓶在用蒸馏水洗净后,需要用待装液润洗 C、半滴操作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 D、滴定终点时,若装酸性KMnO4溶液的滴定管中有气泡,会导致所测双氧水浓度偏大
  • 2、下表是25时某些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化学式

    CH3COOH

    NH3·H2O

    HClO

    H2CO3

    HCOOH

    N2H4·H2O

    K

    Ka=1.8×10-5

    Kb=1.8×10-5

    Ka=3.0×10-8

    Ka1=4.1×10-7

    Ka2=5.6×10-11

    Ka=1.77×10-4

    Kb1=10-5.75

    Kb2=10-8.9

    (1)、0.1mol/LCH3COOH溶液与0.1mol/L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性(填“酸”、“碱”或“中”)。
    (2)、常温下,pH=5的CH3COOH溶液与pH=9的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CH3COOH溶液的体积NaOH溶液的体积(填“>”“<”或“=”)
    (3)、由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填字母)。

    a.2ClO-+H2O+CO2=2HClO+CO32-

    b.HCOOH+HCO3-=HCOO-+CO2+H2O

    c.HCOO-+CH3COOH=CH3COO-+HCOOH

    (4)、0.1mol/LNaCl溶液与0.1mol/L的CH3COONH4溶液对比,水的电离程度:前者后者(填“>”“<”或“=”)
    (5)、pH相同的NaClOCH3COOK的两溶液中:c(Na+)-c(ClO-)c(K+)-c(CH3COO-)(填“>”“<”或“=”)
    (6)、已知N2H4·H2O的电离与NH3·H2O相似。硫酸肼(N2H5SO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属于碱式盐,根据表格中提供的平衡常数分析N2H5SO4溶液显性(填“酸”、“碱”或“中”)。
  • 3、25℃时,某混合溶液中cH2A+cHA+cA2=0.01mol·L1由水电离出的cH+的对数lgcH+lgcHAcH2AlgcA2cHA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L2表示lgcH+lgcHAcH2A的变化关系 B、X点时存在cH2A<cHA<cA2 C、Ka2H2A=108 D、Y点时溶液的pH=7
  • 4、常温下向100mL蒸馏水中滴入10mL5mol·L-1HA溶液,利用传感器测得溶液中c(H+)和温度随着加入HA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HA是弱酸 B、c、d两点的电离平衡常数相等 C、c~d段,c(H+)增大,HA电离程度减小 D、向c点加入0.5mL5mol/L的NaOH溶液后,c(Na+)=c(A-)+c(HA)
  • 5、25℃时,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水稀释0.1mol·L-1氨水,溶液中cH+cOH减小 B、向CH3COONa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稀释,溶液中cNa+cCH3COO的值增大 C、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和NaHS溶液等体积混合后:cHS-cH2Sc(S2-)c(HS-) D、将浓度为0.1mol·L-1HF溶液加水不断稀释过程中,cFcOH 始终增大
  • 6、利用CH4CO2重整技术可获得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H2),重整过程中部分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反应Ⅰ:CH4g+CO2g2H2g+2COg  ΔH1=+247kJmol-1

    反应Ⅱ:CO2g+H2gCOg+H2Og ΔH2=+41kJmol-1

    反应Ⅲ:CH4g+H2OgCOg+3H2g  ΔH3=+206kJmol-1

    不同nCO2nCH4配比随温度变化对出口合成气中nH2nCO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反应Ⅲ,M点的平衡常数等于N点 B、M点CO2的转化率比N点CO2的转化率大 C、高温和高压均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和原料的平衡转化率 D、nCO2nCH4=2.5时,温度高于900℃后nH2nCO减小是由反应II导致的
  • 7、根据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法及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A

    比较CH3COO和F- 的水解常数

    分别测浓度均为0.1molL1CH3COONH4和NaF溶液的pH,后者大于前者

    Kh(CH3COO-)<Kh(F- )

    B

    比较HCl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

    室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定浓度为0.1mol/L NaClO溶液和0.1mol/L CH3COONa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

    酸性:CH3COOH>HClO

    C

    证明HA为弱酸

    等pH且等体积的HA溶液和盐酸分别与足量NaOH固体反应,前者消耗NaOH固体的量更多

    HA为弱酸

    D

    测量某溶液的酸碱性

    某温度下,用pH计测量0.1mol/L的NaA溶液的pH值为7.0

    该溶液为中性溶液

    A、A B、B C、C D、D
  • 8、110℃时,将某X固体置于真空恒温恒容容器中,存在平衡:XsMs+Yg+Zg , 反应达平衡时体系的总压为50kP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X固体的量不影响平衡 B、若先通入Z(g)使初始压强为52.5kPa,再加入足量X(s),平衡时Y(g)的分压为10kPa C、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向容器充入少量氦气,由于总压增大,平衡逆向移动 D、平衡时,增大M固体的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9、已知CuS是一种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的沉淀。下列说法正确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工业合成SO3采用高压条件以增大平衡转化率 B、FeCl3+3KSCNFe(SCN)3+3KCl的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KCl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C、向氯水中加碳酸钠,可提高溶液中HClO的浓度 D、向饱和H2S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溶液酸性增强
  • 10、已知TiO2在光照下可以激发产生空穴(h+)和光电子(e-)。某课题组研究TiO2光催化降解室内污染物甲醛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iO2每吸收32eV太阳能理论上可以产生1个h+和1个e- B、④反应的方程式为:HCHO+2·OH=CO2+H2O C、该过程总反应为:HCHO+O2TiO2__光照CO2+H2O D、TiO2是一种高效催化剂,光照下一定也能催化水分解制H2的反应
  • 11、2SO2(g)+O2(g)2SO3(g)可用V2O5做催化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熵变ΔS<0 B、该反应的的ΔH<0 C、该反应在低温条件下能自发进行 D、使用V2O5可以降低该反应的焓变
  • 12、已知4NH3(g)+5O2(g) 4NO(g)+6H2O(g) ΔH=-905 kJ/mo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不用加热就可以快速发生 B、当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给容器升温,平衡将逆向移动,导致ΔH增大 C、向密闭容器中投入2mol氨气和足量氧气,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452.5kJ D、4NO(g)+6H2O(l) 4NH3(g)+5O2(g)   ΔH=+905 kJ/mol
  •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1mol/L明矾(KAl(SO4)2·12H2O)溶液完全水解后生成Al(OH)3胶粒数小于NA B、将1molSO2通入足量水中,充分反应后所得H2SO3的分子数小于NA C、室温下,pH=5的盐酸中,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为10-9mol/L D、室温下,100mLpH为13的NaOH溶液中含OH-个数为0.01NA
  • 14、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c(H+)c(OH-)=108的溶液中:K+Na+NO3、Ba2+ B、使甲基橙变红色的溶液:NH4+Na+I、CO32 C、无色溶液中:Al3+NH4+SO42S2 D、由水电离出的cOH-=1×1010molL1的溶液中:Fe2+、Cl-SO42NO3
  • 15、向下列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的导电能力先减弱后增强的是
    A、0.1mol/LNaOH溶液 B、0.1mol/LBa(OH)2溶液 C、0.1mol/L氨水 D、0.1mol/LNaClO溶液
  • 16、某学习小组利用5H2C2O4+2KMnO4+3H2SO4=2MnSO4+K2SO4+10CO2↑+8H2O来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先分别量取KMnO4酸性溶液、H2C2O4(一种弱酸)溶液,然后倒入大试管中迅速振荡,通过测定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1)、下列因素能加快该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____。
    A、加入少量K2SO4固体 B、加入少量NaCl固体 C、增大压强 D、加入少量Na2C2O4固体
    (2)、为了观察到紫色褪去,如果H2C2O4与KMnO4溶液的体积相同,则它们初始物质的量浓度需要满足的关系为:c(H2C2O4):c(KMnO4)
    (3)、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

    编号

    H2C2O4溶液

    KMnO4溶液

    温度/℃

    褪色时间/s

    浓度/mol·L-1

    体积/mL

    浓度/mol·L-1

    体积/mL

    a

    0.10

    2.0

    0.010

    4.0

    25

    t1

    b

    0.20

    2.0

    0.010

    4.0

    25

    t2

    c

    0.20

    2.0

    0.010

    4.0

    50

    t3

    ①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组合实验编号是

    ②已知b实验生成CO2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请在图中画出a实验生成CO2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③实验b测得混合后溶液褪色的时间为30s,忽略混合前后体积的微小变化,则这段时间平均反应速率v(H2C2O4)=(保留3位有效数字)。

    (4)、在实验中,草酸(H2C2O4)溶液与KMnO4酸性溶液反应时,褪色总是先慢后快。

    ①乙同学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假设2:生成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        

    假设3:生成CO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

    假设4:反应生成的K+SO42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丙同学认为假设4不合理,其理由是

    ②丁同学用如下实验证明假设2成立:在A和B二试管中分别加入4mL0.2mol·L-1草酸溶液,再在A试管中加入1mL0.1mol·L-1MnSO4溶液、B试管中加入mL蒸馏水,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同时分别加入1mL0.1mol·L-1KMnO4酸性溶液。预期的实验现象是。在B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同学们认为不宜用MnCl2溶液代替MnSO4溶液对该反应进行催化探究,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17、为使CO2的利用更具价值,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三种减碳方式。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设想1:用太阳能将CO2转化成O2和C(s,石墨烯)如图所示:

    ①热分解系统中能量转化形式为

    ②在重整系统中的还原剂为:

    (2)、设想2:CO2和CH4反应转化为CH3COOH,其催化反应历程示意图如下(E1与E2的单位为kJ):

    ①该催化总反应为

    ②Ⅰ→Ⅲ反应的ΔH=kJ/mol。

    (3)、设想3:CO2与H2在催化剂作用下制取乙烯:在2L密闭容器中分别投入2mol CO2 , 6mol H2 , 发生反应:2CO2(g)+6H2(g)C2H4(g)+4H2O(g)   ΔH;在不同温度下,用传感技术测出平衡时n(H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ΔH0(填“>”“<”或“不能确定”)。

    ②200℃,5min达平衡,v(C2H4)=;CO2的平衡转化率为;该反应平衡常数的值为

    ③其他条件不变,将反应器容积压缩为原来的一半,达新平衡时比原平衡C2H4浓度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判断理由是

  • 18、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研究和有效地开发新能源有重要意义。已知CH3CH2CH2CH3(g)与CH3CH(CH3)CH3(g)的燃烧过程如图所示:

    已知:H2O(g)=H2O(l)   ΔH=-41kJ·mol-1.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形中E表示CH3CH2CH2CH3(g)燃烧反应逆反应的
    (2)、CH3CH2CH2CH3(g)与CH3CH(CH3)CH3(g)的热稳定性更高。
    (3)、表示CH3CH(CH3)CH3(g)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CH3CH2CH2CH3(g)转化为CH3CH(CH3)CH3(g)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5)、如表所示是部分化学键的键能参数:

    化学键

    C≡O

    C—H

    H—H

    C—C

    H—O

    键能/(kJ·mol-1)

    a

    b

    d

    e

    f

    合成气(CO和H2的混合气体)可以合成CH3CH2CH2CH3(g),同时生成H2O(g),则合成1molCH3CH2CH2CH3(g)的ΔH=

    (6)、标准状况,CH3CH2CH2CH3(g)与CH3CH(CH3)CH3(g)的混合气体11.2L,充分燃烧后,生成H2O(g)和CO2(g),共放出1333.8kJ热量,则混合气体中CH3CH2CH2CH3(g)与CH3CH(CH3)CH3(g)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19、某小组学生用如图所示简易量热计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近似处理实验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为1.0 g∙cm-3、比热容为4.2J/(g∙℃),忽略量热计的比热容。

    【药品】:50mL 0.50mol/L 盐酸、50mL 0.55mol/L NaOH溶液、50mL 0.55mol/L KOH溶液。

    【实验数据】学生甲进行的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反应前体系的温度/℃

    反应后体系温度/℃

    温度差平均值/℃

    50mL 0.50mol/L盐酸

    50mL 0.55mol/L NaOH溶液

    平均值

    1

    24.9

    25.1


    28.4

    ∆t

    2

    25.1

    25.0


    26.3

    3

    25.0

    25.0


    28.4

    (1)、从实验装置上看,还缺少的仪器名称是
    (2)、学生甲实测数据处理

    ①∆t=℃。

    ②放出的热量QkJ(保留一位数)。

    ③QkJ比该反应理论上放热为Q kJ略微偏小,其原因可能是(写一条)。

    (3)、学生乙选用KOH溶液,其他均与学生甲同,且操作规范,预测实验放出热量的数值QQ(填“<”或“=”或“>”)。
    (4)、写出上面实验理论上生成1mol H2O时,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用含Q的代数式表示)
    (5)、TiO2转化为TiCl4有直接氯化法和碳氯化法。1000 ℃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平衡常数如下:

    (i)直接氯化:TiO2(s)+2Cl2(g)=TiCl4(g)+O2(g)   ΔH1=+172 kJ·mol-1 , Kp1=1.0×10-2

    (ii)碳氯化:TiO2(s)+2Cl2(g)+2C(s)=TiCl4(g)+2CO(g)   ΔH2=-51 kJ·mol-1 , Kp2=1.2×1012Pa

    ①反应2C(s)+O2(g)=2CO(g)的ΔH为kJ·mol-1 , Kp= Pa。

    ②碳氯化的反应趋势远大于直接氯化,其原因是

    ③数据显示在200 ℃平衡时TiO2几乎完全转化为TiCl4 , 但实际生产中反应温度却远高于此温度,其原因是

    ④TiO2碳氯化是一个“气-固-固”反应,有利于TiO2-C“固-固”接触的措施是

  • 20、工业上合成甲醇的反应:CO(g)+2H2(g)CH3OH(g)   ΔH=-90.8kJ·mol-1.恒温恒容,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3个密闭容器体积相等,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容器

    反应物投入量

    1molCO 、2molH2

    1mol CH3OH

    2molCO、4molH2

    H2的浓度(mol/L)

    c1

    c2

    c3

    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出Q1 kJ

    吸收Q2 kJ

    放出Q3 kJ

    CH3OH体积分数

    φ1

    φ2

    φ3

    反应物转化率

    α 1

    α 2

    α 3

    A、2c1>c3 B、Q1+Q2=90.8 C、α23>100% D、φ23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