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2、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
3、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
5、“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关系。
-
6、图甲是某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图甲中(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 mm×1 mm×
0.1 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 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 -
7、下图甲表示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图乙表示中华蟾蜍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甲分析,青城山中华蟾蜍年龄结构的类型属于。判断依据是
。
(2)、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内,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形。若在某个时间,中华蟾蜍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的含义是。该数值在图乙中对应的时间点是 , 据此推测,在b时种群的数量约为。
(3)、研究人员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青城山中华蟾蜍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30只中华蟾蜍,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蜍有10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蟾蜍的种群数量约为只。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中华蟾蜍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填“偏大”或“偏小”)。 -
8、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 B、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进行计数时,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小 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应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作为估计值
-
9、下列关于密闭环境下酵母菌纯培养时其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液中加入的酵母菌越多,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越大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 C、增长率是限制酵母菌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D、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后种群数量将维持不变
-
10、如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森林中随着各个种群的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在变化
-
1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中种群的K值为a , 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 B、图甲中b~c年,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D、图甲中c点和图乙中c点对应的年龄结构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
-
12、下列关于“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呈“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受环境的影响,而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不受环境的影响 B、两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代表各自的增长率 C、呈“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而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有最大值 D、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以“J”形曲线模式增长
-
13、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 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 C、标记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 D、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
-
14、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 C、若图乙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1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
15、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调查培养液中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C、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常常适用于双子叶植物而不适用于跳蝻等小昆虫 D、调查一些特殊种群的种群密度,也可用遇见率、鸣声等作为调查标准
-
16、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下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
17、如图所示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A、a B、b C、c D、d
-
18、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 , 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原因是。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最丰富。(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 -
19、某小组将100 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一定营养条件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得出增长速率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种群数量在B点达到最大,C点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 C、若某成员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则原因一定是取样时未振荡 D、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
20、如图是某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数量增长方式是“S”形,达到K值后其数量也是波动的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 C、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在种群数量为K/2时捕捉,最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的年捕获量 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调查其种群数量时也要统计雏鸟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