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酵母菌和醋酸杆菌发酵过程中控制通气的情况不同。
  • 2、果醋发酵时,用重铬酸钾测定醋酸含量变化时,溶液灰绿色逐日加深。
  • 3、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表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某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①雪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作“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雪豹有时会用尿液留下自己的气味信息来标记领地,这属于信息。

    ②该食物网中,鼠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填生物名称)同化量中的一部分。雪豹同化的能量的流向与牦牛的区别是

    (2)、2020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红树林享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等美誉,是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的栖息地。为减少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红树林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选择其中三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

    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34

    1.17

    浮水植物b

    28.51

    0.27

    沉水植物c

    14.16

    9.02

    ①结合表中数据可知,投放

    两种植物可以达到降低该湿地中N、P含量的最佳效果。

    ②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属于价值。

    ③用标记重捕法计算红树林区的短吻缰虾虎鱼的数量时,发现标记的鱼被天敌捕食较多,则与实际值相比,调查结果会(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④当红树林水体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 , 很快消除污染,其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4、下图表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C、保护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 5、万年野生稻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其杂交子代在长势、生活力、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上优于双亲。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若栽培稻与杂交稻的杂交后代不可育,则说明它们属于两个物种 B、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迁地保护 C、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D、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6、秦岭植被多样、物种丰富,生活着大熊猫等珍稀生物。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先后在秦岭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分属于不同地区和部门管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分属于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B、为了大熊猫种群的延续,可以采取措施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 C、人们将购买的动物在秦岭实施“放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在秦岭野生动物园附近违法建造别墅,会影响生物多样性
  • 7、2019年环境日主题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即希望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使我们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此时对大熊猫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 B、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湿地及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原产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降低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 8、近年来,海洋石油泄漏问题频频发生,极大地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据统计,受污染区域的低海岸区(海潮经常冲刷的地方)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高海岸区(海潮冲刷不到的地方)的生物多样性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被石油污染的海洋中,距石油溢出口较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较多 B、低海岸区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微生物数量多,能及时将石油分解 C、海洋中被石油污染区域的鱼类大量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D、从被石油污染区域获取分解石油的微生物,并提取相应的酶用于工业生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9、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水体中放射性物质属于水体污染物 B、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C、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D、氟氯烃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酸雨形成
  • 10、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一般不同 B、与步行相比,开车会减小生态足迹 C、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表明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越多
  • 11、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是气腔

    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原理 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12、下列关于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 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 C、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D、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
  • 13、如图所示为某人工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由于饲养猪、鸡延长了食物链,最终使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B、蝇蛆和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促进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C、合理使用农家肥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利于葡萄和蔬菜增产 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循环原理
  • 14、设计生态工程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整体原理等,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B、分解者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C、人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D、离开人的管理,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
  • 15、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我国的生态工程以经济、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C、珊瑚虫和藻类通过共生实现“1+1>2”,主要遵循的是整体原理 D、“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等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 16、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若违反整体原理,就会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 B、在发展畜牧养殖业时要合理放牧,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协调的原理 C、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违背了协调的原理,防护林成了残败的“灰色长城” D、桑基鱼塘将鱼的粪便作为有机物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
  • 17、白鲟、白鳍豚、长江鲥鱼等长江特有鱼类已宣布功能性灭绝(数量非常少,自然情况下难以维持繁殖),为保护和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相关部门制定了10年内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的方案。下列关于长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鱼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鱼种与非生物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B、长江鱼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 C、长江禁渔方案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D、单纯禁渔难以避免长江某些特有物种彻底灭绝的风险
  • 18、2018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被安乐死。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彻底猎捕,到了1984年,野外仅剩15只幸存。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B、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 C、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 D、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 19、下图中图1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图2中甲、乙、丙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2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1)、图1中Ⅰ、Ⅱ、Ⅲ依次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层面分别是
    (2)、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价值。
    (3)、图2中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遗传多样性?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物种多样性?请说明判断依据。
  • 20、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退耕还草”的原因是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