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浙教版 华师大版
  • 1、如下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组成结构示意图,正常情况下人体受精卵形成的场所应(  )

    A、①卵巢 B、②输卵管 C、③子宫 D、④阴道
  • 2、智能扫地机器人(如图甲)可通过灰尘传感器自动寻找清扫灰尘,通过电动机旋转、产生高速气流将灰尘等吸入集尘盒。图乙为其部分工作原理图,控制电路电源电压U为4.5V,定值电阻R0=12Ω,R为光敏电阻,其阻值随光照强度E(单位:cd)的变化如图丙所示。其中电磁铁线圈的电阻不计。

    (1)当灰尘增多,空气的透光程度减弱,使照射到光敏电阻上的光照强度减弱,光敏电阻阻值(选填“变大” 或“变小”“不变”),B触头与静触头(选填“A"或“C”)接触,则电动机工作:反之指示灯亮,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

    (2)若电压表示数小于等于3V时,电动机开始工作。求电压表示数为3V时,光照强度为多少?

    (3)若要智能扫地机器人在光照强度较(2)中更大时,电动机仍在电压表示数3V时开始工作,你可以怎么做?(请写出1种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 3、某同学取双氧水溶液68.0g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2.0g二氧化锰,放在电子秤上,每隔一分钟观察一次并记录,烧杯中的剩余物质质量如表所示,直到实验结束。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质量(g)

    70.0

    69.3

    68.9

    68.6

    68.4

    m

    68.4

    (1)实验结束时的现象是;从表格可知,m数值是g。

    (2)请计算该双氧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4、小王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用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现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2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1)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填字母序号)。

    a.MN段     b.NP段     c.PQ段

    (2)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

    (3)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时几乎不再变化。

    (4)现要制取4.8g氧气,试计算:至少需要加热多少克氯酸钾固体来制取?

  • 5、人体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表中为某品牌维生素C片说明的一部分。请回答问题:

    (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列式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若成人每天对维生素C的最低需要量为60mg,若维生素C的摄入全部由该药品提供,则每天需服用该品牌维生素C片几次?

  • 6、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氦原子核)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如图: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1um厚的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说的“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7、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f的名称: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用C装置来收集,验满方法为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4)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有:①在试管中加入药品并固定好装置;②把导管移出水面;③点燃酒精灯加热,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④熄灭酒精灯;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则以上步骤正确顺序为(填序号)。

    (5)某同学用E装置来收集氧气用于细铁丝燃烧实验,他应该:

    A:将水全部排尽,在瓶口盖上玻片,并将其移出水槽

    B:留下少量水,在瓶口盖上玻片,并将其移出水槽

  • 8、食品脱氧剂的主要成分是铁粉(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另有少量氯化钠等物质。有人认为氯化钠可以增强铁粉的除氧能力,即能将容器中的氧气浓度降到更低。为验证该说法是否正确,小明利用一端塞有橡皮塞的玻璃管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1克铁粉(足量)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轻弹玻璃管使铁粉分布均匀且紧密,铁粉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②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下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③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④另取1克铁粉与少量氯化钠,混合均匀后,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组别

    AO/毫米

    AB/毫米

    1克铁粉

    523.5

    109.5

    1克铁粉+少量氯化钠

    530.5

    111.0

    (1)脱氧剂中的铁粉和氧气的反应,产物可简化为氧化铁,请根据以上信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双手握住玻璃管中间部分,当观察到 时,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实验中,小明将氧气消耗的量转化为AB的长度,在我们科学的许多实验中,也常用到类似的方法,请举一例。

    (4)结合实验数据,判断氯化钠能否增强铁粉的除氧能力。(“能”或“不能”)

  • 9、某科学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此实验忽略温度等因素对装置内气体体积等的影响):将图一装置放在室外培养24小时,连接氧气检测仪,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请据图分析作答:

    (1)、分析图一和图二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 时移动到最右端(填数字)。该植物在一天中积累了有机物,依据是曲线中A点低于 点(填图中字母)。
    (2)、请写出图二中AF段该植物一直进行的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
  • 10、经过初中科学的学习已经知道: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有关。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铁芯的形状有没有关系呢?小华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把形状相同的螺线管安装上如下图所示的不同形状的铁芯,给线圈通电,通电后把带钩的铁盘吸在铁芯的下面,再往铁钩上逐一挂钩码,直至铁盘刚好落下,记录可以悬挂钩码的数量如下表。

    铁芯形状

    钩码数量/个

    13

    11

    8

    (1)实验中通过反映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2)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相同;

    (3)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运用广泛,请你说出它的一个优点:

  • 11、如图是A、B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

    (1)图中的“a”点时,A植物进行的生理活动是;(选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

    (2)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植物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 12、如图所示是一款磁悬浮地球仪,地球仪的球体中有一个磁体,环形底座内有一金属线圈,金属线圈通电后有磁性,与球体中的磁体相互排斥使地球仪悬浮,则条形磁体的b端为极,若要让地球仪悬浮的更高,开关S2连到接线柱上(选题“1”或“2”)。   

  • 13、面粉加工厂的车间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弹飞。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 14、图甲为某家用电路示意图,为防止电路短路而引发火灾,小明欲将某款双金属片段路器接入该家庭电路中,图乙为断路器分别在“电路正常”和“某处短路”两种状态的示意图。

    (1)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应选择a、b、c中的两个接线柱;

    (2)若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用测电笔测试插座三个孔的带电情况,其中能使氖管发光的是

    A.接地插孔                  B.零线插孔                  C.火线插孔

  • 15、“碳达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图所示。

    这一技术如果能应用和推广,将“工厂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完成下列问题。

    (1)、利用二氧化碳最终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过程类似绿色植物的 (选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2)、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是 。
    A、植树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绿色出行
  • 16、已知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克,X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a克。

    (1)则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某氧原子和X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为3:4,则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17、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Gerhard Ertl对CO在催化剂【Pt/Al2O3/Ba】表面进行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如图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填空:

    (1)写出丁物质的化学式并标出元素的化合价

    (2)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 18、下列常见物质: 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铁;④汞(水银);⑤水;⑥氯酸钾。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填序号),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
  • 19、乘客进站时,将身份证靠近检验口,机器感应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从而识别乘客身份。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其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 20、某物质W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了4.4克CO2和3.6克的水,消耗的氧气为6.4克 ,则W中所含有的元素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一定含有H 元素,可能有O元素 C、一定含有C、 H、O三种元素 D、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