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少、海洋多。( )
-
2、在做一个地球结构模型时,我们应该从外到里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
-
3、地震带来的危害很多,如地面出现裂缝,塌陷、山体滑坡等。( )
-
4、只有镜子能反射光,其他物体如黑板不能反射光。( )
-
5、调整我们的观察角度,可以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 )
-
6、 小可将筷子放入盛有水的碗中,看到筷子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因为( )。A、光的折射 B、光沿直线传播 C、水把筷子折断了
-
7、 光不能穿过( )继续传播。A、清水 B、无色塑料袋 C、薄铁皮
-
8、 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风的沉积作业 B、风的侵蚀作用 C、火山喷发
-
9、 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照到白屏上,会分散成( )颜色的光。A、一种 B、三种 C、七种
-
10、 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这主要是因为( )。A、水的侵蚀作用 B、地震 C、水的沉积作用
-
11、 用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水槽,会( )。A、发现没有任何明显现象 B、看到一条清晰的光束 C、只看到烟雾
-
12、 被风带走的沙子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 )。A、戈壁 B、沙漠 C、丘陵
-
13、 地球从地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壳、地核、地幔 C、地核、地幔、地壳
-
14、下图是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在离书本同一高度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 图中的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的特点是中间 , 边缘。(2)、 图中放大倍数较大的是放大镜 ,视野较大的是放大镜。(3)、 把两个放大镜上下组合起来,放大效果明显提高,这就是早期的镜,它的发明进一步拓宽了人类的视野。(4)、 太阳光经过放大镜时会光线(填“会聚”或“发散”)。
-
15、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1)、在右图的方框中写出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2)、显微镜下观察的洋葱必须薄而透明,需要先把观察材料制作成玻片标本,在制作玻片标本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以下器材,请将合适的器材填在横线上。
载玻片 盖玻片 胶头滴管 小刀 吸水纸 镊子
①先用把洋葱切开。
②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滴一滴清水。
③用刀片在洋葱表皮轻轻地划出“#”字然后用轻轻地撕取“#”字中间的表皮。④将撕下的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再将倾斜着慢慢盖到洋葱表皮上面,注意不要有气泡。
⑤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用从另一侧将多余的染液吸去玻片标本制作完毕。在观察前转动转换器先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3)、通过显微镜观察上面的玻片标本,我们可以看到。 -
16、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的光模拟太阳光,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实验现象:
(1)、 地球仪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那面是 , 背着“太阳”的那面是。(2)、 以“北京”为例,将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当“北京”转到正对“太阳”的位置时,“北京”是;转到光照不到的位置时,“北京”是。(3)、实验结论: 地球不停地 , 就会出现现象。(4)、 地球自转一周是小时。一天中一个地方只能迎来次黎明。 -
17、如图是模拟地球运动的实验示意图,请根据图画完成下列题目。(1)、 图中a、b、c三个区域, 最先迎来黎明的是( )。A、A B、b C、c(2)、 请用“★”在图中合适位置标出北极星的方位。
-
18、选词填空题
(1)、昼夜更替是由于引起的; 四季更替是由于引起的。(2)、托勒密提出了“”说,哥白尼提出了“”说。(3)、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从冬到夏,逐渐”。(4)、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 , 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5)、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并且的面积大,的面积小,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
19、人体内有形态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功能都是一样的。 ( )
-
20、把一瓣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