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大热见田中病牛

    文同

    垅上病牛良可悲,皮毛枯槁头角垂。

    两鼻谽谺①只自喘,四蹄屴岌②曾不皮③。

    牧童默坐罢牵挽,耕叟拱立徒嗟咨。

    朝驱暮使气力尽,尔死主人安得知。

    【注】①谽谺(hān xiā):中空貌。②屴岌(lì jí):此处形容牛蹄有棱有角、健壮有力。③皮:通“疲”,疲惫、疲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良可悲”三字直接表达了诗人见到垅上病牛时极为怜惜的情感态度。 B、颔联上句中的一个“只”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此时的牛两个鼻孔直喘气。 C、诗人认为,病牛一生从早到晚都在被人驱赶役使,它这时候已用尽了力气。 D、结句似与病牛对话,感慨牛死主人却不知道,暗含诗人对黑暗官场的鞭挞。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病牛”,诗人是如何表现其“病”的?请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

    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①。”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患,则皋、稷、契②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理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库序。

    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此取之之道也。

    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 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③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情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

    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

    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

    (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注】①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传说中舜 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③狃习:熟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智能A才力之士B则得尽C其智D以赴功E而不患F其事之不终G其功H之不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 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世以“乡党”泛指乡里。 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藏否”的“陟”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当世人才很多,却还是会有无人辅佐君主的忧虑,王安石认为这是因为皇帝选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 贤的诚意不够。 B、在论述“任之之道”时,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将其任命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长期任 职,使之专于此任。 C、任职中,官员是否有能力处理事务都会显露无遗,朝廷对他们进行成绩考核,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 被免职并处罚。 D、王安石在文中多次提到先王之时的做法,是为了增加自己观点的说服力,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的用意相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

    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5)、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四凶”和“皋、稷、契”的事例,但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北舞

    曾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与繁华,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

    韩泽中以为,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是他灿烂人生的开始,两年后,他将回到“北舞”,开启他辉煌的人生。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换乘面包车,辗转到一个像屯子一样的小镇,在一处营地住下。一个月后,韩泽中和另一位新兵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飘扬在边界哨所塔楼上。

    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

    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还穿插着不定时的巡逻任务。夜班岗如期而至,战友们的鼾声衬托出哨所夜的寂静。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他觉得边防的夜不是黑的,是深蓝色。而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午饭 后,哨长带着他俩上了山,那边有“夫妻哨所”旧址。

    他们走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到达山顶。

    “夫妻哨所”上着锁。山高风大,门窗紧闭,屋里的桌椅布满灰尘,哨长给他们讲沈海洋的故事,他与另一个老兵被连队分配到山顶这个瞭望哨。有一天,老兵被抽调到边防团,这里只剩下沈海洋一人,沈海洋就向哨长申请,让妻子余香过来,义务当“哨兵”,这里就成了有名的“夫妻哨所”。余香支持沈海洋,奉献了五年。

    “夫妻哨所”往下,半山腰,有一个烈士墓。墓碑上写着烈士的名字:夏士连。一次巡逻,发现他国两个军人越界,去抓捕,夏士连冲在前面,坝下巨石林立水中,水深处还有暗礁。当时夜幕降临,细雨如丝,江边有雾,路 滑。行到深水区,江水阻隔,夏士连在露出水面的巨石上跳跃,滑倒落水。

    仔细擦拭过墓碑后,他们往山下走,回望烈士墓,韩泽中觉得这个老兵的名字特别年轻,富有朝气,他仿佛看见一位年轻的战士,立在墓旁向他微笑。

    回哨所的路上,哨长讲了自己的故事。哨长是物理系的大学生,部队去招大学生干部,他报了名,没想到成了一名边防军官,每天检查岗哨,带兵巡逻,“五年前,我与你们的嫂子扯了结婚证,没有结婚照,没有办婚宴,几次定好的时间,都因部队临时有任务,改了日期,父母年龄大了,原本该休息,养老,却还要给我们带孩子……”

    哨长说着,声音有些哽咽。他们走下山,来到江边,韩泽中凝望江水,他觉得这界江的水,就像他们边防战士3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酸楚,无声地在他们心底流过。

    回望来时的路,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之中,偶然里隐藏着必然。

    第一学年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成功了,然而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韩贵妃”。虽无恶,但听着刺耳。第二天去食堂吃饭,看见征兵宣传标语:“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这则征兵标语吸引了他。

    现在想来,已走进军营,那段女装古典舞好像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七岁那年,一位亲戚说他过于柔弱,背有些塌,挺不起来,爷爷指着一张报纸上国旗护卫队的照片说,将来你得长成这样。

    那次从“夫妻哨所”和烈士墓回来后,韩泽中开始按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在雕刻自己。每次来到界碑前,韩泽中心中总会升腾起去触摸界碑的欲望,界碑在雪的映照下,散发出庄严与神圣的光辉,阻止了他的触摸,他举起手,向界碑敬礼。突然有一天,韩泽中发现他那双细嫩的手粗粝了,骨节变大,他并没有失落,他觉得用这样的 手,向国旗和界碑敬礼,更有意义,更神圣。

    花朵绿荫白雪绿,那是老百姓眼里永恒的风景。

    每一天都特别漫长,两年时光连缀起来,却又顿觉转瞬即逝,退伍的时间越来越近,韩泽中眼看就可以回“北 舞”了,可他怎么走得了啊。有些心事压在他的心头。

    他决心申请转士官,哪怕只干一期,也得三年,这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北舞”,那是无数舞者梦寐以求的学府。“你真的确定要留下?”哨长问。

    “是的,我确定!”他说。

    “同你爸妈商量一下吧。”哨长说。

    “不用,我二十岁了,我的青春我做主。”

    他写了留队申请,在申请书最后,他踢正步一样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天黑下来了,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兵役的经历让韩泽中有了许多的收获,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因此抹掉了“韩贵妃”的人生印记。 B、文中哨长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内心是有些酸楚的,他的这段经历以及对家人的愧疚,让韩泽中体会到了普通边防军人的奉献与伟大。 C、文中画横线句主要是用景物的变化来反衬哨所橄榄绿不变,也暗示主人公此刻的内心既有军人的自豪,更有军人的自觉担当。 D、服役期快满的时候,韩泽中没跟父母商量就做出了决定,这种决定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体现了他的成长和性格中的果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触动和成长,从而使得小说结尾主人公的选择不显突兀。 B、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诗意,有一种纯净之美,这与作者意欲着力表现的军人纯净的心灵世界是和谐一致的。 C、小说写韩泽中的从军历程,又用其他军人的故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此展现新时代军人的群体形象。 D、小说主要以时间顺序讲述韩泽中服兵役的故事,其中又穿插其他故事,增添了行文波澜,丰富了小说内容。
    (3)、请分析文末“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这句话的意蕴。
    (4)、有人说,结构的艺术是小说的最高艺术。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结构艺术的特点。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展开了对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说法,通过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与仁义没有联系。他把人性看作是人或动物的本能或欲望,提出了“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命题。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但有口腹衣食之欲,更重要的是人有善良的本性。

    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孟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人之心即善心,行不忍之政,就是实行仁政。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

    孟子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力量。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人民是诸侯国的三宝之一,如果不加重视,祸必殃身。在治国方面,孟子主张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一统社会,“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为此他提出实行“制民之产”的经济政策,即实行井田制,使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同时要减轻人民的赋税和商人的关税,促进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孟子还特别强调要“谨库序之教”,普及学校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人性化色彩的仁政思想无疑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终因过于理想化,不免有些 “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不为统治者所用。

    (摘编自《<孟子>鉴赏辞典》“《孟子》概说”) 

    材料二:

    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 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这注定了王道决非力政而是仁政。

    仁政是孟子特有的政治术语,与孔子所讲的德治同义且一脉相承。狭义上讲,仁政指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统治原则;广义上讲,仁政指以道德而非物质利诱或暴力为手段、为目标的行政原则。以暴力为手段的叫暴政,以道德为手段的叫王道。推行法制叫法治,推行道德叫仁政。由于仁与德、善在儒家及孟子这里是一致的,因此孟子所讲的王道是崇尚道德而非暴力手段,以追求道德之善而非物质之利的政治理想和行政理念。在这个意义上,仁政与王道异名而同实。一方面,王道就是仁政。王道以仁政为实际内容和行政原则——是否推行仁政是判断霸道与王道的标准之一。当然,王道与仁政也有细微差别,那就是:如果说与霸道相对应的王道侧重于平天下的过程的话,那么,1与力政相对应的仁政则侧重治天下的统治之方;在平天下之后,如果说仁政侧重于治国之方的话,那么,王道则侧

    重于仁政实施的效果。总之,王道离不开仁政,王道就是用仁政而非力政、暴政来治国平天下。在这个意义上,王道与仁政是统一的。

    在孟子看来,对于为政者而言,最要紧的是人品即道德素质——好善。孟子对从政之德的重视在与孔子的对比中看得更加清楚。《论语》记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孔子把做事果敢、明白事理和多才多艺等都视为从政的条件,只居其一就具备了从政的资格。孟子则对好善之德倍加关注。其实,好善之所以被孟子为评价或考察从政人员的最高乃至惟一标准,与仁政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为政者的好善,带动了庶民对善的趋从。既然仁政信凭的是以德服人,那么,德便成为考察、衡量、选择和评价为政者最重要的砝码。孟子坚信“仁人无敌于天下”,统治者也是如此。如果统治者能实行仁义,其平治天下则易如反掌。

    关于为何平天下即仁政和王道的目的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为仁义之善,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早期儒家有重义轻利的倾向,孟子则把这一倾向推向更高境界。他指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又说:“鸡鸣而起,孽孽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孽孽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梁惠王上》)按照孟子的逻辑,人们的行为或为善,或为利,其间势不两立、不可调和。孜孜求善的仁政、王道与利不共戴天,正是在排斥对利的追逐中完成仁义的。这是孟子关于利与善的基本观点,也是他治理国家的基本思路。

    (摘编自魏义霞《王道与仁政——孟子政治哲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时代变幻中,孟子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因此他在继承孔子仁学观念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 B、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孟子认为既要扶持农业,以“井田制”解决温饱问题,也要关注商业。 C、王道与仁政都包括手段和目的层面,仁政侧重治国术,王道侧重平天下过程和仁政实施效果。 D、孟子认为作为国君,其为政路线是为仁义,要以仁义来处理血缘和君臣上下在内的人际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均有对比论证,如材料二论证了孟子与孔子对从政之德重视的不同。 B、材料一指出孟子仁政思想有人性化色彩,并分析了其不为统治者所用的原因。 C、材料二从狭义与广义角度阐释了孟子仁政的内涵,并以此与孔子德治相区分。 D、两则材料均认为孟子要主张效法古代圣王,吸取他们的治国经验,达到王道。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B、“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 C、“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4)、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我们选拔干部的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为政者“以德为先”意义的理解。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丰子恺先生素不喜重游旧居之地,他在《缘缘堂随笔》中写道:“旧地重游,以前所惯识的

    各种景物争把过去的事情告诉我,使我耳目不暇应接,心情不胜感慨。”而有人却独爱重游:苏 轼二度游赤壁,郁达夫不远千里回北平,史铁生则常常要到地坛去……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可记叙你的经历,也可结合材料,叙写你对此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 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疾病,如同患上了“眼癌”似的,完全无药可治。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    A。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般为遗传或由于自身基因突变引发。“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 人造成误导。

    不过,    B     , 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①根据科学研究显

    示,②长期睡前玩手机可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③导致视力大幅减少;④长期玩手机也会使睡眠质量下降,⑤手机屏幕的光亮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⑥使我们在放下手机入睡后更多处在浅睡眠,⑦而不能进入深睡眠。因此,大家还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

    (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题。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

    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 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

    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你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    A    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 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    B    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    C    去闻才能明了。味道    D    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肆意 映照 身临其境 甚至
    随意 映照 设身处地 甚至
    肆意 映射 设身处地 毕竟
    随意 映射 身临其境 毕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肆意 映照 身临其境 甚至 B、随意 映照 设身处地 甚至 C、肆意 映射 设身处地 毕竟 D、随意 映射 身临其境 毕竟
  •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常用来比喻吞食小国的豪强。②唐突:冒犯,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龙争战”以象征之笔写出了魏、吴两军赤壁会战的历史,“扫地空”交代了战争结局。 B、“烈火张天照云海”以夸张手法再现当年火烧赤壁的壮阔场景,解释曹魏军队战败的原因。 C、“君去沧江望澄碧”写友人将离开赤壁前往沧江,点出送别之意,抒发再见无期的怅惘。 D、“一一书来报故人”中的“故人”是诗人自指,李白希望友人给他带来关于赤壁余迹的见闻。
    (2)、联系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相关内容,请你说说同样面对赤壁遗迹,李白和苏轼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东坡云:“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 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江夏辨疑》云:“周瑜败曹公于赤壁,三尺之童子,能道其事,然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竟陵今复州。 一在齐安郡之步下;齐安今黄州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予以谓郡之西南者正曹公所败之地也。按《三国志》,建安.十三年七月,曹公南征刘表,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既而琮降,备走夏口 , 冬,公自江陵征备,至赤壁,战不利。又《周瑜传》曰:‘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夫操自江陵而下,备与瑜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明非竟陵之东与齐安之步下者也。故郦道元《水经注》云:‘江水又东,左径百丈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也。江水又东径大军山南。’由是观之,以大军山而考,合其出所,可以无疑矣。”

    (节选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注】①《江夏辨疑》作者王得臣,北宋学者,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②夏口,即夏口城,在三国时期为孙

    权所筑,南北朝时夏口为江夏郡的治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在江夏西南A二百里B 许C今D属汉阳县E予以谓郡之西F南者G正H曹公所败之地也。

    (2)、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是指朱砂,古时常用作红色颜料,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日上,正赤如丹”的“丹”意义和用法一致。 B、于,在,与“赤壁下”构成状语后置,与材料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于”意义和用法相同。 C、江,在文中特指长江,与《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江”,两者意义不同,后者是江河的通称。 D、建安,汉献帝年号,文中用作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纪年法,两种纪年法有时会兼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客”认定泛舟的地方就是三国赤壁,但从材料二来看,苏轼对此地究竟是否是三国赤壁其实并不确定。 B、材料二中,苏轼描述了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情形,当时道路泥泞难行,并且遭遇了刘备暗中纵火突袭,军士伤亡惨重。 C、曹操率军南征,刘琮投降,刘备逃往夏口,后来孙刘结成联盟。之后曹操从江陵出兵攻打刘备,在赤壁遭受挫败。 D、江汉一带,被认为是赤壁的地方共有三处,《江夏辨疑》的作者王得臣认为,汉阳县的那一处才是真正的三国赤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白 马 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在北方说起这个名字,管保一百个人一百个人不知道。但那却是一个不坏的地方。这名字先就是一个不坏的名字。据说从前有个姓 周的骑白马入湖仙去,所以有这个名字。这个故事也是一个不坏的故事。

    白马湖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作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

    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 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 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 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 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 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像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 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 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 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只有一层使我愤恨。那里水田多,蚊子太多,而且几乎全闪闪烁烁,是疟蚊子。我们一家都染了疟疾,至今三四年了,还有未断根的。蚊子多到足以减 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这未免是美中不足。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 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我也不能忘记云君,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有删改)

    【注】 ①春晖中学,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由经亨颐先生创办。夏丏尊、朱自清等都曾在此执教。他们“一洗从来之积弊”,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使得这所乡村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史的奇迹,当时有“北南开,南春晖”之说。②丏翁,即夏丏尊。

    文本二: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住着我和刘心如两家,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地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 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 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做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一株树木都未种。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整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 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

    现在,一家租屋住在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白马湖之冬,可谓是快意人生!

    (节选自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1)、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写到“白马湖”是一个“不坏的名字”,其传说是一个“不坏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白马湖的偏爱。 B、文本一从白马湖写起,笔触渐延伸到附近村落、“我们”的屋以及丏翁家,全文以空间为线索,做到散而不乱。 C、从夏夜蚊子之多可见白马湖生活艰苦的一面,但生活的快乐远超过其苦楚,这也体现在文本一的详略安排上。 D、文本二以难忘白马湖的冬天起笔,以赞叹白马湖之冬收尾,与文本一都用了首尾呼应的技法,使结构严密。
    (2)、下列对文本一与《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比较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是行人稀少,《白马湖》的煤屑路“走起来却不见寂寞”,《荷塘月色》的小煤屑路让人感到“夜晚更加寂寞”,这表明情感随人生境遇而变化。 B、《白马湖》的菜花有着鲜艳的颜色,体现“春天的力量”;《荷塘月色》的荷花与月色相得益彰,“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体现朦胧、诗意之美。 C、《白马湖》和《荷塘月色》,都使用许多叠词,起到加强语意、凸显音韵之美的效果;但从语言风格来看,前者显得活泼明快,后者显得典雅蕴藉。 D、《白马湖》中,作者在湖面划船时生出“世外之感”;《荷塘月色》中,作者怀想着六朝时的江南。两篇文章都流露出逃离现实、远离纷争的倾向。
    (3)、朱自清称赞夏丏尊“真挚豪爽”,词典对“豪爽”的解释是“豪放,直爽”,豪爽之人常表现出率真的性情、宏大的气魄。请结合文本一、二及相关背景,分析夏丏尊的“豪爽”之处。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就梁庄村而言,整体的、以宗族、血缘为中心的“村庄”正在逐渐淡化、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经济为中心的聚集地,虽然,作为村庄中的大姓氏,仍然会有安全感和主人翁感,但这种感觉已经被削弱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与此同时,村庄的规划,村庄家庭之间的内在联结,

    都在发生变化。村庄的最好位置往往是最有钱的住户,并以此形成村庄新的等级与阶层。而宗族家庭之间的感情往往很淡,尤其是新一代家庭,人们各自出门打工,春节回来一聚。对于村庄的政治事务、公共事务,譬如选举、修路、砖厂的去留、学校的建设,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关心。

    家庭内部也在发生着变化。由父母通过日常生活教育孩子各种行为规范,变为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劳,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只有单纯的金钱关系。而随着学校在村庄的停办——它可以看做是统摄整个村庄向上精神的象征物,随着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去世——他们往往是村庄的心灵指向和道德约束,村庄从内部开始溃败,只剩下形式的、物化的村庄。这一溃败意味着中国最小的结构单位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个体失去了大地稳固的支撑。

    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地。它意味着,孩童失去了最初的文化启蒙,失去了被言传身教的机会和体会温暖健康人生的机会。它也意味着,那些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独特个性与独特品质正在消失,因为它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存在地。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它的营养度,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

    (摘选自梁鸿《中国在梁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给空间划分方向和位置的,只能是血缘的坐标,因为血缘坐标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B、随着人口的不断繁殖,社群的土地面积不断向外无限扩大,因此,社群分裂成为必然现象。 C、籍贯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是血缘性的地缘。 D、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结成社群,从而将血缘和地缘分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里,“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是一个血缘和地缘合一的社群概念。 B、在中国乡土社会,村子里的“客边”“新客”“外村人”很难获得身份认同,说明血缘关系的力量强大。 C、以宗族、血缘为中心的梁庄村,现如今只剩下形式的物化的“村庄”,其根本原因是地缘和血缘的淡化。 D、村里人平时各自出门打工,逢年过节会回家祭祖,这说明宗族家庭间情感虽在淡化,但血缘关系仍发挥着作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贵州台江县南刀村是一个偏远的苗族村寨,交通很不便。很多村民选择到村里人缘好、信誉高的小卖部或电商服务站去购买生活必需品。 B、浙江衢州市柯城区白云街道春江月苑小区常给业主发红包、送年货,小区居住氛围和谐,邻里关系融洽,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C、同一个地方的人到外面做生意,会自动抱团,遇到什么难事大家一起解决。他们在家乡也不见得亲厚,但出来以后就变得像一家人。 D、江西罗溪周氏族人迁徙定居青岚湖畔,不断开枝散叶,向外扩张,构成以共同的风俗习惯和规范为纽带的自治群体“十八周”村落。
    (4)、类似梁庄,“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假如你是大学生村官,你打算如何改变这种乡村局面?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 13、请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用生动的比喻来写无形的音乐,其中“”两句描写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显,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2)、古诗文中常用衬托的手法来描写高山的雄伟巍峨。例如《登泰山记》中姚鼐俯瞰日观峰以西的小山,“”两句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峻;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先写天姥山超越五岳的气势,再以“”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巍峨。
    (3)、《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的沉痛之情。
    (5)、“瑟”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如

    ”。

  • 1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望”“晦”分别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三十,“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B、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C、“阳”和“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D、羽扇,鸟类羽毛制作的扇子。纶巾,用青丝带做的头巾。二者连用,在古代特指儒将周瑜。
  • 15、下列选项中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樯橹灰飞烟灭     江州司马青衫湿 C、终岁不闻丝竹声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幽咽泉流冰下难     一夜飞度镜湖月
  • 16、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而今安在哉 
    ③渔樵于江渚之上

    ④何为其然也 
    ⑤此东海也 
    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⑦崖限当道者 
    ⑧而又何羡乎 
    ⑨渺渺兮予怀

    A、①③⑦\⑤⑥\②④⑧\⑨ B、①③⑦\④⑤⑥\②⑧\⑨ C、①⑦\③\⑤⑥\②④⑧⑨ D、①⑦\③\⑤⑥\②④⑧\⑨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訇然开 
    幽壑之潜蛟 
    ③尚能

    ④顺流而也 
    ⑤崖当道者 
    深林兮层巅

    ⑦不知东方之既
    鱼虾而麋鹿 
    ⑨月明星稀,乌鹊

    A、①④⑤⑨\②⑥\③\⑦\⑧ B、①④⑤⑨\②⑥\③⑧\⑦ C、①⑤⑨\②⑥\③④\⑦\⑧ D、①⑤⑨\②⑥\③④⑦\⑧
  •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正襟危而问客曰   因长句,歌以赠之 B、秋月春风等度      长城之限,至泰安 C、铁骑突出枪鸣    须成五采 D、凌万之茫   整顿衣裳起敛容
  •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多平     宅十余亩 B、何为其也   而半山居雾若带 C、夕始觉有迁谪意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烟涛微茫难求    低眉手续续弹
  • 20、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者:小林

    请结合上面漫画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