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⑥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 2、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 又不通时事,而与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 ,  遂发愤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 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困,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B、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C、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D、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 C、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此处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不同。 D、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 B、《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C、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 D、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5)、韩愈认为自身难以胜任窦秀才的老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抢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撇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哪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 , 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 , 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 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 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重复使用,意蕴深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多处描写到秋阳,表现天气的炎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爹的形象,同时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 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3)、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 ⋯⋯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格言联璧》中说“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都可由劳动解脱。”也有人认为:吃苦是良途,做苦事,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说闲话,好闲游,闲人就是废人。

    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境由心造,苦境、乐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6、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____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跛女子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____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离开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____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如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入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

    (1)、填入画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径直    按捺不住    懵    大快朵颐 B、径自    迫不及待    懵    大快朵颐 C、径直    迫不及待    怔    狼吞虎咽 D、径自    按捺不住    怔    狼吞虎咽
    (2)、选文用词精妙,说说文中加点的“一点”“一脸”的表达效果。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如……”的表述,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严肃文学不再如想象中那么遥远。

    ②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如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的人倾向于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此类人被称为“百灵鸟”。相反,此类人被通俗地称为“猫头鹰”。

    研究发现,“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②____,“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还可能增加发生炎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该研究组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拥有“早晨型”还是“夜晚型”生物钟是受人类基因限制的,也就是说,相关代谢风险的高低却③____——“猫头鹰”的生活习惯通常不如“百灵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Ade,我的蟋蟀!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如今,台儿沟的姑娘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铁凝《哦,香雪》) C、他们就是艾奇逊所说的“民主个人主义”的拥护者。艾奇逊的欺骗做法在中国还有一层薄薄的社会基础。(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D、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8、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子路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的反应是;曾皙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长叹一声说“”。
    (2)、《过秦论》中贾谊用“”两句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后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
  • 9、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园即事

    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注】①县溜:飞泉。县同悬。②簪:古时做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首句用“春”字点明了时令,又用“赏”字引出了赏春这一主要内容。 B、颈联中,“合”“深”二字凸显了花草之茂盛,侧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C、尾联卒章显志,与首联照应,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欲弃官引退的心情。 D、本诗以写景为主,把春景描写得清新自然,写景时还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
    (2)、本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联系全诗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 10、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太祖善御豪杰,得人之死力。居常多幸讲武池,因谓左右曰:“人皆言忘身为国,然死者人之所难主皆侍侧,有天武厢主李进卿前对曰:“如臣者,令死即死耳。”遂跃入池中,得免,几于委顿。左右内侍数十人,伉健,人敌数夫,无所不至,然未尝其威权。泗洲生虎来献,上令以全羊臂与之,虎得全肉,气甚猛悍,欲观之也。俄口呿不合,有骨横鲠喉中,上目左右,无所伤。尝因御五凤楼,有风禽罥东南角楼鸱尾上,失其姓名,摄衣攀屋桷以登缘,取之以献,观者胆落捷也。

    太祖始自总戎,为士众畏服,及践祚 , 善训戎旅,隶兵籍者多以配雄武军。自此或习试武艺,或角力斗殴,渐增俸缗,迁隶上军。十月后,至暮归饲马,不令饱,马常汗洽,耐辛苦,有天武军主武超曰:“西川除在天上不可到,若舟车足迹可至士皆贾勇思奋,平蜀止六十日,用精兵才七千人。居常卫士直庐中,咸给以棊枰,令对弈为乐,曰此徒端居终日无他思虑以此使之适情耳。”

    太祖平蜀,择其亲兵骁勇者百余人,补内殿直,号川殿直。南郊赏给,比本班减五千,上大怒曰:“朝廷给赐,自我而出尽捕连状者四十余人,斩于市,余悉配隶下军。一日,内酒坊火,悉以监官而下数十人弃市,缚于火中,自是内司诸署

    (选自《杨文公谈苑》)

    【注】①趫(qiáo),指行动轻捷。②棊(qí),同“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祖)曰A此徒B端居C终日D无他E思F虑G以此H使之I适情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厢,指军事单位,厢主是本级军事单位主帅 B、假,指授予、给以,与《劝学》“假舆马者”中的“假”含义不同。 C、槛,指用笼子装,与《过秦论》“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法相同。 D、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太祖观看水战,因言生者难以誓死效忠,导致李进卿跳水自杀力证忠心 B、宋太祖示意内侍虎口中徒手取骨以及攀援屋檐获取凤禽的做法,都是为了试炼臣下身手是否矫健。 C、当卫士值宿时,宋太祖为他们提供棋盘消遣,体现出太祖对臣下的关心 D、宋太祖训练的骑兵,天不亮就出城驯马,傍晚归来才喂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皆贾勇思奋,平蜀止六十日,用精兵才七千人。

    ②尽捕连状者四十余人,斩于市,余悉配隶下军

    (5)、宋太祖赵匡胤善于御下,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具体表现。
  • 11、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碰起球来,真是热烈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姑的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像活在天空里。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 B、“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鹂的叫唤”表明吴召儿认真动听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吴召儿发现敌人的行动轨迹后,让“我”去集合队员,而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可见其勇敢无畏,但缺少智谋。 D、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但“我”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形象。 C、小说对“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动作、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性,其行为也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D、小说中画横线处描写了雨之“暴”,风之“狂”,凸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
    (3)、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
    (4)、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1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24日,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东京电力公司开启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正式排海。此后的数十年间,已经造成和将要带来的后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此举将对海洋环境带来的长期影响后果难测。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东电制定的2023年度排放“指标”为3.12万吨,但毫无疑问以后会大幅增加排放量。同时,每天继续产生大量高浓度核污染水。日媒援引专家的话评估,今后漫长期间,仅积年累月排放的氚等核素总量就非常惊人,其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影响无从准确评估

    此举对国际法治构成严重挑战。日本向来标榜“国际法治”,尤其热衷于将“海洋法治”挂在嘴边,但其强行排海之举明显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伦敦倾废公约》等相关规定。2020年,福岛核污染水入海将影响生计和健康,涉及人权问题,违背国际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是在赤裸裸地挑战“国际法治”。

    此举将对靠海吃海人群生计影响深远。对于受到核污染水排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福岛渔民等国内民众,日本政府准备了数百亿日元的基金用于补偿,但受影响的远不止日本民众,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犹在,对以海洋为生的人们势必带来打击。

    此举打着“科学”名义损害了国际机构权威。福岛核污染水处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态度问题。但日本处心积虑拉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其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站台,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报告打压异议,态度蛮横,又损害了本该秉公直言的国际机构声誉。

    此举还充分暴露美西方及其媒体的“双重标准”。美西方国家和大多数媒体对日本强排核污染水不仅不批评质疑,还默认纵容乃至站台背书。这固然与那些国家距离日本地理位置远、切身利害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正如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换作是非西方盟友排放核污染水,“标准”肯定换了。因为日本是盟友、是西方阵营,美西方对日本排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无论日本政府如何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历史终将对此恶劣行径记下重重一笔。

    (新华时评)

    材料二:

    据央视新闻微博24日报道,北京时间今天中午12点(日本当地时间13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

    东京电力公司8月24日在临时记者会上宣布,今天的核污染水排放量预计为200到210吨,每天的排放情况将在次日公布。首次排海每天将排放约460吨,合计排放约7800立方米核污染水。据日本共同社,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约有134万吨,每次约排放7800吨。根据东电计算,用海水稀释过的核污染水将缓慢流过约1公里的隧道,排海时间至少持续30年。中国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首席专家刘新华表示:由于福岛第一核电站退役需要数十年,这个过程中还会持续产生大量核污染水,核污染水排海将会对海洋生态产生长期影响。

    (央视新闻微博)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后的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水将持续排入大海,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B、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但实际产生并要排入海的核污染水远远超过这个数值。 C、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使得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 D、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主要是“标准”问题,认为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材料一主要评论了日本核污染水强排入海带来的四大方面的危害。 B、材料二列举了大量数据,并且运用数据精确。比如“约7800立方米”,比“7800立方米”更为精确。 C、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拉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其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站台,企图洗白核污染水排海这一行径。 D、“双重标准”意思就是对自己和对别人采用不同的要求。当今世界,只有美西方及其媒体采用“双重标准”。
    (3)、下列选项为《人民日报》关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评论金句,最能用来论证“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的是 ( )
    A、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不能任由日方倾倒核污染水。 B、一倒了之,极不负责;混淆视听 C、行小善而铸大恶,守小礼而缺大德。 D、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
    (4)、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概括日本核污染水得以强排入海的原因。
    (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能辨识媒介信息的真伪,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运用新闻消息的关联知识辨析材料二信息的真伪。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一次战略大转移。历时740多天,红军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尽显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难、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句话对长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认为,走任何一条长征路,都离不开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复兴中学要举办毕业典礼,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 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①____,而是同时存在的。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 一方面,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另一方面, ②____ , 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 这里就产生了“文化英雄” 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姑且③____。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C、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D、许多同志的文章里常有两个名词: 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15、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我尚未去过。《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珠光宝气,未能免俗。真不想去。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虽①____,但少有人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我虽未到过劳山,但读《聊斋志异》,对它早已②____。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

    青岛不产水果,但作为山东半岛许多名产的集散地。各种水果③____。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口感上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再如肥城桃,皮破则汁流,真正是所谓水蜜桃,海内无其匹,吃一个抵得半饱。今之人多喜怀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

    (选自梁实秋《忆青岛》,有删改)

    (1)、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上”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谁都不知道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上哪去了。 B、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 C、鲁迅先生的《祝福》首发在《东方杂志》上。 D、“平上去入”的变化或许是受到了某读音的影响。
    (3)、文学作品中,标点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文中第一段画横线处使用了逗号,请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 16、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今方表名踪”一句,作者巧妙地把他人对自己的嘲弄之举化为自嘲之语。 B、“无端良匠画形容”承接上句,指品行不端的“匠人”将侯蒙的形貌画于风筝之上。 C、“只疑远赴蟾宫”一语双关,作者借风筝来表明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去“蟾宫”折桂。 D、本词中的“夕阳红”意象,与《三国演义》开篇词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的“夕阳红”意象,象征意味不同。
    (2)、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 , 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政使怨不尽A解B亦可以杀C其怒而缓D其毒E虽锋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 B、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连年款收,向秦国请求援助,子桑认为,应该把粮食卖给晋国,如果晋国多次受恩却不思报答,就会失去了民心,遇战必败。 B、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救济本国受灾民众,支援相邻国家,是应有的道义,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C、秦国既帮晋惠公即位,又在晋国闹饥荒时施以援手,但当秦国闹饥荒,晋国却拒绝卖粮食给秦国,后来秦国讨伐晋国,晋国大败。 D、晋惠公当上国君后,长期违背对秦国的约定,若能在秦国危难之时,听从庆郑建议,则可能不会成为四德皆失、守不住国土之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

    ②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

    (5)、吕祖谦对虢射所持“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之论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述吕祖谦批驳虢射的理由。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里堡的黄昏

    迟子建

    十里堡是都市里的乡村。

    黄昏降临时,印染厂门前那条本不清澈的河流便被夕阳的余晖给涂抹得一片灿然。这时,简朴陈旧的桥两侧就已经被郊区的菜农给占据了。

    这些菜农面若枣色,穿布衣,有的妇女在冬季时还包着土里土气的头巾,他们提秤的手和他们的吆喝声一样粗糙。有时他们还赶着马车或驴车来,车上载着水灵灵的蔬菜。

    他们有板有眼地走在黄昏里,没有比这种情景更感人的了。

    听完了这种来自乡间的声音,你沿着十里堡那条庸碌、闭塞的长街再走上一刻吧。

    卖白鲢鱼的人将期望的目光投在你身上,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胡同口的矮板凳上沐浴夕阳。

    如果你走路稍不留神,会被四处支起的小摊撞着。卖“驴打滚”的人戴着鲜亮的白帽子;卖煎饼果子的摊前总是那么热气腾腾;炸饼在油锅里发出知了一般的叫声;卖各种腌菜的老婆婆,将那一盆盆五颜六色的腌菜陈列在玻璃柜里,玻璃锃亮锃亮的,里面的每样腌菜都是老婆婆的一个童话。

    走在这样的街上,你会感觉到生活的气息阵阵拂来,给人的精神以一种慰藉。秋天尽了,苍白混沌的冬天来了。十里堡桥下的流水在傍晚时常常升腾起一团团乳白色的雾气。

    站在桥头卖菜的农人如临仙境,但他们绝不会因雾气的影响而缺斤短两,他们在浓雾中拼命睁大眼睛去看秤星,他们的布底棉鞋踩着坚实的路面,远来的马蹄声越发响亮了。

    那时我们会更加怀念春季在桥头卖鲜红草莓和樱桃的小姑娘,怀念秋季挑着沙果担子的健壮汉子。

    他们不是京城人,他们居住在农村,种菜,种粮,也种花。农人们在城市的边缘生活着,他们不时给京城挟来新鲜的田野气息,送来最不可缺少的生命养料,送来稻谷、玉米、水果、蔬菜,也送来朴实、忠厚与善良。因为有了他们,京城就像被一股活水围绕着 , 富庶美丽,生生不息。

    我忘不了离开北京的那年冬天,那是圣诞节前夕的低沉的黄昏,还是在十里堡那条幽僻的长街上,我拿着一沓刚买到的散发着廉价香水气味和美丽谎言的贺卡往回走,忽然在桥头遇见一个卖竹编小摆设的乡下人。

    他年纪很大了,穿一件黑棉袄,目光有些迟钝,身前的篮子里放着形形色色的竹编:黑嘴巴短尾巴的狗,胖乎乎的小鸡,姿态娴雅的鸭子,有些鲜红眼珠的小兔子。

    我问他每件卖多少钱,他说一元。他并不看着我说话,我蓦然察觉这是个盲人。我问他这些小动物是不是他编的,他点点头。

    我突然觉得羞愧难当,我花许多钱买来的一堆印刷精美却难掩矫情的贺卡,而对这些充满自然气息的竹编却熟视无睹。

    是城市要消灭一个有着故乡的人的心中那最后一缕乡愁吗?那一刻我的眼睛发潮了。

    天台的参天古木、颐和园的亭台楼阁、王府井的繁华街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回忆。能让我想起北京的,总是东郊那个叫十里堡的地方,那个我生活了三年的地方,我忘不了那儿的黄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部分描写了一条本不清澈的河流在夕阳余晖下的景象,勾勒出十里堡黄昏时的样子,由此切入对过往生活的回忆。 B、街上形态各异的普通人物,小摊上的各色吃食,腾起的煎饼果子的热气和白色的雾气,都使得十里堡富有浓郁的烟火气息。 C、菜农提称的手和粗糙的吆喝声,以及他们拼命睁大双眼看秤星的情形,突出了菜农们勤劳朴实、憨厚善良的品性。 D、作者在回忆那段难忘的时光时“眼睛发潮”,这是她因久居城市感受不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难过。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北京十里堡热闹的街景时,作者独具匠心,精心选出几种非常“热闹”的食物来衬托街市的生活气息。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把菜农优良的品质和辛苦的劳作比作“活水”,肯定了他们为京城所做的贡献。 C、无论是土里土气的菜农,还是街市上卖各色吃食的小商贩,作者都通过肖像和动作描写来展现他们值得称道之处。 D、文章以“十里堡的黄昏”为线索,精心选择富有十里堡特色的景致和世态人情,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朴素的情感。
    (3)、作者为何要花很多笔墨来写卖竹编小摆设的盲人?
    (4)、有人评价说迟子建的散文“善于捕捉瞬间感觉,呈现大自然的美景以及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一观点在本文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注意力源于人的感觉和知觉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各类企业通过挖掘消费者对自己产品(服务)的注意力培养潜在消费者,产生价值和利益,形成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商业形态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融合各类传媒内容所形成的视觉注意力经济和听觉注意力经济。近年来,在视觉注意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听觉注意力经济崛起,网络有声读物成为消费者的‚阅读新宠。从最早的唱片教材、广播剧,到磁带出版物,再到今天的网络电台,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有声读物市场越来越大。据统计,2018年,我国有声读物市场规模达到46.3亿元,用户规模达到3.85亿人。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商用化为各类媒体发展新的传播渠道提供了便利。在互联网这一没有时间和地域局限的平台上,音频内容产品触网成为必然。同时,与网络视频内容相比,网络有声读物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碎片化时间消费,非常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消费者在运动、出行、锻炼等各类场景下都能使用音频。网声读物迎合了人们的多场景收听需求,人们在不方便阅读和观看视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有声读物获取信息和知识,感受‚听读带来的娱乐魅力,满足求知欲。

    网络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未来,知觉注意力将是注意力经济的主导形态。为适应注意力经济发展转型,我国网络有声读物平台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关注垂直领域差异化经营。同一产业内,因产品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及信息提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某一企业的产品能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有显著区别。产品差异化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核心策略。无论是对单纯娱乐消费型用户,还是对知识获取型用户,网络有声读物平台都应打造垂直化内容。垂直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你持续的做同一个领域的内容。对网络有声读物平台的用户而言,垂直化能真正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增加用户粘性。对网络有声读物的同业竞争而言,垂直化可以形成竞争门槛,提升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网络有声读物平台还需要借力技术提升服务体验。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融合应用,内容推送会更加智能,增值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地与音频内容捆绑。以喜马拉雅FM为例,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归类与剖析,不仅有针对性地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音频节目,还利用LBS的定位功能为用户提供周边的生活服务信息,实现‚传播销售+服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化运营。再比如,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音频的教育内容可以为家长们解决孩子用眼过度的后顾之忧,如果音频教育内容能够和未来的语音识别、VR/AR等场景应用结合,则可以打造出全场景、全媒体的学习平台。

    (摘编自金雪涛《网络有声读物崛起与注意力经济的转型》)

    材料二:

    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及新媒体的日益普及,有声读物市场也日益扩大,受众越来越多。有声读物的内容、演播者的音色和表现形式,构成有声读物的综合艺术特征。有声读物的特殊性在于,文学作品不是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演播者的有声语言表达传递给受众。这种共鸣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受众与文学作品产生的共鸣;第二种是受众与演播者产生的共鸣,这是有声读物特有的审美现象。许多演播者拥有悦耳的声音、精湛的演播技巧、深厚的文学修养,他们演播的作品深受受众喜爱,他们的声音成了标志性的符号,能够得到受众的认同。目前,有声读物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在提升受众审美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全媒体上的有声读物内容呈现鱼龙混杂的状态,网络有声读物平台良莠不齐。一些有声读物平台,排名靠前的大多数是穿越,仙侠,盗墓等内容,而中外经典、知识、教育等内容则较少,甚至有的充斥着暴力、低俗等内容。这对审美受众的影响是极大的,会使人形成低级的审美趣味,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危害他人及社会安全。

    有声读物的艺术质量需要制作技术来保证。传统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小说是由专业的编辑团队进行录制、制作的。从文学作品的选择、改编、录音、音效设计与制作,到背景音乐的搭配、音频的剪辑,都要经过精雕细刻并合作完成。而当下,有些平台只需一台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录制、上传录音作品,对制作质量的审核也不够严格,很多作品背景音乐与内容不符,杂音较多,从作品选择到演播再到合成甚至只有一人完成,使作品效果大打折扣,实在不具备艺术性和欣赏性。

    演播水平是有声读物艺术性的重要体现。优秀的演播者需具备规范的语言、悦耳的声音、纯熟的表达技巧、充沛的情感、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演播经验。但目前,许多有声读物平台将文字作品简单地用人工智能语音进行合成,使得有声语言显得生涩、不畅。这样的有声文学作品,无法产生与文学内容相符合的情感,大大降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一大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声音不悦耳、语音不标准、表达不准确、情感不充沛,甚至还会念错的网络主播纷纷加入到有声读物的制作中,这样质量的作品势必会影响受众的感受力。

    (摘编自刘超《有声读物提升受众审美的多维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养潜在消费者以使他们重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注意力经济的显著目的。 B、近年来,听觉注意力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各种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商业形态。 C、我国网络有声读物今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以及新媒体的普及。 D、网络有声读物具有的综合艺术特征,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提升审美趣味。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网络有声读物受时空的限制较少,未来上班族等群体对其需求还可能继续扩大。 B、注意力经济要完成以知觉注意力为主导形态的转型,网络有声读物就要进一步发展。 C、网络有声读物平台要在竞争中提升优势,核心策略是注重垂直领域的产品差异化经营。 D、只要得到先进技术如VR/AR的助力,网络有声读物就可以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材料一中“有声读物特有的审美现象”的一项是(   )
    A、某音乐老师把在喜马拉雅FM中开设的古典音乐欣赏节目命名为《古典音乐很难吗》,向受众有针对性地解读古典音乐。 B、蜻蜓FM中播出了《蒋勋细说红楼梦》丛书中的某些篇章,唤起受众对《红楼梦》这一经典名著的热情,引发阅读的兴趣。 C、某公司职员利用乘地铁上下班的时间,听完了懒人听书播出的由农夫三拳播讲的长篇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D、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描写三兄弟的诗句经著名配音演员用不同语气朗诵,在有声读物APP播出后让受众产生联想。
    (4)、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技术对网络有声读物平台有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菜根谭》有言:“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意思是花木移栽到盆中终归失去了蓬勃的生机,飞鸟关入笼中就减少了盎然的生趣。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