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自丱角读书及有知识,迄今四十年,时态历观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困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问之曰:“君家曩时蕃衍盛大,何贫贱如是之耶?”有应于予曰:“嗟呼!吾高祖起自忧勤,噍类数口,兄叔慈惠,弟侄恭顺,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酬,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于是共巵而食,共堂而 , 共库而泉,共廪而粟。寒而衣,其币同也;出而游,其车同也。下奉以义,上谦以仁。逮其子孙蕃息,妯娌众多,内言多忌,人我意殊,礼义消衰,诗书军闻,星分瓜剖。父无争子而陷于不义,夫无贤妇而陷于不仁,所志者小而所失者大,至于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维持,此其所以速于苦也。”

    某闻而泣之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可志此以为吾族之鉴因为常语以劝焉。吾子其听否?昔先以子弟喻芝兰玉千生于阶庭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俊矣,荣显我家。岂宜偷取自安而忘家族之庇乎?

    吾族居此四世矣,未闻公家之追负,私用之不给,泉粟盈储,金朱继荣,大抵礼义之所积,无分异之费也。其后人心不坚,无胜已之交,信小人之党,骨肉不顾,酒戴是从,乃至苟营自私,偷取目前之逸,恣纵口体,而忘远大之计。居湖坊者,不二世而绝;居东阳者,不二世而贫。其或天欤?亦人之不幸欤?吾子力道闻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愿以吾言敷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志之曰《家诚》。时绍圣元年八月日书。

    (节选自黄庭坚《家诫》)

    材料二:

    《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爱者所以使众也。《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某闻而泣之A家之不齐B遂至如是C之甚D可志此以为E吾族之鉴F因为常语G以劝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缧绁,原指捆绑犯人的绳索,文中指囚禁,与《苏武传》“武能网纺缴”中的“网”用法相同。 B、速,文中意思为快速,与《六国论》“始速祸焉”、成语“不速之客”中的“速”意义相同。 C、燕,文中同“宴”,意为进餐、宴饮,与《项脊轩志》“客逾庖而宴”中的“宴”意义相同。 D、而,在此处表示顺承,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而”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黄庭坚从自己的人生见识出发,对迅速败落的家族情况进行剖析,论证了家族内仁义的重要性。 B、如果一个家族不能保持礼义,成员之间不相互提醒,家族内部就不能亲善和睦,甚至会导致四分五裂。 C、黄庭坚以生动的事例说明观点,多处运用对比,如将豪门大族的衰颓和自己家族的振兴对照,引起子弟警醒。 D、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既有对儒家典籍的引用,又有个人的论述,阐述了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昔先猷以子弟喻芝兰玉干生于阶庭者,欲其质之美也。

    ⑵乃至苟营自私,偷取目前之逸,恣纵口体,而忘远大之计。

    (5)、请概述两则材料中对家族子弟教诲的内容。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投考

    沈虎雏

    这里正在进行北京中等专科学校招生统考。我第一志愿投考竞争最激烈的重工业学校。生怕考不上,心里老在打鼓。同时我又满意自己的重要抉择。

    我迷恋机器,热衷于亲手做个什么会动的东西。大约从六岁开的头。初中三年尽管看了许多闲书,我偏没读过《绿魇》,不然这会儿就能振振有词,用爸爸的预见去说服他自己。当年他这样描写过我们兄弟:

    ……今夜里却把那年轻朋友和他们共同做成的木车子,玩得非常专心,既不想听故事,也不愿上床睡觉。我不仅发现了孩子们的将来,也仿佛看出了这个国家的将来。

    十岁时,我曾把记忆中的“昌黎号”,用正投影规则,敬绘出主视图和俯视图,他又大加赞赏和鼓励。今天我当真要去搞机器,爸爸却不乐意了。但是他表现得柔和、讲理。

    “弟弟,你还是多读几年书吧!妈妈同我都可以帮到你,把文章写好起。”

    “我搞不了文!你跟老师都说我的作文有八股味。”

    “有点儿也可以,多写写,懂得好坏,我就不叫你沈八股了。”

    “我喜欢机器,这也挺好嘛!”

    过两天他又找我谈:“弟弟,学机器也很好。家里有条件供你读大学,大学也可以搞机器。”

    “我要现在就学,四年毕业,还赶得上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出两年力。”

    “你还小呢,不必忙着找事情做。”

    “都十五了!你十四岁当兵比我还小。”

    唉!这个爸爸是怎么啦?干吗那么上心?我只是想跟这个家拉开点儿距离,越早越好!我选中了唯一实行供给制的学校,念书吃穿都由国家负担。我要去住校,去工作,成天生活在集体里,别人才会拿我当一个独立的人。可惜他不能明白!

    统考以后,他还不放弃希望,总想劝我再去考一次高中:“弟弟,不读大学,我觉得很可惜,你又不是功课赶不上。我非常之羡慕能进大学的人。我当时实在不得已,程度太低,吃饭都成问题,没有机会呢。你没有这些障碍,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可惜了……”爸爸耐心做思想工作,一点儿也打不动我。

    电车铃声清亮悦耳。

    “爸,都到小经厂了,你坐车回去吧!”

    他不肯,“再走走,同你再走走。”

    只好继续推着自行车走下去。

    他从来对谁都不远送,这会儿怎么啦?去我的新学校才六站距离,比男四中还近,再说周末就能回家……不过,我已记不起有多少年没一块散步了,走走也好。

    从录取那天起,爸爸一直沉默寡言,我猜他还在为我惋惜,可从来不说半句泄气的话,连叹气都没叫我听见一声。

    鼓楼檐角外小燕穿来穿去。它们多自在!

    鼓楼斜对街铁匠铺里火星飞溅,大锤闷响和掌钳师傅榔头的脆声交替应答,新学校大概也要学打铁?我对那几个汗流浃背的师徒,产生一种亲切感。

    “爸,都走出三站路了,星期六我一定回来,你快上电车吧!”

    他不走,把我领进一家冷食店,要两瓶汽水。我嘬着蜡纸管,爸爸走向柜台,弄来一个小圆面包。

    “吃过晚饭了,爸,不饿。”

    “你吃得下,就一个。”

    面包很小很新鲜,盘一圈螺旋形黄丝,他把喝了一点儿的汽水瓶推过来。

    还不肯回去。进了弯弯曲曲的烟袋斜街。窄街上,车后行李有点儿碍事,我推车拐来让去。他在一家棉花店前驻足,观看门楼上那些雕饰。

    “清朝留下的老铺子,以前很讲究呢。”

    银锭桥把着斜街西南口,桥头有鲜枣卖,他把手绢摊开来。

    “别买了,爸,同学要笑话。”

    爸爸像没听见。“尝了,很甜,只有半斤。”

    扎上手绢,我说没法拿。他不懂自行车装载学,果然想不出该把它挂在哪儿,又去解开疙瘩。

    消化机!消化机……

    儿时的我胃口好,食量大,爸爸老说我是家里的“消化机”。现在“消化机”早已懂得克制了。我忸怩着,被装满裤兜。他俯身捡拾滚落的几个。

    “爸!我顺着这后海北河沿很快就到学校,听说那是摄政王府。你到家没准天都黑了。”

    “我知道,那也是溥仪的家。骑车子小心点儿。”

    我跨上车滑开,桥上剩下爸爸一人。

    ……

    这孩子终于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了。沿岸一段缓坡,车子轻松地加快。背后大包……

    被得车把有点儿飘,一定要稳住,别让桥上那人看见它晃来晃去。

    太阳快要沉落微带金红,越展越宽的水面闪闪烁烁,对这孩子眨眼微笑。谁说北京的云霞赶不上云南?前边这片天空正张开最美的一幕。小燕比不上这孩子,它们只懂得爹妈教的飞法,体会不到挣脱羁绊的轻快欢畅。

    银锭桥上据说是燕京八景还是十景的一个去处,闹不清朝哪方看才算真正内行。那个留在桥上的人,依然朝着一株株柳树间隔里,望那远去的孩子,孩子全身都能感觉到这件事。那个人想些什么?却不知道!孩子顾不上琢磨这些,心满意足朝一片红光的方向奔去。他将在一座漂亮的大花园里,“在新环境中”受到最好教育,获取那些令他心往神驰的本领。他将挥汗如雨,亲手塑造一些无机生命。这孩子会不断进步,逐渐提高。沿后海这条土路总是向左拐,又向左拐,在彼岸终于折到相反方向。这条路本没修好,有平坦硬实的地段,也有坑坑洼洼泥泞,绕它一圈,是条长长的路程。

    有一天,孩子走过了这条长路,从另一个方向来到桥头,想听听银锭桥的传奇故事。桥上空空荡荡,一无所有,那个人早已离去。

    (有删改)

    [注]①文章节选自沈虎雏《团聚》,题目为编者所加。沈虎雏,沈从文之子。②《绿魇》:沈从文散文,作于1934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儿子因迷恋机器,初中毕业后执意要报考中专学校,引出了下文父亲与儿子关于“投考”选择问题的探讨。 B、父亲以年龄小、大学教育机会可贵等理由劝阻儿子,以自身经历表达未上大学的遗憾,说明父亲观念陈旧,已跟不上时代发展。 C、“桥上剩下爸爸一人”用简洁的文字写出父亲被“抛下”的孤寂落寞,“爸爸”“一人”同义复指,凸显人物形单影只的状态。 D、通过买汽水、面包、枣和叮嘱骑车小心等情节,可见父亲希望能与儿子多相处,并对儿子离家求学感到担忧和不舍。
    (2)、关于文中“父亲望着儿子远去”这一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在描写太阳沉落的景象时,使用了拟人、反问的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B、将小燕和“这孩子”进行对比,用孩子的欢畅和喜悦凸显对小燕不懂得挣脱羁绊的批评。 C、“桥”在这里是一种意象化表达,桥上时空流淌、人事变换,独特意象中蕴含着。 D、这部分叙述者转换,视角的补充更有利于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的形复杂的情感。
    (3)、文章引用散文《绿魇》中的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父子相送,围绕“小经厂”到“后海”这段路展开叙述,艺术效果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德物化”是指把抽象的道德理念通过恰当的技术设计,使之在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传统的道德教化途径是从人的角度着手,使道德规范内化于人心;而“道德物化”则是从外在环境着手,把道德规范外化到人工物的构造之中。

    其实,“道德物化”思想的萌芽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后来以不同的形态在一些学者的思想中不断出现,比如中国古代的“藏礼于器”思想和后现代思想家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中都包含有“道德物化”的成分,只不过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化的表述,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于“物化”一词本身,也需要做一点讨论。提到“物化”,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想到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从而直觉地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人被外物所奴役,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这种“物化”是需要被克服和超越的。但是,道德的“物化”强调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在具体的人工物构造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此处的“物化”具有正面的意义。

    (摘编自张卫、王前《道德可以被物化吗?——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评介》)

    材料二:

    近年来,道德物化思想颇具影响,它最早是由汉森·阿克特豪斯提出,而后主要由他的学生维贝克继承与发展。

    尽管维贝克受到过诸多思想的启发,但他直接继承的是唐·伊德的后现象学思路。伊德认为人的当代处境,表现在人总是受到技术调节,扼要地讲,就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调节我们的微观知觉。以视觉为例,在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时,人的视野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些图像信号被边缘化,隐没在背景下,群星看不到了;而有些信号则被放大,呈现在焦点中,人们看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可见,望远镜的放大—缩小结构对视觉知觉进行了整理,在此过程中,技术对视觉进行了建构。

    所以,后现象学指出人的知觉经验是人和技术共构的,技术不是中立的,它在积极地构造经验。既然人的认识经验总是受到技术的调节,那么道德经验也不例外。维贝克将描述性的技术现象学进行了规范性转向,系统地提出了道德物化理论,旨在澄清技术如何调节人的道德经验。

    道德物化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最核心的理论部分,道德物化本质上仍是一个纯粹描述性的理论。现象学和后现象学都是一种纯粹描述性的思路,只不过其描述性的对象不尽相同。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描述对象是意识指向某个对象,而伊德的描述对象是技术如何调节人的知觉经验,到了维贝克这里描述对象又被转化成了技术如何调节道德这一特殊的知觉经验。

    但道德物化常被认为是对后现象学做了规范性转向,使得其关注了道德问题。这主要指的不是道德物化的理论部分,而是这一思路的实践性部分。维贝克在描述技术如何调节人的道德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事关“应当”的问题,即我们应当考虑将一些普遍接受的公共善在技术的设计阶段就嵌入到其工程蓝图之中,透过技术的布置和使用来劝导人按照道德的期许去行动。这一规范性的转向主要面向的对象是技术设计的工程人员。道德物化理论指出技术人员应该具备一些道德义务;首先,他们应当将技术不再简单理解成价值中立的工具,而应认识到技术可以调节道德经验,因此应对技术保持价值敏感性。其次,他们应当认识到自己不仅要实现技术的实用性功能,同时也应当主动地将有益于良善生活的重要价值共识嵌入技术中。当然,技术中所内嵌的价值不应该侵害基本自由。这些基本自由所保障的价值通常是基本人权,技术如果使得这些价值更容易受到侵害则应当被立即禁止。维贝克本人曾常年在荷兰著名理工大学特温特大学任教,他在该校指导设计实验室,给很多工程专业的学生上伦理学课。这一现实情境和他提出道德物化学说是紧密相关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维贝克道德物化理论的描述性部分继承了后现象学的一个重要存在论成果,即人与技术共构的关系本体论思想。道德物化的规范性部分可被视为该成果的应用轮理成就。在伊德看来,在知觉的生成层面,人和物是互相建构的,即不是人也不是物完全主导了知觉经验形成。维贝克直接继承了关系本体论,指出在道德经验方面人和物也是互相建构的,克服了人本主义伦理学把人当成唯一的道德主体,把物当成中立工具的伦理思路。道德物化理论鲜明地指出,分析一个道德行为,不能简单仅把人当作唯一主体,而应把人和物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去澄清这两者是如何建构一个特定的伦理行动的。只有澄清道德物化的描述性和规范性部分的关系和内涵,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道德物化哲学。

    (摘编自王小伟《道德物化哲学的当代科技伦理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教化与道德物化着手角度不同,但都具有正面意义,后者更为强调融抽象道德规范到具体人工物中。 B、后现象学认为技术不是中立的,它时刻都在调节着人类的微观知觉,维贝克则张认为技术在调节道德经验。 C、道德物化对后现象学进行了规范性转向,作为承担主要道德义务的技术人员,要深刻认识技术的道德价值。 D、道德物化丰富了伦理学的研究思路,澄清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和内涵,有利于准确理解真正的道德物化哲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物化思想近年来获得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与社会深度科技化带来的道德挑战有关,一方面与道德物化的应用伦理成效有关。 B、人们之所以直觉地对“物化”产生抵触心理,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原有概念的影响,“道德物化”一词应注意结合具体的人工物构造来理解。 C、依据道德物化理论,技术设计人员要在意识和行为上承担道德义务,如果技术中嵌入了侵害基本人权的价值,这种技术应当立即停止。 D、在规范人的行为方式上,道德物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由外在的技术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因此,它的强制性比法律还要大。
    (3)、下列选项中描述的技术人工物,不符合道德物化“嵌入道德价值”倡导的一项是( )
    A、音乐楼梯设计成一个巨大的钢琴键盘,每走一级阶梯就会产生一个乐符,不少行人选择爬楼梯感受音乐,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B、在学校附近、停车场出入口等地安装减速坡,司机通过它时,为了减少汽车的震动,自然就会放慢速度,提高交通安全系数。 C、智能电表技术会自动精准计算用户实时用电量,然后回输给计算机,继而通过统筹来推荐较为优惠的用电时间,优化电价。 D、某沙发制造商将图案隐藏在丝绒表面,随着丝绒磨损,隐藏的图案得以显示,使消费者感到耳目一新,打消更换沙发的念头。
    (4)、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明维贝克道德物化哲学的内容。
    (5)、大数据算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这一技术也存在着“大数据杀熟”、个性化广告推荐等问题,根据道德物化哲学,应该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的释义是:①才能勇武过人的人;②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可见,英雄具备杰出才能和崇高品质,为普通人所不及。但歌中又如是唱:“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平凡普通的人身上也有闪光点,也有精彩的令人感动的故事,他们虽不在聚光灯下,却也算“英雄”。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歧?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5、 默写填空
    (1)、苏洵《六国论》中认为燕赵战败而亡有战争时势和智谋力量方面的原因,具体表述是:“”。
    (2)、《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
    (3)、《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句话,与《谏太宗十思疏》“”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4)、《答司马谏议书》》中“”,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 6、诗歌阅读

    蝶恋花

    陆游①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第一句写了桐叶飘零,寒蛩夜鸣,营造了静谧、祥和的氛围。 B、“黯黯长安路”一句具有象征的意味,感觉通向京城的路分外暗淡。 C、词人被罢官,无奈回乡隐退,但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无人托付,难以放心。 D、整首词的思路:抚今—思昔—现实—往昔,今昔交织,回环在复。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 7、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

    (节选自《韩非子·扬权》)

    材料二:

    秦拔魏邢丘。范雎日益亲,用事,因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为主计而主不觉悟 , 故失其国,今自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

    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其所授者妒贤A疾能B御下C蔽上以成D其私E不为F主G计H而主不觉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方,指失去方向,文中用来形容处理政事失去方向,不能办成。 B、举,指任用、举用,与《阿房宫赋》“函谷举”的“举”词义不同。 C、卑,使……卑微,与《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的“乐”的用法相同。 D、有秩,古代官名,乡官,掌管听讼收税等事,相当于后世的乡长。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强调,事物都需各展其才,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捕捉老鼠,国家政事的处理也应如此。 B、韩非子认为君主喜欢自夸逞能,臣下就会借此欺骗他;臣下卖弄口才和智慧,君主就会被利用。 C、范雎认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都是君主把专权转授给臣下,自己纵酒行猎,不理政事。 D、范雎先分析太后、穰侯等人擅权的现状,再借用历史故事晓以利害,最后表达对秦国未来局势的担忧。
    (4)、与文中“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西取由余于戎 B、虽董之以严刑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灭六国者六国也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范雎日益亲,用事,因说王曰。

    (6)、材料一与材料二揭示的君主为政之道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保护”这一概念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保存:“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更高的一个层次是保护:“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这里所说的保存也类似基因保存的两种方法。从这些文件中的相关概念来看,基因保存的方式与非遗保护的确有可比较之处。然而这并不是非遗保护的全部涵义,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涵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约中关于“保护”的完整表述是:“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这是与遗传基因保存不同的观念:对DNA的保存——无论是对分子活性的封闭保存还是数据档案保存,都是离开了生物生命体的分离保存。这种保存的意义在于为未来可能的再生、复制或参考比较保留一些基本条件,而不在于保护现有生物的生命活力。

    非遗保护与以往关于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观念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保护生命力。保存文化要素与保护文化生命力,这是非遗保护观念的不同层次要求。我国非遗法中关于保护观念的“保存”与“保护”之区分正是体现了这种层次区别性。这种区别可以理解为非遗的消极保护与积极保护——对非遗的核心要素进行基因封存或档案式保存是一种对文化遗产的“临终关怀”,并为后代保存了可供提取、复制的原型模块;而保护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性和成长性,则是一种“传宗接代”式积极保护,是为传统文化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成长机遇。

    (摘编自高小康《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存与发展》)

    材料二:

    “在传承中创新”,是传统手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基本原则。

    手工艺与“纯艺术”不同,它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手工艺原本就是日用之物,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之本性,成为“纯艺术”。 以苏绣为例,宋代就出现了艺术水准很高的“画绣”,但是,服务于美化服饰之日用需要一直是苏绣之主流,恰恰是日用需要,推动了明清时期苏绣技艺的发展,而到了当代,技艺超群的苏绣艺人几乎都在从事“画绣”制作,由于远离了日常生活需要,苏绣传承出现了危机。

    再拿紫砂壶制作来说,顾景舟之所以能将紫砂壶的影响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得益于其超越前人的精湛技艺。据说,他仿制清代陈鸣远款的龙凤把嘴壶和竹笋小盂,曾被故宫博物院与南京博物院误作陈呜远传世真品收藏,可见其“传承”之功力。而几十年后,他之所以能帮博物院鉴定出这些仿作是出于己手,主要根据就是仿古壶的技术含量超越了陈鸣远。纵观顾景舟从艺生涯,虽然作品无数,但绝少新异之作,这并非是其创新精神不足,而是因为他秉承着一种古老的文化理念,即技艺上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至美。与技艺革新相应的是,在审美观念上要不断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陈”是指不合乎时代精神的审美观念及其艺术形式,“推” 即推动其依靠内在逻辑发生转化,不断调适以适应外部变化。

    顾景舟年轻时以制作仿古壶成名,向来重视对传统器型的传承,但从不拘泥于古代形制,而是以现代审美意识去改进器型,如“子冶石瓢”壶早已成为经典器型,他却能潜心研究,推出“景舟石瓢”,通过身筒、壶嘴、壶把衔接等处的改进,使得“壶中君子”石瓢壶“稳重中见端庄、圆润中见骨架”,更为“精、气、神十足”。

    考诸传统手工艺品的形制、图案、色彩,无不暗含着一种吉祥的寓意,此间包含着一种文化理念,即手工艺品的审美并非是无目的的、非功利的,而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祝愿日常

    生活美满的精神需要。笔者曾见过云锦大师金文创作的一幅作品,画面是三朵牡丹,两只蝴蝶,空间切分恰到好处,整体色调和谐,合乎现代审美趣味。而制作者阐释说,牡丹寓意富贵,蝴蝶寓意“耄耋”、高寿,合起来就是富贵到老,三朵牡丹不设计成对称的品字形,而是斜着排成一线,寓意是“一路发”。

    (摘编自季中扬《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材料三:

    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其学识主要由技艺、素养、阅历三个方面构成,技艺知识主要来自于师承学习,是师傅心传口授示范与个人天赋悟性研习的结合,为传承人知识结构的核心。一般来说, 当传承人技艺达至一定水平之后就会面临事业发展不进则退的瓶颈阶段,技艺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则依赖于其个人素养和阅历。“非遗传承人”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对其知识结构中的“素养”和“阅历”两个方面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进一步提升,以提高实践创新的能力。

    (摘编自张毅《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保护”概念区分为“保存”和“保护”两个层次,其中“保护”的层次更高。 B、非遗保护既要求对非遗的核心要素进行基因封存或档案式保存,也要求为传统文化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成长机遇。 C、顾景舟仿制的清代陈鸣远款作品,曾被误作传世真品收藏,可见其逼真,但因他创新精神不足,绝少新异之作。 D、尽管当代苏绣艺人技艺超群,但是由于他们远离了日常生活需要这一手工艺的本源,苏绣传承出现了危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非遗保护与遗传基因保存的方式相同,强调对DNA的保存,其意义在于为未来可能的再生、复制或参考比较保留一些基本条件。 B、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是保存非遗的基本手段,是对文化遗产的“临终关怀”,为后代保存原型模块,体现了非遗保护的消极主义态度。 C、传统手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在传承中创新”的基本原则,如果一味传承,而不能创造新品种,传统手工艺就会面临消亡的命运。 D、非遗传承人的学识主要包含技艺、素养、阅历,其中主要来自师承学习的技艺是其知识结构的核心,他本人的素养和阅历也会对学识产生影响。
    (3)、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下列选项中不符合“非遗创新性发展”思想的一项是(  ) 
    A、四川“刘氏竹编”,传承人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时尚设计元素相结合,推出的竹编新品系列设计新颖别致,既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诉求,又不失传统竹编的文化韵味。 B、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水墨画在语言形态上与传统绘画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艺术家思维不局限于传统的文人画,更多地关注西方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 C、南京云锦,本是宫廷用品,追求富丽堂皇、繁复之美,传承人并不完全抛弃传统,而是不断改变一些传统图案,制作出一批简洁、 素雅的云锦制品。 D、秦淮灯彩制作讲究寓意讨喜。作狗灯,如卡通狗造型喜庆,笑眯眯,像是趴着给人拜年,寓意是恭喜发财;也作飞机灯,但不作枪炮子弹灯。
    (4)、鲁迅在谈文学时说“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传统手工艺的存续和发展也是同理。请结合材料二,思考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走向世界。
  • 9、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所给句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稿子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

    A、研究表明,人们可以从自然的声音中找到安慰。 B、他鼓励我,应该做的就去做,一切听其自然。 C、她身穿广袖长衫,动作自然而优美,目光专注。 D、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偏爱和崇敬,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天性。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极具魅力,人们会____地为之倾倒。观其一生,经历坎坷,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整日里____,哀哀切切。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____,他依然____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失色。( ),( ),( ),(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神魂颠倒 蓬头垢面 过眼烟云 义无反顾 B、不由自主 洗心革面 昙花一现 义无反顾 C、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过眼烟云 我行我素 D、神魂颠倒 洗心革面 昙花一现 我行我素
    (2)、将下面的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括号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②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③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         ④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 11、 下列对文化常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的家臣。春秋以后 “士” 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再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 C、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

    作正,把第二个小时叫作初。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正、子初。

    D、阳春白雪,《阳春》《白雪》都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音乐。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 12、 下列各句相关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因:趁着,乘机。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尚且,都,还。 C、吾与点也! 与:亲近,亲附。 D、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者:表示停顿,可不译。
  • 1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厅旁一室,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B、至于怨诽之多 C、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D、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以膏泽斯民 B、太山不让土壤 C、必固其根本 D、瓜分之日可以死
  • 15、 下列各句相关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施到今 施:延续。 B、抑汝能之乎? 抑:还是。 C、辟邪说,难壬人 辟:开辟 D、思谦冲而自牧 牧:养。
  • 16、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以他多年的办案经验,分析起案情真是洞若观火 , 令人心服。 B、做事要懂得分轻重缓急、先后次序,不能一律等量齐观 , 全部混淆在一起。 C、他在文学创作上挥洒自如、入木三分 ,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D、听了张老师的讲解,我真是春风得意
  •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书愤》中,“”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称赞之情。
    (2)、苏轼《石钟山记》中,“”两句点明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错误说法。
    (3)、杜甫《客至》中,“”句描写居住地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 18、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 , 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而商贾之民多矣。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 , 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选自《韩非子·五蠹》,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库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 , 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称先王之道A以籍仁义B盛容服而饰C辩说D以疑E当世之F法G而贰H人主之心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两句中的“卑”意思相同。 B、“以成其私”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意思不同。 C、“聚弗靡之财”与“则弗能攻”(《兼爱》)两句中的“弗”意思不同。 D、“西益而宅”与“单于益骄”(《苏武传》)两句中的“益”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混乱风气的形成跟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有关,不除掉这些人,国家就危险了。 B、人们想要行为正当就需要本性正,如果一开始就不够强盛,那么,最后肯定会失败。 C、晋文公听到咎季家的墙坏了不修的事,深受启发,下令不准滥修宫室,要保障农事。 D、管仲认为君王应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安宁;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商贾之民多矣。

    ②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

    (5)、 两则材料中,给君王的建议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 19、现代文阅读Ⅱ

    人生的乐趣

    林语堂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中国人在闲暇时是最聪明最理智的。他们有着如此之多的闲暇和悠闲的乐趣,这有关他们生活的一章,就是为愿意接近他们并与之共同生活的读者而作的。这里,中国人才是真正的自己,并且发挥得最好,因为只有在生活上他们才会显示出自己最佳的性格——亲切、友好与温和。

    既然有了足够的闲暇,中国人有什么不能做呢?他们食蟹、品茗、唱戏、放风筝、猜谜、看斗鸡、浇花、下棋、养鸟、猜拳、看手相、腌萝卜、喂鸽子、登山、看赛舟……

    这是因为中国人总是那么亲切、和蔼、活泼、愉快,那么富有情趣,又是那么会玩儿。这也是自然的,因为情趣来自传统。人们被教会欣赏美的事物,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例,通过在富有高尚情趣的社会里的生活。工业时代,人们的精神无论如何是丑陋的,而某些中国人的精神——他们把自己的社会传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抛弃掉,而疯狂地去追求西方的东西,可自己又不具备西方的传统,他们的精神更为丑陋。在全上海所有富豪人家的园林住宅中,只有一家是真正的中国式园林,却为一个犹太人所拥有。所有的中国人都醉心于什么网球场、几何状的花床、整齐的栅栏、修剪成圆形或圆锥形的树木,以及按英语字母模样栽培的花草。上海不是中国,但上海却是现代中国往何处去的不祥之兆。它在我们嘴里留下了一股又苦又涩的味道,就像中国人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那样。它刺激了我们的神经,就像中国的乐队在送葬行列中大奏其“前进,基督的士兵们”一样。传统和趣味需要时间来互相适应。

    古代的中国人是有他们自己的情趣的。我们可以从漂亮的古书装帧、精美的信笺、古老的瓷器、伟大的绘画和一切未受现代影响的古玩中看到这些情趣的痕迹。人们在抚玩着漂亮的旧书、欣赏着文人的信笺时,不可能看不到古代的中国人对优雅、和谐和悦目色彩的鉴赏力。仅在二三十年之前,男人尚穿着鸭蛋青的长袍,女人穿紫红色的衣裳,那时的双绉也是真正的双绉,上好的红色印泥尚有市场。而现在整个丝绸工业都在最近宣告倒闭,因为人造丝是如此便宜,如此便于洗涤,三十二元钱一盎司的红色印泥也没有了市场,因为它已被橡皮图章的紫色印油取代。

    古代的亲切和蔼在中国人的小品文中得到了极好的反映。小品文是中国人精神的产品,闲暇生活的乐趣是其永恒的主题。小品文的题材包括品茗的艺术、图章的刻制及其工艺和石质的欣赏、盆花的栽培,还有如何照料兰花、泛舟湖上、攀登名山、拜谒古代美人的坟墓、月下赋诗,以及在高山上欣赏暴风雨——其风格总是那么悠闲、亲切而文雅,其诚挚谦逊犹如与密友在炉边交谈,其形散神聚犹如隐士的衣着,其笔锋犀利而笔调柔和,犹如陈年老酒。文章通篇都洋溢着这样一个人的精神:他对宇宙万物和自己都十分满意;他财产不多,情感却不少;他有自己的情趣,富有生活的经验和世俗的智慧,却又非常幼稚;他有满腔激情,而表面上又对外部世界无动于衷;他有一种愤世嫉俗般的满足,一种明智的无为;他热爱简朴而舒适的物质生活。

    在中国,人们对一切艺术的艺术,即生活的艺术,懂得很多。一个较为年轻的文明国家可能会致力于进步;然而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自然在人生的历程上见多识广,它所感兴趣的只是如何过好生活。就中国而言,由于有了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人当作一切事物的中心,把人类幸福当作一切知识的终结,于是,强调生活的艺术就是更为自然的事情了。但即使没有人文主义,一个古老的文明也一定会有一个不同的价值尺度,只有它才知道什么是“持久的生活乐趣”,这就是那些感官上的东西,比如饮食、房屋、花园、友谊。这就是生活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像巴黎和维也纳这样古老的城市有良好的厨师、上等的酒和美妙的音乐。人类的智慧发展到某个阶段之后便感到无路可走了,于是便不愿意再去研究什么问题,而是像奥玛开阳那样沉湎于世俗生活的乐趣之中了。于是,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知道怎样像中国人那样吃,如何像他们那样享受生活,那么,在我们眼里,这个民族一定是粗野的,不文明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对闲暇时光的利用方式往往能体现他的个性,因为闲暇时人往往能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B、中国人传统的情趣,体现了他们对美的欣赏,这种欣赏能力是在有高尚情趣的社会中熏染出来的。 C、中国传统的物品逐渐被价格低廉的工业商品替代,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人们也都乐于接受。 D、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它历经发展,最终会强调生活的艺术,包括注重饮食等持久的生活乐趣。
    (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不厌其烦地一一罗列出中国人闲暇时所做的事,看似繁复,实则是以铺陈展示中国人的生活乐趣之丰富。 B、作者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作比,讽刺了当时国人盲目追求西方审美文化的现象,形象巧妙又辛辣。 C、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淡亲切,笔力温和又有感染力,既表达了文化浸润下中国的文化魅力,又有警示意义。 D、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进行详细阐释,意在反衬工业社会的丑陋并直观地表达出对工业时代的批判。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内涵。
    (4)、 在任何时代,文化自信都应该被提振。时值校园文化节,需要你写一篇关于文化自信的开幕词,请结合本文,列出几条提纲。
  • 20、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提倡全人类兼爱交利,即使从头到脚,被磨成粉末,只要对天下有利,都甘愿付出,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

    西晋鲁胜《墨辩注序》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孟子非墨辟墨,但其思维表达方式,承自墨子,酷似墨子,辩论模仿墨子惯用的归谬反驳法。《孟子·告子上》说:“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不知类”是墨子应用归谬反驳法的标志词、惯用语,曾被墨子用来说服鲁班与楚王,止楚攻宋,孟子出色地加以传承发扬。《孟子·梁惠王上》说:“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归谬辩辞,比喻生动,脍炙人口,众所周知,是世人普遍效法的思维表达范例。

    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是司马迁和班固等史学思想家对儒墨学关系的标准定性,是今日认知判断儒墨关系的正确指引。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兼爱”理想,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的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辟”即驱除、屏除、排除。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一丝可能翻案平反的条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吸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

    (摘编自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材料二:

    儒家“仁爱”主张“爱有差等”,即根据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的爱。从维护“君臣父子”的纲常出发,儒家主张在施行爱的过程中以自己为起点,逐渐扩大至他人,即“立爱自亲始”。

    墨家“兼爱”是围绕“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基本论点展开的。《吕氏春秋》说:“墨翟贵兼。”“兼”的本义是一只手拿着两颗稻谷,引申为同时顾及事物的几个方面。在《墨经》中,“兼”表示“整体”“全部”的意思。因此,“兼爱”主要强调的是“兼爱天下之人”。在墨子看来,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无论出身是高贵还是低贱,只要是人,都是被爱的对象,这个爱的对象的范围应该是“天下之人”,也就是整个人类,也即“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墨家“兼爱”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却又要求别人不分差别地彼此相爱,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之中。与“兼相爱”紧密相连的是墨家的“交相利”的实利主义道德原则。在墨家看来,爱就是利,利即为爱。没有实际的“利”,就无从谈“爱”。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所爱的对象是相同的。儒家坚信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仁爱;而墨家则认为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兼爱,其实这两种理想的人际关系皆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之爱,是人类之爱,爱的对象是整个人类。儒家有“泛爱众”“仁者爱人”,墨家有“兼爱天下”。儒家施行“仁爱”的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也,可谓仁之方也”,这种方法就是由己及人。“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的“仁”和“亲”是两个概念。“仁”是对亲人之外的他人的喜爱。“亲”则是对亲人或相熟的人的亲爱。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都是中国传统思想,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我们要在充分理解它们两者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分析、鉴别、取舍、改造,使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当今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光芒。

    (摘编自高洁《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比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之前墨家与儒家两大流派对举并提,而汉朝之后至清朝,墨学逐渐衰竭,这跟孟子的“辟墨”有一定的关系。 B、“兼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人类的共同人性论,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达到的,也与宗法等级制不符。 C、材料一认为,我们应该吸取孟子为了本派学说而全盘否定墨学历史教训,儒墨学说研究者应当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D、“立爱自亲始”是儒家的主张,是说在施行爱的时候,以自己为起点,再扩大到他人,根据关系的亲疏贵贱而不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本来是学儒学的,因认为儒学有缺点而自创墨学,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可见,在当时墨学比儒学更先进。 B、利用儒墨之学的优势,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真理和治理国家,古代史学家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研究诸子百家各学派关系仍有指导价值。 C、“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是说办事要先抓主要矛盾,孟子非墨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孔孟之道才能够鲜亮发光。 D、墨学从与儒学并举到逐渐衰竭,墨子从与孔子并提到渐去渐远,原因很多,其自身学说有些地方自相矛盾、有些观点不合时宜是重要因素。
    (3)、 下列选项,没有运用归谬反驳法的一项是(   )
    A、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C、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D、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5)、 儒墨关于“爱”的主张有哪些异同点?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页 77 78 79 80 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