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这种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往往要放进冰箱冷藏。饭菜是冷着放进去还是热着放进去呢?很多人习惯把剩饭剩菜凉一凉,等温度降至常温再放进去——其实,这样并不科学。研究表明,通常食物的温度低于60度的时候, ① ;当温度下降到30至40度时,细菌加快繁殖。这些细菌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剩饭剩菜不管是热的还是冷的, ② 。
那么,温热的剩饭剩菜会影响冰箱的寿命吗?答案是:不会。现代冰箱智能化程度高,制冷功效好,即便把滚烫的饭菜放进冰箱, ③ 。快速降温能抑制细菌繁殖,避免剩菜变质。
①专家建议,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大家应尽量降低剩饭剩菜产生。②隔夜凉菜有害物较多,无论荤素都应尽量当餐吃完。③使用冰箱保存食物时,东西不宜太满,且要分类放置。④食品不要在冰箱里存放超过三天。⑤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一定务必加热后再食用。⑥老人、幼儿、孕妇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应不吃甚至少吃冷冻食品。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皆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1)、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很多的数量词,请分析其作用。(2)、请指出并赏析结尾“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一句中的修辞手法。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寓意言小旨大,韩愈《师说》中用“”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归家心切,问路于行人的两句“ , ”。(3)、古人写诗文时常常使用借代手法,使所写内容生动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如“ , ”。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登大伾山诗①
王守仁②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注:①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皇上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次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②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点明了出发时间,描写了一幅云雾缭绕、钟声稀疏、万木萧瑟的早晨山景图,烘托出山寺的幽静。 B、颔联中“河流成沃野”写河流滋润出肥沃的原野;而“沙势自风湍”则表现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龙鳞”比喻水流穿石的形态;以“日绕峰头”写出山峰的高大,暗示诗人登山之高。 D、尾联中“宫阙五云”暗指明朝皇宫,诗人借遥望国都,流露出登高望远的豪情。(2)、有人评论此诗“其言也壮,其志也豪”,请你分析。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
李斯问孙卿子①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② , 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懍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节自《荀子·议兵》)
材料二:
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节自《吕氏春秋·孟秋纪》)
【注】①孙卿子,即荀况的尊称。②传说汤在鸣条打败了桀,周武王在甲子日打败了纣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杀戮无A时B臣下C懔然D莫必其命E然而周师至而令F不行乎G下H不能 I 用其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一,全、完全,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意思相同。 B、极,达到极点,与《兰亭集序》“足以极视听之娱”中的“极”意思不同。 C、偃,止息,其义由《项脊轩志》“偃仰啸歌”中“偃”这一本义引申而来。 D、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会不相从许”中的“相”意义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主张实行霸道,认为秦国四代以来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威力盛行在诸侯中,不是靠仁义来形成这种局面的。 B、荀子反对李斯的观点,认为李斯说的并不是真正的便利,真正的便利是抓住使国家强盛的根本,避免世道混乱。 C、材料二以炎黄、共工、五帝、蚩尤等都曾发动战争为例,证明战争的由来、兵器的发明已经相当久远,无法禁止。 D、材料二用家庭中废除责打就会出现过错、诸侯国中缺少刑罚就会引发侵夺等事例类比出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
②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
(5)、对于战争,两则材料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谐生活,这时的三姑娘洋溢着生命活力,与下文她的淡然形成对照。 B、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她的成长历程,到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息。 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的见证者,作者借“我”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浓烈炽热的情感。(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 B、句子②没有直接描写三姑娘的容颜,但“月色一般”却让人可以想象她的恬静美丽。 C、句子③中“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 D、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3)、《竹林的故事》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请概括文中三姑娘的哀愁。(4)、有人认为小说题为“竹林的故事”,“竹林”是解读小说的关键;也有人认为文眼在“水”,小说具有“水”的情致,你倾向于哪一个作为文本的核心意象?请说明你的理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通过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表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文学话语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缺失,人们会明显感到可供使用的语汇不足,社会也将出现大面积的失语现象。相对于人们所欲表达的日新月异的内容,周围既有的日常语汇所组成的叙述和抒情,显得疏远而又陈旧,与人们的真实遭际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就带来了表述上的失语。文学话语能汇聚这些失语的经历,使之脱离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现到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语言上的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许多时候,这种代言可能以一呼百应的形式号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惊世骇俗。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文学可能将这个缓慢的演变凝缩起来,这种凝缩致使新旧话语系统之间的冲突提炼得格外强烈。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语言浪潮可能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文学,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在很短的时期内,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实验作品竞相登场,种种夸张其辞的辩护与反唇相讥的驳诘簇拥于周围。尽管这种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仅仅是语言,但是在许多时候,语言的革命往往成为一种新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
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作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于语言的海洋,时刻监测着语言的动向,进而制造出各种语言事变。作家往往比常人更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语之中各种词汇的活力衰退,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闷住现实向外蔓延的可能。他们迫不及待地通过文学提出一套对抗性的文学话语。对于那些情愿充当先驱者的先锋作家来说,他们狂热地通过语言变换来搜索精神的种种可能。日常用语之中种种固定的表述如同流水线上的预制零件,先锋作家不能忍受将精神视为这些零件的固定装配,他们破坏性地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在一片瓦砾之中构思新的精神诗篇。这导致了先锋作家对于语言传统的叛逆。这种叛逆并不是违反交通规则、砸烂商店的橱窗或者扰乱咖啡馆秩序,而是拥有一个精神形式——他们企图借助语言革命打开精神空间,发现未来的主题。
当两者抗衡的时候,文学话语时常与日常用语分道扬镳。人们或许会追问:作家的语言天赋是否足以维持文学话语的反抗功能?个人的语言驾驭才能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文学话语的传统立场——美学立场。美学立场常常抛开现成的理性框架,抛开固有的常识范式,重新启用感官洞悉现实。文学话语亦即文学对于感性洞见的表白,美学立场成为了文学话语和日常用语相持的尺度。许多词汇、语句或者表述方式可能依然毫无障碍地运转于日常用语之中,但它们的日常用法将在美学的尺度之下遭到文学话语的放逐,通过重新表述而产生新的语言效果。
日常的现实磨钝了人们的感觉,人们按照习惯或者常识看待身边的世界,强大的惯性致使人们的目光陷于熟视无睹的境地,人们的所有感觉都因为不断重复而自动化、机械化了。文学话语的重要职责即是通过语言重新制造陌生的效果,阻止人们的感觉继续在日常用语之中沉睡,让人们在惊讶之中重新使用眼睛,重新见识一个崭新的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陌生化手法在于,他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该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就像是初次发生的事情。同时,他在描述事物时所使用的名称,不是该事物中已通用的那部分的名称,而是像称呼其他事物中相应部分那样来称呼。当然,并不是文学话语的每一句话都有陌生之效,但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出现时,这部作品自身的内在结构必将或显或隐地体现出陌生化的倾向。
从母语上看,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是同源的。一方面,文学话语不可能完全自铸词汇,另立语法,这使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永远纠缠不清;另一方面,文学话语又时时制造一种美学分裂,它企图挣脱日常用语,从而葆有一个日常用语所无法企及的语言空间。显而易见,文学话语的反抗是永无止境的。一切都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我们已卷入与语言的搏斗,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
(摘编自南帆《文学的维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表达日新月异的内容时,文学话语能够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切合人们的真实遭际,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 B、文学中出现的语言潮汐,以铺天盖地的姿态涌过日常用语,这是先锋作家致力于颠覆语言传统和语言规则的结果。 C、针对日常用语中的词汇活力衰退的现象,一些作家希望通过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打开精神空间,发现未来主题。 D、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的关系极为密切,文学话语虽然不能完全脱离日常用语而存在,但又不断以反抗的形式出现。(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话语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常常在瞬间能完成对日常用语的积累,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文学运动。 B、从美学尺度的角度看,文学话语只是对日常用语中许多词汇、语句和表述方式的日常用法进行放逐,而不是完全抛弃。 C、如果人们不按照习惯或常识看待身边世界,就不大可能形成强大的惯性,人们的感觉也不太会变得自动化、机械化。 D、文中列举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例子,意在论证可以通过语言制造陌生效果、重新见识崭新世界的观点,增强说服力。(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陌生化”观点的一项是(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 B、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C、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书斋联) D、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甲戌本评语)(4)、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已卷入”“正在”两个词语的作用?(5)、有人说,网络文学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话语,也能部分解决社会失语问题。你认为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希望看到我的同类。但解除孤独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其余的人只是扰乱了孤独,并且使人感到更孤独。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地失去效用,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便漠不关心 ,这是错误的思想。而事实上, 我们通过阅读和研究过去的典籍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
碰见文言中不懂的词汇,除了请教国文老师而外,必须自己去查字典,以求“甚解”。如文言中的“驰骋文场”这成语,有人译到外国去是“人在书堆里跑马”的意思,这岂不是笑话吗?又如“巨擘”,原意是指人的大拇指,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是用来表扬的赞语。这些地方就得留神,才不会出错。再举一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辞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必须往高处走。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钢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这两句新诗,它的含意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本文是朱自清1944年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怎样学习国文》中的一部分。文中多处交替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和“你”,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一个好的午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让下午精力充沛。尤其是到了夏季,白天时间变长,孩子们晚上睡觉时间普遍推后,晚上睡眠时间减少, ① , 下午上课时就很容易昏昏欲睡。老师们面对无精打采的学生们,要想出各种招数来帮助学生“提神”。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午休就变得十分重要。
“ ② 。”只有张弛有度,才能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成长。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应做好居家的睡眠管理,尽量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的睡眠时间;另一方面, ③ , 减缓学生白天长时间连续学习产生的疲劳。
①近年来,教室空间和教育装备的改进,各地已涌现出不少学校午休“躺睡自由”的案例。②创造条件让学生午休躺睡,获得更优质的午休体验,从技术、投入上来看都已经不再是难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③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妨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这一事关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好事、实事为己任。
(1)、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没说你可以走了。你不会真的以为我会让你就这么走掉吧。 B、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C、近来热播的《长安三万里》堪称天花板级别国漫,很可以看一看。 D、爱农很少有功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将改好的语句填写在答题卡上。可增删个别字词,不得改变原意。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描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场面。(2)、韩命《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 ,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两句生动地刻画出琵琶女演奏结束准备自述身世时的动作与神情。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钱氏池上芙蓉
文征明【注】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注】明正德八年,文征明已四十四岁,仍屡试不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芙蓉与众不同的花期,用“宛转”一词摹态达意,表现其秀美风姿。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将芙蓉花比作美人,“笑”字写出了芙蓉花盛放的状态。 C、颈联写风吹荷叶摇动,“金殿冷”“锦城秋”写出芙蓉由盛开转向衰落的景象。 D、末句的“幽”字是景语也是情语,既写秋池环境之幽,又表明诗人心境之幽。(2)、如何理解诗人的“未用伤迟暮”,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文言文,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樊绍述既卒,且葬,愈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今文赞铭凡二百九十一篇,道路所遇及器物、门里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百又十九。曰: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呜呼!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生而其家贵富,长而不有其藏一钱妻子告不足顾且笑曰我道盖是也。皆应曰:“然。”无不意满。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绛州。绵、绛之人至今皆曰:“于我有德。”以为谏议大夫,命且下,遂病以卒,年若干。绍述讳宗师。父讳泽,尝帅襄阳、江陵,官至右仆射,赠某官。祖某官,讳泳。自祖及绍述,三世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以进。绍述无所不学,于辞于声,天得也。铭曰: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
(节选自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材料二: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缚、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长而不有A其藏一钱B妻子告C不足D顾E且笑F曰G我道H盖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一共、总共,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中的“凡”意思相同。 B、乃,于是、就,与《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乃”用法不同。 C、靡,没有、无不,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中的“靡”意思相同。 D、溺,沉迷,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溺”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详细罗列了樊绍述的各类著作,表明其文章成就之大,也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作者的古文创作主张。 B、樊绍述以金部郎中身份到南方传告哀讯,回京谈及某帅治理不善,某帅因而被罢官,出京做了绵州刺史。 C、苏轼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盛赞了韩愈的道德文章,认为其一改东汉以来文坛的陈弊,可谓浩然独存。 D、材料一有述有评,寓评于述,亲切可感;材料二以评为主,除表达对逝者的崇敬外,也不乏对现实的批判。(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
⑵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韩愈古文创作的主张。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托尔斯泰的树林
徐鲁
世界上没有不美的森林和小树林。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或者干脆说是托尔斯泰的树林,更加让我觉得美得无法形容。
深秋时节的树林,正慢慢脱下它深红色的衣衫。在爽朗透明的阳光里,①深绿色、浅绿色、金黄色、浅黄色、深红色、酒红色、琥珀色的树木和树叶,色彩缤纷,层次分明 , 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雅斯纳亚·波良纳森林里的树,有高大的橡树和桦树,也有很多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散文里经常提到的“野生的小树”。
我问一位俄罗斯朋友这里的森林为什么会这样美丽,他解释说,因为这里的森林和小树林大多是阔叶混交林,橡树、榉树、枫树、朴树、椴树、松树、榆树、栗树、白蜡、白桦、银杏、野樱……都有各自的生长空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吐绿、转黄、落叶和返青的时节,都各自自然健康地生长。
而且每一片树林里,总会有一些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泉水,再加上空气明净,枝叶缝隙里的天空湛蓝透明,每一缕照耀进森林的阳光,都那么纯净耀眼,尤其是雨后,走进任何一片树林,满眼都是水晶一般的“林中水滴”。
是的,我想起来了,“林中水滴”,这是普里什文、巴乌斯托夫斯基等俄罗斯散文家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自豪地说:
自然中存在的一切——水、空气、天空、白云、太阳、雨、森林、沼泽、河流和湖泊、草原和田野、花朵和青草……在俄罗斯语言中,都有无数美丽的字眼和名称。
不过,他还向人们“卖了个关子”:当然,俄罗斯语言,只对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人民,而且感觉得到这片土地的玄秘之美的人,才会全部展示出它真正的奇妙和丰富。
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我惭愧地感觉到,我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这树林的美,尤其无法描述照进树林的那种纯净、透明、耀眼的光线。这并不是因为我所使用的母语——汉语的词汇不如俄语那样富有奇幻性和丰富性,相反,我坚信,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和最具有描述力与表现力的语言,没有之一。置身在如此林木婆娑、光影斑驳、色彩繁复的树林里,我只恨自己的文学描述能力实在有限,无法捕捉这光影交错的林叶之美。
所以我又想到了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们。也许,只有杰出的画家,用调色盘上的颜色,才能准确描述和表现出这森林里的光与影吧?
比如希施金。他被誉为“大自然的诗人”“森林的肖像画家”,出现在他画布上的松树林、橡树、林中野花、溪流以及林中的阳光,不仅散发着浓郁而迷人的大地气息,同时也显示着俄罗斯民族坚忍、博大、英勇、高贵的气质与精神。《在遥远的北方》《阳光照耀的松树林》《森林远方》《在森林中》……每一个热爱希施金作品的人,对这些画作都耳熟能详。
希施金擅于运用明亮的外光,表现森林的葱郁、阳光的明媚以及溪流的活泼。他笔下的每一棵树、每一朵野花,都呈现着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在我看来,这种顽强与旺盛,几乎是俄罗斯的大自然和民族性格中所独有的。因此,希施金成为用树木和野花来歌唱自己祖国母亲的杰出的、具有抒情性的风景画家之一。
又如列维坦。他对大自然、对田野上四季的变化,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与最细腻的发现。与希施金经常描绘雄伟、茂密和苍郁的森林不同,列维坦的风景画所表现的,多为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林木稀疏的小树林,还有开满野花的田野和林中小路。
②列维坦不是管弦乐队里声音低沉苍茫的圆号和大提琴,而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但这并不意味着音色的单一,也不意味着他音域狭窄,恰恰相反,他的风景画的调子有时明快而疏朗,有时也沉静而忧郁。他并不缺乏深度。他既画过抒情诗一般明媚婉约的自然风景,如《三月》《春汛》《池塘涨水》等,也画过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历史风景”,如《弗拉基米尔路》《深渊旁》等。
盘桓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那些粗壮的、高大的、上了年岁的橡树、桦树和老椴树,让我想到了希施金;那些挺立在大树旁、身材细长的“野生的小树”,还有那些热衷于旁逸斜出、恣意生长的小灌木,又让我不由得想到列维坦。
眼下虽是深秋,但树林里依旧生机勃勃,光影斑驳,没有半点落木萧萧、秋风萧瑟的景象。③秋日的金色树林,和春汛时节的树林、林中的春溪、明亮的池塘一样,照样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和鼓舞的力量,带来清新和光明的气息。
每一棵树木的名字、形态都不相同,也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每一株树木,都有自己生命的年轮和风姿。④即便是那些已经枯死断裂、周身覆满了苔藓的树身,也一样是森林的产物,不也是物质循环和生死交替的一部分吗?它们将会成为新生的小树所需要的养料。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多么健康和健全的生态啊!
不难想象,冬天到来时,白雪将覆盖住这片广袤的树林,一些树的枝枝叶叶将化为泥土。但是谁又能担保,这些将会变成森林肥料的腐烂的断木和深厚的林叶,不会在下一个春天到来时,变成新的生命,从泥土之下萌发出来,长出青翠的树叶,长成茁壮的枝干,甚至结出饱满的坚果,点缀这生生不息的森林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的树林”即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这里有高大的橡树和桦树,也有野生的小树,大多是阔叶混交林,树种丰富。 B、身处托尔斯泰的树林中,作者深感即使是最美丽、最丰富、最具有描述力和表现力的汉语也无法描述这树林之美。 C、希施金是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其作品《在遥远的北方》《在森林中》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画作,展现了俄罗斯所独有的顽强与旺盛之美。 D、与希施金相比,列维坦的风景画更多地去表现小树林、田野、小路等,作品风格更加明快与明媚,具有更强的抒情性。(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列举了树林中树木和树叶的各种颜色,突出了树林色彩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B、句子②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列维坦比作小提琴,形象地表现出他的风格特点。 C、句子③将秋日的树林与春天的树林、林中的春溪、池塘进行类比,突出其生气和力量感。 D、句子④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蕴含的道理相似。(3)、托尔斯泰的树林美在何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价值教育是人们在正确价值观指引下所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强调处理人的价值危机的特殊教育实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价值教育关乎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存在方式,关乎社会的价值秩序与价值理性,关乎民族的价值坚守与价值理想,对于丰富人的生命意义、标注社会发展的价值向度以及确证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价值教育在我国的出场有着深厚的实践根源与深切的理论吁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真空、价值偏差以及价值观扭曲等现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等问题展开探讨,认为价值教育是应对当代科学技术挑战、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倡导实施更加关注个体精神世界和幸福体验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任何一种价值观念、价值教育实践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从“荣誉”“忠诚”到“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转变,反映的是从封建等级制生产关系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变迁。
价值教育具有历时性差异。人们对价值范畴和价值教育的认识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马克思揭示了背后的深刻原因:“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这意味着,价值教育具有历时性,价值教育的实践开展以及对于价值的诠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要依据时代的发展守正创新,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融入价值教育中。
价值教育具有共时性差异。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各自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不同,价值教育的实践也呈现出明显差异。在美国,价值澄清理论影响深远,人们多从道德教育、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理解价值教育。我国的价值教育研究与实践向来注重道德教育,这既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及实践根源密切相关,也与道德价值处于价值教育中心位置密不可分。当前,我们正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在此过程中,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要致力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价值教育的实践中,既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体价值,也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增强发展的辩证性,使全体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提升价值追求、丰富价值生活、厚植价值家园。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依据。人是社会历史的“剧中人”,也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作为人们对客观的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价值观念的生成、发展与社会实践的发展即使不是完全同步的,也一定是同向的。价值观念以及表达利益诉求的价值范畴是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也是为人的社会实践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价值教育是人们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为了处理人的价值危机、厚植人的精神家园所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价值教育要立足实践、适应实践,也要服务实践。
当前,世界各国已采取榜样示范、情景创设、价值澄清等方式拓展价值意义空间,强化受教育者对善的行为的认知和体验,提升价值教育的实效性。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涌现,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景正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价值教育的目标,需要将价值教育的核心精神全景式融入社会成翼的各类生活化场域中,使受教育者在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践中通过持续的价值反思将价值进行内化,从而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生命价值。
(摘编自靳思远《价值教育的哲学叙事》)
材料二:
任何价值教育理论,如果无法很好地指导教育实践,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通过分析规律阐释清楚实践层面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样才能对提出和完善价值教育的方法途径给予有力指引。
首先,在价值教育中要解决好“怎么样让受教育者能从日常的正当行为中获得激励感”的问题。施教育者能够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有效地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赋予意义是衡量价值教育成效的关键一环。现行教育体系已经采取了很多方式,比如表扬、评优、主题活动等,这些方法实质上是在受教育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强化其对正当行为的体验。
再者,在价值教育中要解决好“怎么样保证受教育者接受的就是施教育者教的那样”的问题。受教育者关于价值教育的接收是多元的,学校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受教育者接受并建立价值体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个体”,既要关注施教育者个体,又要关注受教育者个体。关注施教育者的要点是言行一致,这才是最有感染力的价值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要点是个性化培养,价值教育应当比智能教育更加重视因材施最,应当更加重视构建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和学习体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对受教育者的行为予以跟踪评估,以确定受教育者是否在自己头脑里形成了应有的理性建构。
还有,在价值教育中要解决好“怎么样保证受教育者头脑里建立的价值体系具有延续性”的问题。价值教育有些成分是具有时效性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体系”,一方面要构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价值教育体系,价值教育要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体现现代性,应当深入挖掘本民族、国家历史上重要的价值教育元素,并与当下时代的特征密切结合;另一方面要构建覆盖受教育者一生的价值教育体系,价值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儿童、青少年,也要关注非学龄段人群。
(摘编自李一希《论价值教育的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它是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强调处理人的价值危机的特殊教育实践,对标注社会发展的价值向度具有重要意义。 B、价值教育是在二十世纪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价值真空及价值观扭曲等时代背景下出场的,有着鲜明的问题指向,在当下,价值教育的迫切性已有所弱化。 C、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依据,价值观念的生成、发展与社会实践的发展即使不是完全同步的,也一定是同向的。 D、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背景下,实现价值教育的目标,需要将其核心精神全景式融入社会成员的各类生活化场域,使受教育者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内化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教育存在殊同差异性的根源在于不同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不同,价值教育往往具有历时性差异和共时性差异。 B、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个体,也要关注施教育者个体,施教育者要言行一致,因为这是最有感染力的价值教育。 C、在美国,人们多从道德教育、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理解价值教育,而我国的价值教育则与深厚的文化及实践根源密切相关,两种价值教育完全不同 D、价值教育往往具有时效性,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构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价值教育体系,二是要构建覆盖受教育者一生的价值教育体系。(3)、下列选项中,有关“价值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教育具有历时性,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指向。 B、价值教育具有共时性,具有明显的差异,要辩证看待不同国家的价值教育。 C、价值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要立足实践、适应实践,也要服务实践。 D、价值教育的关键是施教育者要通过反思将价值进行内化,从而提升生命价值。(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论了价值教育,但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说明。(5)、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进行价值教育?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分析。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小缝隙,可能隐藏着危机;但有时,一个小缝隙也是黑暗深处能透进光亮的地方,给人无限希望和生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美炎夏日,子似子特别得受,不在我们的耳边“唱着歌",还在我们的皮肤上留下“见面礼。“不速之客”源自何方?数子对期湿的地方 A , 它们偏好湿润环境,不“娇气”也不挑食。它们的繁殖通常在静止的水中进行,是典型的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阶段的蚊子被称为“孑孓”,它们在水中度过童年,用鳃呼吸,并通过成蛹实现羽化成虫。河道、下水管井、楼房屋顶、露天游泳池以及闲置的各类积水容器等,都有可能成为雌蚊子的产卵地和“度假村”。
蚊子叮咬皮肤时,会使用特殊的口器刺穿皮肤,同时,将其含有抗凝血和麻醉成分的唾液注入皮肤。被蚊子叮咬后会产生肿块和瘙痒,就是因为我们对蚊子的唾液产生了过敏反应。( 甲 ),会促使我们想要抓挠被叮咬的区域。如果持续抓挠,则会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身体释放更多的组胺,形成一种“越挠越痒”的恶性循环。因此,被蚊子叮咬后,要 B , 可以选择在叮咬处冷敷或者涂抹抗组胺的药膏,以便迅速降低红肿皮肤组织的温度,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炎症反应。
请收下这些防蚊“护身符”。首先,为皮肤建立一道物理屏障。蚊子无法刺透编织紧密的衣服,而且它喜欢攻击身着会营造弱光环境的深色衣物的人体,因此,( 乙 )。其次,使用传统驱蚊成分——避蚊胺,它是针对蚊子凭借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来找到吸食血源的原理,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驱蚊产品中,通过阻断蚊子的二氧化碳受体来起到驱蚊的作用。当然,还可以采用蚊帐和电蚊拍等驱蚊物品,让蚊子无处藏身。但要注意的是,电蚊拍虽好,使用也要当心,它也会“咬人”。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下列关于文中引号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面礼”的引号表示反语,体现对蚊子叮咬带来的伤害的厌恶。 B、“度假村”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体现蚊子对潮湿环境的偏好。 C、“越挠越痒”的引号表示强调,形容被蚊子叮咬后的常见反应。 D、“护身符”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体现防蚊妙招的神奇保护功能。(5)、结合文段整体内容,拟写一则防蚊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准确,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认为自己出仕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 , ”也表达了相似的想法。(2)、“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为喻,表达自己想要为祖母尽孝的句子是:“ , ”。(3)、暑期研学之旅,同学们来到湖北省博物馆,见到了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以及戈、戟等多种兵器,脑海中浮现出中国古代诗、词、文里将士挥舞兵器的热血场景,不由地朗诵道:“ , ”。
-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和昌英主簿叔久雨
杨万里
积雨今晨也解休,殷勤日脚傍花流。
半明衣桁烘梅润,全为农家放麦秋。
更著好风堕清句,不知何地顿闲愁。
新晴佳处无人会,隔柳一声黄栗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回复昌英主簿时久雨已停,日光透过云的缝隙照在花上,景象清新而动人。 B、颔联呼应诗题和首联,既写“久雨”“解休”后的日常生活,也描写农忙情景。 C、颈联体现诗歌“起承转合”中“转”的结构特点,由眼前之景转而写心中之情。 D、尾联以景结情,借写柳叶间传来黄鹂的鸣叫声,寄寓诗人丰富浓郁的思想情感。(2)、诗人心中到底有无闲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