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界定“君子”的句子是“”。
    (2)、《燕歌行并序》中,“”两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一实一虚,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和家中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古诗文中常用“美人”来比喻君主贤人或人生理想,比如“”。
  • 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鸨①羽

    《诗经·唐风》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②。王事靡監③,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④?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监,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本性不喜栖木。②苞栩:丛密的栎树。栩:栎树。③監(gǔ):休止。④怙:依靠,凭恃。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每章都用“兴”的手法,从鸨鸟振翅飞翔、栖落树上起笔,以鸟的反常行为引出下文的叙写。 B、诗中反复出现的拟声词“肃肃”有摹声作用,既使诗歌有画面感,又营造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C、本诗和《秦风·无衣》都表达了对无休无止的征戍的不满,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对百姓的影响。 D、本诗以鸨鸟隐喻底层百姓。以鸨鸟迫飞、不得其所的状态,反映百姓迫于征战、无以归耕的现实。
    (2)、“重章叠句”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点,有些诗句反复出现,但反复中又有变化。试结合这首诗每章的第二句(即“集于”句)和最后一句,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坎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抒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七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俯而饮血。

    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

    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按之成节而后去。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崔子为无道A而弑其君B不与D公室E而与F崔庆者G此H不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认为……美,与“单于壮其节”(《苏武传》)中的“壮”用法相同。 B、弑,意为“杀”,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叫“弑”,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 C、与,指顺从。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中的“与”字意义相同。 D、疾,响亮、洪亮,与“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的“疾”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武子杀齐庄公,与齐庄公不检点冇关,因为他与崔子所娶的棠姜通奸。 B、晏子虽立于门外,但并不打算为庄公而死;出于礼节,他入内伏尸而哭。 C、当崔杼逼众人脱剑入坎,盟督追随崔氏、庆氏时,唯晏子没有进入坎内。 D、虽然崔杼听从他人的意见没有杀晏子,但晏子对这种小仁小义不以为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②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5)、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来看,晏子对君主的态度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观点,并简要阐述理由。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

    李 娟

    ①我从乌鲁木齐回来,给家人买回两只小兔子。卖兔子的人告诉我:“这可不是普通兔子,这是‘袖珍兔’,永远也长不大的,吃得又少,又乖巧。”所以,一只非得卖二十块钱不可。

    ②结果,买回家喂了不到两个月,每只兔子就长到了好几公斤。比一般的家兔还大,贼肥贼肥的,肥得跳都跳不动了,只好爬着走。真是没听说过爬着走的兔子。而且还特能吃,一天到晚三瓣嘴咔嚓咔嚓磨个不停,把我们家越吃越穷。给它什么就吃什么,毫不含糊。

    ③还有一次,我从乌鲁木齐回来,带回了两只“金丝熊”。我觉得“金丝熊”看起来要比上次的兔子可靠多了,而且要更便宜一些,才五块钱一只,就买回去了。我妈一看,立刻骂了我一顿:“五块钱啊?!!这么贵!真是,家里还少了耗子吗?到处都跑的是,还花钱在外面买……”我再仔细一看,没错,的确是耗子,只是少了条长尾巴而已……

    ④只要我从乌鲁木齐回来,一定会带很多很多东西的。乌鲁木齐那么大,什么东西方便。可那个……我万万办不到。

    ⑤家里还需要二十到三十公斤马蹄铁和马掌钉。杂货店里的货架上也空空落落的,香烟和电池一个月前就脱销了。

    ⑥可是我回家,所能带给大家的东西不是神气活现的兔子,就是没尾巴的耗子。

    ⑦我在乌鲁木齐打工,没赚上什么钱。但即使赚不上钱,还是愿意在那个城市里待着。乌鲁木齐总是那么大,有着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

    ⑧晚上却只能紧缩成一团睡。

    ⑨被子太薄了,把窗帘啊什么的全拽下来裹在身上,还是冷。身上还穿着大衣,扣子扣得一丝不苟,还是冷。

    ⑩后来我给家里打电话,妈妈问我:“还需要什么啊?”我说:“不需要,一切都好。就是被子薄了点。”于是第二天晚上她就出现在我面前了,扛着一床厚到能把人压得呼吸不畅的驼毛被。她挂了电话,立刻买来驼毛洗了,烧旺炉子烘干,再用柳条儿抽打着弹松、扯匀,细细缝了纱布,熬了一个通宵才赶制出来。然后又倒了三趟班车,坐了十多个钟头的车赶往乌鲁木齐。

    我又能给家里带来什么呢

    ⑫我买过咸烧白。一碟一碟放在超市里的冷柜里,颜色真好看,和童年记忆里的一模一样。外婆看了也很高兴,我在厨房忙碌着热菜,她就搬把小板凳坐在灶台边,兴致很高地说了好多话,大都是当年在乡坝吃席的趣事。等咸烧白蒸好端上来时,她狠狠地夹了一筷子。但是勉强咽下去后,悲从中来。

    ⑬——不是过去喜爱过的那种,完全不一样。乌鲁木齐的东西真是中看不中用。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一些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感觉,永不再有了。她九十多岁了,再也经不起速度稍快一些的“逐一消失”。

    ⑭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兔子或者没尾巴的小耗子代替我陪着我的家人。兔子在房间里慢慢地爬,终于爬到外婆脚下。外婆缓慢地弯下腰去,慢慢地,慢慢地,终于够着了兔子,然后吃力地把它抱起来。她抚摸兔子倒向背后的柔顺的长耳朵,问它:“吃饱没有,饿不饿?”——就像很早很早以前,问我“吃饱没有,饿不饿”一样。天色渐渐暗下来,又是一天过去了。

    ⑮还有小耗子,代替我又一年来到深山夏牧场,趴在铁笼子里,背朝广阔碧绿的草原。晚上,妈妈脱下自己的大衣把笼子层层包裹起来,但还是怕它冷着,又包了一层毛衣。寒冷的夜里,寂寞的没尾巴小耗子把裹着笼子的衣物死命地扯拽进笼子里,一点一点咬破。它们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

    ⑯尽管咬破了衣服,晚上还是得再找东西把它们包起来。妈妈点着它们的脑门大声训斥,警告说下次再这样的话就如何如何。外婆却急着带它们出去玩。她提着笼子,拄着拐棍颤巍巍地走到外面的草地上,在青草葱茏处艰难地弯下腰,放下笼子,打开笼门,哄它们出去。她努力地把手伸进笼子,把它们一只一只捉出来放到外面,让它们感觉到青草和无边的天地。阳光斜扫过草质,两只小耗子小心地触动身边的草叶,拱着泥土。

    ⑰当我还在乌鲁木齐的时候,想:给家里人买什么好呢?我拖着大编织袋在街上走啊走啊,看到了很多很多东西,有猫,有小狗。我看了又看,我的钱不多。有鞋子,有衣服,有好吃的。我想了又想,包里还能再塞进去些什么东西呢?这时我又看到干⑱又想起我拖着编织袋,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的情景。

    ⑲回家的路真是漫长。夜班车坏了又坏,凌晨时分停在戈壁滩上一家孤零零的小饭馆门口。我坐在冰冷的车厢里冻醒了好几次,最后一次终于决定下车。我抱着笼子,走进饭店烤火。一个客人也没有,条桌和长凳都空空荡荡。胖胖的维吾尔族老板娘不知从哪里走出来,给我倒了热茶,还给兔子找来一块白菜帮子。那时我远在回家的路上,却已经感觉到家才有的温暖。更多试题及答案关注公众号

    ⑳在回家的路上,总是晕车,便坐到司机旁边的小凳上,抱着兔子笼笔直地挺着扑背坐着。又怕它会突然死去,便不时地伸手进去抚摸它。路边的树木在车灯的照耀下,向路心整齐地弯拱,形成神秘的通道。车灯只能打几米远,远处漆黑深沉,像一个洞穴。后来东方的天空渐渐有些亮了,我想着到家时会有的情景,终于歪倒在引擎盖子上睡着了。如此漫长的归途。

    ㉑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

    ㉒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桃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买回的东西虽然大都派不上什么用场,对此“我”心有歉疚,但这些东西却能表达“我”对妈妈和外婆的爱。 B、“我”在乌鲁木齐打工,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我”愿意留在这里,因为“我”喜欢这座城市,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C、蒸好的咸烧白端来了,外婆“狠狠地”夹一筷子,“狠狠”这个词表现了外婆的饥饿和对眼前食物的好奇。 D、“我”感慨“如此漫长的归途”,既是因为回家的路漫长而艰辛,也是因为我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久别的亲人。
    (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都写到外婆带小耗子去草原上玩的情形,对这两处文字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处描写外婆的文字,前者侧重描写外婆的动作,后者侧重写外婆的神态,都很富有画面感。 B、两处描写都充满诗意,耗子之“小”和世界之“大”形成鲜明对比,使人联想到生命的渺小。 C、两处文字分别通过回忆外婆对小耗子的温情呵护和充满爱意的“看”,细腻地表现了“我”对外婆的思念。 D、两处都写了草原上的阳光,作者借阳光突出了草原的生机勃勃,营造了一种温暖轻松的氛围。
    (3)、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又能给家里带来什么呢?”蕴含着哪些丰富的情感。
    (4)、本文叙事时空交错,但读来不仅不觉杂乱,反而格外动人,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术讨论常有助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与同事或与外行们讨论问题,可能在下列某一方面有所帮助。

    别人可能提出有益的建议。他很难直接指出摆脱困境的解决方法,因为他不可能比研究该问题的科学家拥有更多的专门知识。但由于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他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提出新方法。甚至外行有时也能提出有益的建议。例如,采用琼脂作细菌学中的固体培养基就是柯赫的同事赫西的妻子建议的。一个新设想可能由两三个人集中他们的知识或设想而产生,而他们中任何一个凭个人的知识都无法提出这样的新设想。

    讨论是披露谬误的宝贵方法。以错误知识或可疑推理为基础的设想,可以通过讨论得到纠正;同样,盲目的狂热可被遏制,并及时受到制止。一个无法与同事谈论自己工作的、与世隔绝的科学家,常因追踪错误的线索而浪费时间。

    开展讨论和交流观点往往使人振作,给人以激励和鼓舞。特别在人们遇到困难,感到烦恼的时候。我相信,讨论的最宝贵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摆脱那种已经形成了的、事实证明是无成效的思想习惯,也即是说,摆脱受条件限制的思考。

    讨论必须在互相帮助、互相信任的气氛中进行,人们必须作出自觉的努力,以保持开放的、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胸襟。参加讨论的人数通常以不超过六人为宜。在这样规模的小组中,没有人会怯于承认对某些事物的无知,并从而纠正错误,因为在知识高度专门化的今天,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 自觉无知和学术诚实,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两个重要的品格。自由讨论需要一种绝不因为是权威或受尊重的意见而有所拘束的气氛。

    罗伯逊讲过生化学家洛布的故事:当课后一个学生问洛布问题时,他作了很有特点的回答:“我回答不出你的问题。因为我自己还没有看过教科书的那一章。不过你明天来的时候我已经看过了,我也许能够回答你。”学生常常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老师无所不知,他们不知道教员要花很多时间备课。不仅一个教科书的作者不能把书中的全部知识装入脑中,而且,一篇研究论文的作者也要不时参看论文来回忆他自己所做研究的细节。

    在实验室三五成群共进午餐或共用午后茶点是个好习惯,可提供大量机会进行这些非正式的讨论。此外,举行略微更加正式的讨论会或午茶会,在会上,研究工作人员提出在研究之前、研究之中以及研究结束后他们各自的问题,也是有益的做法。同一机构或部门的研究工作人员交流各自的兴趣和问题,对于促成一种激励思想的工作气氛大有好处。热情是具有感染力的,是防止意气消沉的最好保障。

    (摘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材料二:

    心理学家注意到,我们一旦犯了错误,比如把一大串数字加错了,往往有一再重复这个错误的倾向。这种现象被称为固执性错误。思考问题时情况也一样,我们的思想每采取特定的一次思路,下一次采取同样思路的可能也就越大。在一连串的思想中,一个个观念之间形成了联系,这种联系每利用一次就变得越加牢固,直至最后。这种联系紧紧地建立起来,以致它们的连结很难破坏。这样,正像形成条件反射一样,思考容易受到条件的限制。更多试题及答案关注公众号

    我们很可能具备足够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然而,一旦采用了一种不利的思路,问题考虑得越多,采取有利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小。正如尼科尔所说:“面临困难的时间越长.解决困难的希望越小。”

    思考还因向别人学习而受到条件的限制:这种学习可以感通进别人的口授,也可以是阅读别人的著作。在第一章里我们讨论了不加批判的:阅读对创造性的不利影响。确实,一切学习都使思想受到限制。然而,我们这里所关注的条件限制的影响,是不利于我们的直接目的,即促成独创思想的那些影响。这就不仅仅牵涉到学习错误的观点,或受错误观点所限制,因为,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看到的:阅读,即使是阅读真理,对于独创精神也可能有不利的作用。

    使我们的思想摆脱条件限制的两个主要方法是暂时放下并开展讨论。如果把问题搁置数天或数周再回到问题上来,这时,旧有的联想或部分地被遗忘,或变得淡薄。而且,我们常常得以从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而产生了新的设想。把写好的论文搁置一旁数周的做法,很能说明暂时放下的好处。等到回过头再来看的时候,先前被疏忽的缺陷暴露得十分明显,恰当的新见解也可能跃入脑际。

    讨论有助于突破固定了的陈旧思路。在给别人,特别给一个不熟知本学科的人解释问题的时候,必须阐明并详述那些过去想当然接受的方面,这梯就不能再采用熟悉的思路。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向另一个人讲解的时候,对方未发一语,我们就想到了一个新念头。授课时也如此,因为当教师在作讲解的时候,他自己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了。对方的问题哪怕是无知的问题,也可能使讲述者打破已形成的思想联系,哪怕只是为了讲清这一建议的无用;而且,这可能使得讲述者看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或是看到先前未曾注意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现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提问题对思想产生的影响可比喻为拨火对火的助燃,它扰乱孓原有固定的.安排,带来了新的配合。由于扰乱了固定的思路,同不熟悉本学科的人进行讨论可能帮助更大,因为亲近的同事之间很多思想习惯都是共同的。

    (摘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知识背景、观察角度的不同,他人可能会提出对于专业科学家来说有益的新方法。 B、发现自己无知,并敢于承认自己无知,在学术上保持诚实,是科学研究者的重要品格。 C、文中举生化学家洛布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即使是老师也会有所不知,因此要学会包容。 D、开展讨论,除了可能披露谬误、获得有益建议之外,还可能给研究者带来精神的鼓励。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术讨论不应该只局限于在同事间进行,有时候外行的建议对我们也会有所启发。 B、讨论需要互助、信任、无拘束的氛围,参与讨论者不能以权威自居,要敢于发言。 C、一切学习包括对真理的学习,都可能使思想受到限制,开展讨论有利于摆脱限制。 D、教师授课时看问题会比以前更清楚:他能区分无知的问题,看到新方法和新联系。
    (3)、下列选项甲,能够用来支撑材料二第 .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B、亚里士多德: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C、罗素:我不敢说我会为我的信仰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D、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看”字,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5)、请你结合上述两则材料,针对我们当下的课堂讨论,向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新年阅读的第一本书,便是英国小说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以前很少阅读国外的书籍,即便是经典名著,因为书中人物的名字不仅特别长而且读来十分拗口。

    《月亮与六便士》是早期毛姆的作品,讲述了证券公司职员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某天突然放弃原有生活,独自奔赴远方,用画笔重绘自己纯粹而又绚烂的生命历程。书中一个直击现实的问题: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埋头追逐那解决温饱的六便士?多数人的选择无疑是维持生计的六便士。尽管也有部分人选择前者,但能够坚持下来的人( ① )。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倔强的逆行者,他与世界( ② ),只与自己的灵魂惺惺相惜。此书留给人们的,是“月亮”和“六便士”这两种( ③ )的意象。前者,是纯而又纯的象征;后者,是流于世俗的忙碌和平淡。正如作家刘瑜那句精彩而传神的评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我忽然想起,在我很小的时候读过的弗罗斯特的那首《未选择的路》,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在面临“月亮”和“六便士”的选择时,不知会不会有同样的感受呢?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旅途是一段自我完善和圆融的过程。或许每个人都面临过“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面对人生选择时,我们不妨停下来,想一下这是不是心中期盼的路。如果是自己心中期盼的路,那么就请坚持走下去,哪怕其中会有种种艰难坎坷;如果不是自己心中期盼的路,那么就潇洒告别吧,不论路途有多少美丽风光。

    (1)、第二段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
    (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3)、下列各句中的逗号和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表达效果相同的一项是(   )
    A、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B、歌声停了,屋里顿时安静下来。 C、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D、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4)、下面是应填入第四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请调整语序填人其中,并根据需要添加关联词语,使表达通顺连贯。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意。

    他的选择不是心中所想 并不是他眼里的幸福 他肯定会后悔 他选择了脚下的六便士会有种种幸福

    (5)、有人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如果是,请坚持,哪怕其中会有雨雪风霜;如果不是,那就潇洒告别吧,不论路途有多少鸟语花香”,请简要分析改后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好在哪里。(4 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读《过秦论》会让我们明白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2)、南宋的《钱塘秋潮图》,描绘了远处峰岫,黛青隐隐,近景崖石,杂树交织,中间则白浪滔滔,气势磅礴的画面,让人联想到柳永《望海潮》中“”描写的景象。
    (3)、“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在古诗词中,常被加以人的意志和理想,塑造出高雅、脱俗、独立的气质,如“”。
  • 8、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题目“听段处士弹琴”,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以高度评价段处士为结束,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直接摹写琴声的高妙,韵味悠长。 B、首联写在演奏开始之前,诗人先介绍一下演奏者,段处士在琴艺上苦心沉潜数年,深谙琴艺,演奏技艺炉火纯青。“元化分工”直接写出段处士琴技高超。 C、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进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迸”“幽”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 D、颔联写诗人沉浸在音乐中,不觉间,一轮圆月已爬上了窗棂,窗外竹林中的蝉不知何时停止了鸣唱。作为听众,诗人为音乐而沉醉,忘记了时间,当他回过神来时,天色已晚。
    (2)、诗歌如何用文字形象的表现无形的音乐?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累起居舍人。初,来在颍,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 , 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五年,得自便,居陈州。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 , 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选自《宋史•张耒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 , 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自《张耒集》,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此无见A于理B而欲以言语C句读D为奇E反覆F咀嚼G卒亦H无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不同。擢,擢升的意思,表示的是升官,相同意思的还有“右迁、进”等词。 C、行服,是指穿孝服居丧。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比如小功服是五个月的丧服。 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是可盛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用的礼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耒才思敏捷,少年成名。游学于陈时得到学官苏辙的厚爱,并因此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他,称赞其辞恣洒脱、淡雅情真。 B、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他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文章的起伏变化应顺势而为。 C、张耒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而遭遇灾祸,平生志向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D、张耒通过评价前人,表明写文章的主张。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②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

    (5)、张耒对写文章有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制琴记

    阿占

    话说那天下午,胡三背着琴,像侠客佩剑一样,行于当街,去琴行与韩五见面。胡三亮出了琴——一把手作小提琴。琴体的造型和构造比照了欧洲制琴巨匠鼎盛时期的风格,整体弧度圆润。雕工很有自信。琴腰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位置不偏不倚。琴表油漆均匀,不太硬也不太软。琴箱内部处理得同样细致,没有留下任何工具的痕迹⋯⋯真是一把有样貌的手作琴,韩五心中暗暗叫绝。

    “爷们儿,你代理的那些机械琴不利于天才琴童形成个人风格,机械琴看上去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饰物,手工琴却是艺术品。我有匠人手艺,你有音乐资本,不如我们一起做琴吧。”

    是年,胡三五十初叩天命,韩五三十恰逢而立。

    胡三看上去像个糙人,肿眼泡,狮子鼻,头顶是谢的,常见油光,一张凡夫黑脸。胡三木匠出身,十六岁学徒,三十岁上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四十九岁那年,首届国际小提琴节在家门口举办,胡三走了进去,结果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镇住了。太美了!他魔怔了一路,回家就跟老婆说:“我要做琴!”那年春节,他用两瓶茅台换回来两摞小提琴图纸,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图纸铺了满床满地,逐步分解,归纳笔记。二月初二,开凌梭鱼上市的时候,胡三取料、晒料、刨料,继而打眼、锯榫头、组装,把自己放在半成品、木屑和工具之间,一边琢磨一边敲打,不分昼夜。终于,樱花盛开的时候,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当然,第一把琴的音色不均、不圆、不润,自然也就不美。胡三很不服气,他决心一把一把地做下去,于是便有了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到了第五把,胡三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个搭档了,于是想起了韩五,也就有了开头的那段当街背琴疾行。

    与野生的胡三不同,韩五看上去像个文人,戴眼镜,不高,偏瘦,食草动物的眼神,一介书生的白面。大学毕了业却没脱下满身的学生气,韩五跟父亲借钱,开起了琴行。韩五似乎知道每把琴的脾性,知道如何顺着琴的性子捋。没几年,琴行就有了口碑。乐器行当里,都知道城西有个韩五,性格孤僻,音乐学养却是极高的,侍弄乐器很有道道儿。知音难逢,大多数时间里,韩五都是寂寞的。直到胡三的闯入,让他预感到,一些期待已久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就这样,在太阳下面,在月光里面,在德式老房子中,在木头的淡淡暗香里,胡三、韩五这一老一少,一动一静,一黑一白,一武一文,运用数学、物理学、造桥工艺、美学、声学甚至化学,开始做琴。做一把琴至少需要三十五天,而每做完一把琴,胡三都会给自己一个彻底的放松——通常是休息整整二十天,望天、听海、穿风,各种出神。

    只有一次,胡三做完琴之后没有休息。韩五去上海参观国际名琴展了,琴作坊里一下子没有了敲打木头的声音,胡三感到很寂寞,便把北墙上的老琴取了下来。这是一把被虫蛀了的老琴,千疮百孔,声音已经喑哑,一直被韩五当镇店之宝供着。

    刚修了两天,韩五回来了。

    “胡三,你疯了!你在干什么!给我住手!……你不应该自作主张去修它,你应该先问问我。因为你不了解这把琴对一个家族意味着什么,它是我祖父用命换来的。1914年秋天,日军占领青岛,祖父护送一个叫希姆森的德国建筑师一家乘船返回德国。希姆森将小提琴托祖父保管好,说是家传之物,日后来取。20世纪中期以后,祖父的苦难日子就没有间断过。祖母自缢,父亲和两个伯父因为家庭成分不能上大学也不能参军。祖父把能烧的书都烧了,琴总是藏得很好。最后一次,他从抄家人手中夺过这把琴,跳下二楼的阳台,摔成了残疾。”

    “为了一把琴,去跳楼?”

    “人人都说祖父傻,为了一把琴赔了后半生。”

    胡三发誓一定要修好这把琴。前前后后修了一年,果然,重生后的琴音绮丽饱满,也沧桑沉郁。韩五感激胡三,胡三倒不好意思起来。

    琴作坊开业的第七年,十一岁的小满来了。买不起手作琴的小满经常偷偷跑到琴作坊,只为看一眼漂亮的琴。一天,小满又来了,但他的左臂上戴着孝,黑色布纱像一个死寂的静止符。忽然,胡三说:“小满,你想试琴吗?有好几把琴等着你试呢。”小满很难把泪水一下子咽回去,可他的眼睛被点亮了。他拉起了布鲁赫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即便是难度最高的第三乐章,小满仍能从容地使用双音技巧,他似乎已经懂得捕捉瞬间之美而不事铺张。

    “小满,你进步太快了!”

    “爸爸走了以后,我一直拉这个曲子。妈妈外表坚强,其实一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瘦得很厉害。教琴的老师说这首曲子经常被心理学家用来给病人解除痛苦,我就不停地拉,希望对妈妈有用……”

    “是的,是的,音乐可以救人。小满,你要拉得更好一些。”

    琴作坊开到第八年,订单越来越多了,胡三、韩五爱挑剔的毛病却越来越厉害——挑剔订单的数量和时间,挑剔琴主的品性。

    琴作坊开到第九年,人们说胡三、韩五越来越矫情了,琴做完了当年不卖,放一放,为了声音更好听。

    秋天,月亮升了起来。城里的儒商林先生亲自来琴作坊,说:“十把手作琴的订单,加拿大的朋友拜托我把这件事办好。请两位老师配合一下。价格翻番儿,时间紧。”

    胡三接了一句:“做不了,情绪上不来。”

    这两个怪人,一个抬头看着月亮,痴痴地、傻傻地、呆呆地不动。另一个笑了,伸出手指,弹了一下月光,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银般流散了。他们似乎同时想起了那个孩子——小满,还有北墙上的老琴。

    “小满应该可以参加维尼亚大斯基世界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了吧?”

    “他需要一把好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三的手作琴制艺精良,他主动找上韩五合作,看重了可以通过韩五的琴行卖琴。 B、胡三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制作出“有样貌的手作琴”,可见天赋决定人生成败。 C、“为了一把琴,去跳楼?”胡三的疑问表明不理解韩五祖父的行为,这成为两人间的隔阂。 D、胡三、韩五面对“价格翻番”也不为所动,这种“挑剔”“矫情”,有如陶渊明般的气节。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琴”为线,内涵丰富,既体现出胡三、韩五二人的知音之情,又体现出胡三、韩五、韩五祖父、小满的人性之美。 B、小说人物描写生动细致,如第四段将胡三的外貌与连续动作形成反差,突出他外表粗糙、内心细腻、手艺高超的特点。 C、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都善于运用人物对话和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有序向前发展。 D、小说叙述中融入关于音乐的精妙表达,如“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银般流散了”,构成了小说散文化的审美维度。
    (3)、小满收到胡三、韩五为他量身定做的琴,并向他们写了一封信。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从小满的角度,将下面的信补充完整。

    敬爱的胡三叔,韩五叔:

    真心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如果不是你们的善良,我无法仍站在琴声悠悠的舞台上,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至令。

    ……

    除了无私的善良,你们身上各种闪闪光亮,无时无刻不照耀着我:那一把老琴,是恪守诺言的可贵品质; ……

    我想,这些不仅是我茁壮禾苗所需要的营养,更是当下,很多人都需要的立世良方。

    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幸运的小满

    (4)、本文是如何传达出“古典审美追求”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基因组计划”不仅找到了各种人类基因,积累了大量基因组数据,还积累了由基因组转录出来的各种RNA(核糖核酸) 数据,以及由mRNA翻译产生的各种蛋白质数据。RNA的集合称为转录组,蛋白质的集合称为蛋白质组,机体所有代谢产物组成代谢组,此外还有表观遗传组等。通过大数据研究这些“组”及其相互关系的工作即称“组学大数据”研究,组学大数据的介入成为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典型特征。

    精准医学是组学大数据与医学的结合。有了这些大数据,我们就能够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活动的本质和基础,还能够通过对健康人和病人组学大数据的比较找到各种疾病在分子水平的病因。我们已经知道,有6 000种以上的人类疾患是由各种基因突变引起的,有人估计与癌症相关的原癌基因约有上千个。

    精准医学使疾病诊断更加准确,也使治疗更加有效。例如“基因治疗”,就是将正常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插入病人的适当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得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变异或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的疾病。目前,基因治疗的对象已经由单基因遗传病逐步拓展到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再如,“靶向药物”。当我们知道哪些基因序列变化会导致疾病,就可以通过测量局部基因序列来鉴定导致疾病的基因。比如,特定基因的突变可引起癌症,这些突变了的基因就是肿瘤治疗的目标,也就是“靶向”,针对这些靶向设计的药物就是靶向药物,靶向药物的治疗目标是具体的、精确的。比如,赫赛汀就是以特定基因为靶向设计的乳腺癌治疗药物。

    精准医学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把医疗的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指的是重视对疾病的早诊早治和预警预测,重心下移指的是将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区和基层,加强健康管理,这样就比医生一个一个诊治病人高效得多。在医疗健康领域,应通过大数据进行人群队列研究,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不同疾病诊治和健康管理措施,提高整个人群健康水平和医疗效能。实现精准是目标,但我们现在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存在多方面巨大挑战。比如人类基因组解译的挑战。人类基因组上编码蛋白质的区域只占一小部分,不超过整个基因组的3%,其余97%左右的DNA序列统称为非编码DNA。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占人类基因组97%的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且与人类疾病直接相关。迄今为止,我们对这些非编码序列以及相关的非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的功能只有很少的了解。

    (摘编自陈润生《从基因组大数据到精准医学》)

    材料二:

    中医药是在长期医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医学形式,从整体上来看,中医药学比较强调整体的证候,在客观的医学证据以及精细化设备上还是有所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水平。而精准医学不仅结合了中药学、生命科学的医学内容,同时具有现代化的医疗手段,可以弥补中医药的不足。因此,中医药要以精准医学为创新发展的目标,弘扬精准医学的优势特色,在治疗方面要以“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为切入发展的治疗点,进一步凸显中医药整体性、动态性的诊疗特色。

    中医习惯将辨证治疗视为治疗的出发基点,以证候的变化和相应的改善作为治疗成功的有效依据。然而,中医多以非特异性的主观证候群为其开展治疗工作的基础,相应的治疗评价也是根据主观证候群体的变化和改善做出的相关判断。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非特异性的主观证候群由于其生物基础不明确,相应的反应灵敏度也欠缺,很难获得公认。针对于此类问题,医学人员可以将精准医学和中医学进行相应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中医精准诊断的力度,可以依据人体尿液、血液等内源性物质的变化,反应患者整体的健康水平。

    中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同病异证以及同病异治的诊疗理论和相应的治疗模式。而现代化的精准医学往往会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举个例子来说,西医诊断为慢性心衰的病人,中医可以进一步地划为肾阳虚和非肾阳虚两种证型。通过将不同证型的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尿液代谢组学的研究,可以得出尿液代谢组成分的差异,进一步得出疾病与证型高度的代谢组指标。通过对病患进行尿液代谢组学的研究,很有可能会找到一组指标作为中医辨证的客观指标。进一步发展中医同病异证的代谢组学,可以有效弥补中医在基因组学与蛋白质学方面的先天不足。

    (摘编自黄进京《精准医学和中医药创新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积累的大数据,我们就能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活动的本质和基础,找到各种疾病的病因。 B、对人类基因和相关医学大数据的研究,促成了精准医学的诞生,带来精准诊断、基因治疗、靶向药物等医学新手段新方法。 C、中医将西医判定的慢性心衰进一步划分为肾阳虚和非肾阳虚两种证型,并且进行同病异治,说明传统的中医诊断更科学。 D、只有依据客观的医学证据以及精细化设备,中医大夫才能发挥中医以非特异性的主观证候群为治疗工作基础的特长,有效开展诊疗工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准医学可以通过基因诊断找出病变基因,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靶向治疗,相对于传统医疗来说可以少走弯路,节省费用。 B、精准医学是组学大数据与医学的结合,实现精准医学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我们现在离这一目标还存在人类基因组解译这一挑战。 C、中医多以非特异性的主观证候群为其治疗工作的基础,相应的治疗评价也是根据主观证候群体的变化和改善做出的相关判断,因此缺乏诊断的准确性。 D、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衍生出的组学大数据中,代谢组学与中医关系密切,大力发展同病异证的代谢组学可弥补中医在基因组学与蛋白质学方面的先天不足。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对于高血脂,先查看血常规分析,判定为轻型高血脂证型,口服决明子海带汤,同时采用针刺疗法,取中脱、脾俞、气海、内关、足三里。 B、对于肝炎,首先采用望闻问切的传统方法,判定肝炎症型为肝郁脾虚,服用柴胡、郁金、茯林、泽泻等中药,目的是疏肝解郁,运脾消食。 C、对于糖尿病性心脏病,采用益气养阴、化痰活血的中药辨证施治,可以明显改善胸闷、憋气、心悸、气短等临床症状,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 D、对于脑梗等脑血管病,静脉滴注化痰开窍、活血通络的血栓通、丹参注射液等,配合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病情稳定后进行针刺治疗。
    (4)、(对点练)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对“精准医学”下定义。
    (5)、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    ①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    ②     , 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     , 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最后一段加波浪线的“下”字为什么要用引号?请简要分析。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花事是由大的背景推送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一大特点便是日常化和大众化。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也并非 A  , 佯装高雅之态,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①从官廷到贵胄到平常人家,买花卖花、种花赏花、咏花送花,故而寄托心志、传递友情、吟咏花事之作 B 。宋人花事是很商业化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②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就宋徽宗的《宣和官词》中也曾提及此事。③旅店用日送鲜花的方式慰藉客中情怀,也成了当时一种日常化的服务。

    ④宋人爱花,远不止于此。无论是杨万里言及的“胆样银瓶玉样梅”,李弥逊笔下的“睡梦里胆瓶儿,枕畔数枝”,林希逸眼中的“胆瓶花在读书床”,还是赵孟坚描绘的“便须著个胆瓶儿,夜深在,枕屏根畔”。这些诗词都是讲人们睡觉时枕旁边要放个胆瓶,而胆瓶里自然要插花,即算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花事对宋人生活的影响之大 C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B.C.

    (2)、下列句子中的“连”与文中加点的“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还是再斟酌一下吧,这两句话连不起来。 B、这出话剧颇受观众喜爱,我们连演了一个多月。 C、这果子连皮一共三十斤,已经装好准备发车了。 D、你怎么连他也不告诉一声,你应该跟他提前说说的。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月影图: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照在半墙之上,“”,可爱极了。
    (2)、《种树郭橐驼传》中,“”揭示了郭橐驼种树的经验,“”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
    (3)、屈原《离骚》中的诗句“”,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4)、张老师在讲解《台城》中“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两句诗时,总结说,古人常用草木茂盛抒发盛衰兴亡之感,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如“”。
  • 15、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

    黄庭坚

    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

    【注】①七叔祖:黄注,黄庭坚的叔祖父。②康弧:破瓦壶,多喻庸才。③豫章:大木,樟类乔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注力排南山的壮气豪情。 B、“野马”“尘埃”指游动的雾气,运用典故,叹息如今黄注的功业已烟消云散。 C、五、六两句对仗工整,语句深沉蕴藉,表达诗人对黄注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懑。 D、尾联描写了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的落寞悲伤。
    (2)、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与本诗中的“白眼举觞三百杯”,都写到了“眼”,试简要分析这两句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审时度势之妙在择时捉机。权衡时机,尤当精察,毫厘必较,成败由此。择时之妙,如逐如竞,如捕如捉。待时而动,动不妄举。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此一时非彼一时也。待时蓄势,备而待发,则静如泰山,得进则发如疾电,时不我待 , 稍纵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节选自《计然篇》,有删改)

    材料二:

    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博学无所不通。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范蠡知其贤,卑身事之,请受道。

    昔者,越王勾践既得反国,欲阴图吴,乃召计然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吾闻先生明于时交察于道理恐动而无功故问其道。”计然对曰:“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耳不能听,视不能见,兵不能使;退之不能解,进之不能行。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越王曰:“善。今岁比熟,尚有贫乞者,何也?”计然对曰:“是故不等,犹同母之人,异父之子,动作不同术,贫富故不等。如此者,积负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务日给,非有道术,又无上赐,贫乞故长久。”越王曰:“善。”计然乃传其教而图之,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越王曰:“善。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着其法,治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节选自《范子计然》,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吾闻先生A明B于时C交D察于道理E恐动F而无功G故H问其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我待”与《岳阳楼记》中的“吾谁与归”句式相同。 B、“重迟”指迟钝、迟缓,文中指国家如果不蓄积粮食,士兵就会因饥饿而无力作战。 C、“神气”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与现在所说的“神气十足”中的“神气”意义相同。 D、“牧”指统治、驾驭,与《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中的“牧”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时度势的妙处在于选择关键时机。选择时机的妙处,好像追逐猎物和竞跑,又像捕兽和捉鸟。 B、计然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传说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外表貌似平庸,自小聪慧,学自然之理。 C、越王勾践刚刚从吴国做奴仆返回越国时,想要暗中图谋洗雪耻辱,吞并吴国,于是就向计然求教。 D、计然认为贫穷的人因亏欠多而意志低到了极点,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和大王的赏赐,必然长久贫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②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5)、材料一中计然认为“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材料二里计然的哪些做法印证了这句话?请简要概括。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西西比河上(节选)

    [美]马克·吐温

    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总算勉强在脑子里装满了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岛屿、沙洲和河湾的名称:这可真是一堆乏味的杂拌儿,不过也是一名合格领航员的基本要求。我甚至觉得自已可以把一条船开到新奥尔良去。不消说,这种自满的心情还没有来得及表示,毕克斯贝先生就会把它压下去:

    “胡桃湾是什么样子?”

    我说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形状。我那火药性子的师傅砰的一声开了枪,随后又继续装子弹,开火,直到他的词儿全都用完了才了事,随后他就会平定下来,变成一支很和气的老滑膛枪:其实他不过三十四岁。过了一会儿他就说:

    “我的孩子,你得把这条河的形状完全弄清楚才行。”

    “好吧,我试试看,可是河会不会改变形状?”

    “你看,河岸正在垮,这条一千多哩的河岸正改变形状呢。”

    我的情绪又沮丧不堪。有两件事我大概看得很分明了。一是想当领航员,要比所有人知道的更多;二是每过二十四小时,就得换个方式把它从头再学一遍。

    我常常看见领航员们凝神注视着河水,把它当作一本书来读;可是这本书却不能教给我什么知识。

    终于有一天,毕克斯贝先生似乎是认为我已经大有进步,可以在研究水相这方面下功夫了。于是他开始说:

    “你看见水面上那条挺长的斜线吗?那就是一个暗礁,并且还是个陡峭的暗礁。要是撞上了它,就会把船撞得脑袋开花。那条渐渐消失的水纹线,是暗礁的下头。船可以从那儿爬过去,决不会出什么毛病。”

    第二天下午值班的时候,毕克斯贝先生问我是否懂得下面几哩路的开法。我说:

    “从尖嘴子上面第一棵沉树里面通过,再从第二棵的外面通过,然后……”

    “全说对了。一会我就回来。”

    但是他很久没有回来。直到我绕过了那个尖嘴子,开进了我有些担心的一段河道,他还在下面。我不知道他正藏在一个烟囱后面,看着我怎么办。我高高兴兴地往前开,心里越来越得意,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船交给我单独驾驶过这么久。我甚至把舵轮卡住,嘴里哼着小调。

    突然,我的心猛跳到嘴里来了。眼前有一个可怕的陡峭暗礁伸展得很长,挺凶地横挡着船头!我立刻就吓得脑袋发昏,连忙把舵轮往下转,转得飞快;船躲开了那个暗礁,可是暗礁却偏要跟着撵!我直是逃,它还是一个劲儿跟着。可怕的猛撞眼看就要临头了。那个混蛋怎么还不来?无可奈何之下,我不顾一切地把警报的铃子敲得当当响,响得“闹翻了天”。疯狂的铃声中,旅客们吓得往船尾飞跑过去,轮船眼看着就要向河岸的树林猛撞过去。

    正在这时候,毕克斯贝先生从从容容地出现了。手我心中满怀感激地欢迎他,焦急烟消云散了;他温和而愉快地向我发出了这些命令:“右舷停住!左舷停住!两边后退!”

    船犹豫了一下,停住了,船头在树枝中挤了一会儿,经过紧张的片刻工夫,它不大情愿地开始后退。

    毕克斯贝先生用天真的嘲弄口吻说道:“我的孩子,是有人招呼要上船吗?”

    我被他挖苦得满脸通红。

    “——我是要躲开一个陡峭的暗礁呀。”

    “你刚才所在的地方,三哩之内都没有什么暗礁。”

    “可是我亲眼所见呐,那么陡直。”

    “开过去吧!我负责。”

    船小心地向那暗礁驶过去。暗礁在船头底下不见了,我们像在油里滑过似地通过了。

    “现在你明白了吗?那其实不过是个风礁,是风造成的现象。”

    “原来如此,我怎么能把它们区别出来呢?”

    “这要靠直觉。你往后自然会知道它们的区别,可可是究竟怎么区别,你可永远也说不清楚。”

    事实果然是这样。水面成了一本奇书——它对我毫无保留地畅谈知心话,把水的秘密都清楚地告诉我。

    我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能认识这条大河上的每一个细微的景色,像我对字母那么熟悉,这时候我就算是有了宝贵的收获。但是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无踪了!我还记得当初乘船的时候看见的一次日落奇观。一片广阔的河面变成了血红色;河面上有一条斜着的水纹,闪闪发光;另一处有许多翻腾起伏的圜形波纹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艳丽多彩;左边河岸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森林在夕阳中投下一片阴沉的影子,被一道很长的银色波光划破;墙壁似的树林之上,有一棵高高的枯树,摇曳着仅存的绿色树枝,在金色的光辉中,像火焰似地闪耀着。还有些柔和的曲线、反射的影像、光线柔和的远景;远近各处,逐渐消失的阳光在美景之上时时荡漾着,每一刹那都以变幻莫测的新奇色彩使它显得更加美妙。

    我心醉神迷地站着,像斟饮美酒似地欣赏着那幅奇景。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对河面上光辉灿烂和令人陶醉的美景,渐渐不大注意;再往后,我就根本不理会这些事情了。即令那次落日的景致重新出现,我会暗自解释:“这样的太阳表示明天会刮风;河面上那条斜的水纹表示下面有一座陡峭的暗礁,如果老是这样伸展,最近几天之内,会在夜里把谁的轮船毁掉;那些翻腾的漩涡表示那儿有一条正在改变的水道;那棵高高的枯树寿命不会长了,以后少了一个善意的航标,夜里通过这个模模糊糊的地方,怎么办呢?”

    哎,这条河上的神妙风光和美丽景色全都无影无踪了,这究竟是得到了莫大的收获,还是受到了莫大的损失呢?

    (张友松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砰的一声开了枪”“装子弹,开火”表现出毕克斯贝先生的愤怒,他认为“我”应该熟知每一个河湾的形状。 B、毕克斯贝先生对“我”的领航技术比较信任,放心让“我”独自驾驶,没想到“我”遇到复杂情况仍无法应对。 C、暗礁与风礁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像,而优秀的领航员常常能够根据对河道的了解和多年的经验来作出判断。 D、前半部分写毕克斯贝先生教“我”学做领航员,后四段跳转到对河上风光的哲思,虽显突兀,实则有内在联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毕克斯贝先生具有非凡的勇气、敏锐的直觉和强大的记忆力,这个人物身上浓缩了密西西比河上众多领航员的特质。 B、写“我”看到“陡峭暗礁”时,使用短句和感叹号、问号,这些言语形式与危急情况下人物的慌乱心态较为契合。 C、“密西西比河”这一意象不仅提供叙事的空间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也是文中人物勇于追求、挑战自我的精神象征。 D、对回忆中河上日落的描写,时远时近,上下交错,看似毫无章法,却正符合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观察河道时的特点。
    (3)、“我”在学习做领航员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4)、经典阅读小组开展马克·吐温作品研习活动,阅读完本文后,同学们认为,文中的密西西比河作为一个审美对象,给人的感受充满着矛盾。请以“‘矛盾’的密西西比河”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小组内交流。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15年到1921年这六年是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究竟什么路径才是救亡图存之道?究竟什么思想才能富国强兵?究竟什么主义才能复兴民族?

    《觉醒年代》全剧直面历史追问,巧妙地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北大兼容并蓄的思想作风折射了当时社会精英们不同的救亡路径,让马克思—主义“自洽”地战胜落后思想,凸显了先进思想逻辑上的合理性。

    20世纪前叶的北京大学新旧思想激荡,以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值得尊敬的对手。但剧中并没有将保守派知识分子刻画成一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负面形象,反而从史实出发,刻画出一群学养、才情堪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匹敌的“传统”知识分子群像。特别是辜鸿铭在北大开“论中国人的精神”讲座的演讲、林纾与鲁迅的隔空笔战,均光明磊落,不失书生本色。可以说,《觉醒年代》巧妙地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一幕幕话语交锋的场面让蛰伏在时间长河深处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大时代的精神图谱在北京大学得以展现。

    《觉醒年代》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将保皇派的复辟路线、无政府主义工读互助社实验乃至陈独秀、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探索——呈现出来。在描写诸派斗争之余,亦可瞥见当时一众精英人物为旧中国谋出路的种种探索。如“反派”张丰载赫然提出“袁世凯复辟才是救国之策、富强之本”的观点。这固然是新青年觉醒之路上的绊脚石,但也代表了当时一派的救亡思路;而以陈延年为首的无政府主义实验团体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则以一种亲历式的探索为黑暗中前行的国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碰壁”,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

    从新文化运动到张勋复辟帝制,再到“五四运动”,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的命运始终牵连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觉醒年代》将历史定格在北大,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最具解剖价值的历史切片。剧中的毛泽东来到北大,与李大钊、陈独秀的碰面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些史实几乎都在北京大学发生,《觉醒年代》在进步学生与保守官僚两派势力针锋相对的角力、互动中构筑风云变幻的旧世界图景,并呈现大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徐宁《基于受众意识的创作导向与审美追求——从<觉醒年代>看主旋律剧集创新叙事策略》)

    材料二:

    《觉醒年代》全剧深入表现风云激荡中的个体人物,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如《觉醒年代》重点表现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个个体人物,对他们的刻画也并未在一开始就立足于“党的主要创始人”这个宏大的角度,而是一切从个体出发来进行展现的。特别是陈独秀这一人物,他一出场便是在日本衣衫褴褛地偷吃留学生们的饭,一边吃饭还一边喊着“这样的国无可救药”的狂言;剧中还表现他和儿子的矛盾、和友人们的分歧、蔡元培对其“三顾茅庐”的邀请以及他和辜鸿铭等旧派文人的争辩等。这些情节都力图摆脱因过分宏大所导致的概念化束缚,通过对人物个体性的展现来获取人性的丰富性和叙事的鲜活性,完成了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继而引发共鸣。

    由于人物表现的鲜活性与个体性,在总体历史真实的限定下,剧中对历史人物的呈现不再拘泥于概念性的历史本身,而是让人物散发着人性的魅力,如将李大钊对妻子的情感、对家庭的责任、对学生和长辛店工友们的关爱等,生动且具体可感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性表现,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以新的认知价值。剧中对陈独秀的个体性表现,让观众看到了他在传统历史评述之外的更多、更复杂的其他层面,对这一人物有了全新的认知。剧中对蔡元培、胡适等人也进行了较为立体的呈现,他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个人情感上趋同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但在政治立场上与李、陈等人又有着较大的分歧。这样的个体性叙事,让观众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知。同时,也因为这种新而产生了不同于常规认知的观赏价值。

    《觉醒年代》在获得观赏价值的同时,亦以对影像的追求获得了艺术创新性。由于播放媒介所限,电视剧艺术不能与电影艺术的视听冲击媲美,但同样是视听艺术的电视剧也一直没有放弃“电影化”的影像追求。剧中更是多处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其中毛泽东第一次出场的情节便颇具代表性。这段影像时间虽短,但十几个镜头交替出现:瓢泼大雨倾注而下,小商贩在街边冒雨叫卖,孩子头上插草,老妇拦车卖孩子,流浪汉衣衫褴褛地乞讨,军阀骑着马冲击百姓,富家公子在车内吃着汉堡悠然地看街景等,而唯有毛泽东,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逆街行走,街上一沟污浊的雨水被他一脚踏开。这组镜头将当时长沙乃至整个中国的真实状态细致地呈现出来,以视听艺术特有的表现力实现了简洁而有力的叙事。

    《觉醒年代》以“觉醒”为主题,深刻挖掘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必然。在具体表达上,该剧获得了新的认知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主旋律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赵卫防《<觉醒年代>:思辨与观赏的逾越》)

    (1)、下列对材料中《觉醒年代》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辜鸿铭在北大开讲座、林纾与鲁迅隔空论战均展现了大时代的精神图谱,从中可以看出《觉醒年代》中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 B、张丰载提出的复辟救国的覆灭、以陈延年为首的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对当时社会精英探索救亡途径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 C、蔡元培等人在大时代背景下与李大钊等人既趋同又有分歧,让观众对他们有了新的认知,他们不再只是故步自封的形象。 D、毛泽东首次出场的镜头颇具代表性地呈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状态,表明电视剧可以突破播放媒介限制,形成视听冲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中展现了社会精英探索出路的成功与失败,有利于显示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思想所具备的逻辑上的合理性。 B、《觉醒年代》从历史事实出发,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回答了历史的追问。 C、《觉醒年代》同类作品因采取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导致了概念化束缚,无法引起共鸣。 D、《觉醒年代》让观众从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中窥见历史风云,映照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必然。
    (3)、下列选项中属于“大时代小社会”叙事策略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宋运辉、雷雷东宝、杨巡等为典型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 B、《陆犯焉识》将知识分子陆焉识放置在中国20世纪的政治环境中,将宏大历史叙事与传奇个人经历熔于一炉,谱写了一曲政治与人性之歌。 C、《平凡的世界》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D、《茶馆》以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4)、材料二分析《觉醒年代》获得的观赏价值时,采用怎样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在主旋律作品创作方面,《觉醒年代》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梆声沉重地敲过一遍,又一遍。牢房里的人们,都沉入了深深的梦乡。远处,敌人兵工厂日夜试炮的声响,继续传来,像阵阵郁闷的雷鸣……不知过了多久,龙光华又一次从沉睡中被惊醒过来。耳边,正传来阵阵响声:“轰——隆!”“轰——隆!”“轰——”

    “山炮!”龙光华用力叫了一声,霍然坐了起来。渐渐地看到阵阵金光在眼前闪耀,接着,变成了无数红旗,在眼前飘舞。数不清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欢呼着,挥动着乌黑发亮的冲锋枪,从眼前冲过去。他完全忘记了集中营,忘记了躺在身边的苦难中的战友……“班长!……部队……来了!”龙光华猛然伸出激动的双手,站起来,奋身迎向前去:“指导员,指导员!”他像看见了自己的亲人,扑了上去。“①指导员……给我……一支枪!

    “梆梆梆!梆梆梆!”被惊醒的刘思扬,揉揉眼睛,朝门口一望,突然瞥见崛立着的一个高高的黑影:“龙光华怎么独自站在牢门口?”他赶过去,伸手去搀扶时,龙光华纹丝不动。一只手紧抓住牢门,一只手伸向前面,口微微张开,像没有喊完心里要说的话,一双永不瞑目的眼睛,②凝望着远方……

    “龙光华,牺牲了!”

    (1)、文中两个画横线处使用了省略号,请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省略号的作用。

    处省略号,作用: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的不同。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图书馆开通“外卖”了!不得不说,成都图书馆的做法既富有“逆向思维”,又具备“互联网思维”,还符合“共享经济”的逻辑,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图书这种长期停留在图书馆里的固定资源,很多人都没想到 ①  , 并且可以流动到每一个读者的家里,这是一种新型的“共享思维”。

    已有上千位读者用“外卖”方式借阅了3万余册图书,这个数据说明人们的需求真实存在。回想一下,过去想要找一本书,②  , 如果没找到还得寻觅其他更大的图书馆。但在线上图书资源丰富、线上信息海量的今天,人们不再有时间和精力去“复刻”以前的做法了,于是图书馆可能与以前相比稍显冷清。

    这也提醒我们,现阶段要理解社会共享资源如何流动起来,就要 ③ 。由于网络用户的懒,使他们在使用服务时,少走一步路的方式总是会胜出。要理解到,( )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特点,公共服务要转“被动”为“主动”,今后“知识外卖”“文化外卖”才可能真的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事不登三宝殿 B、酒香也怕巷子深 C、强中自有强中手 D、决胜于千里之外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