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出海”,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面。如何“文化出海”? 我们可以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看“罗盘”识方向。“扬帆远航”,意味着机遇,也预示着这些文化产品要接受更多受众、更多视角的检验。因此,既需要识别(        ),也需要识别哪些需求又是因国家而异的,从而创作出更具全球目光、更能引起情感共鸣与认同的作品。比如去年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文化元素于一身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超越文化隔阂上演“一户一墩”火爆场面,世人可以“信口拈来”各种与中国国宝大熊猫有关的趣事,使“冰墩墩”成为全球近几届奥运会热度最高的吉祥物之一。

    二是建“港湾”助远航。水手可以 A 地出海,是因为背后有可以安心停泊的港湾,对于文化“走出去”来说亦是如此。①比如截至到2022年,②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

    际合作区已吸引260 多家企业入驻,③将大量华语影视作品发行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④合作区还上线了“十诺云平台”,⑤为全国乃至浙江影视出口企业提供服务。

    三是(      )。大海航行靠舵手,也靠水手。“文化出海”,除了内容“出海”,也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的“出海”。比如,为了提升翻译出版人才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启动了“海外翻译与传播应用能力培养计划”,围绕多语种翻译出版、书刊海外传播、海外出版营销、数字出版技术等领域,开展研修培训、研讨交流等。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出海”是一场与未来角逐的远征。期待在“文化出海”的这条路上,我们的电影、文学、动漫等产品能扬起一道道风帆,形成 B 之势,驶进世界各地受众的心里。

    (1)、请根据材料内容,给“文化出海”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字。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第三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的“信口拈来”,有人认为用得好,有人认为有语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师在课堂上引用《离骚》中的“ ,  ”二句,强调一个人既要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又要有优秀的才能。
    (2)、一个人的后天努力尤为重要,哪怕是资质平庸,只要不停努力也能成功,正如《劝学》中所说的那样:“ ,  。”
    (3)、古代作家在描述情感时,常常运用比喻手法,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比如诗句:“ , 。”
  • 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答郑即翁

    林景熙①

    初阳蒙雾出林迟,贫病虽兼气不衰。

    老爱归田追靖节,狂思入海访安期②。

    春风门巷杨花后,旧国山河杜宇时。

    一种闲愁无着处,酒醒重读寄来诗。

    【注】①林景熙:南宋遗民诗人。②安期:又名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居东海蓬莱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迟”意为“晚”,写朝阳虽被雾霭遮蔽,终从林间照射出来,有比兴意味。 B、颈联主要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晚春杨花飘落、杜宇悲啼的图景,暗含情感。 C、诗歌中化用“靖节”“安期”“杜宇”等典故,使情感表达郁勃真挚,厚重深沉。 D、这是一首赠答诗,诗中朋友的赠诗激起了诗人的内心波澜,诗人因此反复读诗。
    (2)、诗歌首联和尾联呈现出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统一的抒情形象,请对此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之耕稼,婢典炊 , 鸡主司屐,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 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①,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颙卒,亮垂泣三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二》)

    材料二:

    杨颙之谏诸葛公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大哉言矣! 公谢之,其没也哀之,而不能从,亦必有故矣。公之言曰:“宁静可以致远。”则非好为烦苛以竞长而自敝者也。

    先主之初矣,虽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屡挫屡奔,而客处于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之也寡。及其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轻,蜀之士躁,虽若费祎、蒋琬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杜畿、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任李严而严乱其纪,任马谡而谡败其功;公不得已而察察于纤微以为訏谟大猷之累岂得已乎

    夫大有为于天下者,必下有人而上有君。而公之托身先主也,非信先主之可为少康②、光武也,耻与荀彧、郭嘉役于曹氏,以先主方授衣带之诏③,义所可从而依之也。上非再造之君,下无分猷之士,孤行其志焉耳。向令庞统、法正不即于溘亡,徐庶、崔州平未成乖散,先主推心置腹,使关羽之傲、李严之险,无得间焉,领袖群才,各效其用,公亦何用此营营为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

    【注】①丙吉、陈平:西汉丞相,都不亲理细务。②少康:夏代中兴之主。③衣带之诏: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l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公不得已A而B察察C于纤微D以为訏谟E大猷F之累G岂得已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爨,煮饭、做饭,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爨”意思相同。 B、劳,使……劳累,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C、微,卑微,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思不同。 D、“”中的“见”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的“见”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颙认为,凡事亲力亲为的人,把自己弄得神形疲惫,不是因为才智比不上奴婢和鸡狗,而是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 B、诸葛亮认为,心境平稳沉静,专心致志,才能高瞻远瞩,可见他并不是喜欢以处理繁杂琐碎的事务来逞强,使自己疲劳困乏的人。 C、刘备分得荆州、占据益州的时候,曹操的势力已经很强盛了,再加上曹操知人善任,能做到人尽其才,所以士人争相投奔他。 D、江湘和巴蜀的士人都有缺点,虽有像费祎、蒋琬等名人,但像钟繇、杜畿这样的人太少,以致蜀国在政治、财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

    ②以先主方授衣带之诏,义所可从而依之也。

    (5)、对于杨颙的谏言,诸葛亮为何“谢之”但又“不能从”?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中觅清凉

    沈 念

    ①一到炎夏,南方的溽热是不好经受的,尤其是生活在湖南长沙这座有名的“火炉”城市。今夏入伏,朋友夜间邀约去爬岳麓山消暑,从湖南大学西侧的登高路往山上走,热度就降了下来。山路上夜行者不少。朋友确凿地说,这是韩愈当年走过的上山消暑之路。我心里咯噔一下,抬头四望,月色稀疏,爱晚亭四周树密荫浓,小池中蛙鸣虫唱,身心之间也有了几缕凉风荡漾。

    ②古代文人一般是怎么消夏的? 脑中突然冒出这一问题,抛给朋友,他脱口诵出唐代诗人白居易那首著名的《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白大诗人在一千年前给出了这么一个“妙招”——心静自然凉,却让我想起了一件儿时旧事。

    ③孩提时代,我是在洞庭湖畔的一个小镇度过的。有一年夏夜酷热,又遇上停电,弟弟睡在床上,翻来覆去,燥热不安,嘴里直唤“太热了”。我嫌弃他聒噪,很大人般地说了一句:“心静自然凉。”这话刚好被站在窗外的父亲听到,当即将我表扬了一番。十来岁的我说出这话,只是从父辈们交谈间偷学到的,那时不求甚解,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出处原是在白居易这里。

    ④古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常从典籍、诗文、逸事中读到。冬天围炉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遇到夏日溽热绵长,则是以竹林坐读、品茗赏荷、吟诗听曲等文雅之事来散热驱暑。读书自遣,果真能消夏? 虽有些“不得已而为之”,但在没有便捷降温电器的过去,从身体上的散热转而寻求心灵的安静,何尝不也蕴藏着古人的智慧?

    ⑤那天从岳麓山回来,在书房无意中翻到一册叫《避暑录话》的旧书。书是从窑岭旧书店淘的,为宋代词人叶梦得退居湖州卞山时所作。作者在序中自称,酷暑难熬,每日早起后去往泉石深旷、竹林幽茂处,与二子及门生避暑,泛话古今杂事,二者兼得,以为欢笑。书中也的确记载了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文人的消暑方式。“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百分”,勤读的欧阳修喜欢守在书房读书消暑;苏东坡在密州时,自制清热解渴的饮料“密酒”,并邀友人谈天说地,甚至听怪诞故事来消暑;而王安石则骑着毛驴到山林间读书,困了就地而眠,日落方归,和大自然在一起,何“热”可言呢?

    ⑥在难耐的署热中要做到心静,静到什么程度才会自然凉? 我想没有谁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⑦古人甚至为了拥有夏日静读的好环境,巧花心思想计策。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是一位讲究生活美学的人。他把书房窗户设计成扇面形,又发明了专门用于夏天读书的“凉杌”。后者其实就是小椅凳,只是形状奇特,中间是掏空的,有一个平面的洞,另造一个可以填充井水或冰块的方木匣置于其中。人坐上去后,由于凳内有凉水或冰块,因此感觉凉飕飕的,非常适合夏天读书人使用。看来李渔很会为自己好好读书创造条件。

    ⑧当然,古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如此。有的人心神易扰,有的人心静但仍体热不止。喜欢呼朋引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到了三伏天耐不得酷热,赶紧闭门谢客,于是乎在《今日热甚帖》中说:“今日热甚,足下将各勿勿,吾至乏,慨力不具。”意思是告知朋友们,今天实在太热了,各位都别来了,我也没力气招待你们了。

    ⑨细细琢磨,古人讲求内观于心。“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大概就是要懂得“忘掉”身体上的燥热,不扰心神,不乱心境,以内心的“清凉”来帮自己消夏吧。

    ⑩那夜山行路上,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租在一栋老楼的顶层小屋居住。楼是上世纪80年代末盖的,隔热效果差,到了7月,像个烘烤房。我那时年轻,在学校里工作,暑假不愿回老家,就在出租房里读书写作。把凉席铺在地板上,一台轰轰作响的台扇,像架战斗机日夜逡巡。以书为枕,读书甩汗。就是在那年夏天,我在酷暑和热汗里啃完了博尔赫斯小说全集和如天书般的《尤利西斯》。

    ⑪朋友听了,于诧异中连连称赞。其实他不知,直到今天,我虽搬过几次家,但书房从没装过空调。我当专业作家后不用每日打卡上班,又不喜外出避暑,只是窝在书房里,以坐忘般读书消夏,也是有意让身心感应四时变化。

    ⑫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每每独坐桌前,环视书丛,拿起想读的书,那些文字似乎就变成了冰块和凉风。我回想这些年夏天读过的大部头书,都是平常难读完的,却在这夏日里成了我手中的一把摇扇,也替代了空调的飕飕冷风。

    ⑬不知我这算不算是有些毅力,真正做到了“心静自然凉”,又算不算成本最低的避暑方式? 想起陶渊明说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一定能做到“忘食”,沉浸书中世界而暂时忽略了暑热,倒是一件让我觉得愉悦和清爽的生活真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结尾“我”夜行山路感觉“凉风荡漾”,是因为听说这条路是韩愈曾走过的消暑之路。 B、儿时的“我”说“心静自然凉”受到父亲表扬,让十来岁的“我”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C、“以坐忘般读书消夏”中,“坐忘”语出《庄子》,形象写出“我”忘掉燥热,专注读书的状态。 D、作者回想夏天读的书“都是平常难读完的”,这实则是对当下不能静心读书的风气的批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心静自然凉”,撷取古人读书消暑的逸事及作者自身经历,由古至今,叙议穿插自如。 B、文中多处引用白居易等古人诗文,形象地展示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文化散文的底蕴与魅力。 C、第②段首句、第⑥段首句以提问形式引出后文,既能自然推进文章叙述层次,又能引发读者思考。 D、“咯噔”“啃完了”等口语词汇与“围炉焙酒”“品茗赏荷”等雅词穿插使用,使语言活泼有文气。
    (3)、请简要分析标题中“清凉”的含义。
    (4)、有人认为删去⑦⑧两段,文章会更集中,你认同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雀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句。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联对、區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裂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

    (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

    材料二:

    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为了更好地暗示出这种意境的本质,艺术家除了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构成具体的风景形象之外,还吸取了诗词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辅助。前者使用的是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是自然符号;后者表现为园林中各风景区或主题景致的题名、厅堂亭榭的匾额、柱上的楹联、山石上的镌刻,应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是人为符号。

    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区和园林,历来都用简炼的诗一般的文字点明景题,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犹如西方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只要说出它的景名,亲临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由此可见题名在自然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由于出身、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之不同,各人对景色的欣赏和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园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必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风景形象或景区所作的概括含蓄的命名题对就带有这种强制性,对观赏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园林的创作构思,较重视意境的设计。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先将园中主要风景区的意境,以简约的笔墨、诗的形式作一个概括,然后再推敲山水、亭榭、花树等每一个具体风景的布置,使之最合乎诗意。清代诗人汪春田有一首写造园的绝句:“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很透彻地道出了园林创作同诗歌创作相类似的特点。在园林大体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 在一些主要风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题名诗句,这实际上是以“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所组成的园林景色进行一次鉴定。《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文字很恰当地点出了题对景名的重要。大观园工程告竣,贾政、宝玉、清客一行边赏景边为园中建筑、风景题对,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为何不能生色? 就是因为园林应用的自然符号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抒胸臆”,而题对能够画龙点睛地集中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

    风景题对必须切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德国美学家莱辛说:“愈使它的人为符号接近自然符号,也就愈接近它所能达到的完美。”这种接近,不是粗浅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达意,要充分引起“比”“兴”的联想,由景生情,以辞表意,来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均为赏荷之处,然而二者的题名都没有直接和视觉发生联系。远香堂主嗅觉,留听阁主听觉,题名都很有新意,既点出了二处的风景特色,又沟通了视觉、听觉、嗅觉之间的联系;并且能使游览者联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因而增加了审美的感受。这是我国园林利用古典文学遗产的一个佳例。

    (摘编自刘天华《〈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对和匾额是中国园林不可或缺的点缀品,如果其文字不含有封建意识,仅描写风景,应当妥善保存。 B、古典园林中的自然风景是造园家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真实摹写,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C、主要风景区的意境设计是园林创作构思的首要之事,山水、亭榭和花树等具体风景的布置须反复考虑。 D、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等自然符号很难完全地表情达意,题名和匾额等人工符号则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画家有丰富的山水、名迹、诗词歌赋的审美经验,他们参与园林建造,可使园林更具诗情画意。 B、联对、匾额用料敷色要考虑如园林风大等气候因素,这些也会对园林的艺术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C、好的园林景名能让人们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形象的风景图画,但前提一定是其亲自游览过该景点。 D、园林创作中以诗概括意境,据此推敲具体风景的布置,这与诗歌创作中选择意象表现意境有相通之处。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风景园林命名题对“强制性”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为大观园入口处的山石进行题写时,认为“此处并非主山正景”,是探幽揽胜的过渡之景,不如题名“曲径通幽处”大方气派。 B、《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游大观园,一路行来,见“奢华过费”,弃舟登岸后,又见其石牌坊上明显题有“天仙宝境”四字,忙命人换作“省亲别墅”。 C、拙政园的远香堂,为四面厅,面水而筑,遍植荷花,园主王献臣以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命名,大力宣扬荷花,以此表现他的孤高不群。 D、扬州个园假山上的“住秋阁”前题有郑板桥所题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巧妙道出四季景色变幻和光阴流转,可见园主的妙思和情趣。
    (4)、材料二画横线两处引文在论证上的作用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
    (5)、某公园推出园名征集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条拟出评选好园名的标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缘分,一般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一种相遇的必然与可能。有人说,地坛之于史铁生是缘分,青蒿素之于屠呦呦是缘分,藤野先生之于鲁迅也是一种缘分……因此,凡事当随缘。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喝水”能养生的话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地讨论。水作为维持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 A 的元素,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首先,( 甲 )。无论是在炎热的夏日帮助我们通过出汗散热保持凉爽,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保持体温,水都是我们体内重要的调温器。其次,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所有的水解反应,无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的分解,都离不开水的参与。此外,水还能滋养皮肤。它能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湿润度,减少皱纹的出现,让皮肤看起来更加年轻、健康。水在我们肌体内与每处器官打着招呼,送去给养,默默地守护着健康。

    喝水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爱喝水的人常常会_ B _,殊不知对我们的健康带来 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对于肾脏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肾脏是我们身体的“过滤器”,负责清 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和多余水分。①当饮水量不足时,②尿液会变得更加浓缩,③这造成了尿 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而保持足够的水分,⑤可以降低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不仅如此,不爱 喝水的习惯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影响大脑功能。研究显示,轻微的脱水状态(体重的1%以上 的水分损失)就会影响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 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男性每天喝水量约为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量约为1500毫 升,且分多次饮用。不过,(乙),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以 及环境条件等。

    (1)、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以“风”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贴 切使用拟人手法,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
    (5)、下列句子中的“温和”与文中加点的“温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威皱着眉,板着脸,眼睛里一点温和的样儿也没有。 B、受惠第二季出口强劲增长7.5%,当地第二季经济继续温和增长。 C、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D、暖国的雨在鲁迅的笔下是一种温和细腻、滋润万物的景象。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建议唐太宗治理国家要全面做到“十思”,发扬光大“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应“ , "。
    (2)、暮春之夜,独立赣江岸边,明月高悬,江水清澈,天空明净,令人不禁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
    (3)、古诗文中常借梧桐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如“ ,”就是这样。
  • 10、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三高亭

    罗与之

    灼灼曾晖渐欲西,长桥弭棹倚栏时。

    湖光渺游浮寒鉴,山色依稀抹黛眉。

    一舸功成非本志,三秋归思亦何迟。

    始终唯有天随子①,笑却旌招②理钓丝。

    [注]①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初仕后隐,别号天随子。②旌招:以旌招之,征召贤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停船归岸在长桥上凭栏凝望三高亭景观,正值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之时。 B、颔联以“浮寒鉴”“抹黛眉”作比,描写三高亭周围湖水泛光、山色秀美的景象。 C、前两联写景笔触细致,赋予静态的景物以丰富的动感,表现了诗人欣喜愉悦之情。 D、诗歌尾联抒发自己的情志,含蓄蕴藉。一“笑”一“理”,轻松自然却耐人回味。
    (2)、“一舸功成非本志”,作者的“本志”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 , 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藉,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选自韩愈《读荀》,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齐,充虞涂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矣。由周以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乎?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而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夫孟子言“五百年有王者兴”,何以见乎?帝喾王者,而尧又王天下;尧传于舜,舜又王天下;舜传于禹,禹又王天下。四圣之王天下也,继踵而兴。禹至汤且千岁,汤至周亦然。始于文王,而卒传于武王。武王崩,成王、周公共治天下。由周至孟子之时,又七百岁而无王者。“五百岁必有王者”之验,在何世乎?云“五百岁必有王者”,谁所言乎?论不实事考验,信浮淫之语,不遇去齐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贤效与俗儒无殊之验也。

     (选自王充《论衡·刺孟》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不遇A去齐B有不豫C之色D非孟子E之贤效F与俗儒G无殊之验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称王,名词用作动词,与《过秦论》中“赢粮而景从”的“景”用法不同。 B、“以其说干时君”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其”用法相同。 C、去,离开,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已去而复顾”的“去”字意思相同。 D、尤,责怪,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尤”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题曰“读荀”,实则对孟子、荀子、扬雄三子兼而论之,从文中可以看出韩愈亦是儒家学说的推崇者。 B、荀子的学说虽然在主旨方面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很少,但文辞似乎还不够纯粹,还是略有瑕疵,应在孟子和扬雄之后。 C、孔子本着必须合乎道义的原则,对《诗》《书》《春秋》进行保留或删除,韩愈想效仿“孔子之志”,对荀子作品去芜存菁。 D、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得他有些不高兴,但孟子说自己就是上天派来治理好天下的那个人,不会不愉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②四圣之王天下也,继踵而兴。禹至汤且千岁,汤至周亦然。

    (5)、韩愈与王充对孟子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红 花

    李娟

     大红花五十多岁的光景。花白头发,大嗓门,高鼻梁,身高一米八。粗胳膊粗腿虎背熊腰, 往那儿一站,中流砥柱般稳稳当当,雷霆不能撼之。

     可惜这样一副气派的身材,平日里却衣装破陋滑稽。

     我们通常看到的情景会是:上面一件小了三码的短背心,亮堂堂地露出肚脐眼,下面一条 抹布似的长裙拖在脚背上。

     此外,她还从不穿袜子,光脚吸一双男式破拖鞋。脚趾头脏得何其狰狞,獠牙般凶狠。 不过劳动人民嘛,整天辛苦奔忙,不甚讲究也是无可厚非。

     但是,大红花就“不讲究”得有些过分了。

     在我们的蒙古包迁移此处之前,我叔叔独自在大红花所在的村庄住了很长时间。本地礼俗 是单身汉不用自己开伙,可随意上门混饭。于是他就挨家挨户轮流混。

    但是大红花家,只去过一次,从此再也不敢去了。

     不说别的,她家的黄油就能吓跑一切客人——颜色黄得快要发红,跟放过了十个夏天似的。 我叔叔说,那油又稀又软,上面陷满了苍蝇,死了的已经一动不动,活着的还在拼命挣扎。 单身汉四处混饭也就罢了,大红花全家上下好几口人,照样也靠混饭过日子。

     一到吃饭的点儿,她出门远眺一番,谁家的烟面最先冒烟,就率领老公儿子儿媳孙子一群 人直奔而去。

     别人家有啥吃啥,倒也不挑剔。 但若是有啥不吃啥,她就会发怒。

     比如灶台上明明挂了风干肉,锅里还煮着素面条。她定会上前帮忙把肉摘下来,亲自“啪 啪啪”剁成块,统统扔进面条锅。

     她走进我家蒙古包,环顾一周,立刻锁定目标。

    往床下一指:“西红柿!一个!” 

    我连忙跑过去,拾一个递给她。 

    她拒绝:“大的!” 

    我又跑回去,换个大的。

    她接过来,往床板上四平八稳一坐,大口大口咬着吃起来…… 

    然而,劳动时的大红花那是相当值得称赞的。

    砍葵花盘时,她一个人砍四排埂子,呼呼啦啦,所向无敌。 

    而我只砍两排埂子才能勉强追上她。 况且她还边砍边嗑瓜子吃。

    到了农忙季节雇短工时,这一带种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红花。 

    而农忙季节,似乎也是大红花一家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进账时节。

    尽管如此,这一家人也没见比平时积极到哪儿去。

    晚上工,早回家,中午还要午休俩小时,和平时一样闲适又悠哉。 

    我家雇大红花做短工,苦的却是我们的邻居,水电站的职工们。

     我家是汉族,不太方便管穆斯林工人们吃饭。而我家葵花地位置又太偏,方圆数里再无其 他人家,没处打尖。于是来打工的短工大都自带午饭。

    大红花一家却是自带碗筷。 

    因为我们隔壁水电站的职工食堂是清真餐食……

     我不知大红花一家具体是怎么蹭上饭的,总之他们每天准时和职工们一起进餐。

     才开始,只听到食堂负责人莎娜每天都站在食堂门口大喊:“别吃了!已经不够了!还有三个值班的没来!”

     后来,又多了水电站站长和她站在一起大喊:“大红花!明天别来了!以后再也不要来了! 预算超支了!超支了!”

    而大红花一家悄无声息,围着餐桌继续埋头苦干。 

    说实话,我最感慨的并不是大红花的厚脸皮,而是大家的容忍度。

     接着说大红花。嗯,再困苦再窝囊的人生,也是需要精神享受的。于是,在农忙时节最紧 张的那两天,大红花一家辞工不干了。

     理由是第二天在一百公里以外的某地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阿肯弹唱会(本地一种传统的民间 文化活动,除了歌手对唱,还会有体育竞技和歌舞表演)。

     这种临时撤工的行为令人大为恼火——一时半会儿的叫我们到哪儿找人顶上当前繁重的活 计?!

     况且时间紧迫,南下的游牧大军已经驻扎在鸟伦古北岸了。得赶在牲畜过河之前砍完花盘、 晒完葵花,否则,辛苦一夏天,到头来全都做了慈善

    我们一家简直急火攻心! 

    我妈上蹿下跳地咒骂,也没用。 

    提高工资,还是没用。

     我妈恨得咬牙:“活该穷死!有钱不账,真是变态。”

    我劝道:“别和她计较了。人家都已经这么穷了,若是连个弹唱会都看不成,岂不更是活得更没意思?”

    毫无办法,我们只好全家上阵。连着两天,从天刚亮一直干到伸手不见五指,累得跟猴儿似的。总算抢在牛群过河之前赶完了全部的活儿。

    再想想大红花干活时从容不迫的架势,虽然依旧埋怨,却更加钦佩了。 

    看弹唱会时的大红花想必远远抛弃了葵花地里的劳动形象,已经全身上下耳目一新。

    我曾在阿克哈拉的集市街头见过她打扮起来的样子——金丝绒的花裙子上级了一层又一层 亮锂锂沉甸句的装饰物。脖子上的珠串子粒粒都有鹤鹑蛋大。蕾丝边的紫头巾,银晃晃的粗簪子。脸雪白、眉乌黑。

    还有靴子,擦得那个亮!

     说实在的,一般人打扮得如此招摇肯定会显得特俗气。可大红花不,哪怕浑身插满了花, 她也有压得住的那种气派。

     她本来就是丰壮体面的大架子身材嘛,稍一打扮就额外神气。

     兼之左右手各拽着一长串花花绿绿的孩子,大踏步前进,目不斜视。所到之处,额外引人 注目。

    虽然一直都没搞清楚大红花为什么要叫“大红花”,但实在觉得这名宇太符合她了! 

    也说不清哪儿符合。反正吧:“大红花”——呃,好名字,“大红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肖像、身材、穿着等角度对大红花进行了细致刻画,说明一开始大红花就给我们一种邋遢狰狞的负面印象。 B、大红花一家在食堂混饭,食堂负责人和水电站长尽管口头阻止,却依然容忍他们“埋头苦干”,折射出当地人情的温暖。 C、文中加点词“也”“还是”的使用,侧面体现大红花看弹唱会的坚定执着,突出其自私、不近人情的一面,强化了表达效果。 D、“我”对大红花临时撤工的行为虽然有所埋怨,但内心却对她充满了钦佩,因为“那一带种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红花”。
    (2)、关于大红花“不讲究”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关于大红花家中肮脏变质的黄油的描写,表明这个家庭长期没有生火做饭,也说明大红花生活懒散随意,对卫生习惯不讲究。 B、按当地礼俗单身汉可随意上门混饭,但唯有大红花率全家到处混饭度日,且有啥吃啥,说明她家境极度困窘,因而对日常饮食不讲究。 C、大红花走进别人家中,主动寻找索要食物,并且素中加荤,弃小挑大,行为恣情放任,说明她对人情礼仪不讲究。 D、砍葵花盘时,大红花一个顶俩,所向无敌,还边砍边嗑瓜子,说明她性格豪爽,干活时舍得出力,对个人得失不讲究。
    (3)、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呃,好名字,‘大红花’”,请结合原文,对此作简要分析。
    (4)、文中关于大红花精心打扮去看弹唱会的行为,与前文中她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形象是否冲突?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 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 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 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 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 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 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 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 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 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 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 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 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 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 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 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 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 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 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选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942年5 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 称《讲话》)。《讲话》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其核心是一个“为群众”和“如何为 群众”的问题,《讲话》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正是在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文艺创作的大趋势开始走向人民大众,走向民间。

           1943年春节,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从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到《白毛女》这 个集合全院力量创作的新歌剧,都是毛泽东提倡的雪中送炭的艺术。农民看了《白毛女》,投身 到批斗恶霸的土改热潮中;战士看了《白毛女》,高喊着“为喜儿报仇”,杀敌立功。鲁艺文工 团演员、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说《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支援了战争、支援了土改。延安文 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走向了新的道路,以鲁艺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错 纠偏,造就了延安的文艺繁荣。正是因为以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以工农大众为创作的主体对 象,鲁艺的文艺作品才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对当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有 深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讲话》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了人民大众的文艺,鲜明地指出文艺的人民性这一基本立场,只有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才是真正的人民文艺。《讲话》中关于解决文艺 工作者的态度问题也体现了人民性这一深刻内涵。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的态度怎么样,同时也决 定着人民是否接受他们创作的作品。只有人民接受了,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普及;只有倾听了 人民的呼声,人民接受了、深入人民了、打动民心了,文艺作品才能不断地提高。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如是说。2014年10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同样将“人民性”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 位置。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文艺,就是以人民为 本位的文艺,要让人民成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摘编自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延安文艺”带给我们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文学“源”“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的生活最生动也最丰富,面对这个唯一的源泉,一切文学艺术都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 B、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都是“流”而不是“源”,研究者可以为其找出各自的源头。 C、古往今来,文学艺术的“流”皆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但借鉴不应替代创作者的创造。 D、每个文艺家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之“源”,否则就有成为空头文艺家的危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自然形态的原料矿藏,对其进行发掘、提炼、再创造,文艺家大有可为。 B、彼时彼地写出的作品,可作为另一种情境下创作的借鉴,说明文艺创作中存在很强的主观随意性。 C、写作有“文野”“粗细”“高低”“快慢”之分,可见作家的素养和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创作质量。 D、凸现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现实,使人民惊醒感奋、团结斗争,歌剧《白毛女》是一个范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是批判地吸收,一种是毫无批判地照搬与模仿,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前者而 不是后者。 B、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应该比普通实际生活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也就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C、时代孕育出自己的文学经典,经典又成为时代的标识:经典与时代相互成就,是文学发展的一个规律。 D、有些短视频有很高的播放量,却也有人批评其格调不高,这说明一个作品不可能获得所有 人的肯定。
    (4)、细读材料一第二段的画线语句,简要说明其修辞手法和论证效果。
    (5)、毛泽东、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重视文艺的人民性。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文艺工作“人民性”的具体内涵。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奥运会是全球体育的盛大节日,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无论是参赛的运动员还是观赛的观众,都能体验到它的吸引力。

    有人认为,奥运会的魅力源于体育竞技中的个人突破、挑战极限和超越自我等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心;也有人觉得,它的魅力在于比赛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常常在看似无望之际逆转取胜,给人们带来兴奋感;更有人被奥运赛场上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吸引:运动员不顾个人成绩帮助跌倒的对手起身,真挚地为对手鼓掌,以及赢得奖牌时的感动泪水……这些瞬间彰显了超越国界的光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你是“硬核”游戏玩家,一定对刚刚发布的《黑神话:悟空》满怀期待;即便你对游戏产业①____,可能也获悉,在该领域,一款中国产品实现突破。《黑神话:悟空》游戏脱胎于中国经典的《西游记》文化IP,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对山西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浙江时思寺等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进行实景扫描……这些带有浓烈中国文化特色的尝试,让这款产品承载了超乎预想的关注,掀起了文化热潮。在B站上,有人用各种乐器演奏《云宫迅音》,有人介绍游戏取景地的历史文化,有人深度解析《西游记》中的角色故事……传统文化与高度流行的游戏结合,激励了年轻人的兴趣,吸引他们热爱、宣传、了解中国文化

    《黑神话:悟空》并不仅仅是一款国产游戏的偶然“出圈”,这是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是传统文化旺盛生命力的新表达,也为文化输出打通了新通道。随着国产精品②____、百舸争流的时代来临,我们呼唤越来越多像这位“孙行者”一样的先行者③____,在世界舞台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多梅雨。

    “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适逢梅子成熟,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

    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转眼下起雨来,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

    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因梅而“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梅雨”也有可爱之处,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爱”更在于执着、恒久,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前面只用量词“片”“座”“条”,后面用数量词“一把”“一座”“一段”等,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乘坐骏马而奔驰,愿意做先锋的句子是“!”
    (2)、《蜀道难》中诗人关心友人归期,担心友人旅途困难重重的句子是“”。
    (3)、《蜀相》中“”两句,以高度精练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贤能和忠诚。
    (4)、柳永《望海潮》中以“”写出水边树木的静态美和江水的动态美。
    (5)、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运用虚实对比,虚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凄凉情形的词句是“”。
    (6)、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在文中用“”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7)、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称其居所仅可“容膝”,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也有“”的表述,极言其轩之小。
    (8)、《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雅士、贤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是“”。
    (9)、古人诗词中的开门与关门表现了不同的心情,如杜甫《客至》中“”写出了诗人开门迎客的欢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一句则写出了诗人闭门谢客,不愿意被外界打扰的淡然。
    (10)、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的时候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有启发意义。
    (11)、苏轼的《石钟山记》告诉我们: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1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写出作者认同一切有命,并且进行自我安慰的无奈。
    (13)、黄庭坚《登快阁》中,诗人用浅显幽默的语言自嘲,表现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的诗句是“”。
    (1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通过“”两句,表达了诗人不想沾染京城官场污浊之气以及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壮志难酬的不满。
    (15)、杜甫《客至》“”两句,将笔触转到庭院与大门,引出“客至”的主题,表现了主人的热情。
    (1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将作者感情寄托在外物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17)、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18)、成都很早就有比较发达的织锦手工业。蜀汉王朝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的生产,因此,成都又被成为“锦城”“锦官城”。这两种别称在唐宋诗词里屡见不鲜,如“”。
    (19)、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一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0)、“”两句,动态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 , 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胥A闻B越C王D勾E践F服G诚H行I仁J听K谏L进M贤N士O是P人Q不R死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夷行曰:“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击之。”德裕曰:“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见利则锐敏争进,不利则鸟惊鱼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为国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天A德城兵才B千余C若D战E不利城F陷G必矣H不若I以恩J义抚K而安之L必M不为N患

  • 20、文言实词综合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爱:吝惜 B、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静女》)                爱:通“薆”,隐蔽,躲藏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爱:爱慕、欣赏 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爱:爱护
    (2)、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王曰:‘沛公在?”(《鸿门宴》)                安:疑问代词,哪里 B、思国之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安:动词,安定 C、居域中之大,不念居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安:动词,安身、养生、享受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乐也。(《孟子•告子下》)        安:形容词,安适、安逸
    (3)、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被:动词,覆盖,蒙上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被:动词,披散、散开 C、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柳毅传》)                被:动词,同“披” D、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        被:表被动
    (4)、在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通“背”,背叛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鸿门宴》)        倍:(一倍)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D、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穆天子传》)        倍:读pei,陪伴,伴随。
    (5)、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本:名词,根本、基础。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本:原来。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本:副词,本来 D、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本:“本自”为同义复词,本来。
    (6)、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        鄙:名词,边邑、边境。 B、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        鄙:形容词,平庸、浅陋。 C、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鄙:敬辞,以示尊重对方。 D、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鄙:低贱
    (7)、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兵:名词,兵器 B、草木皆兵。                        兵:名词,兵器 C、穷兵黩武。                        兵:名词,战争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兵:名词,军队
    (8)、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病:动词,嫉妒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病:名词,病情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病:形容词,困苦。 D、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病:使•••呈现病态
    (9)、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动词,详审、细究。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察:动词,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 C、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察:动词,观察,仔细看。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名句)                察:形容词,清楚、明晰
    (10)、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名词,朝廷 B、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十二章)                朝:读zhāo,名词,早晨 C、孟春之朝,君自听朝,论爵赏官,终五日。(《管子》)        朝:前一个“朝”,初期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名词,王朝,朝代
    (1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曾:动词,增加 B、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曾:副词,竟然,乃 C、臣侍汤药,未废离。(《陈情表》)                曾:副词,曾经 D、相逢何必相识(《琵琶行》)                曾:副词,竟然
    (1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帝感其 , 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诚:名词,真心、诚意

    B、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诚:副词,确实、实在 C、且燕赵……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不得已(《六国论》)        诚:副词,已经 D、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诚:连词,表示假设,如果,果真
    (1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此余之所也。(《游褒禅山记》)                得:名词,收获,心得 B、沛公军霸上,未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得:希望 C、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志。(《琵琶行(并序)》)        得:实现,成功 D、此言之。(《六国论》)                得:适宜、得当 E、君为我呼入,吾兄事之。(《鸿门宴》)                得:副词,必须,应该
    (14)、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①从此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道:名词,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师说》)                道:名词,道义,道理

    ③然墨之 , 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道:名词,学说,主张

    ④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 , 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道:名词,方法,技能

    ⑤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也。(《师说》)                道:名词,学问,修养

    ⑥师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道:名词,风尚

    ⑦何可胜也哉!(《游褒禅山记》)                道:动词,说,讲

    ⑧从郦山下,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        道:名词,小路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
    (15)、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垣墙周庭,以南日(《项脊轩志》)                当:阻挡,挡住 B、他日汝用之。(《项脊轩志》)                当:应当,应该 C、一夫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当:阻挡,把守 D、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史记·项羽本纪》)        当:数量相当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