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简单、纯洁的植物面前,人也变得简单、纯洁了,人就有了从容、宁静、无邪的心境,领略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喜悦。轻轻叫一声玉兰,那洁白如玉的花瓣会洒落你一身,你便感到这个春天的爱情又纯洁又慷慨;芭蕉粗中有细,准确地捕捉了风的动静;仙人掌握着满把孤独,又用一手的刺拒绝轻薄的同情;一不留神,青藤就爬上了绝壁;野草莓想走遍夏天,却被一条蛮不讲理的溪水挡住了去路。我也被挡住了去路,于是就躺下来。一觉醒来,野草莓包围了我,多亏不远处松林里那五颜六色的蘑菇向我不停地递眼神,让我看见一条通向远方的幽径,否则,我怎么能走出这温柔而芬芳的围困?
有一小块自己的庄稼地多好啊!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书里的思想抖落进泥土,会开出奇异的花;泥土的气息漫进诗,诗会有终年不散的充沛的春墒。看青翠挺拔的玉米怎样抱起自己心爱的娃娃,看聪明的辣椒怎样在寒冷的土里找到一把一把的火,看豆荚躺在小床上如何构思,看韭菜在脚下排列得像杜甫的五律……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段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轻轻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B、他扑到妈妈的身上,一边摇晃着她冰冷的身体,一边喊道:“妈妈,妈妈,妈妈……” C、于是我们仰望着星空,在这清凉的晚风中,在菖蒲熟悉的气息中,在故乡临水的小镇中…… D、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也被挡住了去路,于是就躺下来。一觉醒来,野草莓包围了我,多亏不远处松林里那五颜六色的蘑菇分外美丽,让我看见一条通向远方的幽径,否则,我就不能走出野草莓的围困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表面描写春天将尽、江月欲落的景象,实则表现游子在外漂泊时间之久,思归之切。(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 , 。(3)、《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 , ”说明无论何种身份的人,“修身”都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致酒行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③ , 谁念幽寒坐呜呃④。
注:①主父:即汉朝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②马周:唐朝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上书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③拏云:凌云。④呜呃:悲叹。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奉觞客长寿”写店主人奉觞敬酒,祝客长寿,这是失意的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和“零落栖迟”的处境吻合,也巧妙照应了题目。 B、“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C、“雄鸡一声天下白”,诗人用象征手法写店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天下白”的景象光明璀璨,无限敞亮。 D、全诗以抒情为主,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层次分明:第一层潦倒自伤;第二层店主人致酒,劝勉开导;第三层精神振奋。(2)、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它们的情感有何相同点?《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将进酒》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选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由此A观之B君不行C仁政D而富之E皆弃F于孔子者也G况于为之强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含义相同。 B、“桀纣之失天下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之”字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旷安宅而弗居”中的“旷”字与“先诚其意”(《大学之道》)中的“诚”活用类型是一样的 D、“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为”和“不贵难得之货”(《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货”字意义不一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 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 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己就是这个王者。 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5)、孟子接受宋国和薛国的馈赠,却拒绝齐王的馈赠,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5、课内文言知识(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远之事君事:侍奉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B、其未兆易谋 C、其脆易泮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
例:见贤思齐焉
A、朝闻道,夕死可矣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在止于至善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会惊讶于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也实在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比熟悉的地方美,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稀奇的景物,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眼前美妙的景致。看习见的景物,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出,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 , 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是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必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常听有人埋怨:“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摘编自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张彦远说:“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就是说超越自我的形体和心智,从而在静穆的观照中与自然的节奏韵律妙然契合。这种自我去除被艺术家看成是“虚静”心态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自我情欲的超越,即要去除人的生理所带来的欲望,当然,这只是短暂的情感离异,目的是要保持适宜的审美态度,并不都是向往不近人间烟火的高人逸品式的境界。古代许多艺术家都反复强调艺术创作必以情动人,艺术审美中瞬间的“不与不取,不爱不嗔”的非功利、非情感的特点,恰恰是为了真正的爱、真正的恨,得到艺术美的魂灵。
二是对自我知识的超越,消除有意的心智活动,摆脱普遍的知识形式,从习惯中跳出,从僵化的自我中跳出,摒弃用心思索的自我,而对对象作纯然的审美观照。古代艺术家提出“无言”的重要主张。所谓“言”就是审美主体急于发挥自己心力智巧的作用,强于对物作刻意的解说。这种先入的知识形式和刻意的知性追求,必然导致审美静观的搁浅。这种审美活动的结果要么是得到和艺术大相径庭的理性空谈,要么是在习惯法度的拘限下得到一些摹本,永远得不到那种灵心独运的审美效应。审美中“无言”之境追求的是深层的契合,而不是吉光片羽式的言辞。
三是对自我行动的超越。中国艺术家提出“不作”的主张,即要顺应自然之势,必须不可不为而为之,禁绝苦思冥想、刻意精工。如果胸无丘壑而勉强为之,主体内乏怡顺之气,外有功利之心,这就必然造成心灵秩序的紊乱,绝不会出现虚以待物的审美态度。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审美主体必须以自然之心去熔铸意象,保持自己的心灵恬淡,无一丝为文之心,恰恰是创造出第一流艺术作品必要的心理氛围。
(摘编自朱良志《“虚静”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因为它想让观者专心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B、艺术不以妙肖人生和自然为目的,其目的是展现人生和自然不同的美。 C、艺术家认为,欣赏物时做不到“自我去除”,就形不成“虚静”心态。 D、艺术审美中瞬间的“不与不取,不爱不嗔”,是超越自我情欲的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很好,也未必惊叹于它的景色。 B、因美和生活有距离,所以我们从诗中获得的对农人生活的感受,都比农人的耕作体会轻松。 C、艺术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有着丰富艺术材料的人,在事发时抒写的感受会更具艺术美。 D、古代的主张“无言”,不许艺术家对对象进行解说,要求艺术家对对象作纯然的审美观照。(3)、结合材料一,对下面事例进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个海边的农夫遇到别人称赞他门前的海景时,便会羞涩地回过头来指着屋后一园菜说:“门前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
A、在农夫看来屋后的一园菜比门前的海景更值得看。 B、农夫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待大海和菜园的。 C、农夫对物没有作纯然的审美观照,所以他不能发现大海本身的美。 D、这个事例证明了“艺术都是主观的”的观点。(4)、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中加点的“自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自然”,指的是现实世界。 B、材料一中的“自然”,区别于似乎不近情理的艺术。 C、材料二中的“自然”,指“自我去除”。 D、材料二中的“自然”,指不对物进行刻意的解说。(5)、下面这段话出自茅盾的《风景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中体现的美学观点或审美主张。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放的牡丹、鲜艳的色彩、朴素的材质……每个人的家里,或许都曾有过这样一条“国民床单”。小时候嫌它土,觉得与潮流 A ;长大后却离不了。为什么看似土气的老床单,依然能够光彩不减,俘获大众的心?
选择老床单,其实不失为一种眼花缭乱后的“返璞归真”。信息爆炸时代,选择困难症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通病。网购兴起,根据图片一键下单方便快捷,但时有踩雷;回到线下,看一看、试一试,但总少了父母们“一摸便知”的生活技能;苦做攻略,发现不仅要考虑面料、颜色,还要匹配装修风格。于是,不如“回归原点”,走一条捷径——( 甲 ),“父母严选”肯定不会错。
亲民的价格、过硬的品质,也让老床单“经典永不过时”,总是能和消费者双向奔赴。如今,市场中的床上用品 B , 但日子一久,便会发现:不同材质的床单各有优劣,都难以尽善尽美。相比之下,老床单便脱颖而出——质地厚实、结实耐洗,冬暖夏凉、透气吸汗,价格相对便宜,性价比高。这样的床单,谁能不爱?
①复古风劲吹,怀旧成时尚,②老款式设计如今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青睐。③大红大紫、鲜花盛开,粗犷而浓烈的美学冲击,④既有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韵味,⑤也有着“县城文学”的独特氛围感。⑥床单上的印花,大多是以国画大师设计为主,寓意美好。比如,印着凤凰和牡丹的,代表凤穿牡丹,富贵美满。可以说,选择老床单,不仅舒适,( 乙 ),情绪价值满满。
有人说,“每一条老床单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关于家的记忆。”白天,我们可以是身披铠甲的勇士,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夜晚,我们希望在老床单的怀抱中,能回到那个被父母疼爱、被家人呵护的时光,安心、踏实、无忧无虑。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这样的床单,谁能不爱?”中“谁”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作用?(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床单上的印花,寓意各不相同,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设计什么,想寄托怎样的寓意?请依照画波浪线句子,仿写一句。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 舍瑟而作”的动作中可以看出。(2)、《邶风•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情感的句子是: , 。(3)、在《登泰山记》中,“ , ”是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
-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杂诗十二首(其四)
陶渊明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注]!
【注】谢灵运有诗亦云:“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一随往化灭,指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失。空名扬,庐陵王刘义真因不为少帝所容而被杀害。元嘉三年,宋文帝为刘义真平反,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愿不知老”一句寄托了诗人“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心愿,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B、“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既写出了诗人对骨肉亲情的眷恋,也暗示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 C、“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表明诗人尽享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常常懒散放任,随心所欲。 D、“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写出了受困于名利场的人承受煎熬,内心充满矛盾冲突的状态。(2)、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材料二: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节选自《唐才子传·李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时宋若思A将吴兵三千B赴河南C道D寻阳E释囚F辟为参谋G未几H辞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看重、重视,与《琵琶行并序》中“商人重利轻别离”的“重”含义相同。 B、故,因此、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词义不同。 C、为,表示被动,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为”词义不同。 D、卒,死,古代表示死的隐晦说法很多,如不禄、薨、崩,其中“薨”指帝王之死。(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里推举有道科,李白不应举;益州长史苏颋见到李白而感到奇异,认为他已能比肩司马相如;后来李白到了长安,贺知章称赞他的诗文。 B、唐玄宗诏命李白为翰林院供奉,皇帝曾突然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他稍稍醒酒后挥笔成文。 C、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郭子仪为李白赎罪,皇帝就下诏将李白流放夜郎。恰逢大赦,李白回到寻阳,又因事获罪而下狱。 D、李白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审问,李白在供词中写有“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②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5)、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李白的形象。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梦想出发
铁凝
二十年前,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生活在中国北方深山里的女孩子。当我荣幸地接到这次大会的邀请时,当我得知会议的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文明与暴力”时,不知为什么我首先想到了香雪这个渐渐远离我们的少女。那么,就让我从她开始,进行我们的讨论。
那时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工作之余我在小说《哦,香雪》那样的一个叫苟各庄的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这苟各庄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而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伙同着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现在她们是去看火车,她们是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了。火车带来了外边的一切新奇,对少女来说,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那是山外和山里空气的对流,经济的活泛,物资的流通,时装的变迁……都因这火车的停留而变成可以触摸的具体。火车上的人们永远注意不到这些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那洗净的脚和新换的鞋,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于是就有了女主角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带有磁铁开关的、样式新颖的、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做交易,交易成功,火车也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里回到她的村子。
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当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了香雪的心,不由分说地打破了她那小小的透明的心境。而她那怀抱铅笔盒的三十里的夜路便也可以看作是初次向着外界文明进军的行动了。这样的解释虽说浅陋,到底也还是不错的。但作为写作者的我,总觉得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火车不由分说地带来了洋溢着工业文明气味的物质信息,还带来了什么呢?
二十年之后,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了。而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就不像等待情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眼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了价值。在这些富裕起来的村庄里,也就渐渐出现了相互比赛着快速发财的景象。毕竟钱要来得快,日子才有意思啊。但也因此就有了坑骗游客的事情,就有了出售伪劣商品的事情……在这时,倘若我们跳出香雪当年仰望火车时的一片深情,我们是火车上的一名乘客或者我们就是火车,也许我们会发现火车它其实也是一种暴力。
什么是暴力?把它限制在我这篇发言里,相对于我前边描述过的农耕文明景象,暴力就是一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力量。雄壮的火车面对封闭的山谷,是有着产生暴力的资格的,它与生俱来的一种不由分说的力量。虽然它的暴力意味是间接的,不像它所携带的文明那么确凿和体面。并且它带给我们的积极的惊异永远大于其后产生的消极效果。
火车在进化着乡村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扮演了暴力的角色。没有这些机械文明的入侵,贫苦的香雪们将永远是清纯透顶的可爱。可我想说,这种看似文明的抵抗其实是含有不道德因素的,有一种与已无关的居高临下的悲悯。贫穷和闭塞的生活里可能诞生纯净的善意,可是贫穷和闭塞并不是文明的代名词。谁有权力不让香雪们走出大山富裕起来呢?而当初她们跳上火车,正体现了她们那压抑不住的活力。对新生活的希望就埋藏在这样的也许是可笑的活力里。
在今天,面对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物质要求也一再地扩大,写作者原本无话可说。我愿意拥抱高科技带给人类所有的进步和幸福,哪怕它天生有一种不由分说的“暴力”色彩。
但我还是要说,巨大的物质力量最终并不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依据,它从来都该是巨大精神力量的预示和陪衬。而这两种力量会长久地纠缠在一起,互相依存难解难分,交替作战滚动向前。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更愿意关注火车以后的乃至磁悬浮列车以后的人类的精神动向,怎样阻挡人在物质引诱下发生的暴力——比方富裕起来的香雪的有些同乡坑骗游客之行为即是一种新的暴力。怎样捕捉人类精神上那最高层次的梦想:唤醒这梦想或者表达这梦想,并且不回避我们诸多的焦灼与困惑。
为什么许多读者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不认为这仅仅是怀旧,我想说,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回望心灵的能力。
有位我尊敬的老作家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想,即使有一天磁悬浮列车也已变为我们生活中的背影,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积极的美德,依然会是我们的梦。我们梦想着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下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这梦想路途的长远和艰难也就是文学得以存在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梦想使我们不断出发,而路上的欢乐一定比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满足更加结实。
(有删改)
【注】本文为铁凝于2002年7月在加拿大华裔作协主办的第六届“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研讨会上的发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时隔二十年,作者回顾《哦,香雪》时,深深地感到自己当年对“香雪”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B、小说《哦,香雪》中的台儿沟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的苟各庄,香雪的原型则是作者当年房东的女儿。 C、香雪虽然生活在闭塞的山村,但她敢于向外界文明进军,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 D、作者认为文学有责任捕捉和表达人类精神上的最高层次梦想,并以微弱的能力捍卫这些精神价值。(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写香雪换铅笔盒的故事时,详细描写了她的动作和神态,与小说《哦,香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将二十年前苟各庄的闭塞与二十年后的发展进行对比,不仅增强了现实感,也深化了主题。 C、文章结构清晰,从引出话题到深入分析,再到提出问题和最后展望,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 D、本文主题深刻,语言却平实自然,符合发言稿的文体特征,也使得文章更加贴近读者,容易引起共鸣。(3)、本文谈到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取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时,用了“惊险”一词,请联系课文《哦,香雪》,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栀子花文学社的同学阅读了本文后,打算为课文《哦,香雪》写一篇文学短评,经讨论,主题定为“火车·文明·暴力”,请围绕主题写出你的思路。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基本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只要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一定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3)、根据《乡土中国》这本书,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甚至连语言都是不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B、西洋社会里,任何个人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也无法逃于这个团体之外,但社会圈子却也是富于伸缩性的。 C、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D、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会有极大的可能,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如何,其结构原则上却始终遵循一贯的差序格局。(4)、材料三的五个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一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
13、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历史上,一旦中华民族出现了危机,就会有许许多多英雄挽救民族危亡。在和平年代,中华民族仍然需要英雄,也涌现了很多英雄。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 )。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①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回到踏上长征路,②用脚步与先辈对话,③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④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⑤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⑥观察长征沿线地区的发展变化。⑦在一名“95后”大学生重走长征路时,⑧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⑨长征精神必将传染一代又一代人,⑩促使他们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1)、下列选项中,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在这支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 B、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 C、因为24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的约54% D、然而,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地上,农人和牛在劳作。季节在庄稼的颜色中更替,青了,黄了,又青了,又黄了……此外,天地似乎再无变化。天地间的人和牛,却在和庄稼一次次的亲密接触中老了。劳务的繁忙,使农民和牛都没有心力思考,没有时间伤怀,他们坦然接受随时间到来的一切,包括死亡。或许你会以为牛老了以后,与它朝夕相处的农人会为之伤心许久,但实际上农人却无暇顾及,他们必须赶紧买来一头健壮的牛,接替老牛。一个农民,一生少不了要送走几头牛。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牛老了,牙口不好了,再拖下去就吃得少了,干不动了。农人眼瞅着,估算着,拖延着,又担忧着,于是等不了牛在少食中变瘦,咬咬牙就把牛卖给了屠宰场。
如果你认为杀牛是一种残忍,那是因为你不懂得大地的逻辑,不懂得劳作的逻辑。大地是不会浪费的,而劳作是讲收成的。当这个逻辑被破坏时,必有生命为之终结,才能有生命因此而存续。越是那些卑微的角落,生命的出场和退散越干脆利落,没有半点迟疑和留恋。这大地上的人,终究是要像秋后的落叶般变成草木的肥料,大地上劳作的生灵,死后也要发挥最后的价值。
(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处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电报称:“……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 B、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 C、“当、当、当……”不久前,关闭了近白日的黄鹤楼重新开门迎客。 D、我想见见您……我……(2)、下列选项中的“是”,与文中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不能辨明是非。 B、放的是地方。 C、房子前面是禾场。 D、他是送信的。(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农人眼瞅,估算,拖延,又担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他人”不论好坏,都能促使我们进步,只要我们能践行《〈论语〉十二章》中所说的“ , ”两句话。(2)、《诗经·秦风·无衣》中“”“”“修我甲兵”三句写战士修缮武器装备,整装待发。(3)、古诗词常常会写“望月怀人”,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4)、人们常常会感到,人生短暂,美好的年华消逝得飞快,正如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所描绘的那样。(5)、离别会让人“无语凝噎”,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两句则表明生死两隔的两人在梦中重逢更是如此。
-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南歌子
苏轼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①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注】①求田问舍:据《三国志·陈登传》记载,刘备指责许汜有国士之名,却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胸无大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带着酒冒雨出门,回来和衣而睡,睡到天亮都浑然不知,可见词人旅行的疲惫。 B、“梦里”两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描绘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叹。 C、本词叙事成分较多,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抒情为主的风格不同。 D、本词语言明白晓畅、自然贴切,看似不经意写来,而意到语工,营造出清朗空明的意境。(2)、本词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晋国:指梁国,即魏国。春秋末期,晋国分为赵、魏、韩三国,所以梁惠王用晋国指代魏国。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任用,与《〈老子〉四章》中“有车之用”的“用”意思不同。 B、“富国强兵”的“强”与“战胜弱敌”的“弱”用法不同。 C、施,实行,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施”意思相同。 D、事,事奉,与《〈论语〉十二章》中“迩之事父”的“事”意思相同。(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师从子思,在学成之后,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但没有成功,后来回到家乡,与学生著书立说。 B、在孟子活动的时代,诸侯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他们需要商君、吴起这类人才。 C、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询问孟子将如何有利于梁国,孟子指出梁惠王求利心切的危害,主张要推行仁义。 D、梁惠王执政时期,对外作战屡屡失败,梁惠王向孟子询问一雪前耻的办法,孟子给出了相应的建议。(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4)、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石之瓠
《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避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C、请与之 与:给 D、以说吴王 说:游说(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其“恕”乎 B、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不足以事父母 C、聚族而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合抱之木(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非不愕然大也
A、自见者不明 B、治之于未乱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蚓无爪牙之利(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当清晨我苏醒的时候,我的脚异常疼痛,全身都僵硬了。我知道,我若想到达目的地,今天就不能再走那么多路了。因此我那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卖掉我的外套。我把外套脱了下来,试着学习没有外套应该怎么生活。我用胳膊夹起外套,开始挨个儿地去收衣服的店看。
那个地方可是一个最理想的买卖旧衣的地方,那儿的旧衣店多极了,而且店老板都站在门口等待着顾客。但他们的店门口大多挂着一两件威风的带着肩章的军衣,因而我被他们的排场给吓住了。我来回走了好几趟,也没敢把我的外套拿出来。
由于胆怯,我只能更加注意那种不起眼的店铺。终于,在一条肮脏小街的拐角,我看中了一家店。店旁的围墙边长着有刺的荨麻,店里到处挂着旧水手服。此外还有几张床、生锈的枪,还有一些用油布做的帽子和几个装满了生锈钥匙的盘子,那些钥匙什么样的都有,足以打开这世间所有的门。
我小心翼翼地走进这间又低又小的屋子,屋子里有一扇窗,但上面却挂着衣服,反倒让店里的光线显得更阴暗。我的心从进来时就一直打着鼓。突然,一个丑陋不堪的老头从一个很脏的小屋中冲了出来,一把抓住我的头发。他长得实在是太可怕了,他的下半截脸上长满了斑白的胡子,身上的法兰绒背心脏得要命,而且带着一身的酒气。在他刚出来的那个像窝一样的屋里,放着一张被缝满了补丁的床单盖着的床,屋里也有一扇小窗子,窗外是荨麻和一头病了腿的驴。
“喂,你进来干什么?”那老头龇着一嘴的牙问我,那难听的鼻音让人毛骨悚然:“喂,你进来干什么?喂,噜噜,噜噜!”
他一连串的话,把我吓呆了,尤其是他从嗓子眼里冒出的最后那几个让人听不懂的词,我吓得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是老头却依然揪着我的头发说:“喂,你进来干什么?喂,噜噜!”他好容易才说出最后这个“噜噜”,他的眼睛差点也给憋出来。
“我想问您一下,”我一边发抖一边说,“您要不要买外套?”
“喂,让我看看吧!”老头叫道,“喂,我的心烧起来了,把外套给我看看!”
说着说着,他放开了鸟爪一般抖动着的、抓着我头发的手,然后戴上了眼镜,我觉得那眼镜也并不能让他的眼睛明亮多少。
“喂,你准备卖多少钱?”看完后他叫道,“喂,噜噜,你准备卖多少钱!”
“半克朗。”我定了定神说。
“喂,我的心肝,”老头叫道,“喂,我的手和脚,不可以!十八便士。噜噜!”
每当他说这两个字时,他的眼睛都有掉出来的可能。他说话总用一种腔调,就像一阵风,先从底下刮上来,然后再从上而刮下去,我觉得这么比喻是最恰当的。
“行,”我说道,我为能把衣服顺利卖出去而高兴,“那就十八便士吧!”
“喂,”老头一边把外套扔到架子上,一边叫,“你给我出去!喂,噜噜,别想要钱,换东西吧。”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害怕过,可是我还是苦苦哀求他,说我只需要钱,不需要东西。我可以出去,像他要求的那样,在外边等。我出了房子,找到一个阴凉的角落坐了下来。我在那里坐了不知有多久,那个角落从阴凉变得有阳光,再从有阳光又变得阴凉,而我就那么呆坐着,等着他出来给我钱。
我现在想,希望再不要与什么酒鬼做生意了。从孩子们写他的话中我才知道:他正是以酒鬼之名名闻当地的。那些孩子一会儿一会儿地来找他,大声地骂他。这让他非常气愤,于是时不时地冲出来追那些孩子,而孩子们一见他出来拔腿就跑。他有时气极了,就把我也当作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嘴里嘟囔着说要把我撕成八块。可忽然又想起我是谁,便又重新返回屋里。那些孩子看见我衣衫不整,而且又那么耐心和老实地待在店外面,以为我是这间店里的人,总是朝我扔石头,或用别的方法折磨我。
那个老头用各种方法想让我跟他换东西。他要么拿出根鱼竿,要么拿出一把提琴,要么就是一顶尖尖的帽子,要么就拿出一根笛子。但我只是那么坐着,对他的要求一概不接受。而且每次都泪流满面地要求他要么给我钱,要么还我衣服。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从门口露出那张可怕的脸喊道:“喂,再给你两便士,行了吧?”
“不行,”我说,“那样我就要被活活饿死了。”
“喂,我的心肝,那给你三便士,你该走了吧?”
“我真是在等着钱用,要不然你不给都行,”我说,“可我真的需要钱呀!”
“喂,噜——噜!”我真不知该怎么形容他这时的样子,他那奸诈的脑袋从门后探了出来盯着我:“四便士,总可以了吧?”
我那时是那么的疲惫与困乏,听他说给四便士,便答应了。我用我那发抖的手从他爪子一样的手里接过了钱。太阳已落山了,我是那么的饿和渴,于是又花了三便士,才恢复了过来。我趁着精神不错,于是又跛着腿向前走了七英里。
这天晚上,我仍然睡在一堆干草上。我先在小河里泡了泡我的脚,然后用一些凉爽的叶子把它们包好。然后就躺在草上,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我发现我走的路两边都是蛇麻地和苹果园,那正是一个苹果成熟的季节,而在一些蛇麻地中,已经有人在工作了。我被周围的环境深深吸引住了,我决定今晚就睡在这蛇麻地中,我觉得那一排排被绿叶缠着的杆子就像我的一个个伙伴。
(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第十三章。本章内容是,大卫·科波菲尔逃离伦敦,历尽种种坎坷,最终到达了姨奶奶贝茨小姐的家,并受到了热情款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清晨我苏醒的时候,我的脚异常疼痛,全身都僵硬了”“今天就不能再走那么多路了”这几句描写表明大卫昨天走了很多路。 B、那个地方有很多旧衣店,但是这些店门口大多挂着威风的军衣,大卫被这种排场震慑住了,只好找到街角一家不起眼的店卖衣服。 C、从孩子们骂店主的话中,大卫得知店主是当地有名的酒鬼,才感到害怕,后悔与酒鬼做生意,但由于缺钱而又不得不坚持。 D、店主拿走大卫的衣服,把大卫赶出屋子,大卫为了得到钱,一直待在店门口,经过长时间的交涉,终于得到了四便士。(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第一天早上写到第二天早上,从城里写到乡村,描绘了各类人物形象,全面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B、小说中的描写隐含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如酒鬼对“我”的蛮横态度的描写,以及孩子们对“我”的态度的描写。 C、“那个角落从阴凉变得有阳光,再从有阳光又变得阴凉”,这一句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D、“我觉得那一排排被绿叶缠着的杆子就像我的一个个伙伴”,这句话从儿童的视角来写蛇麻,凸显了大卫内心的孤独。(3)、文章刻画了老头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4)、《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从节选的这部分的内容来看,大卫的行为能给你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