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和个人真正的成功,是从改变开始的。改变位置,改变心态,改变格局……无论是大改变还是小改变,都可能影响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命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改变的力量”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年四季,新安江两岸色彩斑斓。红的如霞,那是挂满枝头的柑橘;黄的似金,那是江南名果三潭枇杷;白的像雪,那是满山遍野的“徽州贡菊”……这些,是新安江两岸生态保护带来的福祉。
在江畔渔村,抬眼望去,远山如黛。如今,退耕还林、退渔禁捕,使得新安江处处千山叠翠、碧水奔腾。江岸翠绿,那绿一直延伸到溪涧,延伸到山际,延伸到峰峦,让人心醉。江中,鳜鱼摇摆着肥美的身姿,即兴来一个“白浪翻滚”,还有悠悠的鲫鱼、滑溜溜的长胡子鲇鱼,都争先恐后地赶来聚会。
新安江畔山美水美,人也长得水灵清秀。一位卖茶姑娘挑着一担茶,前面的筐里,装满刚采摘下来的“滴水香”茶,茶叶碧绿碧绿的;后面的筐里,是新开发出来的“徽州白茶”,鹅黄细嫩。卖茶姑娘挑着茶,身姿挺拔,信心满满,袅袅地走来。白鹭翩翩,人亦翩翩。茶正芬芳,人亦芬芳。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身姿挺拔的卖茶姑娘信心满满地挑着茶袅袅地走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需要内容上的____,更需要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传统文化的“酒香”____,但如何使这香飘得更远,更为迷人,却是信息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个____的时代,没有好的表达方式,优秀的文化也有湮没无闻的危险。从本质上说,文化无优劣,但表达方式有高下,文化产品有好坏。这些年来,人们一直因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____,甚至有些人对传统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产生了怀疑。事实上,( )。求新求异是人们追求文化享受的普遍心理,因此,今天文化工作者更需注重表达方式的创新和传播渠道的更新。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甚至会有偏差,所以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只有具备包容的心态,才能不断激发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底蕴才能焕发出与时代相呼应的魅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 不容置疑 瞬息万变 惶惶不安 B、推陈出新 毋庸置疑 瞬息万变 忧心忡忡 C、革故鼎新 毋庸置疑 变幻莫测 惶惶不安 D、革故鼎新 不容置疑 变幻莫测 忧心忡忡(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的危机不仅是文化内核的“衰落,更是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 B、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才是真正的危机,文化内核的“衰落”并非危机。 C、真正的危机并不是文化内核的“衰落”,而是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 D、文化内核的“衰落”虽是危机,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更是真正的危机。(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创新过程中可能会有偏差,甚至出现错误,所以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 B、创造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甚至会有偏差,所以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 C、创新过程中可能会有偏差,甚至出现错误,然而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 D、创造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甚至会有偏差,只是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指出了志向和使命的关系,被历代仁人志士引为座右铭。(2)、在《老子》中,“ , ”两句指出了自我夸耀的害处,对自我炫耀的人给予了理性的警告。(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采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书信却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 , ”。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 ,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杨炯《从军行》首联由烽火这一具象的景物而引出书生“自不平”的心理,展现了书生由衷的爱国热忱。全诗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豪情壮志。 C、《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D、杨炯《从军行》全诗笔力雄健,对仗工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结句浅直。(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 , 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节选自《墨子·尚贤中》)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由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是以A民皆B劝其赏C畏其罚D相率而为E贤者F以贤者众G而不肖者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乎”为介词,相当于“于”,与《五石之瓠》中“何不虑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乎”用法相同。 B、“党”,意为“偏袒、偏私”,与《孟子》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党”意义不同。 C、“焉”,表反问,意为“哪里,怎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意义相同。 D、恶,意为“何,怎么”,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意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人尊贤而任能,对于选拔上来的贤人则给予高官富贵,对于无能之人则免去其职位,由此,竞相为贤之风日起。 B、贤者治理城邑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菜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 C、墨子在论证上追求语言浅显、逻辑严谨和结构清晰,表达观点时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D、材料二第二段从反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
②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5)、墨子在《尚贤》中对“贤者”的行为作了具体阐释,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战。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到。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他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睁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哦噬——”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天气,也陈述了卢进勇行程耽误的原因,推动了情节发展。 B、“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表现了卢进勇过分爱惜面团,可见艰难之中食物的珍贵。 C、“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说明他认同无名战士的话,食物对一个垂死之人已没有用处了。 D、“他的眼睛模糊了”说明此时卢进勇悲痛难忍,这与后文“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并不矛盾。(2)、关于文中卢进勇赶上后卫部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进勇走得特别快不是因为小腿伤口好转了,而是因为受无名战士的精神鼓舞,无畏向前。 B、天黑时追上了后卫部队一面说明他走得很快,只一天就追上了;另一面说明他没有落下太远。 C、篝火、谈笑、野菜描绘了一幅风雨后的安适画面,是为了烘托卢进勇转交火柴时的沉痛心情。 D、小说结尾部分在情节上与前文相呼应,如"他追上了后卫部队",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3)、小说中有两处数火柴的情节,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在数数时的心理有何异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6分)(4)、有评论家认为,本文作者借鉴了雕塑和抒情诗的创作艺术,使小说人物有雕塑的分明线条,也使主题有抒情诗的深远意境。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断;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闹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因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主张内圣外王,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和“冲气以为和”。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
9、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当人际交流转变为数字表达的时候,人际交流的距离真的变近了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5—1987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____三年的局面。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李振声带领中国科学院的农业专家开始了攻关。最后,①通过翔实的调研,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②根据他们的研究数据显示,③如果我国粮食在8000亿斤的基础上,④再增加1000亿斤的话,⑤黄淮海地区有500亿斤的潜力。
做科研几十年,李振声越来越深地体会到,____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让技术长在泥土里。很快,李振声组织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打响了农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在实施的6年中,这项工程为黄淮海地区增产粮食504.8亿斤,与预期相____。
这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李振声在总结这件“大事”时说:“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而自己又能干的事,看准了就要先做起来,不要贻误时机;____做好了,就会得到国家的认可。”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以麦为业、代代相传、不懈求索!正是这条大道,浇灌了李振声逐梦麦田的梦想,书写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麦”相承的传奇,成就了中国人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的坚实底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踟蹰不前 必需 契合 只要 B、徘徊不前 必需 契合 只有 C、徘徊不前 必须 符合 只要 D、踟蹰不前 必须 符合 只有(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钟扬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考试。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就在钟扬差点儿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B、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雷厉风行的年轻副局级干部干出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一名高校教师。 C、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的肯定。 D、南孔圣地儒家思想传千古,烂柯仙境围棋文化耀古今,水亭门外千帆竞渡通南北——衢州人杰地灵。(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书写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一脉相承的传奇,浇灌了李振声逐梦麦田的梦想,中国人这才有了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的坚实底气。”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11、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时可掇 拾取,摘取 B、烟涛微茫信难求 相信 C、而闻者彰 清楚 D、其出人也远矣 超出(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人非生而知之者 D、惑而不从师(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童子之师 C、烽火扬州路 D、暮去朝来颜色故(4)、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高》中“ , ”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将视觉、听觉融为一体,使风、天等六种意象自然成对。(2)、《师说》指出社会上从师学习的风气很差,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3)、“瑟”这一古老弦乐器,可以象征知音与年华,是中国古诗词常用的意象,如“”。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小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开始就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巧”与“恨”点明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练达而凄美,渲染了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 B、下片“忍顾鹊桥归路”,写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的辛酸之情。 C、全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尤其是最后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D、全词每片前三句皆为描写,后两句均作叙事,整首词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2)、这首词被誉为“七夕之最”,这与词人高超的表现技巧分不开,试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本词作简要赏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寨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1)、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3处不给分。少A而不勤B无如C之何矣D长而善E忘F庶几G以此H补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积善成德”与乙文“心善其说”两句中的“善”的意义相同。 B、甲文中“蚓无爪牙之利”与乙文“故虽有强记之力”两句中的“之”的用法不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常指极近的距离等。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跟《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意义相同。(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先强调空想不如学习,接着连用五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展开比喻论证。 B、甲文第二段通过“蚯蚓”与“蟹”的行为设喻,对比明显,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 C、乙文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乙文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后来看到孙寨答邢词中的说法,深表赞同。(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
(5)、甲乙两文对学习各有什么认识?请简要概括。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的河边
峻青
天已经大亮了。潍河的上空,出现了老鹰的影子,它那乌黑发光的翅膀,横扫着破棉絮般的云块,一会儿从云里钻出来,良久地俯视着雨后的田野和那浩浩荡荡异常雄伟的大河,一会儿,吃惊似的把翅膀一侧,像一道黑色闪电,又冲进那黑沉沉的云海里去了。
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
敌人越来越近。我和小陈忽地从壕沟里站起来,手里的机枪叫了起来。匪徒们被这意外的打击弄昏了,倒的倒、爬的爬,向堤下溃逃。可陈家庄那边,突然响起了一阵嘡嘡的钟声,紧接着,钟声一村连着一村,一刹那间,四面好多村庄里,都响起了火急的钟声。
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了。几分钟之后,敌人从三面围攻上来。好,来吧!只要老杨能到河东,河东武工队就垮不了,河东人民也就有了依靠。可是,为什么要让小陈留在这里作不必要的牺牲呢?于是,我说:“小陈,你会凫水,快下河去吧!”
小陈吃惊地看了看我,生气地把头转向一边。
“你懂不懂得服从命令!”我真有些火了。
“懂得,”他说话了,声音很低,但立即转回头来,定定地看着我,说:“我服从的是把你送过河去的命令,而不是丢下你,自己逃跑的命令。”
啊!真想不到这个小家伙,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没有话说了,而且禁不住笑了起来。
“好吧,小陈,别生我的气。”我说,“那咱们就准备战斗吧!”
西边的敌人伏在沙丘后开始向我们射击,子弹在我们身边扑扑地乱飞。突然,他们停止射击了。一个匪徒从沙丘后面探出头来,挥舞一块红布,喊道:“别打枪,别打枪。”
接着沙丘后面推出了两个人。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站在沙丘上的一个是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啊!不用说,我就猜到这是小陈的娘和他的弟弟小佳。
这时,老大娘说话了:“孩子!”声音是那样爽朗而安静。“你在哪?我怎么看不见你?”
“在这里,娘!”小陈在蓬蒿丛里大声地答道。
“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你只叫我一声就行了。”
“娘!”小陈颤动着声音叫了一声,眼泪刷刷淌下来。
“好孩子,这就行了。打吧!”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打死这些强盗,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
“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
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想缩到沙丘后面去。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那个大意的挥红布的匪徒,没来得急缩回去,应声倒地。
“好,打得好,我的好孩子。”老大娘连连地点着头。
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痛叫了一声,身子一晃,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
“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
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淌下来。我看看小陈,小陈的嘴唇都咬破了,眼里冒着火一样的光,一动不动地望着躺在沙丘上的母亲。
不久,沙丘上又有匪徒喊了起来:“别打枪!别打枪!”
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接着,四五个匪徒躲在小佳的身后,飞快地冲过来。
我一下子惊住了,端起的枪不自觉地放了下来。小陈也停止了射击。河岸上突然变得惊人的静寂,小佳的急促呼吸声,匪徒们的脚步声,河里波浪的呼啸声,都可以清楚听见……突然,响起一个孩子的清脆而坚决的喊声:
“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
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
但是,我拉了他一把:“别打!”
“打!打!”小佳急速地喊着。“给娘报仇!快打呀!哥哥——打!给娘…”
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他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了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拉开了弦。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
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
说老实话,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我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可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激动过。现在我什么都忘了。我把匣枪的机钮拨到了快机上,子弹像雨点似的泼出去。我只想射击,射击,猛烈地射击!复仇,复仇!
可是,我似乎发觉小陈并不像我一样的疯狂。他很节省弹药,冲锋枪很少连发,而且老是回头向河里张望。突然,他狂喜地喊道:“姚队长,我爹回来了。”
我回头一看,老头子像箭似的向着堤下凫过来。
小陈狂喜地站起身来喊道:“爹,快呀,快。……”突然,他停住了,一只手抓着胸膛,颓然地坐倒下去,鲜血立刻从他胸前涌了出来。
随后,陈老头来到我身边蹲了下来,他看见了胸前流着血的小陈,双手抓住儿子的手,喊道:“孩子!孩子!”
小陈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老爹,嘴一咧笑了。沙哑着说:“爹,快,快带他下河。”
陈老头又看了一眼大娘和小佳的尸体,大胡子剧烈地抖动了一下,眼泪刷刷地流下来。然后立刻抬起手,狠狠地擦了擦眼睛,紧紧地抓着我的胳膊,扑通一声跳进了河里。
风吹卷着嚣扰的浪涛,四面都响着风浪的吼声。我回头向堤上望去,看不见小陈的影子,只看见一缕缕淡蓝色的枪烟在壕沟上面缭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命令小陈下河逃走,而小陈拒绝服从命令并提出自己的服从原则,这让“我”对他的不明事理感到好笑。 B、大娘面对危险,安静无惧,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死前想看下小陈,又担心他的安危,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她想听到儿子叫一声“娘”就满意了。 C、当看到大娘和小佳牺牲后,“我”疯狂地只想着“射击,射击”,而小陈却很少连发,节约子弹,是为了保存力量,等他爹来一起复仇。 D、陈老头看到眼前牺牲的家人,震惊悲痛。而后“狠狠地”擦泪、“紧紧地”抓我,包含了一种对匪徒的愤怒和对“我”埋怨的复杂心理。(2)、关于文中几处环境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描写老鹰在云层里穿梭,烘托了小陈和“我”的形象,可以说老鹰就是他们那种革命斗争精神的外化和象征。 B、文中两次写到一场“风暴”就要来了,不仅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氛围,而且暗示了激烈的战斗即将到来,惨烈程度也在提升。 C、当匪徒躲在小佳后面冲来时,静寂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敌我双方的紧张局面,将匪徒的胆怯、小陈及“我”的镇定体现了出来。 D、结尾处“嚣扰的浪涛”“风浪的吼叫”烘托出“我”的悲痛和愤怒,而“枪烟在壕沟上面缭绕”则烘托了小陈牺牲的悲壮场面。(3)、文中画横线处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激动过”,请谈谈你的理解。(4)、《百合花》与本文都是革命战争小说,为何《百合花》读来清新优美,而这篇小说却显得慷慨悲壮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简称,源于日本动漫产业,原本用来指人物角色的各种设定,包括人物造型、身材比例、面貌特征、个性特点等。今天,人设有了更多的含义,具有社会性。公众人物用人设进行商业包装,营销自己,给自己贴上某类或者某几类高辨识度标签,满足了市场个性化需求;普通人则用人设向外展示自身的想让别人看到的那一面。不过这种“塑造”的形象可能是对人物的一种真实反映,也可能出于经济利益、娱乐效果等考量,与现实形象偏差极大。
人设是公众人物低成本获得流量红利的捷径。公众人物一旦设定了人设,就会小心经营。他们不仅会囿于以上身份标签,还要时刻挤压真实本我,防止真实本我溢出。在网络通讯和大众媒介发达的今天,粉丝能用网络对公众人物的方方面面进行无孔不入的窥探,公众人物构建的人设与个人真实性格的矛盾和反差就显而易见。如果反差较小,且尚未触碰道德底线,粉丝也会选择相信这是公众人物包装下的基于真实的虚拟人设。近年来公众人物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失范现象,涉及作风混乱、学术不端、偷税漏税、违反法规、触犯公序良俗底线等不良事件,这些负面影响将其过往长期塑造的正向人设毁之殆尽。而一旦“人设崩塌”,他们的职业生涯将一落千丈,资本投入将血本无归。
(摘编自《印象管理视角下公众人物人设探析》)
材料二:
当前,“人设”跨出专业领域,引申为某人的公众形象。人们将人设与表现人物特征的词语连在一起使用,凸显性格特点,比如“耿直人设”“硬汉人设”;突出人物品质,如“学霸人设”“敬业人设”;还可以强调生活态度,如“精致人设”“勤奋人设”;也可以侧重社会角色,如“好父亲人设”“好学生人设”。“人设”既是自我期许,也是他人和社会评价。
“人设”一旦形成,就如一张张递出去的名片,承载着特定信息。现代社会崇尚高效快捷,更需要直截了当、一语中的。“人设”恰恰满足这一要求,凸显人物辨识度,提高信息密度和表达效率,让人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完成描述、认知、沟通,便于识别志同道合的人、形成群体认同,有助于构建轻松、亲切的社交氛围乃至和谐、共享的公共关系。
可以说,无论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大叙事”中,“人设”都在积极发挥作用。它不仅便于传播、交流,也包含自我要求和自我塑造。对个人来说,在不同场合会被识别成不同角色,努力符合不同“人设”定位,意味着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
作为公众人物,明星也会在媒介空间塑造自身社会形象,打造“人设”。实际上,明星的“人设”不是新事物,它与电影工业发展史几近同步。电影产业发展初期,制片厂会要求明星按照电影角色性格特点出现在公众视野,作为银幕形象的延伸。“入戏”的观众本来就有将角色与明星本人混同的倾向,银幕内外“人设”的互相印证又进一步强化这种倾向。这些鲜明的“人设”标签让明星本人更具识别度,有助于得到观众喜爱和认同。随着时代发展,媒介日益发达,明星与观众对话的渠道更加丰富直接,自我展示包装的方式也愈加多样化,不再拘泥于扮演的角色,而转为抓住自身特点予以强化,如“阳光少年”“励志偶像”等。一个准确、鲜明的“人设”是对外传播、树立形象的需要,也是汇聚正向力量的有效方式。
从专业术语到网络流行语,再到线下生活的常用语,“人设”的含义、应用范畴不断延伸、扩展,背后是明确定位、建立认同的思维。无论普通个体还是公众人物,当立下积极、正面“人设”时,不妨视作自我提升和自我规范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刘洋《人设:自我提升和自我规范的开始》)
(1)、下列对材料中“人设”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设原用于动漫的角色设定,后延伸到社会其他领域,多指某人传达给公众的社会形象。 B、人设在现今出现的目的是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公众人物可以利用人设来获取流量红利。 C、人设会因受众期待而强化印象,一旦人设崩塌,资本投入和公众人物职业生涯将受影响。 D、人设有导向性,可将主流价值观更好地传递给受众,能够对大众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下列艺术作品的“人设”不符合材料二第三段文意的一项是( )A、《战狼2》中为了解救中国同胞,只身一人前去非洲与雇佣兵展开搏斗的冷锋。 B、《集结号》中为给当年战死的47个弟兄找回尊严、坚持找寻真相的谷子地。 C、《九品芝麻官》中替戚秦氏一家十三口的杀害者常威进行辩护的师爷方唐镜。 D、《人民的名义》中坚决反对贪污腐败积极参与内部改革和反腐行动的李达康。(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请说说公众人物和普通个人应该如何发挥“人设”的积极作用。 -
17、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②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的社会,读了上述材料,你对“青春”有何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孤苦伶仃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一蹴而就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五颜六色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B、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C、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D、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联系上下文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螺拥有一双对光敏感但分辨率极低的眼睛,什么都看不清楚。相比用眼睛这个词来称呼它这一视觉器官,其实叫它“光感受器”更合适。如果有一只鱼从它面前游过,估计它的眼睛就只能看到一个黑影划过。不过这点视力足够它用了。只要它感受到外面的光影发生了变化,就会把头缩进壳内。人家压根不需要逃跑,只需在觉察到危险的时候龟缩。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 D、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 ”。(3)、王绩《野望》中“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