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
“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
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八十六回),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四言十八首赠史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清人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的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二十四况,即为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
(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
材料三:
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宝玉道:“我们学着顽,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B、古琴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因此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的言论很好诠释了这一点。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籁”,“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对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 B、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C、《红楼梦》中黛玉谈琴既体现了儒家“音乐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 D、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融合构筑起支点,对儒道两家思想影响深远。(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一项是( )A、昔伏羲氏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汉]蔡邕《琴操》) B、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左传·昭公元年》) C、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东汉]桓谭《新论·琴道》)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西汉]《乐记》)(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材料三“黛玉论琴”体现了哪些琴学主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
2、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络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那么,这是否会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通过向AI提问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劳动的身影总是A存在于每一个地方 , 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梦想的摇篮。
①清晨,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②洒在农田上时,③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苦劳作。④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被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⑤每一份努力都凝结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甲)。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B充满了旺盛的生机 , 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迸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乙),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运转着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1)、将画横线处文字转换为成语,让语言更简洁典雅,但不可改变原意。(2)、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文章最后一句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运转着的一个齿轮”,这一喻体的选择是否贴切,请给出评价并阐述理由。(5)、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AI的答案能否帮助小刚进行深度学习?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暑假里,小明和家人一起来到岳阳楼游玩,他纵目远眺,洞庭湖的恢弘壮丽尽收眼底,不由得让他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 ”。(2)、小慧近日爱上了种花,十分尽心,但她的花却不如旁边“放养”的花健康茁壮,她向母亲说起,母亲引用《种树郭橐驼传》中的文句“ , ”一举道破原因。(3)、在唐诗宋词中,常通过将红绿色彩进行搭配使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 , ”。
-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辛弃疾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总写期思山水特色,数量词和色彩词语的运用,勾画出期思自然风光的雄奇秀逸。 B、词人借杜甫重回成都草堂的喜悦和陶渊明对斜川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类似的心境。 C、词人通过对比栖身一枝的老鹤与戴屋而行的蜗牛,表明自己志同老鹤,不愿为外物所累。 D、词人以酒中豪杰、诗中翘楚者自居,以主宰山水自许,凸显了其自负和狂放不羁的个性。(2)、词的下片采用拟人的手法,对“青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赏析其妙处。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材料二: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元年,陇西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卒遇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狩四年,大将军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前将军广并于右将军,出东道。东道回远而水草少,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公孙敖新失侯,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广不谢而起行,意甚愠怒。
前将军广与右将军食其军无导,惑失道,后大将军,不及单于战。大将军引还,过幕南,乃遇二将军。大将军使长史责问广、食其失道状,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到。广为人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士以此爱乐为用。
《资治通鉴·汉纪·飞将李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夜半时A胡兵B亦以为C汉有伏军D于旁E欲夜取之F胡G皆引兵而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谕,明白,与《唐雎不辱使命》“何至于此!寡人谕矣”的“谕”意思相同。 B、奈何,怎么办,与《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奈何”意思不同。 C、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与现代成语“少见多怪”的“怪”用法相同。 D、谢,辞别,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通过引用古语和谚语,高度赞扬了李广将军的为人和品质,表现了他以身作则、深得人心的形象。 B、李广曾跟随百余骑兵外出,突遇数千匈奴骑兵,他巧思妙计,致使匈奴误判为大军诱饵而不敢进攻。 C、当李广迅速出击,成功射杀匈奴白马将军后归队,令士兵休息,匈奴未明其意,李广最终得以全身而退。 D、卫青决定将李广调至东路,除了受到皇帝的告诫外,还考虑到公孙敖新近失去侯爵,想给他立功的机会。(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②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5)、司马迁对李广的品德颇为赞赏,请以材料二最后一段为例,作简要概括。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这天晚上苍苍婆是紫着嘴唇回到金井的,一看她那逍遥的步态,人们就知道她犯了年轻时的老毛病了。她将空盆子当草帽一样提着,并且不时晃悠两下,像个调皮的少女。她刚进村子,就碰见了从田地归来的患有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二鲁,他们拉着手推车,车上堆着七八麻袋的土豆。大鲁肩上挎着绳子在前拉,二鲁则在车尾推车。他们的脸被泥土和汗水弄成了花脸。
大鲁二鲁见了苍苍婆,停下车来,等着一贯爱跟他们说话的苍苍婆问他们话,也顺便歇口气。
苍苍婆晃晃悠悠地走过来,她先是用手中的空盆打了一下装满了土豆的麻袋,骂:“都是你们不懂事,你们就那么俊啊,非让大鲁二鲁把你们从土里起出来,要不他们进山采浆果,能挣多少钱啊!”接着,她又用空盆打了一下大鲁的胳膊,骂:“死心眼,就知道笑!”①大鲁确实笑着,笑得就像刚从乌云中钻出来的太阳。二鲁不等苍苍婆吆喝她,就笑着主动从车尾走到苍苍婆面前,苍苍婆依旧用空盆打了一下二鲁,打在她的肚子上,也轻声骂了她一句,二鲁笑得更欢了。
苍苍婆就在大鲁二鲁的笑声中叹息着走开了。她没有回家,而是去了收浆果的地方。收浆果的人跟她已经熟了,他逗提着空盆子的苍苍婆:“你采的果子哪儿去了呀,是不是都让狐狸给偷吃了?”②苍苍婆哈哈笑了,她不无得意地用左手的食指点着自己的鼻尖说:“让这只老狐狸给吃了!”
牛桂丽正领着豆芽等着给浆果估价,她说苍苍婆:“你又偷吃都柿了?醉了吧?”
苍苍婆绷着脸说:“我采的我吃了,怎么是偷?”
苍苍婆便不再理会牛桂丽,转头问收浆果的人,哪几个坛子还空着?③那人笑着说:“苍苍婆,牙各答和山丁子都收足了,就等您的都柿呢!您看来是不缺钱用啊,全都自己享受了!”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这时候又有三个采浆果的人回来了,他们与其他的金井人一样,每天天没亮就进到深山去采摘浆果,全然忘记了其他的事情。一年一度的秋收本来像根缜密坚实的绳子,可是那些小小的浆果汇集在一起,就化成了一排锐利无比的牙齿,生生地把它给咬断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人。
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夏天时大鲁打了一些猪草,早已晾干了,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干草在他们背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让他们觉得背着的不是草,而是戴着花环的小女孩。
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星星和月亮全然不见了。乌.云越聚越多,夜色浓重,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雪了,因为雪是在夜里来的,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
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当金井的主妇们推开家门抱柴生火时,发现世界已改变了颜色。雪没有停的意思,仍然漫天飘舞着。女人们慌慌张张进屋喊起了丈夫,又吆喝起了孩子,他们纷纷奔到窗前,看着苍茫的大地,一个个目瞪口呆。
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大地彻底地封冻了。
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有的女人甚至扑倒在雪地上哭了起来,哭他们的土豆、白菜和红红的萝卜,好端端地就被冬天给糟践了。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他们觉得上了收浆果的人的当,纷纷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朝卡车停放地走去。哪里还有什么卡车的影子,它早已不见了,村路上连个车辙都没留下,可见他是在雪花到来前就走了。想着卡车上那些装载着浆果的坛子,金井人恨不能戳瞎自己的眼睛。他们认定这辆卡车是魔鬼变成的。
卡车曾经停留的地方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只有苍苍婆没有来到卡车平素停靠的地方。不是她没出家门,她出来了,到大鲁二鲁家去了。她站在他们的院门前,隔着白桦木栅栏,望着这户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二鲁推开屋门,她出来抱柴火了。大鲁也出来了,尽管雪仍在下,他还是拿起扫帚清理积雪了。④他们抬头眺望着远处金井的山峦,看着昨天还是花花绿绿的日历,今天就突然变成了白的,他们相视而笑了。
苍苍婆注意到,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虽然离着很远,无法仔细辨别,但她知道那一定是串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野刺莓多生长在田间的高岗上,它们春天开花,夏季结果。到了秋天,它的果实就风干了,像是一粒粒火红的珠子。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苍苍婆贪吃都柿的醉酒状态,设置了悬念,预示着金井人将因采集浆果而陷入困境。 B、小说多次描写苍苍婆用空盆子打人的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还突出了苍苍婆的严厉和苛刻。 C、小说对收浆果人的描写虽然不多,但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他在利用人们的贪欲来牟取利益。 D、雪花被描绘成“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既展现了其外在的美丽,也暗示了其不可预测的力量。(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笑”的描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句中的“笑”如同乌云后的阳光,温暖而明亮,体现了大鲁的纯真与憨厚。 B、②句中的“笑”展现了苍苍婆的幽默,她以自嘲的方式回应收浆果人的逗趣。 C、③句中的“笑”是收浆果人对苍苍婆的同情与安慰,试图用调侃缓解她的失落。 D、④句中的“笑”是大鲁二鲁对自然变化的淡然接受,也是他们简单生活的反映。(3)、站在大鲁二鲁家门前,苍苍婆的内心为什么会涌起“苍凉”和“羡慕”这两种不同的情感?(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
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摘自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材料二: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30年前,库布其风沙肆虐,缺水,无电,无路,缺乏基础设施。农牧民在沙漠里靠着一点沙生植物,艰辛游牧,生活极端贫困。
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林权制度的改革政策,颁布了《防沙治沙法》。内蒙古坚持以社会化的方式推进沙漠治理,加强政策引导,实施奖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企业、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实现了防沙治沙主体由国家和集体为主向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转变。
三峡能源集团通过开发本土化耐寒、耐旱、耐盐碱种质资源,挖掘沙漠植物经济价值,适度开发甘草、苁蓉、有机果蔬等种植加工业。同时,按照“宜草则草、草畜平衡、静态舍养、动态轮牧”的原则,在生态修复区适度发展牛、羊、地鷫等本土化畜禽养殖。充分利用沙漠每年3180小时日照的资源,大力发展沙漠光伏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间养羊、板下种草”的方式,利用光伏板生产绿色能源,通过光伏板间草林种植防风治沙,通过光伏板下养殖羊及家禽形成的天然生物肥反哺种植,实现了良性互动。
治沙技术方面,创造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治沙技术,摸索出了系统化治沙的理念,建立了一系列世界先进的示范中心。
沙区农牧民成为库布其治沙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一是通过出租土地,实现了从农牧民到“地主”的转变。二是通过积极参与治沙产业,实现了从农牧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三是通过参与沙漠旅游服务业,实现了从农牧民到小企业主的转变。十多万沙区农牧民实现脱贫。
如今,库布其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不仅生态资源逐步增长,区域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经济不断发展,而且成功创建了被联合国官方认可、写入联合国决议的沙漠治理库布其模式。
(摘编自新华社《解析世界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库布其模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强调,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 B、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应坚持正确的方针,处理好收益与投入,发展与保护,利用与修复之间的矛盾。 C、库布其30年防沙治沙,由理论到实践,逐渐成就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互动多赢格局。 D、库布其成熟先进的治沙模式获国内外高度认可,为世界防治荒漠化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对之进行优先保护,就能保证人与自然保持良好互动和持续发展。 B、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过程是持久的,倡议者承担着重要责任,但也需各国共同分担、深入合作。 C、先绿后富、绿富同兴,以协调解决生态、生存问题,这是由当时库布其沙漠的客观形势决定的。 D、库布其治沙实践使万物各得其所、相互滋养、共同成长,源于其创就了平衡发展与良性循环。(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理念的一项是( )A、鼓励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减少污染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B、政府主导兴建大型水电站,利用水能发电,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C、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绿色消费的健康生活。 D、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骑行、私家车、步行等出行方式。(4)、材料一第二段有三处引用古典文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库布其的治沙实践是如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9、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谦让”作为一种美德早已深入人心,但有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则需要更多的人勇立潮头、当仁不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修辞?修辞注重的是选择语言材料。( ),就是能够把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里的反映准确地表达出来。准确,富有表现力,这是我们选择语言材料最根本的考虑。
除此之外,( )。同样一件事,对家里人随便说说,或者你觉得需要向领导反映一下,汇报汇报,在这些不同的场合,就需要有一定的讲法,就是说要得体。对你的家里人和熟悉的人,很严肃,A ;跟领导,嘻嘻哈哈,“谈笑风生”,都不得体。所谓得体并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虚伪,说些B 的话,那根本谈不到得体与不得体。所谓得体,就是在这样的场合,同这样有关系的一些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
①最后要说到,修辞既是一个选择过程,②那么,只有语言对于我们知道得多,③在头脑里有丰富的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④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如果很贫乏,⑤总共就知道那么一点点,⑥还说得上什么选择呢?
(选自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9个字。(3)、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有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本语段中所说的“修辞”与“修辞手法”有区别,请你结合语段信息给“修辞”下定义。要求:不超过40字。(5)、假如你校为高三学生举办十八岁成人纪念仪式,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给本次仪式确定一个主题关键词,并按照要求写两句话:①请围绕关键词向你的老师说一句话:;②请围绕关键词向你的同学说一句话:。要求:每句话包含一种修辞手法;每句话50字以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姜夔《扬州慢》中“ , ”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的繁盛反衬城市的荒凉衰败。(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 , ”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中有温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3)、我国古代古诗词中常用衣服的颜色或材质来表明人物身份,如“ , ”。
-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清明日次弋阳
(唐)权德舆
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①长。
家人定是持新火② , 点作孤灯照洞房。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①葛溪:今江西省戈阳县。②新火:古代风俗每年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至清明节重新生火,是为新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诗写诗人漂泊他乡,因想到故乡的葛溪上桐花在水面漂流的美景而悲叹。 B、王诗写诗人在清明节却没有花和酒,贫穷让自己的处境像一个野僧般萧瑟。 C、两首诗都写是清明节,氛围都较为消冷萧瑟,但抒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 D、权诗借景抒发动人之情,王诗借事抒发隽永之感,有较鲜明唐宋诗之别。(2)、两首诗都提到清明节的“新火”风俗,但却借此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万不余一。且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今运无还期,征求口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若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安危之机,易于反掌,考之虚实,著于目前,愿运独断之明,定之于一朝也。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未易。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问,尚或干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末行,岂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之于此,后欲悔之,亦无及也。殿下德冠宇内 , 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选自王羲之《与会稽王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古人耻A其君B不为尧舜C北面之道D岂不愿尊E其所事F比隆往代G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文中指“如果不是”,与《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的“自非”意思相同。 B、区区,文中指“小小”,与《陈情表》中“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同。 C、须,文中指“等到”,与《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的“须”意思不同。 D、宇内,文中指“天下”,与《过秦论》中“包举宇内”的“宇内”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认为当时的国势内忧外患,面对这样的局势,从古至今也没有能以举国之力、一己之能而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才。 B、王羲之认为千里运粮从古到今都是困难的,何况现在以东晋东南之地经营整个天下,即便是秦朝的弊政都不会超过现在。 C、王羲之自谦自己地位低微却就国家大事发言,又认为即便是平民百姓尚可筹谋国政,更不用说自己这样跻身大臣之列者。 D、书信的最后,王羲之再次对国势表示忧虑,认为伍子胥对吴国的忧虑、繁华化为丘墟的现象有可能再现于今天的东晋。(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
②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
(5)、王羲之认为会稽王的优势以及对会稽王的期望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
沈从文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须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大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叠着十几本旧书,尽管书页被我翻得皱巴巴的,但书皮都被我用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篮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篮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②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饮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
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
④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节选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有删改)
文本二:
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生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大国,而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
(节选自葛兆光的《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上学记>序》)
【注】2006年出版的口述历史作品《上学记》,讲述了何兆武流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反思。在为《上学记》撰写的序言中,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从何兆武的故事出发,谈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强烈的好奇心,他也从中了解到了现实生活的多元化。 B、铁匠铺小孩子一系列动作、风箱发出的吼声以及火炉放出的臭烟和红光,表明打铁难度大和小孩子的慌张。 C、文中多次写到作者喜欢赤脚走路,故意走入深水区,这表现了孩子的天性,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 D、沈从文写上学路上的见闻,同他在《边城》里写湘西的风情一样,都是运用白描的方法刻画乡村风貌。(2)、下列对文中句子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永远必须”既突出了针铺的特征,也展现了老人稳坐门前的安然,岁月一片宁静。 B、“舞动”显轻松优美,“扬起”显举得高高,“落下”显精准熟练,学徒动作一气呵成。 C、干鱼与酸菜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我”大快朵颐,写出了孩子好吃的天性,充满童趣。 D、涨水对于成人世界是一种灾难,童年的“我”却在人们打捞物资中看出了无穷的乐趣。(3)、在文本一中,原本是一条普通的上学路,作者是如何写出“新鲜”之感的?(4)、葛兆光虽是就何兆武的《上学记》展开评论,但其思考的却是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其中亦包括沈从文。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 -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尚书·吕刑》谈及远古时期尧初建社会秩序,派诸官分掌各项事务,大禹命名山川即其中重要举措之一。
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榖”。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峷,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毳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周礼之所以如此关注“名物”,正因为“名物”有“用事”之目的,此小者关乎地位、财富,大者事关尊卑、等差以及社会秩序,此即周礼之核心目的。
周代乃礼仪大邦,其礼仪制度和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与名物学息息相关。仅《周礼》所涉名物类型就有二十余种,这些名物根据名称范畴、功能属性、职官归属等作了更细致的区分。名不同则其形制、功能也随之各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后人常以周礼皆为“繁文缛节”,对此多有讥刺,认为其繁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诸多“名物”的区分和配用上。其实,正是借助于“辨析名物”使得相关名物各有所用、各有象征,周代才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名实、名号、名分、名序、名目等格外敏感重视,也正是由此而来。
(摘编自王静、郗文倩《从“命名识物”到“辨物刻物”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知识技术和思想观念》)
材料二:
张定浩《文学与名物》一文讨论了名与物在文学当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的基本相对性,在于使人“从观念的重重罗网中挣脱出来,重新透过坚实的万物去观看事件,并被万物和事件所观看”。如何做到这一点呢?①“单是知道这些事物抽象和普遍的名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它们在彼时彼刻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将那些被湮没的具体的名和同样被湮没的具体的物相连接,如此它们才可能复活,像密码锁的开启,咯哒一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生活世界,而非我们带着今日眼光所以为的那个现实世界,才得以呈现。”
什么是“抽象和普遍的名字”,什么又是“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呢?唐宋之际,某种芜杂琐碎的名物记录开始悄然渐增,人们热衷于为寻常事物巧制“文呼”,为已有常名之物另取新名;至于在北宋兴起,在南宋自成一类的谱录,乃至热衷于名物记录的小说,则更是风气已开之后的产物了。此类作品对名物的记录,并不以训诂与考证为目的,它们与巧制“文呼”的风气一样,与其说是为了准确指称某物,不如说是出于审美与娱乐之动机。牡丹,有鹤翎红、倒晕檀心、九蕊真珠;砚之形制,有仙桃、玉台、月池;酒,有瑶池、兰芷、千日春……在牡丹、砚、酒等“类名”底下,它们提示的差异微乎其微,难道没有它们,或者说没有这些差异,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与交流会受到影响吗?②然而,正是它们,能够打破“简单固有的符号化认识”。“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是牡丹、砚、酒,而有心人在千百年间孜孜不倦地记录下的九蕊真珠、月池、千日春等繁冗琐碎的“无用之名”,才在当时的生活(而非生存)当中具体地被唤起。此外,张定浩还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人的真实的活动与感情,需要一个具体的物的世界来安放,并通过那些物的名字来保存”,而“一切的人类,最终都是生活在沉默却有名字的物的怀抱,而非意见和观念的喧嚣中”。
(摘编自鄢虹《注目于“名”:“名物学”的另一条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典籍为物怪命名会描摹其声音或记载其活动场所,以准确识别归类,建立秩序。 B、借助“辨析名物”构建起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周朝才成为礼仪大邦,进入较高的文明。 C、“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既能保存真实存在的历史,还能安放人真实的活动与感情。 D、从“命名识物”到“文呼”,中国古代的名物观呈现出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等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辨析名物的重视。 B、《周礼》中“名物”承载着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可见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 C、《周礼》中对名物区分细致、配用明确,近于繁缛,是因为“名物”有“用事”目的。 D、张定浩《文学与名物》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当代名物研究与文学密切相关。(3)、下列《红楼梦》情节,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刘姥姥在宴会上以庄稼人的本色语言巧妙应对牙牌令,连比带划,逗乐贾府众人。 B、宝钗设宴,提议咏菊作诗,黛玉连作《咏菊》《问菊》《菊梦》三首,最终夺冠。 C、在斗草报花草名的游戏中,豆官以“姐妹花”难住众人,香菱则以“夫妻蕙”应对。 D、宝玉生日宴上,众人以抽签的方式行酒令,每支签上都画有一种花,并附有诗句。(4)、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两个画线问句的论证效果。(5)、孔子重视《诗经》,除了其社会作用与教化作用外,还特别提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请根据材料概括孔子提出“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一主张的意义。 -
16、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贾平凹《自在独行》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而《西游记》里的崇尚“任性”的孙悟空终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后的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却促使他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任性”和“收敛”,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简单、纯洁的植物面前,人也变得简单、纯洁了,人就有了从容、宁静、无邪的心境,领略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喜悦。轻轻叫一声玉兰,那洁白如玉的花瓣会洒落你一身,你便感到这个春天的爱情又纯洁又慷慨;芭蕉粗中有细,准确地捕捉了风的动静;仙人掌握着满把孤独,又用一手的刺拒绝轻薄的同情;一不留神,青藤就爬上了绝壁;野草莓想走遍夏天,却被一条蛮不讲理的溪水挡住了去路。我也被挡住了去路,于是就躺下来。一觉醒来,野草莓包围了我,多亏不远处松林里那五颜六色的蘑菇向我不停地递眼神,让我看见一条通向远方的幽径,否则,我怎么能走出这温柔而芬芳的围困?
有一小块自己的庄稼地多好啊!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书里的思想抖落进泥土,会开出奇异的花;泥土的气息漫进诗,诗会有终年不散的充沛的春墒。看青翠挺拔的玉米怎样抱起自己心爱的娃娃,看聪明的辣椒怎样在寒冷的土里找到一把一把的火,看豆荚躺在小床上如何构思,看韭菜在脚下排列得像杜甫的五律……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段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轻轻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B、他扑到妈妈的身上,一边摇晃着她冰冷的身体,一边喊道:“妈妈,妈妈,妈妈……” C、于是我们仰望着星空,在这清凉的晚风中,在菖蒲熟悉的气息中,在故乡临水的小镇中…… D、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也被挡住了去路,于是就躺下来。一觉醒来,野草莓包围了我,多亏不远处松林里那五颜六色的蘑菇分外美丽,让我看见一条通向远方的幽径,否则,我就不能走出野草莓的围困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表面描写春天将尽、江月欲落的景象,实则表现游子在外漂泊时间之久,思归之切。(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 , 。(3)、《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 , ”说明无论何种身份的人,“修身”都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致酒行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③ , 谁念幽寒坐呜呃④。
注:①主父:即汉朝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②马周:唐朝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上书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③拏云:凌云。④呜呃:悲叹。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奉觞客长寿”写店主人奉觞敬酒,祝客长寿,这是失意的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和“零落栖迟”的处境吻合,也巧妙照应了题目。 B、“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C、“雄鸡一声天下白”,诗人用象征手法写店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天下白”的景象光明璀璨,无限敞亮。 D、全诗以抒情为主,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层次分明:第一层潦倒自伤;第二层店主人致酒,劝勉开导;第三层精神振奋。(2)、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它们的情感有何相同点?《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将进酒》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选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由此A观之B君不行C仁政D而富之E皆弃F于孔子者也G况于为之强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含义相同。 B、“桀纣之失天下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之”字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旷安宅而弗居”中的“旷”字与“先诚其意”(《大学之道》)中的“诚”活用类型是一样的 D、“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为”和“不贵难得之货”(《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货”字意义不一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 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 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己就是这个王者。 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5)、孟子接受宋国和薛国的馈赠,却拒绝齐王的馈赠,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