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分别从思妇和游子两个角度写月下离人相思,其中“ , ”从思妇的日常活动入手,体现她不堪月光勾起的相思之苦,妄想排除月光干扰而不得的微妙心理,无理而妙。(2)、中医理论中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张,这与《老子四章》中“ , ”的思想深度契合。(3)、在“学会学习”主题班会上,有人提出身边人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并引用《论语》中的“ , ”,来说明会学习的人善于借鉴经验,也善于汲取教训。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苏轼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①。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② , 会有幽人客寓公③。
【注】①鸡犬识新丰:刘邦为解父亲乡愁,在长安附近仿照家乡沛郡丰邑建造新丰,将丰县百姓迁居至此,连鸡犬都能找到各自的门户。②万户皆春色:苏轼自注“岭南万户酒”,古人常将酒命名为“……春”。③寓公:闲居外地的官僚,这里是苏轼自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到惠州,苏轼感到这里似曾相识,恍惚间有回到家乡的错觉,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B、苏武怎会料到能回中原,管宁打算终老辽东,诗人反用典故表达了被贬惠州的伤感。 C、“会”有“应当”“一定”意,表达了诗人对在此地与高士聚饮、交游的强烈愿望。 D、此诗前两联叙事,后两联议论抒怀、表白心迹,以意外的欣喜一扫遭贬的心理阴霾。(2)、苏轼被贬谪至此,却感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苏轼发出这种感慨的原因。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南郡太守诸葛瑾①遗汉主笺曰:“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矣。”汉主不听。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汉主相闻者,权曰:“孤与子瑜②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然谤言流闻于外,陆逊表明瑾必无此,宜有以散其意。权报曰:“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
初,诸葛亮与尚书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及汉主伐吴而败,时正已卒,亮叹曰:“孝直③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胡三省注:观孔明此言,不以汉主伐吴为可,然而不谏者,以汉主怒盛而不可阻,且得上流,可以胜也。兵势无常,在于观变出奇,故曰孝直在必不倾危。)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
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④ , 与关羽相得耳。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也。疑公交吴之深,而并疑其与子瑜之合;使公果与子瑜合而有裨于汉之社稷,固可勿疑也,而况其用吴之深心,勿容妄揣也哉!
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公曰:“汉、贼不两立。”悲哉其言之也!若先主,则固非有宗社存亡之戚也,强之哭者不涕,公其如先主何哉?
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⑤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成败异。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
[注]①②诸葛瑾:诸葛亮的胞兄,字子瑜,东吴重臣,官至太傅。③孝直:法正字孝直,刘备谋士,终年45岁。④戢:检束,约束。⑤汝霖:宗泽字汝霖,南宋名将,曾20多次上书高宗力主还都东京,均未被采纳,忧愤而死。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荆州A大小B款C与D海内E俱F应G仇H疾I谁J当先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明白。与《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审”意思相同。 B、非,不合于。与《<论语>十二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非”意思相同。 C、向令,假如。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向使”意思相同。 D、一,一样。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与《五石之瓠》中“能不龟手一也”的“一”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攻打东吴,诸葛瑾写信给刘备,劝他不要因为替关羽报仇而影响了报恩先帝、兴复汉室的大局。 B、面对诸葛瑾私下向刘备传递消息的传言,孙权认为诸葛瑾为人正派,与自己亲如手足,不会选择背叛。 C、王夫之认为刘备并非以存续汉朝正统为毕生志愿,也不会为汉朝灭亡而悲伤,而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D、王夫之认为,诸葛亮没有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所以虽然不认同伐吴行动,还是没有选择直言规劝。(4)、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
②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爱》
(5)、王夫之认为,诸葛亮之志不能“尽行于先主”,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其中的原因。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来的是乌鸦
【意大利】卡尔维诺
这溪流是张用轻盈清澈的波纹做成的网,网中水在流。不时地,就像是银色的翅膀扑腾在水面上:那是一条鳟鱼的背脊在闪闪发光。
“这里全是鳟鱼。”那些人中的一个道。
“如果我们扔一颗炸弹进去,它们就都会肚皮朝上地浮出来了。”另一个人说。接着从腰带上摘下一颗炸弹并拧起了火帽。
就在那时,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脸是苹果形的。“你给我。”说罢就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一条鳟鱼扭动着冒了出来,小伙子一枪射到它身上,就好像鱼在那里等着他一样。现在,鳟鱼是白着肚子浮在水面上。“嘿呦!”他们说。
小伙子又把枪口对准了空中。这事真挺奇怪的,人们被空气包围着,正是这几米的空气,把他们和其他东西隔开。然而如果用步枪瞄准的话,①空气就是一条看不见的直线,是一条从枪口到被瞄准物之间绷直了的线 , 这会儿,枪正瞄准了一只小鹰隼,它在空中翱翔。在扣动板机的时候,空气仍是清朗而空透的,但在这条直线的另一端,小鹰隼像石头一般落了下来。
“你跟我们来。”领头的说。
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他拿上他们最漂亮的枪,把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这会儿正是松鸦出来的时候,他开了枪。他在原地又找到了一个目标——一只睡鼠。从栗树下,他看见一只蘑菇,他一枪把蘑菇炸碎了。②这样,从一个目标跑到另一个目标,真是个有意思的游戏,也许能这样周游整个世界。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从路标那里,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
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并瞄准这扣子,开了火。
很快传来了男人的尖叫,于是一阵阵的扫射或零星的几枪呼啸着从他头顶上穿过,他早就躺在路边的一堆石子后面,藏在一个死角里了。他还可以走动,因为石堆很长,可以在一个始料不及的地方露出脑袋来,可以看见那些士兵的枪口在闪光,还可以对准一枚军衔、一个袖章射击。然后再伏在地上,敏捷地爬到另一处开火。不一会他听到自己身后扫射起来,可这扫射都越过了他,击中了那些士兵——同伴们赶来用冲锋枪支援他了。
而小伙子呢,被同伴们的枪火掩护着,瞄得更准了。突然,一颗子弹擦过他的脸颊。他转过身来,一个士兵来到了上方的路上。他跳进排水沟,躲起来。他听见那个士兵上不了子弹,把枪扔在了地上。于是小伙子猝然爬出来,朝那个正在逃跑的士兵射击。他把士兵的肩章打掉了。
他跟着他。士兵时而消失在树林里,时而出现在射程内。他打焦了士兵头盔的帽顶,然后是皮带圈。这么追着,就追到了陌生的山谷里,那里听不见激战的喧嚣。③走着走着,士兵的眼前就不再是树林了,而是一片林中空地,而那小伙子就要从树林里出来了。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士兵刚好来得及躲在了石头后面。
他有手榴弹,那小伙子是不能靠近他的,而只能在步枪射程范围内守着他。如果他能跳到旁边的灌木丛中就安全了,但是要穿过那段光秃秃的地。那小伙子能留在那里多长时间呢?他总不会一直瞄准他吧?士兵把头盔顶在刺刀尖上,然后把头盔举过了石头顶部。一声枪响,头盔滚在了地上,给钻了孔。
士兵并没有泄气,如果他快速移动的话,就不可能逮着他了。这时,一只鸟急速穿过了天空,也许是戴胜。一声响,它掉下来了。士兵咽了口唾液:“如果他正专注于打鸟,就不会在意我。他一开枪我就冲过去。”但也许最好还是先做个尝试。他拾起头盔,把它盖在刺刀顶端时刻准备着。这次是两只鸟儿一起飞过:扇尾沙雉。士兵对要把如此一个绝妙的机会浪费在尝试上感到惋惜不已,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小伙子朝一只沙雉开了一枪,于是士兵赶紧把头盔伸了出去,他听见枪响。看见头盔蹦向空中。枪很快又响了一声,另一只沙雉也落了下来。
所以他不该做出任何仓促的举动,在那块石头后蹲着,握着手榴弹,他还是安全的。为什么不试试把手榴弹摔到小伙子那边去呢?尽管小伙子也是藏着的。他躺下来,攒足了劲,把手榴弹扔了出去。扔得不错,也许可以扔得更远。但当手榴弹飞到抛物线的一半时,它在空中被一枪炸开了。士兵一头扑倒在地,以防弹片砸在自己身上。
当他再抬起头时,乌鸦来了。现在小伙子肯定得对它射击了。但那枪声却迟迟没响,也许是乌鸦飞得太高了?尽管他击中的那些鸟儿都比这只飞得高和快。终于,一声枪响,从最近的一棵松树上掉下一只松果。现在他居然打起了松果?
他一枪一枪地打下了松果。每响一枪,士兵就看一眼鸟鸦:掉下来没?没有,那黑鸟在他上方盘得越来越低。那小伙子没看见这鸟吗?也许是这乌鸦就不存在,只是他的幻觉。也许谁要是快死了,就会看见各种鸟飞过,当看到乌鸦了,就说明到时候了。那么,就得告诉那个总是在打松果的小伙子。于是士兵站了起来,用手指着那只黑鸟,“那里,有只乌鸦!”他用自己的语言大喊。④就在这时,子弹正好打在他制服上绣着的那只展翅老鹰的正中间。
那只乌鸦打着圈地徐徐降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其他人准备用扔炸弹的方式捕获鳟鱼,这一场景描写意在引导主要人物小伙子出场。 B、小伙子追击德国兵时依次射中其肩章、帽顶、皮带圈,此处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追击的激烈。 C、士兵没有听到射击乌鸦的枪声,产生了多个疑问,可见他无意中已经落入了小伙子的“圈套。 D、小说以乌鸦打着圈地徐徐降落作为结尾,意在暗示战胜侵略者的过程必定是漫长而艰辛的。(2)、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采用借喻手法,把“空气”比作直线,化无形为有形,表现小伙子射击技艺高超。 B、第②处:“有意思”一句,小伙子把射击看成游戏,写出小伙子对村庄外的世界感到新奇的心理。 C、第③处:前句写士兵走投无路,情节陡然紧张,后一句又峰回路转:小说尺水兴波,跌宕起伏。 D、第④处:“老鹰”是纳粹德国军队的代表标志,这一细节描写隐喻了正义终将胜利。(3)、小说从第9段到结尾,写小伙子和士兵的“遭遇战”时同时使用士兵和小伙子的视角进行叙述,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4)、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文学创作“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请结合本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的网络视听形态之一,在多元媒介竞合背景下正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促使微短剧的类型题材日趋丰富多元,贴近大众日常生活、聚焦社会议题的内容成为时下平台和受众的热门选择。创作者通过对叙事逻辑和文本的主观调适,建构出一个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美好幻境,让大众在云端的仪式互动中释放内心欲望并审视自身。
微短剧在保证叙事脉络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叙事时空,并提高人物行动密度来厘清叙事逻辑,力求让观众迅速捕捉故事的创作动机、戏剧冲突并获得情感共鸣。微短剧将“倒叙”或“预叙”作为悬念设置、吸引观众的有力手段。悬疑短剧和轻喜短剧也常利用观众和角色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预叙出与结果相同或相悖的画面旁白以营造奇观效果。这种逆时序的叙述方式能够使故事结构富于变化,以时间留白吸引观众注意并进行深度思考。
由于叙事篇幅的限制和用户的广泛性,微短剧通常以微小叙事映射深刻主题,以此抵抗资本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异化危机。网络微短剧在叙事主题上呈现浓厚的生活质感,且侧面映射出校园暴力、职场歧视、女性互助、情感婚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热点议题。主创团队在日常生活中取材,经过艺术加工,剧情多建立在主观审美意象中的生活幻境,既有将美的事物崇高化,也有直接或间接地揭露和讽刺丑恶实质,在真善美中探寻文化认同并稳固社会秩序。
受众在网络微短剧中享受着爽感。伴随着弹幕评论、点赞互动等意义再生产活动,人们可以寻求社交支持,能够缓解生活倦息,进行精神抚慰,但是,身体感官却在长期的快感刺激下日趋钝化,从而让异化的审美范式走向失控状态,致使受众在资本市场逻辑的支配下沦为盲目、短视的个体。
网络微短剧作为数字技术催生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具有极强的“网感”特质。“网感”是对网生代思维和观剧习惯的敏锐追踪和适应。人们在超负荷的视听接受行为中出现了注意力涣散等问题,身体解放、外部信息干扰和影像的可操控性逐渐使“散视”成为一种惯常现象。部分微短剧以高度凝练的情节脉络、浮夸外显的视听符号、偏激失衡的情感宣泄等“刺点”逻辑来吸引受众注意。创作者往往采用高潮前置的剪辑逻辑,在剧集开端便以强冲突、高反差的人物和画面夺得观众注意,并在剧情铺陈中多次设置反转叙事,但也会因叙事逻辑链条的破坏造成文本“意图性”的削弱。网感是方法而非意图,我们不能长期以低级媚俗和哗众取宠来曲解其内涵,微短剧既应葆有个性,以风格化的元素来贴合网感叙事,也应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准来维护内容质感。
(摘编自张智华、吴云涛《网络微短剧中的日常理性与生活幻境》)
材料二:
2023年8月30日,由抖音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打造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为网络微短剧注入了一股清流,打破了头部剧目的题材单一现象。《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文物为主题,赋予文物生命,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讲述它们的故事,这种创意手法既吸引观众的眼球,也能更好地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该剧简洁动人,情节紧凑,符合移动时代用户碎片化、快捷性的信息消费习惯,也为网络微短剧的创新化创作展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和可观的盈利空间。
《逃出大英博物馆》创作的起因是,一位网友评论“想看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拟人化出逃回国”,博主“煎饼果仔”只留下两个字“等我”,而后停更3月,与博主“夏天妹妹”准备微短剧的制作。可见,这种个体化的制作方式在降低制作门槛的同时,还释放了大众影像的创作活力。
这部由两位自媒体博主自编、自导、自演的网络微短剧共有3集,总片长仅17分钟。在抖音上线5天后,播放量突破2.5亿次,并且收获近2000万次赞,正片上线仅一周,抖音的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13亿次,甚至连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方媒体也纷纷对其进行点评和表扬。
在叙事层面,网络微短剧的感官化和娱乐性为《逃出大英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在短短几集之内,便通过紧张而富有张力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前两集中,化作人形的小玉壶与中国记者张永安的相遇,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更在融合古风、甜宠等流行元素的基础上,使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第三集由表及里,通过一封封“家书”所展开的海外文物与中国文物的跨时空对话,将作品的主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观众在娱乐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无形中深化了他们对文物归还、文化传承等议题的思考。在角色塑造上,该剧运用萌式台词和肢体语言,以可爱、亲切的形象吸引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强化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
可见,作品以文物拟人化为创作手法,将原本冰冷、静止的文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它们能够以更加亲切可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极具“网感”的制作方式,不仅成功地拉近了严肃的历史文物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在年轻一代中掀起了一股“国宝热”,而这种热潮的兴起,与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作品在传播方面依托于数智化平台,将影视的观看、评论、分享等交互功能集成于同一界面,通过算法推荐和社交分享,实现了精准传播和互动,获得了更大的传播效能。该剧也引发了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记忆唤起与再塑,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带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该剧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数字时代新兴影视形态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张子竞《网络微短剧的情感认同与审美转变——从《逃出大英博物馆》谈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网络影视作品的新形态,微短剧迎合了当下社会下受众的审美需要,其叙事方式、题材特点能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引起共鸣。 B、微短剧通常取材于日常生活,聚焦社会热点议题,通过艺术加工在主观审美意象中建构一种生活幻境,呈现出浓厚的生活质感。 C、《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源于网络博主对网友意愿的积极回应,主创者在个体化的制作方式中展现了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创作活力。 D、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可以赋予文物生命和情感,拉近文物和年轻观众的距离,从而实现精准传播,获得出色的传播效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短剧体制虽小,但仍能发挥社会认识和价值引领功能,映射问题,凝聚共识,增进文化认同。 B、受众观看短剧时通过弹幕评论、点赞互动等活动,让自己获得了微短剧消费者与生产者双重身份。 C、《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出圈,是因为它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且获得官媒的表扬。 D、材料一则注意到微短剧影响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材料二着重分析《逃出大英博物馆》成功的原因。(3)、下列选项各介绍了一部热播微短剧,其中最不能体现“网感”的制作方式的一项是( )A、《开挖掘机怎么了》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通过剧中角色的自嘲与自我吐槽来展示内心活动,尝试与受众对话,讲述了职校学生勇敢追梦的故事。 B、《吃饭才是正经事》采用“贪吃蛇”结构,以第一人称方式切换不同人物的视角,串联七位主角眼里的世界,凭亲切的表述拉近角色与受众的距离。 C、《谷雨奇遇记》以谷雨采茶这一节气习俗为背景,借鉴《桃花源记》的意境,在剧中巧妙穿插呈现了采茶、炒茶、制茶、品茶等传统民间工艺。 D、《我坦白》以真实新闻事件为基础,通过受害者和施害者双方的“坦白式”自述,讲述了网络暴力、杀猪盘等悬疑纪实故事,引发受众关注和思考。(4)、材料一第4段提到“受众在网络微短剧中享受着爽感”。“爽”是受众表达观看微短剧体验的高频词汇,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这种体验的原因。(5)、国家广电总局即将举办“年度优秀网络微短剧评选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从题材探索、叙事表达、审美体验这三方面制定几条评选标准。 -
6、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星际迷航》这样描述星际航行的原理:飞船加速飞离地球后,就不再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星球间的引力来飞行,自身燃料只用来调整角度。个人发展也是一样的,不是一条孤独的航线,而是与整个社会缠绕在一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 (1) 。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A )地美丽。
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 B )。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是太卓越了。
所以每逢读完托尔斯泰的一本书,我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看。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 我常( C )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他的文章和书籍,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托尔斯泰固然有着文学的天才,创作了大量为全世界称道的不朽作品,被人们敬仰。但更重要的是,这位作家穷其一生的精力和智慧, (2) 。他希望人人生活得快乐而幸福,他一直探寻着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他为无法让所有的俄国百姓摆脱苦难而倍感痛苦,以至于在82岁的高龄还独自离开自己的庄园,要走到民间去。而正是这次离家出走,提前结束了他的生命。①正是他的智慧和爱心,②他成为了我青年时代最崇敬的作家。③所以,④景仰托尔斯泰的故居,⑤就成了我此次来俄罗斯的主要目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加方框的两个“是”字,意义用法相同。 B、文中加双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文中加点的“固然”在此表示让步关系。(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末段画波浪线处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画横线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十分执着于这次期中联考成绩,抱着必胜的决心忘我地学习,甚至不眠不休、夜以继日,你会用《老子》当中“ , ”去劝解他。(2)、《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3)、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经指出“ , ”。
-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司马太史庙
李 奎
生在龙门境,葬临韩奕坡。
荒祠邻后土,孤冢压黄河。
滹水愁声远,梁山惨色多。
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生”与“葬”两个字点出了司马迁的出生地和归葬之处,将司马迁伟大的一生作了简要概括。 B、颔联将“荒祠”“孤冢”放置在“后土”“黄河”两个更大的背景之下,更加显出太史庙的孤寂荒凉。 C、颈联用拟人的手法,借庙前的滤水来形容人的心中忧愁逐渐消失,以庙旁的梁山来渲染太史公遭遇的悲惨。 D、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太史公司马迁的悼念之情,却结合了叙述、描写等表达手法,融事、景、情为一体。(2)、悼念前人的诗往往寄寓了后人自己的感恩,请结合诗歌的尾联谈谈你的理解。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以为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嬴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魏武侯疑起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太宗曰:“分合为变者,奇正①安在?”靖②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非变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惟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焉。”太宗曰:“吴术若何?”靖曰:“臣请略言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向。起曰:‘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一坐一起,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臣谓吴术大率多此类,非孙武所谓以正合也。”太宗曰:“卿舅韩擒虎尝言,卿可与论孙、吴,亦奇正之谓乎?”靖曰:“擒虎安知奇正之极,但以奇为奇,以正为正尔。曾未知奇正相变,循环无穷者也。”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奇正:古时用兵以对阵交锋为正,以设计邀截袭击为奇。②靖:即李靖,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使贱而勇者A前B击C锋始交D而北E北F而勿罚C观H敌进取。(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之为将”中的“之”与《论语》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之”用法不同。 B、“亲裹赢粮”中的“裹”与成语“裹足不前”中的“裹”都可作动词,可以理解为“包裹”。 C、“非变而能通”中的“非”意为“如果不是”,与《孟子》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非”意思不同。 D、“吴术若何”中的“若何”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何如”都表示疑问语气。(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帮助鲁国击退齐国的进攻,但鲁国国内却有人对吴起的才能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样只会让各国都来算计鲁国。 B、魏文侯能重用吴起,既是因为李克客观的评价,没有借机构陷,也由于吴起军事才能早已得到广泛认可。 C、唐太宗询问李靖用兵的正奇表现在哪里,李靖认为正兵与奇兵没有固定的用法,善于用兵的人会让敌方无法判断。 D、韩擒虎认为李靖可以与孙、吴相提并论,但李靖并不认同,他觉得舅舅从来不懂得奇正相互变化、循环无穷的道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②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
(5)、吴起用兵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 水 河
李广田
天还黑魑魅的,人也还睡得正甜,忽然传来了一阵开门声,人语声,脚步声,而那担杖钩环的声音更是哗唧哗唧地响得清脆。我们都被惊醒了。点起昨晚剩下的小烛头,摸出枕边的时表一看,才四点半,距天明还有一点多钟,然而李保长已经领着人送了几担开水来。同时,听到队员们也都起来了。为了赶路,我们自然希望早起,但今天实在起得太早了,夜里睡不足,白天行路也是容易疲劳的,于是有人喊着:“太早哇! 太早哇!”这喊声在我的耳朵里回旋了很久的时间,因为我立时想起了那一世之散文作家阿左林,他在一篇文章中曾说起西班牙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三句话:第一句是“晚了!”第二句是“干什么呢?”而第三句则是“死了!”这是很可怕的三句话,试想咱们这个国家的人民,又有多少人不是在这三句话中把一生度过的呢? 而那最可怕的就是“晚了!”这就是说,“糟糕,已经来不及了!”想想西班牙在这时候所遭的命运,再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对于“太早哇! 太早哇!”这呼声,就有着特殊的意味,也有着无限的感慨。
我一边这样那样想着,一边收拾行李并漱口洗脸,而这时候队员们已经在院子里吃着昨天的干粮,喝着今天送得“太早了”的开水。我们的大队长照例是忙碌的,他在走来走去地张罗着一切,等他回到屋里来时,就笑哈哈地说道:“真想不到白河县人作事这样认真,惟恐耽误了我们走路,半夜里就送了开水来,这也可以证明这地方的政治还不坏吧。”我心里明白他的意思,他不过是指着县政府对于保甲长的,以及保甲长对老百姓的威严而言罢了。县政府命令保甲长,保甲长命令老百姓:“要早送开水,万勿迟误。”于是就有今天的结果,而这也就是大队长之所谓“政治不坏”,我对于这样的赞美是不置一词的。等到我们饮食已毕,一切停当之后,问题却来了:我们雇的挑夫还不见来! 我们在焦虑中等着,等着,一直等到八点,挑夫才陆续来到,问他们为什么来得这样迟,他们却很坦然地答道:“还得烤完了烟啊。”原来他们都是些鸦片烟鬼,他们仿佛很有理由的那样不慌不忙回答我们。一边捆行李,一边听队员又大声喊道:“太晚了! 太晚了!”然而那些鸦片烟鬼却仍是不慌不忙,这种不慌不忙的态度好象在回答我们说“并不晚”或者“还很早”一样,叫我们非常生气。等到开拔之后,出城,下山,他们又买烟,买火,拴草鞋……走到河街时太阳已经很高了,然而有的挑夫又不见了,有人说是去吃饭,也有人说是去烤烟,弄得我们无可奈何,因为实在已经“太晚了”!
我们一路沿着汉水,踏着山脚,前进着。我们的歌声,和着水声,在晴空之下彻响着。“拐过山嘴,便是月儿湾了。”有人这样喊。月儿湾———又是一个好名字,还有黄龙滩、花果园……我忘记我是在流亡,忘记是为我们的敌人追赶出来的,我竟是一个旅行者的心情了,我愿意去访问这些荒山里的村落,我愿意知道每一个地方的建立,兴旺,贫困与衰亡,我愿意知道每一个地名的来源,我猜想那都藏着一个很美的故事……但这样的念头,也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罢了。尤其当看见在破屋断垣上也贴下红红绿绿的抗战标语———这是在城市中我们看厌了的,而发现在荒山野村中却觉得特别有刺激力;以及当我们从那些打柴、牧牛的孩子们的口中也听到几句“打倒日本,打倒日本”的简单歌声时,我就立时象从梦中醒来似的,心里感到振奋,脚步更觉得矫健了。
奔到月儿湾,我们停下来吃午饭。这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同挑夫们谈谈话。我们是喜欢同他们谈谈的。谈到他们的工钱,我们才知道他们又并非自由的挑夫,他们也是被政府硬派了来的,那么,我们所出的工钱恐又不知经过几层剥削才能到达他们的手中。而他们之中竟有人因年老,因烟瘾,而不能胜任,想偷跑,想雇人替换,也就是当然的了。 自然,我们也同他们谈到了吸鸦片的害处。我们的队员尤爱捉住这种机会大发议论。但说来说去,也只能从烟鬼中换得这么一句回答:“这我们何尝不明白,但是现在明白已经晚了,烟瘾已成了,家业也穷光了!”“晚了!”他们也知道晚了。于是青年队员就激昂地说道:“好,你们好好地再吸两年吧,不然,现在便要戒绝,若等到抗战胜利之后,你们便只好吃那最后的一颗大烟丸了。”这所谓最后的一颗大烟丸者,乃是指那一颗可以打穿脑壳的子弹而言。这种想法原是很近理的,总以为抗战胜利之后,中国的政治应当完全刷新,那时就不再允许这些烟鬼存在了。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挑夫自然不懂,却也没有人为他们解释。
从白河到冷水河,共七十里,并不难行。但因为今早动身太晚,所以到达冷水河时又是相当的“晚了”!
冷水河,从左边的山涧中流注汉江,河身甚窄,河水清浅,在碎石上潺潺流来,确有一些清冷之意。过冷水河不远,便是冷水河的村庄,在暮色中只见围簇着一些房舍,房舍还有的冒着炊烟。在冷水与汉江之间,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建筑,叫作双龙古剥,也叫做观音庵,而庵下的江水就叫做观音滩。这里的江水又正当一个山势陡转处,水流甚急,又以水底多石,所以水声甚大,而行船最难。据说航船到此,必须连客带货一并却在岸上,然后才能把船拖过,否则便难免危险。我们就看见一只小船还正在滩中间沉着,被急流所冲击,激溅着白色的浪花,而那只小船却是一动也不动。双龙古刹是藉了山势而雄踞在险滩上的,它似乎被群山所包围,而又高出于群山之外,它象一个巨大的魔灵,作着这险滩的主宰,益显得这地势险恶万分。而今夜,这古刹就作了我们的宿营地。
我们在模糊中吃过了地瓜米粥,又托本地的保长给雇了一只可以载行李直达安康的小船,便藉了观音面前的灯光打铺休息了。半夜里醒来,听见江涛的声音,仿佛在深山中来了暴雨,颇令我想起在泰山斗母宫曾听过的山涧水声,似梦非梦,不知身在何处。揉开睡眼,却看见月光从古刹的窗上射了进来,照在粗大的黑柱子上,照在雕绘的栋梁上,照在狰狞的神像上……心里有些恐惧之感,同时也有说不出的感伤。我不能入睡,我想着种种往事,想到将来,想到明天蜀河的道路,乌江渡,又一个可怕的地方。我摸出时表用手电照着,看看时间的向前移动,我决心在那个不太早也不太晚的时候把大家叫醒,预备赶路。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七日
(选自《圈外》,1942年3月,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一开始抱怨李保长领着人送开水这件事,因为如果起得太早了,夜里睡不足,会容易导致白天行路疲劳。 B、大队长认为当地政治清明,我对此并不赞同,因为当天雇佣的挑夫迟迟不来,他们吸食鸦片,是政府硬派的。 C、我们对破屋断垣上贴着的红红绿绿的抗战标语感到刺激,说明大家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想回到现实中去。 D、虽然流亡的旅途十分艰辛,但是我们一路上依然振奋精神,情绪高昂,有时甚至忘了自己是在流亡的途中。(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联想到西班牙人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与队员们抱怨的“太早了”形成反差,引起读者的深思。 B、文中既描写了冷水河的“冷”,又描写了观音滩的惊险,渲染了清冷悲凉的氛围,意味着抗战前途迷茫。 C、文章最后一段描写月夜下古刹的景色时,连用了三个“照在”,写出了作者观察视线的连续性,增添了恐惧气氛。 D、本文主要叙写作者与队员们的整个逃亡过程,但是其中增加了大量“我”的心理活动,使读者对逃亡的感受更深刻。(3)、文中多次提到“晚了”“太晚了”,有什么特别的意味?(4)、本文写到了很多逃亡的地点,为何独以“冷水河”这个地名为题?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于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遍布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更活在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乡土、我们的语言、我们的风习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刻体会古老文化的生命力,让我们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与古代世界和当今世界的重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比如,中华文明彰显积极性,体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个人要以天为榜样,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中华文明还彰显实践性,体现为注重经世致用。孔子在古代被视为“圣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子努力以自己的品格和言行改变社会风气,希望“天下归仁”。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不同文化崇尚的东西存在差异,有的尚文、有的尚武、有的尚德、有的尚一、有的尚化。不同的崇尚决定了不同文化的发展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自己崇尚的东西。如《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庄子的“与时俱化”等名言,就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化”的推崇。尚化让中华民族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包容和学习不同的事物,并且不惧变化、勇于变革,从而让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一是君子的人文精神。君子多指受过良好教育、道德比较高尚的人,被认为是完美人格的典范。二是中庸的辩证精神。中庸的“中”指的是准确、不偏不倚,“庸”指的是平常、正常。三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中国神话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传说,历史中的赵氏孤儿、卧薪尝胆等故事,都体现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艰苦奋斗、百死不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还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
今天,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贡献强大文化力量。
(摘编自王蒙《让我们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材料二:
中国是流动性社会,历史上多民族在跨区域流动中繁衍生息、友好互动,在多民族频繁接触和密切往来的互嵌居住格局下,传统文化得以转化创新。统合与分化更迭中,历代中央政权注重以儒家文化治国理政,“儒家学说自汉代被尊为国家意识形态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到宋代又经历了新的改造,而且日益具有生活伦理规范的意义和社会教化的功能。”其倡导儒家宣扬的“天下一家”“仁政爱民”“忠孝为本”“血亲人伦”“崇德尚义”等伦理观念,适应“大一统”需要,在社会动荡和战乱纷争中,有效消弭民族冲突和地方割据。历代统治者以尊孔崇儒确证身份,祭祀孔子、修建孔庙、设儒学、行科举。在民族地区,主要通过迁入这一地区的汉族人传播、中央王朝委任官员推行思想教化、地方开办官学教育等方式,传播儒家思想,促进文化互渗。
多民族聚居区云南建水孔庙的兴建,是儒家文化流入民族地区,实现文化融合与文化共享的典型。据《重修指林禅寺碑记》记载,云南“隔越中夏万有余里,而临安尤极要荒之外,密迩交广,南向望元江、车里、八百诸夷”,因距离中原较远,管辖难度大,所以采取“罢宣慰司置府以理其民,立卫以总其兵,文武并用而威德兼施,并建儒医阴阳诸学,俾志学游艺者有所归就”的措施对当地进行教化和管辖。儒学以教育和教化方式,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内化于当地民众庙学、洞经、祭祀等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生活的重要文化基础。
人群流动下儒家文化影响力在中原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民间戏曲———迪庆维西大词戏中亦有体现。大词戏以儒家“忠孝节义”价值理念为底色,在传播过程中借鉴纳西族和汉族的山歌小调,以及藏族、傈族和纳西族等舞蹈动作,展现出地方多民族文化的互融共通特质,有《精忠岳传》《日连寻母》《岳母刺字》《平天下》等剧目。在青海士族文化中,受明代军屯和移民影响,以庆祝丰收为目的的纳顿节也有儒家忠义思想的身影。如纳顿节俗三国军傩戏《五将》《三将》《关王》,在关羽、刘备、张飞、曹操和吕布的战斗叙事中,歌颂关羽的英勇和忠义,展现儒家文化与士族文化的和谐共融。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生存条件相契合。儒学的运用和传播体现了国家政治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与交融,在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过程中,形成多民族对民众享有相同文化的认同,自觉将其作为形塑个人和社会的精神理念,并转化为共同生活的具体实践,进而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对巩固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林继富、闫静《基因赓续与价值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能够像中华文明一样能够绵延不断发展至今,与古代世界和当今世界的重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独一无二的。 B、中国神话都能体现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艰苦奋斗、百死不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还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 C、历代统治者在民族地区,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传播儒家思想,促进文化互渗,可以有效消弭民族冲突和地方割据,实现“大一统”。 D、儒家思想的精髓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生存条件相契合,在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过程中,形成多民族对民众享有相同文化的认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让我们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我们自己要做到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B、中华文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要学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C、儒学以教育和教化方式,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这就会影响当地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导致当地文化的消亡。 D、民族地区的地方戏曲、小调或舞蹈的许多剧目中有儒家“忠孝节义”的身影,可见儒家的这种价值理念也适合民族地区。(3)、下列表述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化”特点的一项是( )A、中国的父母会经常告诫子女,不能踩家里的门槛,因为门槛是家的象征,踩门槛会被认为是对家的不尊重。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上讲话时引用。 C、安徽小岗村的农民为吃饱肚子签下“生死契约”,分田到户搞起大包干,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新的一页。 D、百年征程漫漫,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为人民谋幸福,不是只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是动真情、出实招、下真功夫。(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述“儒家文化”与民族地区文化的融合? 请结合材料概述。(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针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观点,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13、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流浪地球2》,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取得巨大成功;电视剧《繁花》,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引起不小的轰动;而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改编自曹雪芹的《红楼梦》,却引发热议甚至质疑。在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对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改编,有人认为应该忠于原作,重视作者的表达,也有人认为应迎合市场,重视观众的需求。
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捂秋冻”是一句民间预防疾病的谚语。它指的是:初春转暖时不急于脱掉棉衣,适当“捂”一点;A , 适当“冻”一点。那么,当下已过处暑节气,天气逐渐变凉,昼夜温差变大,“秋冻”如何因人而异,如何科学“秋冻”?
①“秋冻”不是盲目挨冻,②而且是要随着气温的降低逐渐增加衣服。③初秋暑热未消,早晚人体能感受到一些凉气,④此时不要着急添加过厚衣物。⑤中秋节前后虽凉却不甚寒,⑥是“秋冻”的较佳时期,⑦尤其青壮年添加衣物要适当,以免不再身热汗出。⑧晚秋时早晚温差很大,⑨当一早一晚户外气温降低到10摄氏度的情况下,⑩就应该结束“秋冻”。秋冬交接之际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此时若再强求“秋冻”,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秋冻”也要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不太适宜“秋冻”,这部分人群的呼吸道防御功能较差,气管和支气管在寒冷刺激下会产生痉挛,使原有的咳嗽、喘息等症状加重或容易诱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另外,掌握好“秋冻”进行养生保健,B。有些身体部位不能“冻”,如头颈部、肚脐、膝关节、双脚,反而要注意保暖。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文字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码头旁,游艇和船夫都在阳光下打着瞌睡。在蓝盈盈的清澈的湖水中,可以看到湖底的砂砾、木桩和船骸。我们迫不及待地脱掉上衣,卷起袖子,拿起了桨。码头落在船后了,离我们越来越远。……前面的湖水 ① , 耀得我们眼睛都花了,船侧的湖水越来越深,越来越沉,也越来越透明。把桨插入水中,感觉水的弹性,望着从桨下飞溅出来的水珠,真是一大乐事。
我把桨提出水面,连汩汩的水声也渐渐消失。从桨上滴下一颗水珠,然后又是一颗……太阳照得我们的脸越来越热……就在这时,一阵悠扬的钟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至我们耳际,这是深山中某处的一口孤钟。它离我们那么远,有时我们只能 ② 听到它的声音。由深山中隐隐传至我们耳际的钟声温柔而又纯净。闭目坐在船上,侧耳倾听着这钟声,享受着太阳照在我们脸上的暖意和从水上升起的轻柔的凉意,是何等的甜蜜,舒适。有一艘闪闪发亮的白轮船在离我们约莫两俄里远的地方驶过,明轮拍击着湖水,发出疏远、喑哑、生气的嘟囔声,在湖面上激起的一道道平展的、像玻璃一般透明的波,缓缓地朝我们奔来,终于柔情脉脉地晃动了我们的小船。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坐在船上同时倾听着这钟声,享受着太阳的暖意和湖水的凉意,是何等的甜蜜和舒适。”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有人认为,第二段结尾句中加点的“嘟囔”一词极具语言表现力。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一是就物质生活而言,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就言行实践而言,即“”;三是就学习态度而言,即“”。(2)、小慧漫步夜晚的江畔,江水绕着原野,月光映照树林,眼前的美景使她不由得想起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 ”。(3)、松树以其挺拔直立、经冬不凋的形象为人所称颂,人们在其身上赋予了丰富的意蕴。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癸丑春分后雪①
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②。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②阴机:机谋、机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分后下雪的反常物候,让身处江南的诗人颇觉罕见,于是即事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B、半开的桃李经不起这一场春雪的威猛欺凌,“不胜威”等词流露出诗人对桃李的怜惜。 C、颈联指出这场春雪的始作俑者,是“东君”不按照常规行事,把新奇精巧发挥成机谋。 D、诗人通过塑造“寒雪”的形象,寄托了自己要像寒雪一般保持高洁、孤傲人格的志向。(2)、本诗的尾联讲述了怎样的生活经验?又蕴含了哪些言外之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注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一言,指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子墨子A南B游于楚C见楚献D惠王E献惠王以老F辞G使穆贺H见子墨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比,与《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于”,意思不同。 B、强,勉强,与《老子》“强行者有志”中的“强”,意思相同。 C、下,使……下,与《大学之道》“先齐其家”的“齐”,用法相同。 D、奉承,承受、秉承,与现在所说的“阿谀奉承”中的“奉承”,意思不同。(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墨子看来,世人往往看重自身,但因为争辩一句话而“相杀”,是把“义”看得更为珍贵。 B、墨子认为,“今天下莫为义”,“故人”若劝说、劝诫他就算了,但怎么能阻止他去行义呢? C、墨子劝说穆贺,“穆贺大说”,说明穆贺赏识墨子,但他又担心楚王不会采纳墨子的建议。 D、文本以语录体形式记述了墨子的言论,通过这些“义”的言论,鲜明地表达了“贵义”的观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②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
(5)、墨子善辩,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说说墨子“说穆贺”的论说技巧。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娘
契诃夫
已是晚上十点钟,一轮满月照耀花园。娜佳看见大厅摆好桌子,放上冷盘,祖母穿着华丽的绸衫在忙这忙那。隔着窗子望过去,母亲在灯光下,显得很年轻。
花园里安静,凉爽,树影躺在地上。人可以听见远处一片蛙声的鼓噪。洋溢着五月的气息,可爱的五月啊!你深深地呼吸着,热切地想着:眼下,不在这儿,而在别的什么地方,在天空底下,在树木上方,远在城外,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春天的生活正在展开,神秘、美丽、丰富、神圣。
她,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从十六岁起,她就一心盼望着出嫁,现在终于成了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未婚妻。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内心却没有欢欣,夜夜睡不好觉,再也快活不起来……不知为什么她觉得生活将永远这样过下去,没有变化,没有尽头!
这时有人从正房走出来,在门廊上站住。这人是萨沙,他从莫斯科来到她们家里做客,是祖母的一个远亲,大家都说他是出色的画家。
“我正坐在这儿,瞧着妈妈,”娜佳说,“从这儿看过去,她显得那么年轻!”
“是的,她很好……”萨沙同意道,“可是……怎么跟您说好呢?这儿的人什么事都不做。您母亲一天到晚走来走去,奶奶也什么事都不做,您也一样。您的未婚夫也是什么事都不做。”
这席话娜佳去年就听过,以前她觉得这些话很可笑,现在不知怎么她却感到不愉快。
两人朝大厅走去,大家已坐下吃晚饭。祖母很胖,相貌难看,说话很响,凭她说话的声音和口气可以看出她是一家之长。她的财产包括集市上好几排的商店和这所有圆柱和花园的旧式房子,可是她每天早晨祷告,求上帝保佑她别受穷。娜佳的母亲,尼娜·伊万诺芙娜,金黄色头发,腰身束得很紧,戴着夹鼻眼镜,每个手指头上都戴着钻石戒指。安德烈·安德烈伊奇,娜佳的未婚夫,是一个丰满而漂亮的青年。他们三个人正在谈催眠术。
晚饭以后,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拉小提琴,尼娜·伊万诺芙娜弹钢琴为他伴奏。十年以前,他在大学语文系毕业,可是从来没在任何地方做过事,也没有固定的工作。
后来,钟鼓十二下,大家起身告辞。
娜佳一觉醒来,大概已是两点,她坐在床上,开始想心事。
“滴笃,滴笃,”守夜人懒洋洋地敲着梆子,“滴笃,滴笃……”
“我的上帝,为什么我这样苦恼!也许每个新娘在婚前都有这种感受。谁知道呢!或许是受了萨沙的影响?”
时间过得很慢。下午两点钟,午饭后,尼娜·伊凡诺夫娜又弹了一会儿钢琴,回房去了。
萨沙说:“亲爱的娜佳!您要出去念书才好!只有受过教育的、神圣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你们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多么不干净,多么不道德。您、您的母亲,您的祖母,什么事也不做,那就是说,别人在为你们工作,你们在吞吃别人的生命,难道这样干净吗?不肮脏吗?”
娜佳本想说:“不错,您这话是对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可是眼泪涌上她的眼眶,她突然全身一阵瑟缩,回自己房间去了。
将近傍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来了,照例拉了很久的小提琴。
如同昨天夜里,天刚刚亮,娜佳就醒了。她睡不着,心神不宁。她坐起来,把头抵在膝盖上,想到她的未婚夫,想到她的婚礼……她想起母亲并不爱她那已经去世的丈夫,现在她一无所有,完全靠她婆婆,也就是奶奶过活。她其实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不幸的女人。
“不过,还是不想的好,还是不想的好……”她小声说,“我不应该想这些。”
“滴笃,滴笃……”守夜人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打更,“滴笃,滴笃……”
时间过得很快。“昨天萨沙责备我什么事也不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说,“他的话对极了!我什么事也不做,而且也做不了。这是为什么?一想到有朝一日,我会戴一枚帽章去办公,我都会觉着那么厌恶,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一看见律师,或者拉丁语教师,或者市参议会委员,我就那么不自在?啊,俄罗斯母亲!啊,俄罗斯母亲,你至今还驮着多少游手好闲的、毫无益处的人啊!”
他对他的无所事事作了概括,认为这是时代的特征。
娜佳心里觉着气愤,身子也不舒服。
早晨喝完茶以后,娜佳走进萨沙的房间。“我忍不下去了……”她说,“以前我怎么能一直在这儿生活下来的,我真不懂!我在这儿连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明天我就离开这儿。”
等到她在车厢里坐定,火车开动,过去就缩成了一小团,同时,以前她不大留意的广阔未来,却铺展开来。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外出求学,这就跟许多年前大家所说的“出外做自由的哥萨克”一样。一时间,她又笑,又哭。
五月间,考试完毕,娜佳动身回家去,精神饱满,兴致很高。她从车站坐着马车回家,一路上觉着房子又小又扁,街上没有人。所有的房子都像蒙着尘土。祖母已经十分苍老,仍旧肥胖、相貌难看。尼娜·伊万诺芙娜也老多了,丑多了,可是仍旧束着腰,手指上的那些钻石戒指仍在发亮。
娜佳走上楼去,见到原来的床,原来的窗子和白窗帘,窗外还是那个花园。晚上,她上床睡觉,盖上被子,不知为何,她觉着躺在这暖和柔软的床上有点可笑。
“滴笃,滴笃!”守夜人敲打着梆子,“滴笃,滴笃!”
五月过去,六月来了。娜佳在花园里和街道上溜达,瞧那些房屋和灰色的围墙,她觉得这城里的一切都已衰老、陈旧,只不过在等着结束,或者开始一种富于朝气的全新生活。
她意识到,一种崭新、广阔、自由的生活展现在她的面前,这种生活,尽管还不甚明朗,充满神秘,却吸引着她,呼唤她的参与。
她走上楼去,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向家人告辞,生气蓬勃、满心快活地离开了这个城,她觉得,她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及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未婚夫将无所事事的生活归为社会问题时,娜佳与《复活》中的玛丝洛娃一样对未婚夫的始乱终弃感到气愤。 B、受萨沙的影响,娜佳在婚期临近时坐火车离家出走,像《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夫人一样勇敢地忠于自己的爱情。 C、娜佳第一次离家,广阔的未来在她眼前铺展开来,此刻,她与《哦,香雪》中的香雪一样对新的生活充满向往。 D、娜佳第二次离家时,带着喜悦的心情决然离开,表现了她与《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一样勇于向生命的极限挑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五月花园的优美景色,与结尾“灰色的围墙”“一切都已衰老、陈旧”形成对比,表现人物对同一环境的不同心理,暗示其思想的转变。 B、听完萨沙的劝说,娜佳“泪水盈眶、突然全身一阵瑟缩”,这些细节生动地说明娜佳对萨沙的指责感到气愤,为后文写娜佳再次睡不着做铺垫。 C、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讲述故事,这种视角的好处是叙述者可以在不同的人物、事件中进行切换,使读者能够了解所有的真相,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D、本文不以情节取胜,而是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在短短的篇幅中运用精准细腻的语言展现娜佳复杂的心理波动,推动了娜佳思想裂变的演进过程。(3)、小说以“新娘”为标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文中三次出现守夜人不同特点的打更声,反映了主人公娜佳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②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①“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②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③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④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⑤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作品《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⑥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①“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②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③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代儒家的人长期传承了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可解释为“叙述”“论述”等含义。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的内涵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相同的。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不得做出任何的更改。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首先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为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他们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C、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4)、材料二第⑤段,作者引述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5)、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如何评价?请结合三个材料分别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