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S9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 四川省八省2025年高考语文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调研(期中)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第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游诸葛武侯书台①
宋·陆游
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③ , 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 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本诗开篇从河阳道中的诸葛武侯祠着笔,渲染出衰飒的气氛,引发了怀古之思。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应战诸葛亮之事,暗含了作者对两人鲜明的褒贬与爱憎态度 C、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 D、诗人批判一般的读书人见识鄙俗浅陋,即便登上武侯书台也不明白读书的意义。(2)、本诗“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两句与苏轼《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二者都是虚写,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为儿嬉戏,常陈俎豆 , 设礼。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把相对应的字母涂黑。郑人或谓A子贡曰B东门C有人D累累若丧E家之狗F子贡以G实告孔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礼器。后以“俎豆”表示祭祀、崇奉。 B、周,朝代名,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镐京,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C、《诗》,即《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D、鲁哀公,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叫庙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奇人异相,享至圣之誉。孔子出身贫寒,身材高大,年少好礼为人称赞,死后备受后世学者尊崇,中原凡是讲习《六艺》的都把他的言论作为标准。 B、孔子能力突出,治政有方。不论是管理钱粮出入还是管理牲畜,孔子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重返鲁国做中都宰后,处理政事的办法被其他人效仿。 C、孔子一生颠沛流离,积极用世。孔子离开鲁国十四载,游历了齐、宋、卫、郑等国,传播道德,讲习礼仪,虽遭到阻挠排斥,仍孜孜不倦。 D、孔子弦歌不绝,居功至伟。孔子考察三代的礼乐制度,用《诗》《书》《礼》《乐》教导弟子,其弟子约有三千,这几本著作也是靠他才传下来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②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
(5)、文中记载了哪几件关于孔子重视“礼”的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认识事物时,我们常常会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那么,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不是比少数人的意见更可信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4、书写题
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卷的格子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红楼梦·问菊》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红玉看来,这颗游戏世界的璀璨明星之所以备受瞩目 , 不仅在于其卓越的游戏品质,还在于社会、经济、科技、商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甲),在国产游戏题材中独树一帜,其新颖性远胜于市场上充斥的武侠、科幻、魔幻、恋爱等传统题材。游戏画面精致、剧情引人入胜,以及悟空等角色技能动作的酷炫表现,令人 A。
陈红玉认为,①《黑神话:悟空》深度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②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情怀,③既推进了玩家对于文化认同的心理需求,④也迎合了全球对中华文化的好奇与向往。⑤玩家从其创新的表现形式中得到了全新的视听体验,⑥海外玩家对这种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伴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游戏中的一段融合三弦弹奏与陕北说书的音乐亦广受好评。作为一项日渐式微的传统地方艺术,陕北说书通过与《黑神话:悟空》的合作重新焕发光彩,其激昂粗犷、富于变化的风格被更多人所认识和喜爱,甚至赢得了不语中文的外国玩家的青睐。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宗祖盼认为,《黑神话:悟空》成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开辟了“文化出海”的新路径。将西游题材以3A游戏的形式呈现,尚属首次。游戏中的东方美学和丰富的中国神话故事,既加深了(乙),也激发了全球玩家对中国文化的自发探索与了解,提供了与传统欧美和日本游戏风格 B的“中国风”体验。《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与其深厚且独特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
(1)、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A、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B、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 C、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曰:“ , , 止,吾止也。”(《论语·子罕》)(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3)、王干兴师, , 与子协作。(《无衣》)(4)、《将进酒》中李白运用典故,呼应“惟有饮者留其名”表现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的句子是:
, 。
(5)、中秋之夜,小明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春江花月夜》借月抒发哲思的诗句:“ , ”。
-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 ,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
【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②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忘机:道家语,忘记世俗的机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以“暮”字点明时间,以“苍苍”“翠微”营造傍晚终南山幽远宁静的氛围。 B、七、八句富有动感,以“入”字写出了竹子的生机,以“拂”字写出了青萝的柔美。 C、“美酒聊共挥”中的“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后,与友人挥手作别的动人场景。 D、本诗与陶渊明田园诗淡泊宁静的风格相似,与《将进酒》豪迈奔放的风格大相径庭。(2)、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陶然”之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长曰遏,次曰馀祭,次曰夷昧,次曰札。札即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遏曰:“今若是作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其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故遏也死,馀祭立:馀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至则君事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之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我君,吾授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号曰延陵季子。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
(节选自《新序·节士》)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季子必不受A请B无与子C而与弟D弟兄迭E为君F而致诸侯G乎季子(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哪里,怎么,与《兼爱》里“恶施不孝”中的“恶”词义相同。 B、之,音节助词,与《论语·阳货》“迩之事父”的“之”用法相同。 C、贤,以……为贤,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D、目,细则,与《大学之道》“三纲”“八目”中的“目”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宣公死后,诸侯与曹人想推举子臧为君,子臧拒绝,选择出走,被认为能守节义。 B、季子的兄长们在位时,都表现出轻死重义的精神,始终希望能尽快把君位传给季子。 C、季子拒绝了阖闾,认为自己接受君位会违背先君意愿,而且会导致家族内部的纷争。 D、孔子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向子贡阐释了“恕”的内涵,即推己及人的原则。(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
②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5)、根据材料二中关于“仁”的理解和阐述,简要分析季子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仁”。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乐在追逐
【美】海明威
此后的一小时二十分钟里,我们都没有再见到他。水势非常凶猛,距离这条鱼当初深潜入海的地方大约六英里。我累了,但手脚都还很有劲。我稳稳地用鱼绳绕住他,这得小心翼翼,不能拉得太狠或拽得太猛。终于能控制他了。
“他要上来了,”卡洛斯说,“有时候这些大家伙会这么做的。你可以在他们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用鱼叉叉住他们。”
“他为什么要这时候上来?”我问。
“他觉得困惑,”卡洛斯说,“你在引导他的方向。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那就让他永远都搞不明白。”我说。
我们看到他时,才知道他到底有多大。不能说这一幕很吓人,但的确令人惊叹。我们看到他在水中缓慢而安静地游着,近乎不动,两条巨大的胸鳍像两把长长的紫色镰刀。然后,他看见船那一刻,鱼绳开始从轮盘上疾速飞出,我们就像被拽在一辆汽车后面似的。他跃出水面,开始朝西北方冲去,每一次跳跃都掀起一片水浪。
我只好又回到船头,我们一直紧追不舍,直到他又深深潜入水里。
“想喝点什么吗,船长?”乔西先生说。
“不用,”我说,“让卡洛斯往轮盘上倒点油,别洒了。再往我身上倒点海水。”
“我就不能帮你做点什么吗,船长?”
①“跟我换双手,还有背,”我说,“他还跟最开始一样生猛。”
再看到他时已经是一个半小时以后了。他又开始跳跃,疾驰。
鱼竿弯得像一张拉满的弓。我抬了抬竿,鱼竿却没有理所应当地变直。
一小时后,这条鱼不疾不徐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开始慢慢地兜起大圈子来。
“他累了,”卡洛斯说,“现在他浮现在我们面前会是很平常的事了。之前跳得太狠,鱼膘里胀满了空气,他没法潜入深水了。”
“鱼竿完蛋了,”我说,“现在已经根本直不起来了。”
真是这样。鱼竿尖梢已经触到水面,不管你抬手起竿,还是转动卷盘收绳,鱼竿都没有反应。这不再是鱼竿了。它就像一条鱼绳的投影。每次起竿你还是有可能收回几英寸鱼绳的。但也就这样了。
这条鱼慢慢地绕着圈子,绕到外半圆时,会扯动轮盘上的鱼绳,而绕进内半圆时,你就可以把鱼绳又收回来。但因鱼竿失去了弹性,你没法再大量消耗他的体力,已经彻底失去了对他的掌控。
“这可不妙啊,船长。”我对乔西先生说。我们两个人互称船长。“如果他现在决心一沉到底,死在下面,咱们就再也没法把他弄上来了。”
“卡洛斯说这鱼会上来的。他说这条鱼在跳跃时吸进了很多空气,不可能沉下去死掉的。他说这些大家伙跳多了到最后都会这样。我数着他跳了三十六次。可能还漏算了几次。”
“多长时间了?”我问乔西先生。
“你跟他耗了三小时五十分钟了。”
“我想你说过他不会沉下去死掉的。”我对卡洛斯说。
②“海明威,他肯定会上来的。我知道的,他肯定会上来。”
“你跟他去说。”我说。
“给他倒杯水,卡洛斯,”乔西先生说,“别说话了,船长。”
冰水让人感觉很爽,我把水啐在手腕上,叫卡洛斯把杯子里剩下的水浇在我后脖颈上。背带磨破了我的双肩,汗水又往伤处腌上了盐,流出的血液感觉不出任何温度,因为太阳晒得哪里都火辣辣的,这是七月天中午的太阳。
就在这时,鱼不再往外扯线了。他稳稳当当地待了一会儿,纹丝不动,仿佛我钓住的是一个混土码头。然后他又慢慢动了起来。我把鱼绳收了回来,只能用手腕操作轮盘,因为鱼竿已经完全失去弹性,蔫蔫的 , 像一棵哭泣的柳树。
鱼在水下大概一寻深的位置时,③我们可以看到他了——仿佛一只长长的紫纹独木舟,撑着一对巨大的翅膀。这时他开始缓慢地绕圈。我用最大的力量去拉他,试着把圈子缩小。我尽力拽住鱼绳,同时还要保证绳子别断,可鱼竿却完蛋了。鱼竿并不是猛然或者突然断的。它就是断了。
“从大号轮盘上剪三十寻鱼绳来,”我对卡洛斯说,“我先稳住他绕圈。等他游到近处时,我们的绳长足够了,就把它牢牢地接到粗绳上,然后我再把竿换了。”
既然鱼竿已经断了,我们也就不再指望快点抓到这条鱼破个世界纪录或者任何记录了。但他已经筋疲力尽,我们用这套重型装备应该能抓住他。唯一的问题是,对于十五股线的鱼绳来说,这大竿太硬了。
卡洛斯正把三十六股线的白绳从大号的轮盘上取下来。我拼尽全力,用已经失效的鱼竿去控制那条鱼,看着卡洛斯剪断白绳,从导孔里抽出来好长一段。
“好了,船长,”我对乔西先生说,“现在你拿着这条鱼绳,等他绕着圈游到近处,多收点绳,这样卡洛斯能快点把两条绳接上。轻点收绳,别着急。”
鱼兜着圈慢慢接近了,乔西先生一点一点地把绳收进来递给卡洛斯,再由卡洛斯系在白绳上。
“他系好绳子了。”乔西先生说。这时鱼游到了圆圈靠近我们的这头,乔西先生手上那十五股线的绿绳还剩一码左右,他的手指正攥着这条活绳。我松开手,把手里的小竿放下,接过卡洛斯递来的大竿。
“你弄好了就把绳子剪断。”我对卡洛斯说。又对乔西先生说:“把剩下的绳子轻轻放出去,别紧张,船长。在找到感觉以前,我拉绳子会很轻很轻的。”
卡洛斯剪鱼绳的时候,我正盯着绿绳和那条大鱼。然后传来一声惨叫,我从没听到哪个正常人会发出这样的声音。④像是把所有绝望提炼成了一声叫喊。接着我就看到那根绿绳从乔西先生的指缝之间慢慢溜走,看着它继续下沉,下沉,消失不见。卡洛斯剪错绳了。鱼消失了。
(选自《世界文学》2024年第4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通过“拉满的弓”“鱼绳的投影”“蔫蔫的”等鱼竿变化的细节描写,展现捕鱼场景。 B、文中用“他”指代大鱼,表明作者把大鱼看作值得尊重的对手,而不是简单视为捕猎对象。 C、文章多次出现精确的时间,是为了展现“我们”和大鱼拉锯时的艰难程度,增强了真实性。 D、“我们”耗费大量精力,却因为小小失误而失败,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2)、对文章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含而不露,写出了“我”在长时间拉拽大鱼时的劳累与疲乏。 B、第②句反复说“他肯定会上来”,表达了卡洛斯对情况掌握的信心, C、第③句中的破折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突出了这条鱼形体庞大。 D、第④句比喻形象生动,写出卡洛斯因剪错绳导致鱼消失的强烈挫败。(3)、本文以第一人称为主,而划波浪线的两段运用了第二人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4)、本文是海明威生前没有发表的作品,有人认为这与《老人与海》非常相似。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对于人的了解,都需要对人性进行理解和把握。对人性论的关注在中国哲学史上较之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举凡于中国哲学稍有了解之人,便能体会人性论在中国哲学史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史上之基础性地位。张岱年曾指出,对于人性论之注重是中国哲学特点之一。故此,古往今来之大哲硕儒无不对此一问题格外关注。
人性论不仅是作为一种思想,而居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主干地位,并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动力。要通过历史文化以了解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这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文化中其他的现象,尤其是宗教、文学、艺术,乃至一般礼俗、人生态度等,只有与此一问题关连在一起时,才能得到比较深刻而正确的解释。基于对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徐复观写下了专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在徐复观看来,性善论实际上是儒家人性论的正统和主流。这一传统从孔子,经《中庸》,到孟子始告完成。
关于孔子的人性论,有人根据“克己复礼”的说法将孔子定性为性恶论者。这绝对算是石破天惊的观点,却是最缺乏说服力的观点。“克己复礼”并不意味着孔子认为人性中有恶或者说人性是恶的。人当然会作恶,但是这是否属于人性的范畴,是需要厘清的。孔子当然是主张以礼去约束人们,但是这个礼,“在孔子已转化为人所固有的德性及德性的表征,'复礼’是恢复人所固有的德性以显露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即便承认“克己复礼”是对人的自然欲望的克制与约束,也不意味着礼是违逆人性的。因为所谓“克己”的主体还是人自己,而不是外在的神、君、师、亲。如果说人性恶,那么人为什么会出现“克己”的主体意识?孔子所谓“为仁由己”,恰恰可以说明他承认人具有这种“为仁”的人性基础。
为什么说孔子对人性的看法倾向于性善?这是由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所决定的。徐复观先生对此有过精彩的分析。徐复观先生曾明确提出,孔学即仁学。孔子乃至孔门所追求的、所实践的都是以仁为中心。《论语》一书就是一部“仁书”。这可以说是近代以来学术界的主流看法。徐复观先生反对以“爱人”来诠释和界定仁。他认为仅从爱人的视角来理解仁,是对仁内涵的窄化,把握不到仁的真精神。他解释“天下归仁”时说:“天下归仁,即天下皆被涵融于自己仁德之内,是人在自己生命之内所开辟出的内在世界。而人之所以能开辟出此一内在世界,是因为在人的生命之中,本来就具备此一内在世界(仁),其开辟只在一念之克己,更无须外在的条件,所以接着便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所以,“孔子既认定仁乃内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之内,则孔子虽未明说仁即是人性,但如前所述,他实际是认为性是善的。在孔子,善的究极便是仁,则亦必实际上认定仁是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规定,亦即认为仁是作为生命根源的人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孔子的仁学的确奠定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总体逻辑构架”。
(摘编自宋立林《隐性的性善论:孔子的人性论再审视》)
材料二:
不可否认,卢梭的哲学继承着西方哲学“认识你自己”的学脉。其《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础》开卷就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我敢说,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碑铭上的那句箴言的意义,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这里所说的“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碑铭上的那句箴言”。就是为苏格拉底所特别珍视的“认识你自己”。
但卢梭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的理解,却具有明显的中国特征。在《论科学与艺术》一文的末尾,卢梭写道:“德行啊!你就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难道非要花那么多的苦心与功夫才能认识你吗?你的原则不就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吗?要认识你的法则,不是只消返求诸己,并在感情宁静的时候谛听自己良知的声音就够了吗?”——他认为道德的科学不需要花那么多的苦心与功夫才能认识,德行的原则就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主张返求诸己,谛听自己良知的声音,并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哲学。这段话与孟子、陆九渊和王阳明的“良知”说何其相似!
良知先于理性,是因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怜悯心在人类能运用任何思考以前就存在着”。在这一点上,卢梭思想明显地受到孟子的人性本善学说的影响。他宣称,“人生来是善的,种种制度才把人弄恶”,由此来批判社会制度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扭曲。更重要的是卢梭对性善论的论证方式与孟子的论证方式的一致性,如休斯所指出:“孟子和卢梭的观点中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巧合:人不光被赋予了理性之外从善的直觉、能力和倾向,并且卢梭的主要论证正是孟子所采用的——也就是人类无法对他同伴们的痛苦和危险袖手旁观。理性的反思可能会揭示伸出援手所带来的利益但施助的冲动往往首先到来。这一点在人对动物和对人时都成立。呵护心中善的萌芽即是‘为人’而放任它们枯死便不足以为人。”
(摘编自许苏民《卢梭与中国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性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动力,相较于西方哲学,它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更受关注。 B、历史文化是理解中华民族的起点和终点,宗教、文学等现象与之关联,才能得到较深刻的解释。 C、徐复观认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味“仁”内在于每个人生命内,“为仁”不靠外在。 D、卢梭与孟子两者对人性论的看法,不仅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而且在论证方式上也具有一致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按徐复观所说,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的正统和主流,这传统源于孟子的性本善学说。 B、卢梭提出德行的原则铭刻在人心,与“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意思不同。 C、卢梭的哲学虽然继承西方哲学“认识你自己”的学脉,但受中国哲学影响更为明显。 D、两则材料都围绕人性论问题展开讨论,既有传统的前后相承,又有思想的中西比较。(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卢梭:“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使我们不加思索地去援救我们所见到的受苦的人。 B、卢梭:“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一起叹息。” C、苏格拉底:“我们是深受道理约束的,一定要慎重考虑我们行事是否正当,如向那些愿意把我放跑的人花钱和致谢……” D、孟子:“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4)、材料一第3段中作者是如何驳斥“孔子是性恶论者”这一观点的?请简要概括。(5)、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受到卢梭思想的深刻影响,请结合材料二中卢梭的观点对小说《复活》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
11、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诗人袁枚有一首赞美青苔的小诗: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读过这首小诗,你有什么感想?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因为在这里,有绿叶和我对语。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因系佳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朋友屋次来信催促我回去,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比、比喻、比拟 B、比拟、对偶、排比 C、对偶、比喻、排比 D、排比、借代、夸张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研究发现,步行是增加人体血液流动、让身体肌肉获得运动的简单有氧训练,有益于人体健康。随着微信运动等记步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晒步数”,以为每天达到一定的步行量,似乎就能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氧训练,进而____。但是手机里显示的一天累计走了一万步,并不等于运动了一万步。
实际上,微信朋友圈晒的步数,大多是指手机记录的步数,通常来自手机上的内置传送器。只要手机的位置变了或重心移动了,手动脚不动也会产生步数,因此,____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运动能否对健康产生增益效果,很大程度上____ ,如果你步行的强度很低 , 就不能引起身体良性的应激反应。一般来说,要不间断行走30分钟以上,对健身才更有效。所以说,虽然微信运动等计步工具的确可以很好地计算出你日常的步行量,但是从对健康的增益来看,单纯只看步数意义并不大。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盯着那条紧逼而来的鲨鱼,心想,尖齿盗,你尽管来吧。 B、面对如此精美的画册,小伙伴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贺起来。 C、为此,今晚我将乐于前来,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D、没有必要刻意去追逐幸福,只要你抬头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相随。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____和高度关注,生肖之说从简单的计时原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然而,作为一种____ 的象征性编码系统,生肖还有比如说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不少?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种动物的排序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中所有的,唯独龙却是现实中没有的?……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人们对上述问题由来新的认识。郭沫若____ ,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指出:“此肖兽之制不限于东方、印度、巴比伦,希腊、埃及均有之,而其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殆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这一看法臾突破了生肖起源研究的封闭视野,但因没有确凿有力的证据,源于巴比伦之说尚不能令人信服。而汉代之后才有生肖的老观点也被新的考古发现纠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举出的洪水神话,黄道十二宫等作为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被反对——将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明都追溯至古巴比伦。
--(摘编自叶舒宽《生肖文化及其起源》)
(1)、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耳熟能详 博大精深 变幻莫测 别具匠心 B、喜闻乐见 神秘莫测 别具慧眼 源远流长 C、耳熟能详 源远流长 神秘莫测 别具匠心 D、喜闻乐见 博大进深 变幻莫测 别具慧眼(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以洪水神话、黄道十二宫等当作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反对“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 B、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举出的洪水神话、黄道十二宫等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遭到反对。 C、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将洪水神话、黄道十二宫等作为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反对“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 D、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将洪水神话,黄道十二宫等作为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遭到反对。(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排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因而承认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 B、他排除了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因而承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C、他承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排除了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 D、他承认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但也还是不排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为了论述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教导弟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2)、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描写景物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极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 , 。(3)、(短欧行》中曹操借用《诗经》中姑娘思歌情人的典放来表明自己渴求人才之心的句子是 ,(4)、李自《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夜幕降临,村落渺远,炊烟四起,心中的田园仿佛笼罩在一层轻纱之中的梦幻之景的句子是 ,(6)、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故人不在的伤感,在李煜的《虞美人》中“ , ”两句也表达了世事变幻物是人非之感。
-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 , 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③ , 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这一景象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星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①,不能安弦;不学博依②,不能安《诗》;不学杂服 , 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③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 , 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缦:弦索②博依:广博譬喻③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又指神主、神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确的一项是(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向/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的一项是( )A、党,古代民户编制,五百家为一党,古有“四间为族,五族为党”的说法。 B、中年,文中指隔一年、间岁,现在一般表示四五十岁的年纪,二者的意思不同。 C、杂服,文中指洒扫、应对、投壶、沃盥等琐细之事。服,在文中指事。 D、诏于天子的“诏”指下诏,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使持节诏将军”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劝学》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很难坚持终身学习。 C、文本一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阐述道理说理透彻。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利用空闲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5)、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要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员们……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上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嘘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堂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往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太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得,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
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途中,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炊事班战士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写周大勇与通讯员小成反复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表现了他们救人时痛苦而无奈的心情,突出了行军途中战士们干渴的情形以及沙漠环境的极度恶劣。 C、周大勇掩埋老孙,在墓前插上木牌,背上老孙的行军锅追赶连队,这表现了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突出了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D、小说描写战士们在团政治委员李诚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话语的激励下,挺胸抬头,加快步伐勇敢向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为小说涂抹上亮丽的色彩。(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用“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行军途中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B、小说先细致地描绘老孙昏厥的模样、呼吸的变化,再写周大勇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然后写卫生队长骑马赶来救治,小说情节紧凑有致,情感丰富细腻。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D、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3)、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4)、《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炫彩的角度分析小说是如何战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人。。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圈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的结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 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热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摘编自费孝通《多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特型。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
“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性”村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多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多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材料三:
“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B、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 D、“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成社会网络状况,而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信息透明的社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 B、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已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D、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开的,但三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又各有侧重。(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的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材料三对比进行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三中提到“古以言为功者多”,而东汉末年孔融《临终诗》却写道“言多令事败”。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