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试卷日期:2025-01-17 考试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等典籍之中,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两大类。

    《考工记》是《周礼》的最后一节,具体描述城市的规划布局。《周礼》是儒学经典著作,对礼制的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早期规划思想的渊源。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儒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具体表现。如隋大兴、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中,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中“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将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在中国,虽然《周礼》是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但严格按照《考工记》的规划布局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管子》对城市建造提出了与《考工记》的某些理念和具体作法完全不同的理论,也就是依照自然环境,自由布局。《管子·乘马》中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的思想重点强调“因地制宜、重视经济和功能分区”三个方面,强调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此在规划中也有着大量基于“宇宙”观念的规划布局,例如“象天法地”的思想和“阴阳五行”的思想。

    (摘编自刘婧、王金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现代发展浅析》)

    材料二:

    在古代,中国天文学相当发达,人们早就认识到北斗及众星是围绕北极周日旋转的,北极星恒定不动,在古人心目中是极其神圣的。

    于是古人把“镶嵌”在这湛蓝天幕上的天体,组合成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天穹模式——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象体系。以三垣中紫微垣为中心,以四象、五宫、二十八宿为主干,构成中国天界诸神的主体框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型。“紫微”位处五宫中央,《史记·天官书》又称它为“中宫”,是天帝太一常居的天宫神阙。紫微圣宫,环绕天之北极,巍巍然屹立,帝星太一神居中坐镇,君临八方。满天星斗环绕帝星,如臣奉君,形成拱卫之势,“帝星”左右,有“三公”“四辅”“太子”等星。

    古人法天象地,天子“象天设都”,皇帝之居位自然也要与天之中心——北极相吻合。

    历史上著名的周公营造洛邑开法天象地思想之先河,在伊洛平原找到了地之中心——“土中”,于是在黄河和涧河之间修起了成周——洛邑。周公“中天下”“于土中”,就是对应北极,确定天下的中心。

    周朝800年后,秦汉王朝相继建立。秦都咸阳,固然有出自乡土观念、利用天险等方面的考虑,但天国思想无疑是决定其定都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咸阳地处关中,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不仅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而且重要的是,以咸阳为中心,象征天界“紫微宫”,渭水便与天河呼应。更具匠心的是,每到夏历十月,天象恰恰与都城乃至整个天朝布局完全吻合。这时,“银河”与渭水相应,“离宫”与阿房宫同经,“紫薇”呼应咸阳,“阁道”辉映复道,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这正是古人天国思想的生动写照。

    汉人崇信北斗,认为斗即帝车,城市营造(如图)有意追求形似北斗。“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合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巡视四方的意图。建长安为斗城,自有中央居要、四方辐辏的象征意义。当时中国经过秦、楚、吴、越、燕、赵向外开拓,地方已达万里,以四方拱卫的内向、向心形结构布局都城和四夷,形成四方辐辏的经济供给形式。这本质上与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性质是相协调的。

    [注]汉长安平面图,未央宫为正殿。

    周人注重天地的对应位置,追求人主所居之地与天帝居所的感通,开中国宫室营造“象天设都”传统之先。至秦代,“象天设都”思想有了发展,追求“再现”天之壮景。再到汉代,“览”秦制,“跨”周法,走向一种近乎写意和创造性的“表现”阶段。

    东方社会长久以来的形象类比精神 , 造就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解释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即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宏观的“物”和近观层次的“身”,解释和理解身边的事物,将这种经验运用到身边的人或事理之中。就营国制度而言,就是上取法天象,下合乎诸身,以最直接理性的态度对待都城的营造布局。

    中国古代法天象地的城市建设思想本质上是对天道、自然的尊重,是一种尊重宇宙运行规律的朴素哲学观,正如《易经·系传》所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种思想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生态文明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更可贵的是,古人将这种朴素的实用理性思想上升到文化哲学的高度。

    (摘编自牛雄、卢健松《中国古代天文思想与城市营造》)

    材料三:

    在过去几年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完整社区的目标、完整社区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指南。在这些文件里,主要是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把目前人们生活所需求的方方面面都包括在完整社区规划之中。未来城市的规划可以有非常炫酷的技术表演,但是对于普通居民,对于老人、孩子来说,建设一个实实在在的社区,确保全体老百姓都能住上好房子,拥有好的小区、好的社区、好的城区,这个过程就是未来城市规划的目标。

    未来城市是人类的理想。在把理想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行动方案。现在看来,以下几个维度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其一是具有宜居性,老百姓要有幸福感。其二是要有韧性,对各个方面的灾害要有足够的抵抗能力。其三是权利的公平性。其四是智慧生活逐步融入未来城市的方方面面。其五是低碳,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角度来构想未来的发展。

    (摘编自毛其智《未来城市规划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礼》是中国早期规划思想的渊源,其《考工记》中所描述的城市规划布局大体上属于不规则式布局。 B、严格按照《考工记》的规划布局不容易,所以《管子》以此为基础,在某些理念和作法上作出了补充。 C、北极星在古人心目中极其神圣,故古人定都选址只考量是否对应北极,来确定天下的中心。 D、中国古代法天象地的城市建设思想,不仅具有实用性,能为实践提供参考,更具有文化哲学上的高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反映管子依照自然环境,自由布局的理念。 B、古人认识到北斗及众星围绕北极周日旋转,北极星恒定不动,据此构建了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象体系。 C、“紫微”位处五宫的中央,满天星斗环绕帝星,形成拱卫之势,这样的天象给古人法天象地提供了根据。 D、未来城市的规划不需要炫酷的技术,而在于给老百姓建设一个实实在在的社区,这就是未来城市规划的目标。
    (3)、下列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二“形象类比精神”的一项是(    )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 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短歌行》)
    (4)、从以下“未来城市多维演变因素图”可知,未来城市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已有传统,我们有继承、舍弃,也有改进,请结合三则材料具体分析。

    (选自《张晓东等《新技术背景下未来城市空间演变与规划响应》)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蹬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恼,更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使我大惊,才明白其中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抑且历久?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如在屋中听院里拉大锯,那音响假设“嘶,嘶,嘶”,便是“嘶”声,假设“沙,沙,沙”,便是“沙”声。真是不可思议。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我终未解,那短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我早早晚晚是要看一阵山上的云雾的: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我想这不是别的什么,大概这阅历久久的大山们在显示妩媚和灵怪,也说不定。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

    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

    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时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这时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

    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 , 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竟几次不知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身心疲倦,在老家看山时有所思悟,这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我”漫步荷塘寻得宁静有异曲同工之妙。 B、作者笔下的石头富有生命情调,《故都的秋》中的落蕊等颇显悲凉,作家将不同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C、文中的山带有拙朴、平常、黑乱、粗笨、憨小、浑浑沌沌、面目难识、内蕴明了等特点,虽有情味,却让人一无所知。 D、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从记录“早晨”看山到描写“下雨天”看山,场景的转换有内在的连续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读山”不仅是读山中之景,更是读山代表的哲理。作者以“读山”为切入点,进而推及人生,耐人寻味。 B、“活泼泼”“黑兀兀”这些词语具有较强的乡土特色,这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一般会受到地域的影响。 C、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运用通感手法,写出了云的安详,营造了空灵静谧的意境。 D、本文的叙述视角,与《我与地坛》相似,有“我”的感受、“我”的观察,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
    (3)、作者在读山的过程中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提到“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全文是如何写出这种“谜”的感受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 , 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于时韩(遂)、马(腾)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

    (节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卷十,有删改)

    材料三:

    赤壁之战,(曹)操之必败,(周)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守以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 , 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也。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知此,而兵之所忌与敌之足畏与否也,皆可预料而定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有删改)

    【注】①先主:指刘备。②魏武:指曹操。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吴凭江A而守B矢石C不及D举E全吴F以馈一军G而粮H运于无虑之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疾疫,暴发瘟疫,与《劝学》“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 B、明,明白,清楚,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明”含义不同。 C、固,坚决地、坚定地,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的“固”含义不同。 D、老,使困乏,使动用法,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之战中,刘备遣诸葛亮与孙权展开结盟,双方联军水陆并进,共抗曹操;曹操因军中瘟疫流行,伤亡惨重,终致大败,无奈撤退。 B、裴松之认为,曹操平定张鲁后失去占领蜀地的机会,非战之罪,而是运数和疫情所致,其战略决策本身并无失误。 C、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周瑜必胜,原因众多,例如曹军舍骑用舟,以短击长;曹操沿用官渡旧法,战术不当等。 D、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赤壁之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中包括战术选择、兵力对比、疫病影响,以及战略应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②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

    (5)、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及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原因,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口吻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复杂的心绪。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把美景和内心感受自然融合在一起。 C、最后两句如绵里藏针,表面上写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的“压酒囊”,实际却感慨万千,体现出幽默之感,用语巧妙。 D、诗歌语言沉郁顿挫,豪迈悲壮,大有《诗经》“哀而不伤”的风韵,写出了诗人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2)、本诗虽是作者被贬时所写,但却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其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古诗文中有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既有《赤壁赋》中出于东山之后便“”貌似懂得人物情感而犹豫不决的月亮;也有《琵琶行》中“” 一句为诗人和友人离别而哀伤的月亮。
    (2)、杜甫《登高》中“”两句,视角高低变化,描写有声有色,展现了夔州秋天独特的景色。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写南宋人民对北方侵略者的屈服和对国耻的淡忘。作者通过这一景象,暗示了南宋朝廷的软弱和妥协。
    (4)、中国古典诗词往往能借助想象扩大诗歌的意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仙李白在梦境中跨越镜湖的描写有“”的语句;又如《虞美人》中李煜由东风触发情思,用语句“ ”想象故国的宫殿,表达亡国之痛。
    (5)、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九塔寺的重修中,还有一个好经验,值得我们效法。九个小塔都已残破,没有一个塔刹存在。山东同志们在正式施工以前,在地面、在塔上,先用砖干摆,从各个角度观摩,看了改,改了看,直到满意才定案,正式安砌上去。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诚然,(   甲   ),做试验很容易;像赵州桥那样庞大的结构,做试验就很难了。但在赵县却有一个最有利的条件。西门外金代建造的永通桥(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真是“天造地设”的“试验室”。(   乙   ),先用这座小桥试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现在大桥上的一些缺点,也许就可以避免了。毛主席指示我们“一切要通过试验”,在文物建筑修缮工作中,我们尤其应该牢牢记住。

    于是在正定隆兴寺重修与维护上,我们也算有了一点经验。不仅正定隆兴寺重修了转轮藏和慈氏阁,还清除了大觉六师殿遗址的瓦砾堆,将原来的殿基和青石佛坛整理出来,全寺环境整洁,这是很好的。但摩尼殿的木构柱梁(过去虽曾一度重修)有许多已损坏到A____的程度,戒坛也够资格列入“危险建筑”之列了。此外,正定城内还有若干处急需保护以免继续坏下去的文物建筑。今年度正定分到的维修费是不太多的,理应B____,尽可能地做些“输血”“打针”的抢救工作。但我们所了解到的却是以经费中很大部分去做修补大觉六师殿殿基和佛坛的石作。这是一个对于文物建筑的概念和保护修缮的基本原则的问题。古埃及、希腊、罗马的建筑遗物绝大多数是残破不全的,修缮工作只限于把倾倒坍塌的原石归安本位,而绝不应为添制新的部分。即使有时于结构的必需而“打”少数“补钉”,亦仅是由于维持某些部分使不致拼不拢或者搭不起来,不得已而为之。大觉六师殿殿基是一个残存的殿基,而且也只是一个残存的殿基。它不同于转轮藏和慈氏阁,丝毫没有修补或再加工的必要。在这里,可以说钢是没有用到刀刃上了。这样的做法,我期期以为不可,实在不敢赞同。

    (改编自《学术论著专题研讨·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1)、文中词语“输血”“打针”“打补丁”均采用借喻修辞,请以“雪”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文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2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简析文中加点词语“钢是没有用到刀刃上”的含义及作者给出这种论断的缘由。

四、写作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巴黎奥运赛场上,我国体育健儿奋勇争先,取得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彰显了青年一代的昂扬向上、自信阳光。海军、空军喜庆75岁生日,人民子弟兵展现新风貌。面对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大家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无数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都在为梦想拼搏。我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光荣属于他们,也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