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迁怒,不贰过(不会犯同样错误)。”——《论语·雍也》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孙子兵法》

    那些花了好久才想明白的事,总是会被失控的情绪全部推翻。——钱钟书

    毋庸置疑,情绪对人的观察、思考、判断、行动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古文明发祥地的中国,“礼”的基因世代相承。近年来,一系列失“礼”少“德”的行为和现象,不时冲击着人们对于国民素质的认知。

     A  , 部分国人的素质提升没有与时代进步同频,导致不文明行为或者说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但是,一些社会成员并没有摆好权利和义务的天平。高铁吸烟、抢夺方向盘、共享单车被破坏私用等消息仍 B  , 无不体现出这种权利与义务错配的自私与任性。

    与物质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媲美,我们的精神文明同样“水涨船高”。近些年,①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②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③不断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推崇文明礼仪的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 C 的一个标识就是“礼仪之邦”。

    (1)、依次在文中横线空格ABC处,填入三个较为恰当的四字词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发展的时代、富足的生活、进步的法治,是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坚实基础 B、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彰显和维护了个人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为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富足、法治在进步,奠定了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坚实基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长征这条征途上,年轻的共产党人以对国家的深刻忧患、 ① 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世界军事史的惊人奇迹, ② 。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每一步都是创造中国革命历史的脚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2)、《〈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3)、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其中阐述“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释】①问津: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的“先师”指孔子,诗人尊崇孔子“忧道不忧贫”,但现实中的“贫”不得不让诗人转志“长勤”,但诗人心中依然景仰孔子的人生选择。 B、陶渊明心里有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是有挣扎,有焦虑的,本想人生有所作为,但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最终选择了与“自然”相伴。 C、“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极好地表现了诗人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复杂思想情感。 D、这首五言律诗,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陶渊明这首《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融说理、叙事、写景于一体,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节选自《大学》)

    材料二:

    ①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 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②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④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节选自《中庸》)

    材料三:

    ①(阳明先生)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 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②……

    ③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④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⑤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憷、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

    (节选自《传习录》)

    【注释】①谦:同“慊”,满足。②诚之者:追求真诚。③《孟子·尽心》篇云:“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④语出《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1)、材料三画波浪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知是心之本A体B心自然会知C见D父自然知E孝F见G兄自然H知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之中,往往成对出现。“小人”一语,古今词义变化较大,“君子”一语,词义相对稳定,着重强调地位崇高或品德高尚之人。 B、“孝”指孝顺父母;“弟”同“悌”,指敬爱兄长。儒家认为“孝悌”为仁之根本。 C、“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它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慎独”这种自律精神被后人广泛推崇。 D、儒家最为经典的四部著作为《大学》《礼记》《论语》《孟子》,后人将之合称为“四书”。宋元以来,它们成为科举考试钦定之书。
    (3)、下列对原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衡量一个人内心是否“诚”,关键在扪心自问是否有“自欺”之为之思。 B、材料二提出“诚”是人本身具有的品质,正如“天之道”一样,只不过是“小人”将之丧失罢了,而君子时时处处保留之而已。 C、材料三“致良知”是王阳明先生“心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也让王阳明先生成为后世儒学思想的重要传承人。 D、材料二强调“诚”是有阶层的,要做到“至诚”之境,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即可达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②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5)、有关“诚”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述。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靠什么活着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一个鞋匠在守了一整天空荡荡的店铺后,拖着一身疲累,返回他那破旧的小屋。突然,他发现,在街角一座小礼拜堂那儿,仿佛有个白色的东西在蠕动……哎呀!是一个人呢!凛冽的寒风中,他竟然光溜溜的一丝不挂!

    ②鞋匠走到他的面前,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到他身上,脱下脚上的鞋子,替他穿上。那人依旧动也不动。“走吧,到我家去。”鞋匠说。鞋匠太太看到丈夫领了个陌生人回来,脸上的表情瞬间换了个样,因为,她丈夫的衣服竟然全穿在那个陌生人身上。“给他一些食物吧!”鞋匠对他的妻子说。“只剩一块面包了!”鞋匠太太大声抱怨着。鞋匠压低了声音说:“给他吧!他看起来好像已经饿了很久,要是再不吃些东西,他会死的。”鞋匠太太将柜子里仅剩的一块面包拿给了那位陌生人。那人看了看鞋匠夫妇的脸庞,苍白的脸上浮起了一丝微笑。

    ③就这样,鞋匠夫妇收留了这个倒在雪地的年轻人,并且教他做鞋子。无论教他干什么,他都领会得很快,干起来就像缝鞋缝了一辈子似的。

    ④日子一天一天、一星期一星期地过去,年轻人仍旧在鞋匠家住着,干他的活。他的名声传开了,谁做靴子也没有他做得利落、结实。这一带的人都找他做靴子,鞋匠家渐渐富裕起来。

    ⑤冬季里的一天,鞋匠正在干活,有辆马车摇着铃铛驶到屋前。由车厢里钻出一位穿皮大衣的老爷。老爷把一个包着皮子的包袱放在桌上说:“这是德国货,值20卢布。你能用这块皮子给我做一双靴子吗?”“行,大人。”“你得给我做一双一年穿不坏、不变形、不开绽的靴子。我给10卢布工钱。”

    ⑥送走了老爷,鞋匠对年轻人说:“活儿我们接了,可别惹祸。皮子贵重,老爷又凶,可不能出岔子。你比我眼力好,你裁料,我上靴头。”年轻人接过皮子,铺在桌面上,一折二,拿起刀子就裁。“你这是怎么啦?真要我的命!老爷定做的是靴子,可你做的是什么?”

    ⑦他的话音未落,门环响了,进来的是那位老爷的仆人。一进门就大声嚷嚷:“不用做了!老爷还没到家就死在车里了。太太对我说:‘你去告诉鞋匠,靴子不用做了,赶快拿那块料做一双给死人穿的便鞋。

    ⑧六年过去了,年轻人一直留在鞋匠家中,他像往常一样,不出门,不多嘴,这些年来只笑过两次,第一次是女主人给他端上晚饭的时候,第二次是向那位老爷笑。鞋匠对自己的雇工满意极了,再不问他的来历,只怕他离开。

    ⑨有一天,有个女人上鞋匠家来了,身上穿得干干净净,一手牵着一个穿皮袄、戴绒头巾的小姑娘。两个小姑娘长得一模一样,只是其中一个左腿有毛病,一步一跛的。女人在桌边坐下,说:“我想给两个小丫头做皮鞋,春天穿。”

    ⑩鞋匠量了尺寸,指着小瘸子说:“她是怎么成这个样子的,多好看的一个小姑娘,生下就这样吗?”“这是五六年前的事了,”她说,“那时候我和我男人在乡下种地,跟她们的父母是邻居。那家只有当家的一个男人,在林子里干活。有一回,一棵树放倒的时候压在他身上,把五脏六腑都快压出来了,抬到家就断了气。那个星期他女人生下一对女儿,就是这两个。家里穷,又没人帮忙,那女人孤零零地生下孩子,又孤零零地死了。“村里的妇女只有我在奶孩子,人们就把两个丫头暂时抱到我家去了。那时候我年轻力壮,吃的又好,奶水多得直往外冒。上帝让这两个丫头长大了,而我的孩子第二年却死了。以后上帝再也没有给我孩子,可是日子越过越好。要是没有这两个丫头,我该怎么过啊!”

    ⑪鞋匠送妇人出去的时候回头看了看年轻人,只见他坐在那里,把叉在一起的两手搁在膝头上,望天微笑。鞋匠走到他跟前问:“你怎么啦?”

    ⑫年轻人从板凳上站起来,放下活计,解了围裙,向鞋匠鞠了一躬,说:“请主人原谅。上帝已经宽恕了我,请你们也宽恕我。

    ⑬“我本是天使,上帝派我去取一个女人的灵魂。我降到地上,看见一个女人病在床上,她一胎生了两个女儿。两个小东西在母亲身边蠕动,母亲无力起来喂她们吃奶。她看见我,明白是上帝派我来取她的灵魂,就哭了,并且说:‘天使啊!我男人刚死,是在林子里给树砸死的。我没有姊妹,也没有三姑六婆,没人帮我养孩子。你先别取我的灵魂,让我自己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孩子没爹没娘活不成啊!’我听信了她的话,对上帝说:‘我不能取一个产妇的灵魂。’上帝说:‘你去取这产妇的灵魂,以后你会明白三个道理:人心里有什么,什么是人无能为力的,人靠什么活着。等你明白了这三个道理,再回天上来。’我又回去取了那产妇的灵魂。

    ⑭“两个婴儿从母亲怀里滚到床上,母亲的身体倒下时压坏了一个婴儿的一条腿。我升到这个村子上空,准备把产妇的灵魂交给上帝,但是一阵风吹来,折断了我的翅膀。那灵魂独自到上帝那里去了,我摔到地上,倒在大路旁。”

    ⑮……

    ⑯“我现在明白了,人们活着完全是靠爱。谁生活在爱中,谁的生活里就有上帝,谁心中就有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写鞋匠太太看到丈夫领了个陌生人回家,脸上表情瞬间换了个样;听到丈夫吩咐她还要给陌生人食物时,鞋匠太太是大声的抱怨。这些情节并不能说明鞋匠太太是一个缺乏同情心、心中乏爱之人。 B、小说写“我”第一次取产妇的灵魂,因心生同情而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在上帝要他明白“三个道理”后再回天上后,天使回去取了产妇的灵魂。这说明上帝心中虽有爱,但爱是有选择性的。 C、鞋匠家因收养了“我”这陌生人而“渐渐富裕起来”和妇人因收养了“两个女孩”而“日子越过越好”,都是因为心中有爱的结果。 D、“我”在完成了“上帝交给的取产妇的灵魂”任务后,却受到一阵风的袭击,折断了翅膀来到了人间,是上帝要我明白“三个道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天使为线索,精心设置了“三个故事”以启迪人类明白“三个道理”。 B、这篇小说篇幅虽小,但也极好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平民思想”和“朴素文风”。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多次写到年轻人的“微笑”,巧妙而有力地推动和发展了故事的情节。 D、小说结尾处“天使自述受上帝之命取产妇的灵魂”一节,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极好地回应了开头。
    (3)、有人认为,小说以“人靠什么活着”为标题欠妥,改为“三个道理”更为恰当。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以天使的“经历讲述”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在儒家领导之下,二千多年间,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除最近数十年浸浸澌灭,今已不易得见外,过去中国人的生存,及其民族生命之开拓,胥赖于此。这种精神,分析言之,约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

    ②向上心,即不甘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心,知耻要强的心,嫌恶懒散而喜振作的心……总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们总称之曰“人生向上”。从之则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见其所得;违之则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见其所失。

    ③此与“相与之情厚”相连。人类生命廓然与物同体,其情无所不到。所以昔人说:“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见《王阳明全集·大学问》)高等动物在其亲子间、两性间、乃至同类间,亦颇有相关切之情可见。但那是附于本能之情绪,不出乎其生活(种族繁衍、个体生存)所需要,一本于其先天之规定。到人类,此种本能犹未尽泯,却也大为减弱。人间慈父母固多,却有溺女杀婴之事。情之可厚可薄者,与其厚则厚,薄则薄,固定不易者,显非同物也。动物之情,因本能而始见;人类情感之发达,则从本能之减弱而来,是岂可以无辨?

    ④一个人的生命,不自一个人而止,是有伦理关系。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所贵乎人者,在不失此情与义。“人要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大致不外是看到此情义,实践此情义。其间“向上之心”,“相与之情”,有不可分析言之者已。不断有所看到,不断地实践,则卒成所谓圣贤。中国之所尚,在圣贤;西洋之所尚,在伟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社会风尚民族精神各方不同,未尝不可于此识别。人莫不有理性,而人心之振靡,人情之厚薄,则人人不同,同一人而时时不同。无见于理性之心理学家,其难为测验者在此。有见于理性之中国古人,其不能不兢兢勉励者在此。惟中国古人之有见于理性也,以为“是天之所予我者”,人生之意义价值在焉。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民族精神所在》,有删改)

    材料二:

    ①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②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③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④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

    ⑤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有删改)

    材料三:

    ①中国自古以来,家与国这两个概念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经·大雅·思齐》篇中有这样的诗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意思是说,周文王以礼法要求他的妻子,也以礼法约束宗族的其他成员,并由此推而广之,去治理国家社稷。国家原就是由一个个家庭、家族组成的,而皇王受天之命,君临下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天下人都是他的臣民,在君王那里,国就是家,家也就是国,并无分别。由家而国,治国理家,也成了历来儒家的合乎逻辑的类比和推演。《周易·家人卦》的象辞说:“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兄弟、夫妇之间的人伦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家庭就会很和睦。一个国家同样如此。虽然君臣上下种种关系十分复杂,但也无非是一个家庭的扩大,能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自然也能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家是国的缩影,人人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家国才能和平安定;反之,若是一个家庭内部尚不能和睦相处,又如何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②由家到国,理家的下一步或目的是要治好国家。不过,要理家、治国也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先要把人自身的修养提高了。《礼记·大学》篇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道出了历来儒家士大夫向往和践行的最高境界与目标,个人与家国在这里融合在了一起。“家国”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和主题。

    ③家国意味着一种责任,家国是一种忧患感,家国又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家国还是一种对故土的眷念,家国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摆脱不了、割舍不断的情怀。

    (摘编自巩本栋《家国的意味》,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影响国人二千多年,使中国人主要养成了“向上心强”和“相与情厚”这两种民族精神。这两种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一直影响至今日之中国人。 B、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C、中国古人明白人要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又能兢兢于此勉励,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之所在。 D、“礼”是一套软制度,它主要起文明教化作用,现存的“礼”与古代典籍中的“礼”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崇尚圣贤,所以形成了“向上之心”与“相与之情”的中国社会风尚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 B、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C、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D、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中国人追求和践行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国是密不可分的。由家而国,治国理家,成了历来儒家的合乎逻辑的类比和推演。
    (3)、下列故事所蕴育的内涵,与材料三的观点不很相符的一项是( )
    A、女娲补天 B、愚公移山 C、精卫填海 D、大禹治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依据原文内容,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各自所论述的中心。
  • 9、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列夫.托尔斯泰

    美德在劳动中产生。——欧里庇得斯(古希腊著名作家)

    某中学举办“劳动节”,学校邀请你做主题演讲,请以“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知和思考。要求:自主立意,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南极冰层之下,①____,很难有生命迹象。由于大多数生态系统是建立在植物或者藻类等光合生物体的基础上,这样的黑暗领域不应该有充足的食物来维持生命所需。②____,科学家通过实地考察,惊讶地发现从海底100米深处能挖出更多的冰,而在冰架之下,研究人员竟然发现了生物体残骸碎片,物种的数量远超过预期。生活在冰架之下的生物以洋流带到冰架下的纤毛虫和鞭毛藻等微生物为食,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的食物不但不短缺,相反,它们③____,这是因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它们身体消耗能量并不多,依靠少量的食物就能存活下来,这是一种超慢速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碳年代测定数据显示,这些海底生物极有可能是南极洲大陆架之下的“老房客”

    (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比喻具有相似性,效果形象生动,据此请对文段尾句划线句子所使用比喻的特点和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预,预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__①__。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__②__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__③__,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__④__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1)、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的选项( )
    A、①未雨绸缪 ②无独有偶 ③洞若观火 ④纷繁复杂 B、①防微杜渐 ②无独有偶 ③了如指掌 ④扑朔迷离 C、①未雨绸缪 ②绝无仅有 ③洞若观火 ④纷繁复杂 D、①防微杜渐 ②绝无仅有 ③了如指掌 ④扑朔迷离
    (2)、与文中划线句子修辞手法一致的句子(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的名句“”与《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表达了相同的主旨。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也隐含了消极遁世的思想。
    (3)、《声声慢》中“”两句描写了黄昏时分无边丝雨细如愁,声声滴落梧桐叶的凄凉。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猛兽,指军队,勇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怀想了历史英雄周瑜年少有为的风度,对人物的描写细致而生动。 C、上阕结尾“今如许”以问句作结,作者将对时事的感伤由这三个字宣泄而出,语言简朴但意味深厚。 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此句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表达了时光流逝、世事变幻的悲凉。
    (2)、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写了赤壁之战大败曹操的画面,请结合诗词分析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上各有什么不同。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文本二: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亲旧知其A如此B或置酒C而招之D造饮E辄尽F期在G必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的“之”是代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之”用法相同。 B、“而言笑赏适”的“适”解释为“舒适”,与《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中的“适”词义不同。 C、“家务悉委之儿仆”“委”解释为“交托”,与《琵琶行》中“委身为贾人妇”中“委”字词义相同。 D、年号纪年法是指以古代历任皇帝的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开始使用年号。如文中的“宋元嘉”和《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都是采用年号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知识渊博,擅长作文,文风超脱不拘束,自得于真性情,因此其作品在当时价值很高。 B、陶潜不喜做官,躬耕自资,但因为家贫,他才迫于生计就任彭泽县县令。 C、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经常与乡人喝酒至大醉而归,即使是陌生人家的酒宴,他也醉乎所以,其乐无穷。 D、陶潜为人洒脱,有涵养。无酒时也常常吟咏不止,虽不懂音律,但每每有朋友聚会,他就抚琴应和,快乐自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②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

    (5)、《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评价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概述哪些事件能表现这一心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前的故事

    茹志鹃

    天黑沉沉的,马上就要下雨了。一九四九年的第一声春雷,隆隆地从远方滚来。米米问清了路,和小小两个加紧了脚步向前跑着。跑着跑着,雨就哗哗地落下来了。

    警察局阴森森的大门口,有四个拿着枪的警察,在踱来踱去。

    “干什么的?”

    “我们来找爸爸妈妈的。”

    “滚开!”那个警察端了上好刺刀的枪,把他们赶到一边去了。

    “小小,我们回去吧!”小小不响,只是用手背擦着眼睛。默默地走了一会儿,小小忽然抬起头来说道:“姐姐你说,爸爸是共产党,是好人,他们为什么抓他?”

    “他们都是坏蛋!”

    “爸爸说北平有共产党,那我们叫他来打这些坏蛋!”

    “北平——路太远了呀!”

    “……我们写信去。”

    米米和小小回到家里,那些特务有的在打牌,有的出去了,也没有人来问他们。米米就点起洋油炉子,家里还有面粉,自己动手做起饼来。小小还是照常爬到爸爸的阁楼上,独个儿坐在爸爸的床上。往常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都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都在这一刻。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也许爸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

    他这样想着,想着,等到米米上楼来找他去吃饼,他已伏在枕头上睡熟了。

    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吵醒了,打开电灯一看,门外进来的还是那些特务,可是他们后面……后面是谁?爸爸!米米弄不清这是真的还是在梦里。

    “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

    两个人仰着头,呆呆地望着楼上。一会儿,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 , 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一边唱一边飞,许多漂游在大海里的人,一听到它的歌,就知道海岸不远了。许多迷失在森林里的人,一听它唱歌,就找到了方向。要是它一停止唱歌,许多人就会丧失勇气,迷失方向,所以它永远是一边唱一边飞,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有坏人要打它,它就飞到更高的云层里去唱它飞着唱着,一直到天亮……” 

    “啪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

    “啪!啪!”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开口说话了,一字一字都像是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要放明白些,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你只要把那边的报收过来,你就可以和你老婆一起回家……”

    “嗨嗨……我倒是想回家,就是收不到报,所以也不敢想……嗨嗨……”爸爸笑了。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

    阁楼的门开了,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那些人推着他走,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小小笑了笑说道:“喂,不要哭,爸爸不会死的…”

    米米和小小愣了一刻,赶紧追到门外去看,不禁又呆住了:一辆汽车停在弄堂口,在弄堂里,爸爸在爬着走,一条腿歪歪斜斜地拖在身后……爸爸的腿已经断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米米和小小已写好了一封信,信是米米用铅笔写的,密密地写了很多,结尾处的几个字特别大:“快来救救我们的爸爸妈妈!”信封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北平共产党收。”

    炮声,伴随着江南的春雷隆隆地从北边滚来。解放军过了长江,一直向南,向南,日夜地向南进军。

    每夜,每夜,上海的四郊响着枪声,多少孩子的父母兄姊,在这里成批成批地倒下。政治犯的牢房跟着一个个地出空了,这些祖国优秀的儿女,在这黎明即将到来那一刻,或引吭高歌,或默默地走完这条人生最艰苦最光荣的最后路程。

    现在,米米和小小每天早上起来,就听听炮声是不是近了一点,解放军有没有进到上海。然后就到“卫戍司令部”门口去站一会儿。爸爸、妈妈就关在这里面,门口的人说是政治犯不能见。

    这一次,他们却意外地被接见了,他们不懂这是好兆还是恶兆,只是又高兴又心跳地被带到铁栅子旁边。一会儿,妈妈一个人从里面走了出来。

    “妈妈!”米米叫了一声,就熬不住哭了,小小却不哭,也不说话,只是呆呆地看着妈妈。

    “孩子,这些日子你们是怎么过的?……”妈妈仔仔细细地端详着他们的脸,过了一会儿,才说:“小小要听姐姐的话,米米要照顾好弟弟,以后……日子马上就会好过了……不要忘记你们的爸爸……”妈妈话还没有说完,接见的时间就完了,妈妈只来得及说:“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就给推进去了。

    小小像个哑巴似的,跟着姐姐去拿了爸爸的被子。被子上染着大片黑紫紫的血迹。他不能想象爸爸是怎么了,爸爸说过,他不会死的,但为什么不要被子了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爸爸被人推走时,笑着说“爸爸不会死的”,既是对孩子的安慰,也是对取得胜利的信心。 B、米米和小小以“好人”和“坏蛋”区分人物,符合儿童的视角,使小说具有浪漫的童话色彩。 C、米米和小小写信到北平,体现了他们对“北平”的信任,以及要救出爸爸的急切心理。 D、小小“不哭”“不说话”“像个哑巴似的”,是因为他年龄小,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还不太理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黎明前的故事”和开头“隆隆的春雷”都隐含着深意,暗示了作品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 B、小说穿插晚饭后“大家都在家里”的热闹场景,反衬出爸爸被抓走后,在特务的监视下家里的阴冷、恐怖氛围。 C、文中的“被子”与《百合花》中的“被子”一样,都是人物纯洁情感的象征,只是本文中多了父母子女之情的表达。 D、对解放军渡过长江日夜向南进军的记述,属于整体视角叙事。宏观事件与小人物命运交织,更能凸显作品的主题。
    (3)、正如课文《百合花》一样,茹志鹃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特别擅长捕捉特殊句子的特殊作用。本文中画横线处“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此时无声胜有声”通常是写作手法的绝妙之处。本文没有明确写“爸爸”的结局,但文中对他的结局却进行了多次暗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2023年初,电视剧《繁花》热播,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

    材料二

    “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把活化利用放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大格局中,摸清底数、厘清层次、创新手段,有利于释放文物价值,让文化魅力直抵人心。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这就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动文物载体、文化遗产、文化业态相互交融、互促互进,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

    材料三

    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例如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远道而来的游客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 B、河北正定县通过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吸引了游客目光。 C、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他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 D、之所以《我的阿勒泰》《繁花》《狂飙》的拍摄地迅速“出圈”,是因为这三部电视剧的热播,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旅”在“旅”也在“文”,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重点统筹计划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 B、现在人们的旅游只是纯粹的“看山看水看风景”,不太注重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 C、“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例如《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带动了山西取景地旅游业的大火。 D、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座古城、一条街如果要持续“潮”起来,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画家李方玉在临摹馆藏兰竹花鸟作品真迹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写生,感悟自然,画出有新面貌、新意境、新情趣的竹画作品。 B、歙县为了激发城市商业活力,特意把千年徽州古城设置为演出剧场,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 C、浙江湖州利用先民们在沿海盐碱地上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结合现代智能化温度控制与雾喷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了柑橘种植难题。 D、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将当下流行审美作为绒花配色基调,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起来,设计出诸多新样式
    (4)、小刘的家乡温州雁荡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小刘为家乡制定了一系列的旅游宣传攻略,结合文本分析,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 B、文化特色建设:积极挖掘雁荡山的文化资源,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C、宣传推广:杜撰一些雁荡山的历史故事,提高文化推广热度。 D、技术创新: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依托新技术新手段。
    (5)、潮州古城如何做才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请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 17、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这样两类气质常为人们所称道:一种是书卷气,另一种是烟火气。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古往今来的论说名篇大多如此:《师说》论述师道的内涵, A ;《反对党八股》的批评矛头,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①我们写议论文也应该如此,②可以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③发觉议论的对象,④对其进行分析论证,⑤启发人们深入思考,⑥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 B  , 不等于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事实上,好的议论文大多能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拿来主义》有感于《大晚报》的报道,却并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更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认识价值。我们平时要多阅读,多思考,深化自己的认识,写作时才能把个别之事与一般之理结合起来。

    写议论文, C  , 这也是一种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就很有必要。

    (1)、请在文中划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之所以经常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 ① )的“楷模”和“新闻人物”,但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与事。

    描写人物,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征。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 , 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 ② )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般的生命激情。

    和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细节。公交车上,下班的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肯坐;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抓住这类细节,只要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场景中的那些人,让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立”在读者面前

    (1)、请在文中①②两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人物”和文中画波浪线句“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中“人物”,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B、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 C、他虽然已七十多岁,但在村里也是个人物。 D、茹志娟的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处理、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都很有特点。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C、许多同志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 D、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以“?”这个问句,表达了诗人非同凡响的阔大胸襟和气魄。
    (2)、韩愈《师说》托古言事,提出“”的观点,接着阐述了“师”的职责是“”。
    (3)、“东风”,一般指春风,它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如“”。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