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执行。这一过程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A、联邦制 B、君主立宪制 C、中央集权 D、分权制衡
-
2、2020年,我国首部民法典出台。1804 年法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其为参照蓝本,这部法律文献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查士丁尼法典》 C、《十二铜表法》 D、《拿破仑法典》
-
3、美国独立战争中颁布的《独立宣言》宣扬天赋人权,但事实上,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独立战争后颁布的1787年美国宪法,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这两者( )A、催生了北美人的独立呼声 B、导致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 C、深深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D、设计了分权制衡的联邦制
-
4、抓关键信息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三个关键信息直接相关的著作是( )A、《独立宣言》 B、英国《大宪章》 C、《庶民的胜利》 D、《共产党宣言》
-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绘制
(1)、根据材料一,分别填写A、B对应的历史事件。(2)、从材料一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提炼出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6、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
《化学指南》 《化学阐原》 《全体通考》 《坤象究原》 《星学发轫》 《星轺指掌》
《中西合历》 《分化津梁》 《法国律例》 《公法便览》
《公法会通》 《新加坡刑律》 《中国古世公法论略》 《富国策》
《万国公报》 《各国史略》 《英文举隅》
——摘自《同文馆题名录》
材料二:亚细亚洲,占全球全陆三分之一,其面积之广大,为五大洲……然多分属欧洲诸国,主权丧尽,其号称独立自主者,只我中国及日本、暹罗、波斯诸国而已。
——摘自《最新地理教科书》(190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2)、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教科书的认识。 -
7、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8、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短暂春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 D、新文化运动
-
9、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
-
1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写道:“洪秀全攻占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他深居宫中,务求享受做皇帝的福,对于政事则不放在心上。”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B、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 C、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D、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11、某校学生在表演近代中国历史剧时,有这样的旁白:“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该历史剧揭露的罪行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D、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
-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孔子周游列国为题材的邮票。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不辞辛劳,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在孔子之前,“学到官府”,要想读书求学,必须到官府,那是贵族官僚子弟的事情,穷人家的孩子是享受不到教育的。
如图为《孔子杏林讲学图》,图中为孔子正面端坐像,两侧为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面向中间,聆听孔子讲学。
材料三: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家统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这是孔子哪一思想的体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方面做出的哪一贡献?除此以外,孔子还有哪些教育理念?(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所起的作用。 -
13、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天寒冷干燥,但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这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但季风气候有一个缺点,即夏季来临和退却时期的或早或迟,形成雨量的或多或少,很容易形成干旱或水灾……史不绝书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如四川人民开凿了灌溉成都地区土地的渠道,秦国挖掘了郑国渠。
——摘编自《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材料二: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协
三个“力”并列,表示合作
——张献《从汉字看中国的原始农业》
材料三:
春秋晚期牺(xi)尊
战国时期农具复原图
材料四:戮力(尽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关信息。(2)、根据材料二,指出“协”字体现的农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为顺应这一新发展,材料四中“商君”变法采取了哪一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14、阅读材料,解析问题。
材料一 夏朝已有政府官僚机构,古书上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有军队,兵士称为“甲士”,还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记载,说明已有刑法。夏朝的监狱称为“夏台”,据《史记·夏本纪》记载,这里曾拘禁过商首领汤。
材料二 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载很多。《史记·殷本纪》中载:“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尚书·汤誓》中载:“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材料三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名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宠爱妲己,终日歌舞,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
材料四 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孟津会合各路属国,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武王在此举箭连射三发,用铜钺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
(1)、根据材料一,归纳夏朝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机构的设立有何影响?(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夏朝和商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3)、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中的关键战役是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关系。 -
15、《战国策·秦策》记载:秦“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此策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 )A、增强秦国的战斗力 B、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C、发展了秦国的农业 D、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
16、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A、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B、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
17、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县制的实行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
18、墨子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他主张(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礼法并用
-
19、都江堰放水节在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举行。本次活动以“水润天府·万千气象”为主题,上千名观礼嘉宾着秦朝服饰,学习秦朝礼仪,沉浸式体验智慧的治水文化。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 )A、李冰 B、秦孝公 C、商鞅 D、秦穆公
-
20、春秋时期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民族交融的推动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