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考古学家在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其反映了(     )
    A、远古传说的真实性 B、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C、商朝走向强盛的表现 D、西周兴起的原因
  • 2、《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     )
    A、皇帝制 B、民主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 3、同学们收集了如下图片在活动课上展示,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我国北方先民农耕生活的是(     )
    A、 B、 C、 D、
  • 4、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许多所谓的装饰品,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而成的,选择的砾石颇像现代女性胸前配戴的饰物。这说明山顶洞人(       )
    A、会捕鱼狩猎 B、会缝制衣服 C、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D、具有爱美意识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像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但1919年的这一次,激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人经历了难以承受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心理落差。

    材料二: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

    材料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股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920年夏,在共产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1)、依据材料一,指出导致1919年这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4)、综上所述,简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
  • 6、“中国梦”是中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一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立宪之梦】

    材料二   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共和之路】

    材料三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一系列演说中,反复称我们有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并在“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思想风暴】

    材料四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
    (2)、梁启超领导进行的政治近代化尝试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政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观念。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共和”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上为共和作了哪些努力?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的含义。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四所说的“树墩”,做什么努力?
  • 7、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仍是一如既往的将一切责任卸于下属……他在内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厄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

    ——摘编自《马关条约》

    材料三   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助、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材料一中道光帝认为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取得了什么慢略权益?与以往不平等条约相比,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什么转变?
    (3)、据材料三,分析慈禧“大喜过望”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材料中的“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是哪一条约所导致的结果?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我们的启示。
  • 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探索了民主科学的新道路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9、陈独秀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里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
    A、自强求富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 10、《讨袁檄文》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后发生的“戮此民贼”的事件被称为(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 11、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这是实践(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 12、邹容的《革命军》问世后,很快便由各地书肆以《革命先锋》《图存篇》等书目翻印,或与章太炎(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合刊,简称《章邹合刻》,销言百万册。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书肆是宣传革命的主要场所 B、邹容政治声望不及章太炎 C、各地对革命理解差异较大 D、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 13、孙中山组织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遂”,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革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B、革命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C、清王朝的统治已不得人心 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 14、“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复归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中世纪”。材料叙述了义和团运动的(     )
    A、爆发背景 B、运动过程 C、失败原因 D、斗争结果
  • 15、

    某校九年级同学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下面是他们在学习中找到的材料,邀请你参与他们,共同完成。

    材料一   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

    (1)依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大洲依次应是________。图中①、②两洲之间航线的最早开辟者是________。

    材料二   只有统一的国家才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来资助这样一场伟大的航行,这也充分展示了当时欧洲封建强国的力量和决心。

    ——索尼亚·梅西亚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进行“伟大航行”的国家。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3)阅读此图后,你能得出怎样的关键信息,试为该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1861年后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

    ——摘编自《俄国的转折》

    材料二: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北方失利,华盛顿几乎失守。1862年,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林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措施。这些措施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的革命积极性。……南方有50万黑人逃离种植园,在敌人后方广泛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奴隶主的10万军队,使南方在经济上濒于崩溃。不久,北方扭转了战争形势,并最终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资本主义因素在19世纪中期的德川经济中就已经出现,封建主义被削弱但没有完全瓦解。来自西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挑战,揭露出幕府和上层武士统治集团的软弱无能。……于是,激起了一场导致“王政复古”在先,“维新”随后的政治运动。……这场政治运动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建立“现代”国家的政策。

    ——摘编自(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1)、材料一中俄国发生的这些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的发展从此发生了什么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政府采取的“革命性的措施”,并分析南北战争中人民群众发挥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推动明治维新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治维新中实施的建立“现代”国家的主要措施。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光荣革命”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促使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经常把法国与美国、英国的历史进行对比,特别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美国没有封建制度这个强大的敌人;英国贵族并未因革命丧失权利,他们与资产阶级实行联合统治。                                        

    ----《旧制度与大革命(序言)》

    材料三   这一时期最重大的事情,是在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的基础上,在1787年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即《联邦宪法》,以及由此而开创的美国联邦制国家体系······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重要基础。

    ----《强国之鉴》

    (1)、材料一中“找到一条适中的路”指什么政治制度?该体制下的“更新”与“传统”分别指什么?
    (2)、分析材料二,说明法国革命、美国革命所面对的“强大敌人”有何不同?
    (3)、材料三中所说的“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重要基础”指的是什么?举例说明美国独立战争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历史刚刚进入近代的黎明期,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诸城升起的一片灿烂星云,成了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但丁、波特拉克、薄伽丘等人把形形色色的思想汇聚起来,从而产生崭新的近代文化。——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了,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近代以来,资产阶级通过各种形式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地位。17、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和北美较早确立,19世纪中期扩展至俄国和日本等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1)、材料一中“形形色色的思想汇聚起来”形成了一股怎样的思想潮流?结合其影响分析为什么这场运动“成了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
    (2)、材料二中“这一变化”是由哪一历史事件造成的?分别对“欧洲人”和“其他地方的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两大历史事件对材料三中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 19、构建知识结构图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下面知识结构图中“?”处应是(       )

    A、世界近代史 B、世界现代史 C、欧洲发展史 D、世界发展史
  • 20、19世纪上半叶,俄国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中近40%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这表明当时俄国(  )
    A、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 B、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沙皇专制进一步加强 D、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