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表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学派思想观点的描述,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

    提倡节俭、互爱互利,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儒家

    B

    主张实行“仁政”,反对非正义战争,主张“礼治”

    道家

    C

    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墨家

    D

    主张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

    A、A B、B C、C D、D
  • 2、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了勾践剑动回和夫差矛。与这两件文物相关的成语是(       )
    A、退避三舍 B、纸上谈兵 C、朝秦暮楚 D、卧薪尝胆
  • 3、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学习某段历史时整理的笔记。此结构图可用来说明(       )

    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农业生产力提高

    出现个体劳动、私田开拓

    A、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B、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背景 C、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D、西汉文景之治统治局面的出现
  • 4、下列器物中,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象征的是(       )
    A、石器 B、青铜器 C、玉器 D、铁器
  • 5、《孟子•告子》载:“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其中的“爵”(如下图所示)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逐渐形成了“五等爵”制。这反映了(       )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制度的崩溃
  • 6、《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视,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的是(       )
    A、禅让制逐步形成 B、分封古帝王之后 C、世袭制已经出现 D、分割亲属和功臣
  • 7、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 8、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下图中属于股(商)代人“册真”的是(       )
    A、 B、 C、 D、
  • 9、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表中所示的商周时期甲骨文主要反映出当时的(       )

    (马)

    (犬)

    (牛)

    A、生态保护状况 B、定居农耕生活 C、阶级分化情况 D、军队装备情况
  •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载:“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作者认为华夏族(       )
    A、是由单一民族演变发展而来 B、与太古以来的诸族没有关联 C、是由若干民族杂合拼凑而成 D、是由多个民族长期交融而成
  • 11、古陶器是早期文明创新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见证之一。下列各图中属于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文物是(       )
    A、 B、 C、 D、
  • 12、某学习小组开展“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如果由你负责收集“世界上已知的早期水稻田”这部分资料,最适合考察的遗址是下图中的(       )

    A、玉蟾岩遗址 B、东胡林遗址 C、半坡遗址 D、红山遗址
  • 13、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他们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我们了解这一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字记录 C、民间传说 D、文学作品
  • 14、在世界古代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共同组成了人类多姿多彩的文化。历慎思同学以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往为主题收集了探究资料,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

    材料二

    古代希腊示意图

    材料三   历慎思同学整理的古代文明交往史实知识卡片

    1.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彼此互利互惠的商贸活动不但促进了彼此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带来了文化的交融。

    2.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并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3.在自然科学方面,古代印度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

    4.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建立起一个史无前例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巨大帝国,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

    5.古罗马的兴起大约在公元前700年,是以罗马城的修建为标志的,经过几百年的征伐与发展,在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大帝国。

    ——整编自周国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中A、B、C、D代表的文明名称,并列举A、B两处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各一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并说明其对希腊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5、西风东渐,新旧激荡。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材料一

    【近代化的比较】

    材料二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常把法国与美国、英国的历史进行对比,特别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美国没有封建制度这个强大的敌人,英国贵族并未因革命丧失权力,他们与资产阶级实行联合统治。

    ——《旧制度与大革命》(序言)

    【近代化的湖流】

    材料三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上面是某同学根据14世纪—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有关西方近代化历程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革命、美国革命面对的“强大的敌人”有何区别?英国确立的政治制度代表了什么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美两国革命中为实现“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而发表的法律文献。
    (4)、这三场革命体现了怎样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
  • 16、1848年在伦敦出版的一份宣言成为“所有国家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国际歌》 D、《人权宣言》
  • 17、世界近代史同时也是大国博弈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叶,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势力日益衰落,英国、荷兰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英国的势力在17世纪中叶以前不如荷兰强大,没有能力和荷兰竞争。从1607年开始,英国在北美陆续上立了许多殖民据点。17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先后经过几次战争打败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末叶,英国最后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摘编自《试论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近代欧洲初期社会经济》

    材料二   德美两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站在了世界的前沿。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和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迅速赶上并超过了欧洲各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选自张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四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死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并争夺世界殖民霸主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出德国和美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形成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写三点)
  • 18、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资本……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材料三   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原因的?有同学探究之后认为材料一中还缺少一个重要的政治条件,这个政治条件应该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列举两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3)、据材料三,归纳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 19、人类通过一次次争取解放的不懈努力,书写了社会进步的壮丽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1)、图一人物是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图二场景出现在哪一国家?“解放”农奴法令的颁布对该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图三场景反映了美国历史上的哪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林肯有怎样的杰出贡献?
    (4)、材料二中的“新经济政策”是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20、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法之一。对下列年代尺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两次世界大战 B、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