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填“能”或“不能”)传声。
  • 2、

    (1)、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所示。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8 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 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多少米?
    (2)、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 m/s,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6 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水深度是多少米?
  • 3、人耳能区分前后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 s,有一段中空的塑钢管,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塑钢管时,将耳朵贴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听到了两次响声,她最后听到的是从(填“空气中”或“塑钢管中”)传来的响声,塑钢管至少应为m。(空气中声速v1=340 m/s,塑钢管中声速v2=1 700 m/s)
  • 4、某一款社交类软件,它能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该款社交类软件播放的声音的比正常声音的高,声波传播速度(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图所示的为超声驱狗器,对着狗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从而避免了遛狗伤人事故,如果要使人也听到此声音,可以将(填“音量调大”或“音调调低”)。

  • 5、在建造电影院时,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的干扰,应(填“增大”或“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因此墙面应选用(填“柔软多孔”或“坚硬光滑”)的材料。
  • 6、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填“大”或“小”),音调较(填“高”或“低”)。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500 kg的海豚和50 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填“甲”或“乙”)是蓝鲸发出的。
  • 7、噪声监测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许多城市道路旁设有噪声监测设备,该设备(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在减弱噪声;为了减小修理桌子时的敲击声,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这是在减弱噪声。
  • 8、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人类听不到这种声音,是因为人耳不能听到频率(填“高于”或“低于”)20 000 Hz的声音。
  • 9、初春时,柳树发芽,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该“柳笛”是由空气发声的;边吹柳笛边将其剪短,你将听到(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发生变化。
  • 10、某调弦软件在同一位置测量出吉他弦发声的参数,两次拨A弦后软件界面如图所示,则(  )

    A、吉他弦发出声音的频率第一次比第二次低 B、吉他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两次相同 C、吉他弦的振幅第一次比第二次小 D、吉他弦发出声音的音色两次不同
  • 11、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5 s、0.12 s、0.185 s、0.13 s、0.30 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 12、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D、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 13、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A、 B、 C、 D、
  • 14、2023年9月23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举行。现场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高唱国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嘴唇的振动产生的 B、伴奏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人员耳朵的 C、“高唱国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D、伴奏音乐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是340 m/s
  • 15、请你判断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师在教室里讲课时,没有产生回声 B、声音在真空中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C、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中大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停止,声音立即就会消失
  • 16、宁芜铁路连接南京和芜湖,是中国最繁忙的单线铁路之一。如图所示的是宁芜铁路位于秦淮区中华门的一段铁轨,枕木下方铺有大量碎石子,可以减震,从而有效减弱火车行驶过程中的噪声。下列与其控制噪声方法相同的是(  )

    A、学校附近禁止鸣笛 B、工厂里工人佩戴防噪声耳罩 C、高速公路旁设置隔音板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 17、“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不同的人讲话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 18、学校举行红歌比赛,团团同学班合唱《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多么响亮”是指声音的(  )
    A、音色好    B、音调高 C、响度大   D、频率高
  • 19、小伟正在做物态变化的两个相关实验,请完成下列相关的填空。

    (1)、第一个实验在图甲中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温度计的示数是℃。
    (2)、第一个实验中,小伟将此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冰是晶体),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同时每隔10 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最终得出温度计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对于A、B、C三个时刻,哪一时刻表示冰完全熔化?。温度计内的液体在哪个时刻的体积最大?(前两空均填“A”“B”或“C”)。在D时刻这杯水的温度是℃。
    (3)、第二个实验,小伟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不锈钢杯中,干冰在常温下会(填“吸热”或“放热”),(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二氧化碳气体。
    (4)、第二个实验中,小伟发现干冰放入一段时间后,原本干燥的不锈钢杯的外侧出现了一层霜,如图丙,霜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看到有液体出现。则霜是由在杯外侧遇冷放热,(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 20、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装置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图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像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填“相同”或“不同”)。图(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丙组所用水的量较(填“多”或“少”)。
    (3)、在煮饺子时,往锅里加入一些冷水,锅内的水就停止了沸腾,这是因为____。
    A、冷水降低了锅内水的沸点 B、锅内水停止了吸热 C、锅内水的温度降低至沸点之下
    (4)、研究过“观察水沸腾”实验后老师又做了酒精的状态变化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把袋口扎紧,再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发现塑料袋明显鼓起,从热水中拿出鼓起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发现塑料袋又变瘪了。老师说以上过程是因为酒精发生了 两种物态变化。但小明觉得操作放入热水中前应该增加一个步骤: , 否则塑料袋鼓起来有可能是因为 , 这样实验结果就不准确了。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