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华梅《中国服装史》提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服饰裤褶裲裆(如下图),南方服饰长瘦飘逸。假如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多样性,单从“独尊儒术”的汉代传承下来,是难以出现大唐服饰的雍容而开放的。这反映了(     )

    A、汉唐服饰审美的一脉相承 B、唐朝服饰风格的雍容而开放 C、民族交融渗透于社会生活 D、经济繁荣促成了服饰多样性
  • 2、元朔二年,汉武帝颁布了《迁茂陵令》,郡国豪杰及全国资产在三百万钱以上者,统统迁到茂陵(这也是武帝去世之后的陵寝所在地)。对迁徙茂陵的豪门巨贾,政府支付每户20万钱,还奖以政治荣誉,可以脱去商家身份,跻身世家名门。此令(     )
    A、旨在打击地方的王国势力 B、使得商人地位显著提高 C、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入长安 D、优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
  • 3、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归附汉朝,汉武帝在其属地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昆明地区发现了汉代金质“滇王之印”以及“滇国相印”“滇池长印”等官印封泥。这说明(     )
    A、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体制 B、汉代是西南地区推行郡县之始 C、汉朝对古滇国管理实行双轨制 D、考古成果纠正了文献记载的错误
  • 4、汉武帝之前,汉廷对诸侯王尚未有系统的教化。武帝统治早期,对诸侯王教化表现出向制度化、规范化过渡的特点。昭帝之后,对儒家经义的掌握已成为判断诸侯王知识素养高下的标准之一、这反映出汉代(     )
    A、选官制度不断走向成熟 B、郡国并行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D、注重利用主流观念渗透巩固统治
  • 5、汉武帝宠幸中朝官,并从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大臣,如卫青、霍去病、桑弘羊、主父偃等,这些人有的在经济上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有的代替皇帝巡行各地。由此可见,中外朝制度(     )
    A、实现了君权与相权间的平衡 B、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C、从辅佐皇权演变为反噬力量 D、优化了中枢权力结构
  • 6、云梦秦简《厩苑律》中规定:每年对各县的官用牛考核一次,有十头以上,一年间死了三分之一,不满十头的一年间死了三头,主管牛的吏、饲牛的徒、令、丞都有罪。《秦律杂抄》也规定:十头成年母牛要生六头小牛,十头母羊要生四头小羊,否则饲养者要受到“费一盾”的惩罚。这些规定(     )
    A、反映了以法治国的统治模式 B、佐证了重农抑商统治政策 C、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基层治理的规范性
  • 7、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史事

    不同史籍对该史事的记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继位。公子扶苏、中尉蒙恬死。

    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病笃……丞相臣(李)斯、御史臣(冯)去疾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

    ——西汉竹简《赵正书》

    A、历史研究需要多重验证 B、相互矛盾的史料均不足为信 C、汉简相较史记更为可靠 D、年代久远导致真相无法考证
  • 8、秦律规定:“新黔首(平民)未习(秦)事”,新地吏应避免过于严苛,不得恶言谩骂、侵辱新黔首,并由长吏督查新地吏的这些行为;新地吏如果“询(诟)詈(骂)新黔首,赀(罚款)一甲;殴(殴)笞,赀二甲”。该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秦王朝(     )
    A、注重调和地方以巩固统一 B、律法兼具严密性和人文性 C、践行外儒内法的统治策略 D、重视对官吏的监察与管理
  • 9、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认为:“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只是)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据此可知,六家“同归”表现为(     )
    A、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C、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D、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 10、下图为出土于安徽淮南的青铜器鄂君启金节(部分),该金节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通关凭证,金节上有“见其金节则毋政(征),毋予浮认,不见其金节则政(征)”的铭文,并规定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等。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楚国霸主地位的确立 B、全国性贸易网络形成 C、战国时期的税收体制 D、我国最早的成熟汉字
  • 1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已经彻底崩溃 B、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C、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 12、西周夷王时期,楚君熊渠曾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到春秋楚庄王时,楚国申叔要求对贵族“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教之礼,使知上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国家统一大势所趋 B、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C、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
  • 13、西周盟誓的种类,包括建周过程中的战争动员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册命盟誓和西周中晚期的诉讼判决盟誓等。此外,西周盟誓还形成了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由此可见,西周的盟誓(     )
    A、促进了宗法分封的形成 B、利于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C、确保了政治秩序的稳定 D、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 14、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近年出土的铜尊、铜爨、铜瓿等,明显带有商王朝青铜文化特色,青铜冶炼涉及的范铸、焊接等技术与中原地区如出一辙。陕西宝鸡市境内发掘的强国墓地,出土的陶尖底器、柳叶形青铜剑等典型蜀文化风格的器物,时代跨周文王、武王至昭王、穆王时期。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B、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 C、中华文明具有“连绵不断”的特征 D、中国古代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 15、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年左右,该遗址核心区是内外环壕围成的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聚落遗存,中部有9座大型夯土台,中央有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的带有夯土围墙和护城河的宫城区(如下图)。这可用于研究该时期(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D、游牧部落的典型形态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猫和老鼠》是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制作的动画片经典之作,诞生于1940年,陆续创作到1967年,其间获得过7次奥斯卡金像奖,5次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下面三幅图片是其中一些著名场面。

    图1:是1943年获得奥斯卡奖的一集中Tom被击中的样子,与右侧同年美国出版的海报如出一辙。

    图2:1948年创作的《休战伤害》这一集,Tom,Jerry和Spike统一战线,却在如何分肉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大打出手。

    图3:创作于1967年,Tom和Jerry都在俄罗斯转盘形状的空间站内操纵先进的设备。

    请根据三幅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片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充分,逻辑清晰)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学习,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大历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首先要坚持长时段,历史需要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历史只有拉长了看,才能看得更加真切。其次在于空间视野宽广,只有放到足够宽广的空间视野中去考察,才能看得更为立体。历史的构成,除了时间、空间因素,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活动主体。考察和研究历史,既钻进去考察细节又跳出来把握整体,在此基础上抓住其主流本质,细察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掌握历史主动,推动历史发展。

    ——摘编自高长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阅读材料,运用大历史观的理论,围绕某一历史主题拟定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是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和革命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定型的,是孙中山在仿效西方政党政治及向传统会党模式回归皆遭挫折的打击下,经过深沉的思考及借鉴苏俄经验而找到的最后归宿。

    1921年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以党治国”这一概念。此后,“以党治国”概念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到1924年1月基本定型。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以党治国”的“党”首先得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在党与政权的关系上,孙中山特别强调“主义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在实践中,在革命运动的阶段上,已由辛亥之役、讨袁之役、护法之役而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阶段。

    ——摘编自王永祥、李国忠《孙中山“以党治国”论初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提出的背景。
    (2)、依据材料归纳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广宗古地域是黄河故道,并且是黄河的主流区。先秦时期,多位君王曾在此建城(或建都)。商王朝第十三位王祖乙,追寻着商汤的步伐由河南内黄迁都至河北邢台,后由邢台迁都至广宗沙丘庇地,在庇地营建大都之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定都广宗庇地期间,祖乙按职守设立官职,确定官职责任;平息东夷叛乱,推行《桑林》《大护》等歌颂商汤在广宗为百姓祈雨作舞等事迹的宫廷乐舞,演绎祭祀之乐和祭祀之舞。祖乙的大力改革,使商朝在建立约200年后出现了一派中兴盛世的气象,史称“祖乙中兴”。祖乙在位19年(在广宗庇地的时间不到10年)。其后继者祖辛(祖乙子)、沃甲(祖辛弟)、祖丁(沃甲子)共在广宗庇地执政了约82年,其间,商朝延续了祖乙时期的盛世局面。商朝第三十一位王帝辛(商纣王),后来也来到了广宗庇地,他在此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园林——沙丘苑台。相传,沙丘苑台是没有围墙的,可以用来跑马、练鹰。

    ——摘编自苗庭宽、张松《广宗:商代的起点在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商王祖乙迁都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概括商王祖乙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 20、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是18.5%,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这充分说明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C、经济实力跃升推动综合国力增强 D、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明显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