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
春秋战国
如表是某地某校的高中阶段测试题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周室地位
①
诸国争王扬弃周室
国家体制
封君采邑
②
国君权力
世卿世禄旧制犹存
③
军队组织
军政合一贵族私属武士军队
④
土地制度
⑤
土地私有制确立
赋税形式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⑥
社会规范
⑦
以法为主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D.尊王以施霸政会盟
E.主要根据耕种面积课税 F.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
G.官僚政治新集权国家形成 H.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贵族所有
L.将相分离常备军总动员体制 J.颁布成文法,刑罚开始向法制转变
(1)将恰当选项(字母)填置在相应空格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期,逐步形成了重“事”、主“人”、审“美”、用“意”的中国古代史书叙事风格。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注《左传》是解释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春秋》的著作之一、以记事详细、议论精辟见长,相传作者为鲁国史官左丘明。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注:《战国策》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全书共三十三卷,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它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
——上述材料摘引自统编历史教科书
(2)分析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为什么说《春秋》《战国策》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叙事体系; -
2、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如图文物来自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下列对该文物解读正确的是( )
①审美情趣受到了中华文化影响 ②贸易需求丰富中国制瓷业风格
③海上丝路与海外贸易达到巅峰 ④传教士为此时交往沟通的桥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3、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清太宗时,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后成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支柱。八旗制度以旗统人,按引军旗色定户籍,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八旗制度结束于1911年,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联。以下关于八旗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猛安谋克的继承发展 ②与清军入关统治相始终
③实现军政合一兵民一体 ④八旗士兵俱是满洲子弟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4、昆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元末顾坚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清曲、小唱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明清时期昆曲正式进入宫廷,在北方也得到广泛流传;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大学成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据此可知昆曲( )A、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B、具有顶级的学术研究价值 C、是中国民族戏曲主流剧种 D、呈现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
5、《汉高祀鲁图》记录着相传汉高祖十二年十一月,刘邦于鲁城(曲阜)以太牢(牛、羊、猪三牲为祭天大礼)祭祀孔子的故事,开后世帝王祭孔之先河。相传汉高祖诏诸侯、公、卿、将、相至郡,形成先谒庙而后从政的惯例。从相关分析可知( )
①儒家思想成为汉朝主体文化 ②确立儒家文化至尊不二地位
③凭借儒家礼制彰显皇帝威仪 ④宋明理学崇化儒家发展历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6、明洪武十七年(1384)颁《科举程式》考试内容乡、会试相同,首场试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二场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策问主要由两位主考官所拟。以上规定说明( )A、取仕关注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测试范围被圈定在程朱理学 C、以法为教着重培养文吏书生 D、科举考试尚未以八股文为主
-
7、鸡冠壶又称“马镫壶”“皮囊壶”,是依据契丹族使用的皮制和木制容器的样式烧造出的瓷器品种。早期鸡冠壶器身矮小扁圆,其后,鸡冠壶器形不断加高,仿皮囊式装饰风格也逐渐消失。对鸡冠壶形制的演变和壶体装饰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中原技艺与契丹风俗互相融合 ②唐中央政府羁縻管理力度强化
③契丹逐渐转向定居生活的趋势 ④辽的政治军事影响力覆盖洛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8、中国古代称书店为书肆。东汉时期,洛阳的书肆日渐增多,图书复制主要依掌手抄传承。宋朝书肆以图书流通为手段,以营利为目的,书肆主人拥有许多写工、刻工和印工,且技术不断创新。书肆的发展( )A、是中国印刷业的发展主体 B、有利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C、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D、确立了儒家学派的正统地位
-
9、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官员,如果知州不法,通判可以奏告朝廷。南宋有战事时,通判负责筹办钱粮,催收经制钱和总制钱。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武人干政 B、提升士人地位 C、削弱州府权力 D、规范地方行政
-
10、从唐太宗贞观四年到唐昭宗乾元元年,日本共正式派出19批使节。留学生全部随遣唐使入唐,均为经过日本朝廷精心挑选,有较高素养的人才。日本留学生分散在国子监六馆学习儒学、文学、佛学、律令等各种课目,其生活费由唐朝政府补助。留学生的习业内容有明确分工,有意从不同方面吸取借鉴中华文明成果。补日本之短。这说明留学教育( )
①加强了日本与唐朝的交往 ②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推动了日本社会转型发展 ④反映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1、“这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其)影响范围广,影响延续时间长。”这段解说词中提到的石窟群是( )A、敦煌莫高窟 B、龟兹石窟 C、云冈石窟 D、龙门石窟
-
12、下图为《曹操既开运河示意图》。结合示意图,此水网( )A、为军事征战提供了物资保障 B、连通了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 C、裁弯取直解决南粮北调问题 D、奠定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
-
13、“(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戴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指月旦评,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换一个题目);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擒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推测文中描绘的景象出现在( )A、春秋战国 B、西汉中期 C、东晋南朝 D、明清之交
-
14、“以骞度之,大夏(古国名,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古国名,即古印度)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竹杖蜀布),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汉书·张骞传》)以下四位学生对材料做出的分析能够成立的是( )A、甲:西汉与大夏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建立了直接贸易联系 B、乙:窦宪出击北匈奴获胜为丝绸之路通畅提供实力保障 C、丙:汉政权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较之以前更加有效 D、丁:四川特产蜀锦历史悠久工艺精美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
15、云梦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其中的《为吏之道》记载了“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为吏之道》的“五善”( )
①说明行使权力应审慎谦抑 ②政府官员应注重道德修养
③自律是有效制约权力的关键 ④确立品德才能等级考核官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6、有人将夏商时期称为“粟文化的王朝”,是缘于( )A、此时稻作农业生产体系己经形成 B、面粉开始成为北方饮食主要食材 C、当时人们开始了对谷子驯化栽培 D、小米成为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没去过印度的马克思认为被殖民前的印度社会处于几近停滞的状态,甚至直言印度“没有历史”,从根本上缺乏推动自身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英国的殖民统治恰好可以从根本上破坏印度传统社会的结构,进而成为刺激印度迈入现代化转型的外来动力。
材料二 在19世纪70年代,考察过爱尔兰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惨况”后,马克思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爱尔兰陷入“糟糕的社会状况”之中。马克思晚年摈弃了早期关于印度社会的认识和观点,丝毫不见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影子。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胡洁瑶《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马克思认为“被殖民前的印度社会处于几近停滞状态”这句话?(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态度变化并对变化进行评析。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政策为由,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并建议中国也与德国断交,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提上日程。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参战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极力主张中国参战。在段祺瑞主持下,内阁会议于3月通过了与德国绝交的决定。但在提交国会审批的过程中,段祺瑞与总统黎元洪产生矛盾,一度被免去职务。经历政治争斗后,段祺瑞重新担任总理,主持内阁再度通过对德宣战的决定。
进步党人【注】梁启超多次上书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并公开发表《中德国际前途观》《余与此次对德外交之关系及其所主张》《绝交后之紧急问题》等文,称“若拒美请而孤立,则中国将来必为列强俎上之肉,今出此途,于救亡之外,尚有一线进取之路耳”。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则着眼于内政。孙中山在致北京国会电中称,中国参战会引发“排外之盲动”等危险。5月发表的《中国存亡问题》一文中,孙中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性质的战争,是一场世界强国弱肉强食的战争,中国国力弱小,不宜卷入其中。就参战得到的一些利益,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获得。中国不应该冒险参战,而是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改革内政、奖励农业、工业发展,推动交通建设上。
——改编自王建朗《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
【注】进步党:民国初年一个大规模政团,是当时政坛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包括部分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民间知名人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7年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中国参战的态度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人口数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是1949-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曲线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发展趋势,并概括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城市化与国家”拟定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0、1981年,里根开始担任美国总统,开始一系列改革:削减财政开支,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由此可知,里根改革( )A、延续凯恩斯主义 B、受到苏联影响 C、践行新自由主义 D、旨在抑制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