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的财税制度发展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完整性的体现。明初,为构建新的国家财政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朱元璋建立赋役黄册、鱼鳞图册等制度,构架起明代财税制度的基础。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财政危机显现。万历年间,张居正进行改革,压缩宫廷靡费、整顿冗官冗员冗费、清丈全国土地,对清出的隐田课税,对原重额土地实行减征,减轻农民负担。但诚如孟森先生所说“国之兴亡系于财之丰耗”,随着国家财政治理能力迅速退化,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地亩再次失实,税负再次偏畸,财政再次面临危机,社会矛盾愈发激烈,王朝最后在纷至沓来的危机下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

    ——摘编自曹琳《明代税制流变与王朝兴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应对财政危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财税制度流变对王朝兴衰的影响。
  • 2、20世纪70年代,为应对美苏的海域争夺,拉美21个国家签署宣言,规定各国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管辖权,这一举动得到非洲国家的响应。到1982年,联合国制定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确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的确定(     )
    A、促进拉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用法律手段有效解决了争端 C、说明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增强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 3、20世纪50—60年代,法国总统呼吁西欧在军事、防务上扮演更独立的角色,建议改组北约,实行“英法美三国拥有同等决策权”。虽然建议未成功,但法国收回地中海舰队和空军指挥权,退出美国主导的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体系,并先后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成为第四个拥核国家。法国的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加剧欧洲进一步分裂 C、使其成为世界第三极力量 D、使经济陷入滞胀泥潭
  • 4、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利用地理优势,发展与英法等国的关系,购买武器,加强军事实力;并着力削弱地方势力,进行近代化改革。1896年,埃军击败意大利军队的入侵,取得非洲对殖民者从未有过的大捷。这一时期,埃塞俄比亚的活动(     )
    A、推动非洲国家独立浪潮的出现 B、沉重打击了法西斯侵略势力 C、实现了向民主国家的全面转型 D、利于非洲民族独立意识增长
  • 5、17世纪,思想家霍布斯将人人平等引申至民族:民族间也是平等的,故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统治并不合理,每个民族都应管理自己。这在近代欧洲思想家中引起共鸣,洛克、卢梭、康德等人的思想都与其有相通之处。这一观点(     )
    A、有效遏制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B、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成为了世界外交的一致准则 D、推动东西方文化走向一体化
  • 6、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认可法律至上、王在法下及要征税先开会等原则。但“大宪章”在此后几百年的斗争中经历了40多次重新签署,直到《权利法案》的颁布才真正实现“大宪章”的原则。这主要是因为(     )
    A、缺乏相关革命理论指导 B、国王在统治中的绝对优势 C、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低下 D、议会的组织运转并不完善
  • 7、“波尔( pol)”源于希腊语,意为“xx之城”。公元前8一前6世纪,许多希腊城邦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扩张,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众多城邦。至今,这些地区的许多城市依然名为“xx波尔”。古希腊城邦的活动(     )
    A、促进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B、推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D、促进希腊文明对外传播
  • 8、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上海飞乐音响发行股票,随后在全国掀起一股“股份制试点热”。到1986年底,我国已有股份制企业六千余家,股票集资60多亿元。同年12月,政府放开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试点。股份制试点(     )
    A、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表明试点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C、体现经济所有制变革已完成 D、说明国营企业的弊端已得到解决
  • 9、1950年初,“美国之音”的华语广播时常散布诋毁新中国的谣言,沿海城市时有谣言的传播和议论;11月,《人民日报》带领各地报刊发布“取缔收听美国之音”的消息,随着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胜利和宣传力度的加大,收听“美国之音”的人迅速减少。这说明了(     )
    A、美国的远东政策宣告彻底失败 B、人民政权的逐步稳固 C、宣传力度加大扭转了朝鲜战局 D、新中国国际声望提高
  • 10、中共中央要求较大的根据地加大报纸刊物和书籍的发行工作。八路军总政治部创办的印刷厂,除印刷有关刊物与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公报等文件及军用地图外,还印刷出版不少中外名著名篇,供八路军干部战士阅读。这(     )
    A、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B、加强了抗日根据地思想文化建设 C、提高了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地位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11、据学者罗斯基估计,1912—1934年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4%,超过了日本、英国、俄罗斯(苏联)等国同期的增长水平。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A、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 B、使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坚力量 C、开启了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 D、有利于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 12、1898年,清廷多次谕令各省积谷备荒。对于朝廷此番督饬,各地所能做出的反应,大多只是以清查整理旧积为主,其结果并不理想,积谷情况较好之区仅寥寥数省。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甲午战争后各地财政困难 B、地方官员备荒意识不足 C、戊戌变法引发了积谷备荒 D、外国资本抢购中国粮食
  • 13、康雍两朝,贵州疆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次是“千里苗疆”的“开辟”,几达贵州疆土的一半。清朝在新辟苗疆建立“新疆六厅”,设厅置县,安屯设堡,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这些举措(     )
    A、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B、强化了对贵州地区的控制 C、消除了土司制度的影响 D、推动了贵州省级区划建立
  • 14、北宋时,车、轿、马以至婚嫁服饰、宴会器具都可租赁。人们生辰忌日,要想诵经设斋;可以在早晨到桥市街巷口去请僧尼道士,他们罗立会聚,侯人请唤,谓之“罗斋”。这些现象(     )
    A、表明基层市场开始出现 B、冲击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 C、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使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 15、砖画是反映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图一和图二是发现于河西地区的魏晋时期砖画。据图可知,魏晋时期河西地区.(     )

           

    A、继承发展中原犁耕技术 B、风俗画是主要的绘画形式 C、农耕经济处于主导地位 D、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 16、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汉书》记载:“……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吴王刘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为扭转这一局面,西汉王朝(     )
    A、调整治国思想 B、颁行“推恩令” C、严厉打击游侠 D、限制外戚干政
  • 17、距今5100年左右,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     )
    A、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 B、奠定了中华文明基本格局 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完成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51 年上半年,村里分地,我帮忙登记。那时,天天都在村部,与农会的干部同吃同住。我们家也分了一点地,大概十来石。有了地的农民,大家很上心,忙着给自家的地增肥。过去到了冬天,农民们基本不干农活。土改过后,冬天大家也下地了,做些平整修补的活计,地里连一块石头都给捡出来,崩掉的缺口更是修得好好的。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猪。 平常就是喂的是菜和猪草,催肥的时候喂粮食。猪吃得多,拉得也多。还   有鸡,鸡粪也多了。肥料就有了。这样,农业生产很快就上去了。我们村的情况是,产量翻了番。

    ——摘编自《段应碧口述:我所亲历的农村变革(1949—1978)》

    材料二:1998年10月,有亲历者总结农村改革过程时指出:“农村改 革并没有一幅事先描绘好的蓝图。它是在农民、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和中夹领导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农村改革的成功是因为出现了改革力量得以成长的环境,农民的力量得到显示,各种政策主张得以充分释放。

    ——摘编自《农村改革第一次政策突破》

    材料三   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须证工作,确定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 的物权保护,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九”,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 脚点,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 不动摇。要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段应碧所述历史事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农业政策发展变化的认识。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中枢机构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 20、如图所示为1960—2018年德国(联邦德国)国有企业占国内投资比重。对此的合理解读是(     )

    A、政府根据社会形势变化调整经济政策 B、国有企业的缩减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C、私有化浪潮避免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D、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有助于改善民生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