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据记载,山西省棉产“在民元(辛亥革命)以前,河东道属,虽有少数栽培,惟彼时民智闭塞,交通不便,收获不多,只供日常生活所需,并无余额外销”“此时适当欧战,棉花需要特巨,市价极昂,农民植棉颇可获利,棉田面积复增至五十余万亩”。这反映出( )A、经济作物种植受到广泛欢迎 B、民族工业促进中外贸易发展 C、国民政府对棉纺业大力支持 D、国际局势影响植棉空间分布
-
2、鸦片战争使清朝与西方殖民者产生了激烈碰撞,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还是中西全方位的对垒。清廷的昏聩和乏力,使英国的侵略企图得逞。之后,其他西方殖民者纷至沓来,纷纷效仿英国的行为,以致彻底打开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大门。这说明鸦片战争( )A、加速了传统中国的衰微 B、适应了东学西渐的潮流 C、促进了清代军事的转型 D、开启了中西交流的进程
-
3、在元代,作文言小说者“以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讲史平话者“言其上世之贤者可为师,诽其近世之愚者可为戒”。明代张尚德在谈论《三国演义》时,称其“裨益风教,广且大焉”“此编非直口耳资,万古纲常期复振”。据此可知,元明时期的文艺创作( )A、满足了市民文化诉求 B、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播 C、塑造了丰富人物形象 D、重视道德教化的功能
-
4、如表所示是两宋部分学者的言论记载。据表可知,两宋时期( )
记述
出处
“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
郑至道《琴堂谕俗编》卷上,《重本业》
“国家四民,士、农、工、商”“同是一等齐民”
黄震《贵氏日抄》卷78,《诃诉约束》
“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至于蒸逃髦士,则古人盖曰无关,虽工商不敢绝也”
叶通《习学纪言序目》卷19.《史记一》
A、传统择业观念根深蒂固 B、货物流通渠道多元并进 C、传统四民思想受到冲击 D、朝廷有意放松经济管控 -
5、汉初律令规定:上级政令文书一旦送达后,要以大扁书形式在市里、官所等地点张布,还要求官吏、士卒和民众及时诵读,官吏巡行时如果发现有不知令的吏卒还会处罚相关责任人。这说明,汉初( )A、乡里民情传播渠道畅通 B、重视国家治理的效率 C、地方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D、深受统治思想的影响
-
6、韩非子认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力多则内外为用,内外为用则人主塞。”在此,韩非子强调了( )A、君主增强自身权威的重要性 B、贤臣辅佐国君理政的可行性 C、贵族政治趋向衰落的必然性 D、中央集权体制影响的深远性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有12任出身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为现实,读书真能改变命运。
材料二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三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宋朝的社会变化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
8、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 文化符号二:瓷器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文化符号三: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
9、国家治理须应时而动,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变革实现国家治理方略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 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任怀国等《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经过康熙、 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少数民族地区,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允许实行有限自治,并运用立法、因俗设官(制)、赐封等方式巩固了“大一统”帝国……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得以自我确认。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的制度变革,并分析这种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历史意义。 -
10、明朝中后期,江南部分地区已从种稻为主转变为种棉、桑、麻为主。棉产区的农户除出售棉花外,还从事棉纺织业,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植桑业发达地区的农户除出售桑叶之外,往往还经营蚕丝生产和丝织业。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C、工商皆本观念盛行 D、农村多种经营兴盛
-
11、如图为明至清粮食产量和需求量、人均粮食占有量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明至清( )A、高产农作物失效 B、经济作物普遍 C、社会生产力衰落 D、人地矛盾加剧
-
1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下面能够被认定的抉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历史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设于雍正年间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因战事而设 -
13、从汉代开始,历代政府明令禁止官员经商、与民争利。然而,明朝却出现了上至皇族、下至小吏大范围经商的情况。这反映了明朝A、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C、商业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D、官员腐败问题比较普遍
-
14、朱熹指出,要把对封建道德义理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上。他认为当时许多学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不践其实;长此以往会造成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危害。在此,朱熹( )A、系统阐释了格物致知的认识体系 B、明确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 C、主张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D、推进了儒学传统伦理观的思辨化
-
15、宋神宗时期,浙西陈舜俞记载道:“古之四民,而农居其一,今之民,士农工商老佛兵游手,合为八,而农居其一。”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根本改变 C、经济发展使社会职业分化 D、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
-
16、在宋以前, “无讼”是地方官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但是到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风气, “编户之内,学讼成风”。这本质上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民间利益纠纷现象增多 C、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官员执政水平亟待提高
-
17、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分割相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分割相权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
-
18、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A、财政权集中于皇帝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C、削弱地方的财政权 D、加强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
19、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并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C、科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部分文人重视诗书的审美追求
-
20、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唐太宗赞叹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度 D、租庸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