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的社会氛围。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二。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
(摘编自陈吴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现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匠气”,而且需要追求突破创新,这对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意义重大。 B、从社会层面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应双管齐下,既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又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 C、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有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 D、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这得益于我国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坚守。 B、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也非常浓厚。 C、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D、两则材料话题相同,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二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施品芳加工大型客机C919的一个小小零件,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 B、吴书瑞“十年磨一剑”,探索并掌握了古建筑彩绘修复的沥粉技巧。 C、顾秋亮安装深水载人潜水器的零部件,精密程度达到了0.01毫米。 D、钟芳蓉在2020年高考中获取佳绩,不顾非议选取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
2、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A、从前两句诗中可以看出王昌龄隐居于深山之中,只有“孤云”作伴。 B、颔联中的“清光”是指明月洒下的“清辉”,借以赞叹王昌龄。 C、颈联写了夜静时花影如眠,飘荡芍药芳香的庭院里到处的斑斑苔痕,烘托隐居者幽静的环境。 D、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规劝王昌龄不要隐居,不然,我也要远离世俗归隐山中了。 -
3、我国某代表团在访美期间,一美国记者采访团长时问:“您觉得美国怎么样?若将中国与美国比,您认为谁更强大?”这位团长将如何作答?请选择最合适的语言表达( )A、这次美国之行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至于谁更强大,对不起,记者先生,我无可奉告。 B、这次美国之行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中美两国在当今世界上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国,我相信两国人民都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C、我们共产党人最讲究实事求是。坦率地说,贵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许多方面都强于中国。相形之下,当然是美国强大些。 D、这次美国之行给我的印象一般。我们中国是个相当古老的国度,她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我可以自豪地告诉您,没有哪个民族能胜过伟大的中华民族。
-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风”。 B、汉乐府指汉时民间所采制的诗歌,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C、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等同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丑时”相当于3时至5时。 D、悲剧《窦娥冤》《威尼斯商人》的作者分别是元代的关汉卿和英国的莎士比亚。
-
5、把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是( )
①刚刚进客厅门,我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我太熟悉了,是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
②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大约12岁的少年正在那里抚摸我的小提琴。
③那天中午,我驾车回到离尤莉金斯湖不远的花园别墅。
④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
⑤我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跑的路,这时,我看见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
⑥“有小偷!”我一个箭步上楼。
⑦我一眼瞥见自己放在床头的一双新皮鞋失踪了,看来他是个贼无疑。
A、③①⑥②④⑦⑤ B、①⑥②⑦③⑤④ C、③②①⑤④⑥⑦ D、①⑥④②③⑦⑤ -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是( )A、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信心。 B、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C、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小明多年的夙愿。 D、他从各方向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檞树生意盎然 , 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 B、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 , 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 C、有人将他们比作无所不为的超人,事实上,他们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一样,坚守着平凡的岗位,默默地发光发热,展现出新时代奋斗者本该有的模样。 D、五名记者完成了赴大西北雪山哨卡采访边防战士的任务,明天就将飞回南方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
-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是( )A、评判时,我一直觉得他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B、“有小偷!”我一个箭步冲上楼。 C、最后,在我准备告辞时,她给我拉了一首小提琴曲《希芭女王的舞蹈》。 D、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
-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中,最恰当的是( )
①科研部门与生产单位经常______情况。
②王大夫正在给病人______穿刺手术。
③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欧洲近代的大航海时代,______秉持探索、开放、勤奋的精神,______不断登上新大陆。
A、沟通 实行 只要 就 B、勾通 实行 只有 才能 C、沟通 施行 只有 才能 D、勾通 施行 只要 就 -
10、下列几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抽搐 迁徙 脉搏 提纲挈领 B、崇奉 虐待 绿州 声名雀起 C、帷幕 精萃 钦定 惩前毙后 D、拂逆 闲遐 和煦 蛛丝蚂迹
-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A、寥(liáo)落 追悼(dǎo) 曲高和(hé)寡 B、黯(àn)然 宝藏(cáng) 济济(jì)一堂 C、尸骸(hái) 不惮(dàn) 千乘(shèng)之国 D、愚(yū)昧 绯(fēi)红 爱憎(zèng)分明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材料①②③都是唐代名篇中蕴含哲理的佳句,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精神气象。请自选二句或三句,形成内在联系,写一篇作文,分析其能给当代青年的人生启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正值流感高发季,之前没有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现在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是有效的。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建议 A 。
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对于公众来说,只有发生了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突变才有意义,这包括两个方面:
B , 即病毒有没有发生耐药突变。①国家流感中心和全球多家实验室一直在进行流感病毒对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敏感性监测。②可是监测结果显示,③流感病毒对日前的几种抗流感病毒药物都是敏感的,④这意味着现在抗流感病毒药物对流感病毒是有效的。
另一方面是流行病毒与疫苗的匹配性, C 。与去年冬季相比,今年冬季主要流行的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并未发生抗原性的改变,与全球大多数地区流行的主要分支也是一致的。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20个字)(2)、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拜访陈子展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就像瞻望一棵树。老先生从楼上走下来,稳稳地;坐在那里,腰板挺得笔直;眉毛重,斜挑上去,有几分武人之相。听我们说清来意,呵呵笑起来:“你们这个刊物,在三十年代,最适合中青年了,可以训练很多年轻人。廖沫沙、徐懋庸,都是这样的刊物培养出来的。李健吾,也是那时出来的,署名刘西渭,写得真好。三十年代出了一大批人。现在关乎中青年的刊物,政治的有,文艺的没有,你们正好补这个空子。你们这个(刊物)是有用的,积极的,培养人的写作能力,做学问的能力,使其(能力)成熟了。”
在我们外出组稿的同时,家里也在 ① 地筹备刊物的封面设计、广告文宣、邮局征订。二十年代初,茅盾曾在上海主编《小说月报》,如今借用这个题目出选刊,自然请茅公题写刊名最当。轮到《散文》,请谁题这两个字最合适,意见就不一致了,还是美术组拿出个主意:去碑帖里选古人的墨宝。美编陶家元原本就是书法家,比对诸家法帖,千挑万选,辑出了王羲之两个行书字,单看倒也没什么特别,拼在一起,却是工稳又不失随意,古雅中带着灵气,就像王右军专为我们(散文)创刊题写的,大家齐声叫好。有了这样两个字,美编朱欣根又邀请画家孙其峰用淡墨画出梅、兰、竹、菊,逐期铺做底纹,古字名画, ② 。封面站住了,发刊词都不必再写,实物拿在手里,宗旨 ③ 。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老先生稳稳地从楼上走下来,腰板笔直地坐在那里,眉毛重且斜挑上去,有几分武人之相”,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下列句子中的“成熟”和文中加点的“成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款产品的销售市场已经成熟。 B、他还是个毛头小子,幼稚得很,一点都不成熟。 C、一定要挑选硬实但已成熟的水果。 D、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来形容阿房宫楼阁的高大宏伟,这一夸张的写法与郦道元用“”来形容三峡重峦叠嶂的高峻非常相近。
(2) 天上的星宿常常触发文人的情思,所以古代诗文中不乏包含星宿的句子。例如苏轼《赤壁赋》中的“”和李白《蜀道难》中的“”。
(3)生活中,我们常有对某个情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体验,这种微妙难言的感觉,或许可以借用陶渊明的诗句“ , ”来表达。
-
16、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叠山[注]分先生己丑九月被执
北行闽士以诗送之(其一)
王奕
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
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
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诚关鲁重轻。
白骨青山如得所,何消儿女哭清明。
【注】谢登山,名枋得。南宋遗民,元世祖两次召他到元大都为官,均遭拒绝。后被迫北上,被关押在惘忠寺,绝食殉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以晋朝诗人阮籍能为青白眼的典故,赞赏谢叠山的高尚品质受到上天的眷赏,应当坚持下去,不负苍天。 B、颔联承接首联,作者盼望朋友北上,并且用古代两位先贤作勉励,希望老朋友能够向屈原、诸葛亮学习,即使殉国也要留下诗书激励后人。 C、此诗用典是一大特色,其中用投降汉朝的秦朝鲁人孙叔通的典故勉励谢叠山先生,不要因为地位低下而做有辱国家的失节之事来。 D、送别诗往往写得伤感不舍,或者是慷慨祝愿,王奕却将这首送别诗写得沉郁顿挫,感人至深。(2)、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它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忠诚烈士的生死观。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人王奕是如何表达这种生死观的。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 , 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也,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于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虐诛于下,恐及于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材料二: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苟正,则奸匿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
圣①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和德气于未生之前,正表仪于咳笑之后。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长。是以为仁义之心,廉耻之志,骨著脉通,与体俱生,而无粗秽之气,无邪淫之欲。虽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内,终无违礼之行;投之危亡之地,纳之锋锷之间,终无苟全之心。举世之人,行皆若此,则又乌所得夫奸乱之民而加辟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形文王,万邦作孚。此姬氏②所以崇美于前,而致刑措于后也。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德化》)
【注】①圣:圣明的君主。②姬氏:指周王朝。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以民苦A其政B而世非C其行D故身E死乎胡宫F而不举G虫H出而不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憎恨,与《荀子·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的“疾”词义不同。 B、进,超过,与《庖丁解牛》“进乎技矣”中的“进”词义相同。 C、逆,违背,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中的“逆”词义不同。 D、所以,是……的原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诸侯众多,只有能善始善终行仁政的人才能成为首领;众多学子一同学习,只有能善始善终专心学习的人才能成为老师。 B、晏子在向齐景公进谏的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齐桓公能善始则成就霸业,不能善终则落得可悲的结局进行对比,很有说服力。 C、材料二中,王符认为民众有性灵感情,也有风化习俗;性灵感情是内心的表达,是根本,而风化习俗是外在的行为方式,是末节。 D、材料二最后,王符列举周王朝后期的君主不能像前期的君主那样使得天下太平的史实,意在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完全搁置刑法不用。(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
(2)圣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
(5)、两则材料对国君治理国家各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请简要概括。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引
聂鑫森
正是江南三月,天阴阴的,细雨霏霏。
市中医院名医池北鸥,乘出租车,直奔副市长的家。
副市长杜心宇的妻子清早打电话来说,请池北鸥老先生务必出个急诊,并会派车来接。池北鸥说:“不必派车,我自个儿来!”
杜心宇管的是城市基本建设,修环城公路,开辟沿江风光带,建花园式社区,保护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他的成绩有目共睹。杜心宇为官清廉,池北鸥没听过老百姓对这位副市长有什么非议。不过,杜心宇不大注意身体,饮食起居不规律,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头上白发丛生,脸上满是疲惫之色。
在中医院,池北鸥擅长治疗心脏病及其他内科疾病,下方奇妙,救治了不少患者。杜心宇信奉中医,自然成了池北鸥的病人。每次来看病,杜心宇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的百米之外,而后一个人步行而来,这一点让池北鸥很称意。
每次看完病后,杜心宇也不着急走,总要和池北鸥说说闲话。杜心宇在大学是学中文的,读了不少书,恰好池北鸥古文底子深厚,又精于书法和古玩鉴赏,两人非常投缘。这回,杜夫人请池北鸥上门出诊,定是杜心宇病得不轻,无法下床走动。
池北鸥提着小药箱,刚走下车,杜夫人就撑着一把伞迎了上来,说:“池先生,辛苦您了。老杜他偶感风寒,又发高烧,又说胡话,出了一身虚汗,只好劳您大驾了。”
池北鸥说:“别急,别急,我保他无事。”
小院里杜鹃花开得闹喳喳的,有猩红、粉红、素白、淡黄各种颜色,一丛丛,一簇簇。
杜心宇果然躺在床上,盖着一床棉被。蜡黄的脸,满头的汗,眼睛闭着,嘴里含糊地说着胡话。床头柜上,摆着一只青花山水笔筒。池北鸥眼睛一亮,这分明是清雍正时期的东西,他家祖上就传下了一个类似的笔筒,随手就能卖几十万元。再认真扫了几眼,池北鸥马上断定这是个仿品,是刻意做旧的。
池北鸥摸了摸杜心宇的额头,很烫,体温该有四十度。他摆上小迎枕,为杜心宇切脉,敛声屏气,眼半闭,如老僧入定。切过脉,池北鸥半晌无言。这症状似乎与心脏病无关,偶感风寒自是外加条件,但按理不应是这个样子啊。他站起来,说:“杜夫人,借一步到客厅说话。”
杜夫人着急了,问:“老杜怎么啦?”
池北鸥径直走向客厅。
“杜夫人,心宇这些日子有什么东西念念不忘吗?”
杜夫人想了一下,说:“只有那个床头柜上的瓷笔筒,是我一个远房堂弟送给老杜的。”
“你堂弟又是从哪里得来的?”
“他说是从古董商那里买的,没花多少钱。”
池北鸥点点头,又问:“他为什么突然之间送这个笔筒呢?”
“听老杜说,我这个堂弟中了个建设廉租房社区的标,这本是件好事,可办手续时却不顺利,老杜觉得这是政策允许的范围,就帮堂弟打了几个电话,把该办的手续办了。过了些日子,堂弟就送了这个笔筒来。老杜一回家,就捧着这个笔筒看,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笑。这东西好吗?”
池北鸥淡然一笑,说:“还……不错。”心想:这古董商,肯定装神弄鬼哄外行,要了个大价钱,而杜心宇也只是对古董略知皮毛,把这个笔筒当成真东西了,虽是亲戚间的馈赠,作为一个领导,收之则心有恐惧,退之又怕冷淡了亲情。
“池先生,你……好像很为难,老杜的病……”
“不,心宇之病,自然可医,你不必担心。这个笔筒呢,我要用它作一味药引,不知你们舍得否?”
杜夫人说:“这有什么舍不得呢?”
“那就好。你将笔筒打碎,用碎瓷片熬出一大碗水。然后,我开个方子,你们按方抓了药来,再用碎瓷片熬出的水煎药。服第一剂后,心宇立马会清醒过来。”
池北鸥坐到桌子边,从药箱里取出铜墨盒、毛笔、处方笺,然后认真地写起来:“药引:疑似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碎片。正方……”末了,又写了一小段话:“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而且一式写了两张。
“一张抓药用,一张留给心宇吧。服药后,有什么反应,你们可打电话来。”
池北鸥看着处方笺,拈须而笑。他写的是行书,源自宋代的黄庭坚体,行气贯通,笔画之间顾盼生姿,堪称书法精品。他更惬意的是这一味药引,古人未有此例!从病理看,杜心宇身体原本虚弱,又夹带寒邪,无法用补,加之外感风寒,虚汗淋漓,又不能攻,所以,只是开了些比较平和的药。关键是药引,要让病人受大惊而心疼,继而大喜,发出一身真正的透汗,然后再下另外的方子,方可奏效。
晚上九点钟的时候,池北鸥正在自家书房的灯下,摩挲着自己那个祖传的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电话铃忽然响了。
是杜心宇打来的。
“池先生,谢谢您白天上门,我迷迷糊糊的,也没向您道个谢,对不起啊。”
池北鸥微微一笑,说:“我用府上的那个笔筒做了药引,你觉得如何?”
“好得很啊,听内人一说,又看了处方,那一身猛汗把我浇醒了,心动则生邪念、妄念,那才是真正的病根。这张处方,我准备拿去托裱装框,挂在办公室里,时时拜读,引以为戒。明日,我再来中医院当面致谢,并请先生再切脉医心!”
池北鸥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副市长杜心宇每次到医院看病,“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的百米之外”“一个人步行而来”,体现了他的低调和谦逊,不要求特殊待遇。 B、小说写杜心宇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脸上满是疲惫之色,暗示他是一个工作狂,只顾工作,不会自我调节,以致积劳成疾。 C、池北鸥通过切脉问询判明杜心宇病在生理,又在心理,他身体原本虚弱,又夹带寒邪,加上接受赠礼心生恐惧,终于卧床不起。 D、池北鸥要以疑似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碎片作为药引,意在让杜心宇受大惊而后大喜,发出一身透汗,然后配合药物进行治疗。(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药引”二字,直接涉及小说的核心情节,即名医池北鸥以特殊的药引为杜心宇治病,也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整体上采用了顺叙的方法,从出诊写到效果初见,局部采用插叙,用以交代杜心宇的为人,以及池杜两人过去的交往。 C、杜心宇小院里盛开的杜鹃花富有活力,小说以此暗示了池北鸥当时心情愉悦,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主题,耐人寻味。 D、池北鸥马上断定别人送给杜心宇的笔筒是赝品这一情节,与前文叙述他“精于古玩鉴赏”、后文他“摩挲着自己那个笔筒”相照应。(3)、小说以池北鸥的哈哈大笑结束,这笑声具有怎样的意蕴?请作简要分析。(4)、“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需要实现碳零排放的目标,原因很简单。温室气体捕获热量,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温室气体越多,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幅度越大,一旦进入大气,温室气体就会存留很长时间。今天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万年之后仍会存留大约20%。
我们持续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碳,这个世界却不再变热——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地球温度越高,人类的生存越艰难,因而很难再谈人类的繁荣发展。对于某一给定幅度的温度上升、所造成的破坏,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此表示担忧。而且,温室气体会长期留存在大气中,所以即便实现了碳零排放的目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球还是会处于暖化状态。
我承认,使用“0”是不准确的。我应该把我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在前工业化时代,也就是在18世纪中期以前,地球上的碳循环可能处于大体平衡的状态——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同全球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基本相当。
但自18世纪中期起,我们开始燃烧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由储藏在地下的碳构成的,这得益于远古时代死去的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压缩和演化,它们转变成石油、煤或天然气。当我们把这些燃料从地下挖出来燃烧使用时,我们排放了额外的碳,增加了大气中的碳总量。
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达到碳零排放的目标,并不现实,而且没有可行的路径。相反,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在“零碳”的未来,我们仍然会排放一定量的碳,但我们有办法消除它。
换言之,这里所说的实现“0”的目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而是“近净零排放”。这不是一场要么及格要么不及格的考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这样想:如果实现100%的减排,一切都会很棒,但如果只实现了99%的减排,一切都是灾难。当然,减排越显著,效益就越大。
减少50%的排放量并不能阻止温度上升,它只能起到延缓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只会延迟而不会阻止气候灾难的到来。
假设我们减少了99%的排放量,哪些国家可以使用剩余1%的配额?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如何做决定?
其实,要避免最糟糕的气候状况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且需要切实行动起来,着手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步骤被称为“净负排放”。它意味着,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遏制地球温度的上升。气候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我们不仅要关掉流入浴缸的水,还要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
当得知全球温度的小幅上升(升高1或2摄氏度,也就是33.8或35.6华氏度)确实会造成很多麻烦时,我感到很惊讶。但这是真的,在气候领域,仅仅是几摄氏度的变化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上一个冰河时代,全球平均温度只比今天低6摄氏度。在恐龙时代(中生代),全球平均温度比今天高大概4摄氏度,那时北极地区还生存着鳄鱼。
这些平均数字可以掩盖相当大的温度变化,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虽然现在全球平均温度只比工业化时代之前高1摄氏度,但有些地方的温度增幅已经超过2摄氏度,而全球20%~40%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方。
为什么有的地方比其他地方更热呢?在一些大陆的内部地区,土壤更干燥,这意味着土地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凉下来。基本上,大陆不会像过去那样潮湿了。
那么,地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见下图)?让我们从基础知识说起,二氧化碳是最常见的温室气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温室气体,比如一氧化二氮和甲烷,你可能在牙科诊所用过又被称为“笑气”的一氧化二氮,甲烷则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从单一分子的对比来看,很多温室气体造成的暖化效应都超过二氧化碳。以甲烷为例,其在大气中的暖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20倍,但它不会像二氧化碳那样长期存留在大气中。
注:图上三条线展示了未来地球温度在三种情况下的可能变化:如果排放量大幅增加(高)、如果排放量减少(低),以及如果我们消除的碳逐渐超过排放的碳(负)。
为简便起见,大多数人会使用单一度量单位,也就是“二氧化碳当量”,来表述所有这些不同的温室气体。(你可能见过它的缩写,即co2e。)我们之所以使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术语,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温室气体在捕获热量方面的能力高于二氧化碳,但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又短于二氧化碳。令人遗憾的是,二氧化碳当量不是一个完美的度量标准:从根本上来讲,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是升高的温度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在这方面,像甲烷这样的气体要比二氧化碳糟糕得多,它会使温度迅速上升,而且升幅很大。但使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术语,无法完全解释这种重要的短期效应。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用以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方法,而且它经常出现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讨论中。我不断提到的510亿吨这个数字,指的就是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你在别处可能会看到370亿吨或100亿吨等数字,前者只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没有将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计算在内,后者则只是单纯的碳排放量。
(摘编自[美]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比尔·盖茨给世界的解决方案》,陈召强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会捕获热量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而且会长期留存于大气中。 B、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大气中碳总量增加,因而当前人类应该完全放弃使用化石燃料。 C、实现碳零排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目标,对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很重要。 D、“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在文中指人们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一说法生动形象。(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比尔·盖茨看来,实现了99%的减排和实现了50%的减排一样,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依然会给地球带来灾难。 B、如果人类碳排放量与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那么大气中的碳总量就会降低,从而遏制地球温度上升。 C、人们使用“平均数字”来表述地球上升的温度,会让人们形成错误的认知,因此,研究大气温度时不能使用“平均数字”。 D、全球温度的小幅度变化会对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作者以历史上的冰河时代和恐龙时代(中生代)为例来证明这一点。(3)、下列对文中有关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净负排放”指的是人类消除的二氧化碳量超过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B、“二氧化碳当量”是大多数人用于表述温室气体的单一度量单位。 C、“近净零排放”意味着人类无法真正做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D、“温室气体”是指会导致大气温度上升的气体,不仅仅指二氧化碳。(4)、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对上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室气体持续不断地大幅增加,地球温度会越来越高。 B、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地球温度上升的趋势就会减缓。 C、消除的碳超过排放的碳,地球温度上升不会超过1℃。 D、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与大气温度成正相关关系。(5)、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根据原文内容简要概括。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中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启示我们:干事创业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实落细、积微成著。
请充分理解《中庸》中这句话的含意,给自己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