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 C、若图乙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1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
2、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调查培养液中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C、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常常适用于双子叶植物而不适用于跳蝻等小昆虫 D、调查一些特殊种群的种群密度,也可用遇见率、鸣声等作为调查标准
-
3、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下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
4、如图所示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A、a B、b C、c D、d
-
5、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 , 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原因是。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最丰富。(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 -
6、某小组将100 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一定营养条件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得出增长速率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种群数量在B点达到最大,C点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 C、若某成员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则原因一定是取样时未振荡 D、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
7、如图是某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数量增长方式是“S”形,达到K值后其数量也是波动的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 C、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在种群数量为K/2时捕捉,最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的年捕获量 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调查其种群数量时也要统计雏鸟的数量
-
8、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阳光越多 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
9、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
-
10、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
11、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请提出有关蝗灾防治方法的设想。
-
12、自2002年起, 人们在某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之前,某区域中分布着部分农田,退耕还湿前后,该区域中田鼠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图中的数值M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什么?推测数值N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
13、如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以下问题:(1)、0~t2 , 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形曲线增长吗?其理由是。(2)、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死亡率相同吗?其理由是。
-
14、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当酵母菌数量为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K值之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
15、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
16、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
17、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
18、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
19、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 , 样方面积为m , 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 , 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3)、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答出2点即可)。 -
20、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为整数)(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