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相关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社会期中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
-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阶段性作业质量反馈练习(期中)试卷
-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月考卷
-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月考卷
-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多校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作业(一)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多校联盟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文地理学科课堂作业(一)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
-
1、2024年暑假,居住在台北的小涛一家按顺时针方向进行环岛旅游。回答问题。(1)、小涛在基隆港码头瞧见一艘运输水果的船只正准备出海,船上装的外销水果最有可能有( )
①菠萝
②苹果③香蕉
④山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在台东旅游期间,正好碰到当地阿美人载歌载舞过节日(见右图),让小涛感受了浓浓的民族风情。这节日是( )A、泼水节 B、中秋节 C、丰年祭 D、封龙节(3)、下图中载歌载舞的阿美人属于( )A、藏族 B、土家族 C、瑶族 D、高山族(4)、游完台湾岛东部后,爸爸让小涛先做一个台湾西部旅游攻略,以下是小涛对台湾西部地区城市的介绍。其中正确的有( )①高雄:是台湾海上运输的最大门户。
②台南:见证了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③苗栗:称为台湾科技起飞的发动机。
④新竹:低缓的丘陵台地上茶香满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在日月潭中的“日月涌泉”景点,导游介绍说日月涌泉的水源来自台湾最长的河流。该河流的名称及其大致流向是( )A、浊水溪 自西向东流 B、高屏溪 自东北向西南流 C、浊水溪 自东向西流 D、高屏溪 自西南向东北流(6)、台湾省桃园地区素有“千塘之乡”的美称。小涛了解到,18世纪广东客家人迁居桃园垦荒,始修埤(pí)塘系统。埤塘系统反映出当地( )埤塘就是池塘的意思,主要是为了灌溉用水而挖掘的池塘,通常位于人类聚落的附近,起着蓄水和防洪的作用。 A、终年高温少雨 B、地势平坦开阔 C、降水季节变化大 D、全年降水量稀少(7)、整个旅游行程结束后,小涛发现,与台湾岛东部相比,西部人口密集、城市更多,交通也更发达。导致这一特点的自然原因是因为西部( )A、矿产资源丰富 B、动植物资源丰富 C、开发历史悠久 D、平原面积更广阔 -
2、台湾岛的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数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
-
3、台北是台湾海上运输的最大门户,形成了以台北为中心的沿海工业带。( )
-
4、台湾省隔台湾海峡与广东省相望。( )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黄帝
B尧
C舜
D禹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位人物,说出与我国上古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有关是哪几位?(只要写序号)这一制度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判断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它破坏了原有的制度后,采取了什么制度?(3)、材料三的两幅图反映了西周初年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
(1)、 材料一中分别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这一工程又是由谁主持修建的?(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
7、发现历史的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2)、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 -
8、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其战果如下表。这一战果取得的直接原因是秦国( )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次数
58次
3次
4次
A、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D、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赐地 -
9、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政治:商鞅变法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
10、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
11、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
12、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
13、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
-
14、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已有春秋时期的争霸变为兼并( )
-
1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
-
16、粮安天下,“种”铸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分布图和A省地形示意图。
材料二:“海水稻”学名为耐盐碱水稻,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可充分利用盐碱地和海洋滩涂进行种植。近几年,A省多地引进“海水稻”,为A省走出缺粮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1)、据材料一描述A省的地理位置,并写出B省简称。(2)、根据材料一,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分析A省缺粮的主要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二“新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4)、同是缺粮区的B省向A省取经,请你帮助概括出一个重要法宝。 -
17、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甲地在敦煌的(方向)。(2)、对图中甲地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独立洲头一刹间,滚滚黄尘遮碧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资治通鉴》称敦煌在唐代就已“桑麻翳野”(比喻某个地区物产丰富)。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
18、今年1月,家住绍兴的小丽跟随父母乘飞机去三亚旅行,出行前她收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依据图1回答, 中国领土最南端A为 , 它所处的纬度带是。邻国B , C为。(2)、依据图2,描述海南岛高铁线路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3)、小丽在出行前准备了防晒霜、遮阳帽、沙滩鞋、泳衣等物品。结合以上资料分析小丽如此准备的原因。(4)、旅途中小丽体验了一次古寨民族风情,探秘海南最原始的少数民族。该少数民族最有可能是( )。A、侗族 B、满族 C、黎族 D、回族
-
19、自古以来,江南就被誉为“鱼米之乡”,右图代表的区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水乡,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大运河,还有大大小小的天然河湖与人工沟渠。据此回答问题。(1)、图中字母a表示的湖泊是( )A、太湖 B、洞庭湖 C、巢湖 D、鄱阳湖(2)、该图代表的区域河流湖泊众多,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哪一自然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A、平原地形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土壤肥沃 D、自古就重视水利
-
20、一位同学在国庆假期旅游后写了一首记游诗:“自古农耕水土流,到处万壑与千沟。窑洞之中忆革命,听唱一曲信天游。”据此判断,他旅游的地方属于(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四川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