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轶事 [德]赫尔曼·黑塞
几天以来,远处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
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总是让自己的回顾同新开垦田地的气息和树林里嫩绿的新芽联结在一起,让自己回到春天的故乡,回到那些我已淡忘、并且不理解的时刻去。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从小就让父亲为我大伤脑筋,还让母亲为我操心叹气!那天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父亲在和母亲说着什么。
“你听说布洛西的情况了么?”
“我已经去探望过他,”父亲回答说,“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
“情况很严重吧?”
“坏极了。你看着吧,春天来临时,他就要离开人世。死神已经爬到了他的脸上。”
“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看望看望他?也许会对他有些好处。”母亲问。
“随你的便吧,”父亲回答说,“这么点儿大的小孩懂得什么呢?”
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
我面前浮现出一个漂亮的孩子,他比我大一岁,个儿却比我矮小,他名叫布洛西,一年前成了我们的邻居和伙伴。那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上午,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悠闲自在地停在对面的苹果树枝上,共有十来个人站在大街上仰头望着它,一面议论纷纷地商量着对策。我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不久,那只鹰松开树枝,猛烈地鼓动双翼,做慢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形,便无声无息地飞向闪烁的蓝天。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
当时,他那只可怜的乌鸦还活着,到处欢蹦乱跳的。有一次我向它伸出食指,开玩笑地说:“喂,约可波,咬吧!”于是它便啄了我的指头。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是你自己亲口对它说“咬吧”的!”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说明那鸟儿丝毫也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僵硬,他便答应送我两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只最大最红的苹果。
有一次布洛西奔跑得太热了,便脱去上装,躺卧在苔藓地上休息。当他侧转身子时,衬衫翻落到脖颈后面,我看见他雪白的肩上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疤痕,吓了一跳。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然而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一定流了好多血……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用最好的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
我们在小河对岸的枞树林里找小鹿,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于是我们痴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我们呆呆伫立着,整个森林死一般寂静,褐色的土地上洒落着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
不久到了冬天,布洛西开始卧病不起。我去看过他一两次,以后就不曾再去。这样又过了一段时期,布洛西离我越来越远,最后被我完全忘却了一一直到今天晚上听见父母说:“春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
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我连忙回答说:“好的。”于是当天上午就去了他家。一会儿工夫,布洛西的母亲就拉着我的手站在二层楼一扇白色的门前了。这一双正在把我导向幽暗神秘而又充满恐怖的奇异环境中去的手,在我看来,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我踌躇不安地站在门边,这时布洛西向我们转过脸来。
我细细瞧着他的脸,这脸膛儿狭长尖瘦,不过我没能看出那上面的死神。只见他脸上有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他的目光让我产生了类似那次在寂静的枞树林中伫立倾听时的心情,那时我怀着强烈的欲望屏息静气期待天使走过自己身旁。他似乎疲倦了,略略向旁边侧转身子。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
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布洛西双目紧闭躺在床上,发出轻轻的呻吟。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眼睛大大的,已经变了样。他看着我时,那目光显得陌生而又冷淡。当天下午,他母亲给他讲起故事来,他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那微弱的心跳动得越来越慢,终于完全停止了。
那天我一直想着布洛西,我不知道他那肩上有着大伤疤的瘦瘠身躯是否还躺在隔壁的房子里,我丝毫也没有听说埋葬的事,也没有看到埋葬他。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脑子里尽想着这件事,直至已故者的身形在我的记忆里逐渐遥远,逐渐消失。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选自《温馨的摇篮--世界散文精品大观》,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B、孩子们伫立在枞树林里等待天使降临时,“死一般寂静”的森林、“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烘托了孩子们内心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C、文中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布洛西时,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目光“陌生而又冷淡”,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D、文章多次提到布洛西肩上的大伤疤,既暗示了布洛西曾经的生活磨难,也隐喻了布洛西之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果子落进水池荡起的涟漪”这一比喻,表明父母谈话对“我”心理产生的影响,巧地引出下文“我”与布洛西交往的回忆。 B、文中“我”的父母与“我”对布洛西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以致冷漠的,“我”则是好奇、恐惧而又关心的。 C、布洛西的房间“幽暗神秘”,他母亲的手“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这些描写形象刻画了“我”探视时的复杂心理。 D、文章的语言纯净而又精准,如写鹰的“悠闲自在”、乌鸦的“欢蹦乱跳”、栗树“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等,表现了高超的写作功力。(3)、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2、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 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源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5)、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 -
3、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终于,有一天,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来玩了。他们在里面穿来穿去,发现、寻找着各种不同的路径。这是桥孔啊,涵洞啊,隧道啊,是地道战啊……他们有时伸出一个黑黑的脑袋来,喊叫一声,又隐没了。他们从薄暗中爬出来,爬到圆筒的顶上来奔跳。最初,他们从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要等两只脚一齐站稳,然后再往另一个上面跳,现在,他们连续地跳着,他们的脚和身体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弧形的坡面,习惯了这样的运动的节拍,他们在上面飞一般地跳跃着……
(汪曾祺《下水道和孩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这是桥孔、涵洞、隧道、地道战……他们伸出一个黑黑的脑袋来,喊叫一声,又隐没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分析文中第二处省略号的用法及效果。 -
4、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天火热,容易中暑。这时,①____,游水、戏水、玩水,以达到身体调和的状态。因此,就不难理解这样的时节里,人们在江河湖海之中,以赛龙舟的集体竞赛对抗夏天的高温天气,激起生理的斗志、心理的活力。
一叶龙舟是对A____、激流勇进精神的期许,更是一项彰显龙的传人的力量和东方文化的赛事。龙的传人,龙舟精神,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激昂的鼓点、震天的呐喊,浪花飞溅,百舸争流……②____,需要一条船上的人齐心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龙舟精神,就是精诚团结、B____的精神。这股精神已经凝聚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赛事盛会中 C____。如飞龙般疾驰的龙舟,在江海里划出了一道道沸腾的热爱,两岸惊起一阵阵沸腾的欢呼。龙舟争霸,不仅是群众亲近的“村超”,③____,也完美地诠释着运动之美、力量之美、东方之美。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语病,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5、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鱼雁传书”的典故寄予了人们美好的理想,《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就以之含蓄地表达了书信不能往来的相思之苦。(2)、《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 , ”,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贿赂行为。(3)、诗人常借“容貌变化”抒发情感,如“ , ”。
-
6、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张卿致仕 王安石
子房筹策汉时功,身退超然慕赤松【注】。
余烈尚能开后世,高材今复继前踪。
执鞭始负平生愿,操几何知此地逢?
窃食一官惭未艾,绪言方赖赐从容。
【注】赤松:赤松子,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是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以史开篇,赞美留侯张良功成身退,不慕荣华,一心追随赤松子的超然达观。 B、“高材”既指诗人,也指张卿,“继前踪”表现二人继张良之踪,期待建功立业的愿望。 C、颈联中“执鞭”代指为官,诗人与辞官的张卿相逢,二人感叹为官并非平生所愿。 D、全诗以议论为主,诗人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感受融于一体,借以抒写胸怀,言近旨远。(2)、诗的尾联富有深意,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7、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
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故曰:“修之家,其德有余。”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余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 , 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是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选自《韩非子·解老》,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而今A也B玩好C变之D外物E引之F引之G而往H故曰“拔”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无论;与《屈原列传》中“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中的“无”字的词义、词性都相同。 B、“所以然者”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的含义不同。 C、别,区别、区分,这一意义还保留在现代汉语“分门别类”“辨别”“鉴别”等词语中。 D、奚,什么,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奚惆怅而独悲”中的“奚”字的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是内部所具有的,靠“无为”来聚集,靠“无欲”来成就,在使用中巩固。 B、一个人如果“有为”“有欲”,那么他的“德”就没有归宿,也就不完美了。 C、人们在清心寡欲、平淡安闲的时候,就会考虑祸福的来源,设立取舍的准则。 D、“以民为德”是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重要原则,治乡、治邦、治天下的人都应遵循。(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
②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
(5)、文章是如何看待“德”与人自身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
8、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烂砖,没烂墙
乔叶
爷爷读过几年私塾,用奶奶的话说,有一身好文化。他会写一手好字,还打得一手好算盘。因为这一身好文化,他年纪轻轻就到山里一家煤矿当了账房先生,被老板的族亲相中,把独生女儿许给了他,这就是我奶奶。八路军过来时也相中了爷爷的好文化,他就参了军。虽是四处打仗,但其实也没走多远,兜兜转转的,一两年间总能回来一两趟。父亲之前,奶奶还怀过两胎,但都没养成。①她说过那两个早夭的孩子:一脸皱纹,小身子跟个大老鼠似的,男人一只鞋就能装得下。得的都是四六风,一个是第四天,一个是第六天,孩子的胳膊腿儿就开始抽抽,咬牙瞪眼,我一看就知道这又不中了……后来才知道这叫脐带感染。不会消毒呀,多傻。
兵荒马乱的年月,村里的帮派此起彼伏,有人当红军,有人当国军,有人当汉奸,也有人是小打小闹地偷摸,还有人当土匪去明目张胆地抢讹。在第一次解放和第二次解放期间的几年间局势更乱,奶奶勤谨恭敬地侍奉着公婆,提心吊胆地候盼着爷爷,日子过得如履薄冰。外人且不说,其他两支族人就没少来欺负。很多个夜晚,奶奶透过窗纸上的小洞看着那几个熟悉的身影背走挂在墙上的玉米辫子,摘走刚刚变红的枣子,拿走垛得整整齐齐的柴火。她屏住呼吸,大气儿都不敢出。
有一年没收成,奶奶在坟地的间隙种了一点儿红薯,也被他们刨得精光。
你咋知道是他们刨的?
看他们家小孩儿端的饭碗就知道了。吃红薯屁也多,那些天他们家净放红薯屁。没种红薯,哪放得出红薯屁。
你咋知道是红薯屁?
又多又臭,那还不是红薯屁?放屁时上头也会打嗝儿。
每当听奶奶讲这些陈年旧事时,我都会气得脸红脖子粗,吼叫着我要报仇我要报仇!奶奶看着我的样子,笑得不行。挑起了我的火,她又开始灭,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老账不能算。再大的仇气,也都是姓地的。有烂砖,没烂墙。唉。
多年之后,我才多少有些明白了奶奶的这声叹息。以彼时的情况,作为家族的弱势存在,只要人家不是大白天来你家抢劫,这就是留了余地。以彼时的状况,当你没有实力扑上去和对方撕个高下时,就只能容留甚至珍惜这种余地。只有这样,当受到更蛮横的外来侵犯时,你就尚处于一个家族的整体性中。哪怕只是暂时的整体性,也能让你在这个整体性中获得些微宝贵的安全感。而亲这个字,似乎天然就意味着一笔糊涂账。这笔糊涂账,自古至今没多少人能算得清。当然,算不清也不妨碍总有人前赴后继地要去算,各有各的账本,各有各的算法,各有各的盈亏。②或许也正因为算不清,才算得更有意思?
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出生的,他快一岁时,爷爷回家了一趟,住了几天就跟着队伍开拔了。奶奶问,不是说都太平了吗,咋还要走?爷爷说,大面儿已经稳了,还有些零星火要灭一灭,很快就能料理妥当。到时候我就回来,再也不走了。咱们好好过安生日子。壮的官名就叫解放吧。
爷爷走后两个月,奶奶发现自己又怀了孕。怀孕五个月时,她收到了爷爷寄来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一封信。又三个月过去,消息传来,爷爷在解放大西南的一仗里中枪而亡,和几名战友一起被埋在白水河边的一棵树下。
奶奶哭了两个月,直到叔叔出生时,才止住泪。
哪能光顾着哭,还得养孩儿哩。她说。
泪也哭干啦。她说。
叔叔的小名儿叫宽,官名叫胜利。三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症,后来落下了残疾,奶奶又给他改名叫老鳖。顶个贱名好成人,名贱人不贱。奶奶说。
没过多久,村里定成分,我家被定成了贫农。闹得最厉害时,村里有几个富农连命都稀里糊涂地丢了。奶奶说,③你爷是用他自己这条命来保佑咱全家哩。
我家大门的门楣上被钉上了一个长方形小木牌,用红漆正楷写着“光荣烈属”。日子好起来后,每年春节村里都会送来两斤五花肉。很久之后我才发现,用这两斤肉做的菜,奶奶从来没有动过筷子。④从来没有。
——选自2023年茅盾文学奖作品《宝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爷爷因为一身好文化而被相中、两个孩子因不会消毒而早夭,可见知识文化的重要性,能改变命运。 B、文中多处使用排比手法,写村里帮派此起彼伏,写族人偷摸之事,写算不清的糊涂账,形象细致,更添韵味。 C、本文写了不同时间不同事件,用一种回忆的形式,映照的是时代,是地域乡情,更是对亲人的深切悼念。 D、本文语言繁复铺陈,既有方言土语,也不乏诙谐片段,令人读后既有伤感,又有喜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在谈及早夭的孩子时,用“男人一只鞋”把孩子的大小特征形象化,令人读后哀婉叹息。 B、句子②意味深长,饶有哲思,道出了千丝万缕的无尽之意,也写出了族亲这笔“糊涂账”不必算。 C、句子③写家因没了爷爷这个顶梁柱而贫困,又因贫农而保全,而爷爷是因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表现人物更显张力。 D、句子④“从来没有”语义上与上一句有重复,但单独成句,反复说明,语气和表达的意味更强烈。(3)、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奶奶的形象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作者乔叶对方言俗语特别敏感,小说中使用方言俗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以本文标题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
9、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对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孤立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长期、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才能让人理解。那种认为只需要几个发明家就能让18世纪的英国机器轰鸣的想法显然是太拙劣,连小孩子都骗不了。所有现代技术的关键工具,如时钟表、印刷机、磨房、指南针、织机等,在其他文明中都有。中国人、阿拉伯人和希腊人远在北欧人之前就在许多领域中率先使用机器,掌握了大量技术,只是并无“机器体系”这个概念。作为机器体系发展核心的重要发明和发现,也许正因为它们并不源自西欧文明,在这里也就没有天敌,就像不远万里来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蓟属植物一样,生长得格外迅速、蓬勃。
在机器出现的最开始的700年内,时空概念的变化对现代机器体系的成形有关键的作用。寺院在新的时间概念的出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当时世俗反复无常、飘忽不定的时间观念相反,僧侣们的日常生活都是按规定时间,每天重复无误地进行着。机械钟表传出寺院,按时传送的钟声使工人和商人的生活有了新的规律性。钟楼上的大钟标志都市的存在。从遵守时间到按时服务到按时记账再到按时分配,在这个进程中,时钟走出宗教领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起关键角色。
现代工业时代的关键机器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在时钟发展史的每一个阶段,它都是机器的出色代表,也是机器的典型符号。其标准化与自动化让它在每个发展阶段中都是带头的,即使到今天,时钟仍然无处不在,为其他机器所不及。时钟还是一种有能源驱动的机件,其“产品”是分和秒。它把时间和人们的具体活动的事件分离开来,帮助人们建立这样一种信念:存在一个独立的、数学上可度量其序列的世界,这是科学的专门领域。就人的机体而言,机械时间更显得是一个外部的事件:人类生活有其自己的特殊规律,脉搏、呼吸都与人的情绪和人的活动有关。对于长达几天的时间间隔,人们往往不用日历测量,而是用其间发生的事件来度量:牧羊人用母羊生小羊的时间来度量;农民用播种和收成来度量。如果说生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时间尺度和规律,制约生长的不仅是物质和运动,还有生长的发展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演化历史。机械时间展开来是一连串数学上的孤立的时刻,而有机体的时间,柏格森称为时段,其效果是累积的。在一定意义下,机械时间可以像时钟的指针或者动画的一个个画面,向前或向后走。而有机体的时间,只能朝一个方向运动,经历出生、生长、发育、衰老这样一个周期。
根据桑戴克的说法,公元1345年,人们开始普遍接受将一小时划分成60分钟、将一分钟划分成60秒的做法。正是这种将时间划分的框架,愈来愈成为人们行动和思考的参考点。到16世纪末,在英国和荷兰已经出现小型家用时钟。像汽车和飞机一样,有钱人首先使用并将其普及。新资产阶级最早发现时间的重要性,用后来富兰克林的话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要像钟表那样有规律”,这是资产阶级的理想。文明节奏的加快,要求更大的动力;更大的动力,进一步加快了节奏。但是越来越快的节奏却不一定能为个体的生命体验带来好处。机械化大生产对于时间的严格把控已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之以机械时钟为参照,按照严格的时间对自己的饮食、睡眠、娱乐进行规定。这种“机械陈规”形成了一种对人们精神的压抑。
西方人的生活已完全为时钟所左右,他们视守时为一种天性。守时,曾是专门由音乐来完成的任务,但是机械时钟的效果更普遍、更严格:它管理一天的安排,从何时起床,到何时休息。我们可以将一天看作一段段抽象的时间,在冬夜,不必跟着鸡鸭归窝而上床睡觉。人们发明蜡烛、煤油灯、电灯等,在一天任何时刻都可以活动。这样,人们不再将时间看作是一系列经历,而是看成多少小时、分钟、秒,这样就开始有增加时间和节约时间的习惯。时间有了封闭空间的特点:它可以分割,可以充满;通过省力的器具,时间还可以扩大。
抽象的时间成为新的显示存在的媒体。通过将一天发生的事件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协调人们彼此的行动,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要是今天没有时间的协调,整个社会将很快遭到破坏,直至崩溃。现代工业体制没有煤、铁和蒸汽固然不行,但如果没有钟表更加不行。
(摘编自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机器文明绝非突然出现,作者否认发明家们对英国工业革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B、钟楼上的大钟标志都市的存在,这种新的、与机械关联的时间概念与寺院常规活动相关。 C、农民种田的时间原是根据庄稼成熟的节奏来制定的,其生活节奏与庄稼生长阶段有关。 D、随着时钟的普及,人们有了增加时间和节约时间的习惯,西方人也以“守时”为重。(2)、根据原文关于钟表技术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工业的关键机器并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它在每个发展阶段中都是领先的,也是其他机器难以望其项背的。 B、传到欧洲的时钟表,与传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蓟属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遇到非常适合自己的环境,发展迅速。 C、机械时间由一连串数学上孤立的时刻构成,在一定意义下可以顺向或逆向运动,而有机体的时间只能朝固定方向运动。 D、时间因钟表被精确地测定到秒,清晰的时间节奏代替模糊的生命节律,分离时间与生活,打乱了生物的生长规律。(3)、根据原文第一段,下列观点中刘易斯·芒福德最不可能同意的一项是( )A、西方现代科学是在古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及其他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中华民族率先使用大量先进技术而未形成技术体系关联,这一定程度上使发展受阻。 C、中国发明的火药让昔日依靠冷兵器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推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D、现代工业技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具有漫长铺垫的、多元渐进的过程。(4)、“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看法的理解。(5)、对比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可以是纵向的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请分析文本中的对比论证。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哪个更重要?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切脍不知始于何时。《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以“食”“脍”对举,可见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北魏贾思起《齐民要术》提到切脍。唐人特重切脍,杜甫诗累见。宋代切脍之风亦盛,《东京梦华录》:“多垂钓之士,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斫脍,以荐芳搏,乃一时佳味也。”元代,关汉卿曾写过“望江楼中秋切脍”。明代切脍,也还是有的,但《合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红楼梦》也没有提到。到了近代,很多人对切脍是怎么回事,都茫然了。
①____?杜诗邵注:“蚣,即今之鱼生、肉生。”脍更多指鱼生,脍的繁体字是“绘”,可知。杜甫《阅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对切脍有较详细的描写。脍要 切得极细,“脍不厌细”,杜诗亦云:“( )。”
与切脍有关联的,是“生吃螃整活吃虾”。生螃蛋我术吃过,想来一定非常好吃。活 虾我可吃得多了。前几年回乡,家乡人知道我爱吃“呛虾”,于是餐餐有呛虾。我们家乡的呛虾是用酒把白虾(青虾不宜生吃)“醉”死了的。解放前杭州楼外楼呛虾,是酒醉而不待其死,用括虾盛于大盘中,虾蹦得滥桌,客人食而掘之。用广东话说,这才真是“生 猛”。听说楼外楼现在也不卖呛虾了,惜哉!
我以为醉蛋是天下第一美味。家乡人贻我醇蟹一小坛。有天津客人来,特地为他剁了几只。他吃了一小块,问:“是生的?”就不敢再吃。
“生的”,为什么就不敢吃呢?我以为“切脍”之风,可以恢复。如采党得这不卫生,可以仿照纽约南海序的办法:用“远红外”或什么东西处理一下,这样既不失本味,②____。如果这样还觉得“略应”,吞不下,吞下要反出米,那完全是观念上的问题。 当然,我也不主张普遍推广,可以满足少数老装的欲望,“内部发行”。
(1)、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A、落砧何曾白纸湿 B、有骨已剁觜春葱 C、无声细下飞碎雪 D、清觞异味情屡极(2)、下列对文中引号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B、“把白虾'醉’死了的”中“醉”的引号表特殊含义。 C、“切脍”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此处是专业术语。 D、“内部发行”在本文中的含义与原义不同,其引号表示没语山(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如果你是一名美食主播,为了让大家乐于品尝“切脍”,你会怎么介绍呢?请根据文中 “切脍”的特点,写一段推荐文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老师在家里宴请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他引用杜甫《客至》中的两句“ , ”,表达对老同学招待不周的款意。(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写到农民开始准备春耕的句子是“ , ”。(3)、在学习交流会上,杨书记引用古人的名句“ , ”,阐述了用人和从谏的基本原则。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①杜甫把蔓州草堂让给一位吴姓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住,这位亲成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社甫为此写诗劝阻。②征求:指赋税征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诗人自述从前对扑枣邻妇的态度和理由,为颈联对吴郎的进一步劝告作了情理两方面的准备和铺垫。 B、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如人的多心与敏感。 C、尾联诗人从高处落笔,揭示出她的贫穷的深刻原因,再次为老妇人扑枣行为开脱,其意仍是要感化吴郎。 D、本诗词淡语婉情深,在反复吟咏品味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炽热深沉厚重的感情,能窥见诗人那伟大的灵魂。(2)、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态度和蔼,容易接近)之衷,往往溢于言表。“慈祥恺悌之衷”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未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学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甚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会。”
材料二:
【是曰】韩宣王谓接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简公两用田成、阔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察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曰:“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编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曰:‘独不见夫服牛骖骥①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政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矣。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鼎釜乎其间,爨之者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何悲乎不尽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 , 髻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注释】①服牛骖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故用之也日而听相之F计Q是H服牛骖骥之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箱”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风驰电架”中的“驰”意思不相同。 D、殊,指不同,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中的“殊”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们走出对未来的迷洗。 B、掺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结党营私,危害国家安全。 C、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是能够相辅相成的。(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②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老,圣人之治也。
(5)、掺留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西游摇浪记
马伯庸
出现在玄笑面前的人大约有四十多岁,很疫,眼窝深陶,周国一图路黑,一副神经衰弱的样子,①整个人依是刚从石头里剖出来的,枯稿耐冷源。
“孙悟空?”
孙悟空点点头。玄奘很高兴,伞出那张CD:“这张CD,是你在花果山乐队时候刘录的吧?”孙铅空看了一眼,毫不动容。他的眼球在转动的时候,面部松弛的肌肉几乎完全不动,显得很漠然。
“这是我听过的最棒的吉他流奏!”玄奘真心实意地称费。
“都是年轻时候的事情了。”孙悟空说,“我现在哪里有心思。“说究以后,孙恰空要把门关上,却被玄奘眼疾手快,用琴枕挡住了门框。
孙悟空怔正地看着他,忽然想起自己在花果山乐队里的样子,跟他差不多。他涌起一种莫名峙怀念.对玄奘说:“既然你不肯走,那么进来坐坐吧。在殷市开盘前,我还有那么几个小时。”
玄奘很快把话题转到了那张CD上:“你到底是怎么弹出这首《大同天宫》的?”..孙悟空接过光盘,用右手轻轻摩学着光盘光滑的表面,眼神泛起异样的光芒。
“那首《大阔天宫》啊...大概是我们在最好的状态下最好的一次发挥吧,完全是即兴发挥。那也是我们花果山乐队最后一次的合作,唱到最High的时候,和听众们带者十几辆车在城市里游荡,把全城的娶察都招来了,差点酿成了暴动。”孙悟空说这些的时候一脸的自豪,显然那是一次无法磨灭的青春记忆。
“你不后悔吗?”“没什么好后悔的,到了什么年纪,做什么事。”
“股票操作员谁都可以干,《大闹天宫》可只有你一个而已啊!”玄奘有些生气,霍然起身。
孙悟空抬腕看了看手表,做了个送客的手势。
孙悟空上了整整十二个小时班,回到公富,打开门,他简单地洗款了一下,然后和衣躺在床上,此时已经是半夜十一点。躺下没五分钟,孙悟空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他有些恼怒,他睡眠质量本来就很差,最讨厌别人半夜还弄出噪音来。
孙悟空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窗子,把头探出去。在五指山公窝的楼下,一辆白色的SUV大喇喇地停在花因里,一个年轻人站在车顶,挎着一个吉他自顾弹奏着。“切音手法不对。”这是掠过孙悟空脑海的第一个念头,连他自己都很奇怪,下意识的第一件事,居然不先着恼这人扰人清梦,反倒评价起他的演奏水平来。
孙悟空把整个脸都贴在玻璃上,②眉头鲏得越来越紧。他一眼就认出来了,玄奘怀里的吉他是当年伴随者花果山乐队走完全程的重装木吉他。
“他从哪里弄来的这东西?”孙悟空心里纳闷,他自己都不记得那把吉他最后的下落了。他又看了一眼,忽然鼻子微微发酸,意识到他没见到这个老伙计快十年了。
久已干泗的泪腺涌出泪水,没过有些刺病的眼睑。孙悟空一哞间产生了幻觉,仿佛楼下疯狂弹奏的不是玄奘,而是那把重装木吉他本身。它在呼唤着他,正像一只寻找主人的忠犬,又似是一具失去了魂魄的躯壳。
玄奘弹完一曲,抓起麦克风,冲着二十八楼大吼:“孙语空,你听到了吗?!这就是你的《大闹天宫》!!”
“孙悟....”玄奘再一次仰头大叫,刚刚喊出两个字,手里突然一轻,吉他被一双有力的手臂抢走。
“这一段的指法不是这样的!”孙悟空板着脸,可双目却炯炯有神。他抱起重装吉他,人与吉他接触的一瞬间,那只野性的猴子复活了。
孙悟空的手只是那么轻轻拂过,根本无需任何犹豫,磅礴的旋律自然而然从孙悟空体内流泻出来,流经重装吉他,发出巨大的声响。
当最后一个音符在半空消失之后,孙悟空将手指轻轻按在弦上,似是给这些脱缰的野马套上笼头。③四下万籁俱寂 , 孙悟空带着无比锋锐的气场,啤脱四周。
(有删节)
材料二:
大圣即出洞门,又翻一筋斗,使个隐身法,径至蟠桃会上。他将大的从左右肋下抉了两个,两手提了两个,即拨转云头回来,会众猴于洞中,就做个仙酒会,各饮了几杯,快乐不题。
却说那七衣仙女自受了大圣的定身法术,一周天方能解脱,各提花篮,回奏王母。王母闻言,即去见玉帝,备陈前事。说不了,又见那造酒的一班人,同仙官等来奏。玉帝越发大惊道:“这所假传旨意,快着纠察灵官缉访这厮踪迹!”灵官领旨,即出殿遍访,尽得其详细,又将前事尽诉一番。玉帝大恼,即差众神布一十八架天罗地网,下界去花果山围困,定捉获那厮处治。
当时李天王传了令,着众天兵扎了营,把那花采山围得水泄不迹。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笑道:“④莫采他。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说犹未了,又一起小妖来报:“那九个凶种杀进来也!”大圣怒,即命独角鬼王,领帅七十二洞妖王出阵,老孙领四健将随后。大圣到了,掣开铁棒,幌一幌,碗来粗细,丈二长短,去开架子,打将出来。这九曜星一齐踊跃。那美猴王不惧分毫,轮起金疆棒,左遮右挡,把那九暇星战得筋疲力软,一个个倒拖器械,败阵而走。李天王即调四大天王与二十八宿,一路出师来斗。大圣也公然不惧,就于洞门外列成阵势。这一场自辰时布阵,混杀到日落西山。大圣见天色将晚,即拔毫毛一把,丢在口中,嚼碎了喷将出去,就变了千百个大圣,都使的是金症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战政了五个天王。
(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悟空对玄奘问询《大闹天宫》的事情无动于衷,是因为随着他年龄增大,已经丧失了对音乐的热爱。 B、孙悟空看到玄奘弹《大闹天宫》的第一个念头是感觉他手法不对,表明孙悟空的心中并未放下对于音乐的渴望。 C、吉他是唤醒孙悟空音乐热情的关键,当孙悟空重新拿起它时,就为这个“失去了魂魄的躯壳"重新注入灵魂。 D、音乐《大闹天宫》是贯穿整篇小说的线索,它既引出了玄奘与孙悟空的相遇,又有助于刻画孙悟空的人物形象。(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石头”反映出孙悟空麻木冷漠的状态,与后文“面部松弛的肌肉几乎完全不动”相呼应。 B、句子②中孙悟空紧皱眉头,不仅是因为睡觉被打扰,更关键在于他认出来玄类手上熟悉的重装吉他。 C、句子③强调了四周的环境状况,其意境与《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D、句子④“莫采他”反映了孙悟空离开天宫后,今朝有酒今朝醉,看淡一切荣辱得失的虚无超脱。(3)、材料一中,孙悟空对音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音乐《大闹天宫》将被送去参加电台音乐大赛,需要写一段宣传语向听众介绍该曲传递的精神内涵,请结合两则材料,撰写宣传语要点并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困绕着黄帝事迹是“种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持此观点的古史辩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和“历史”,并录及“传说”。
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宇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同时,古史将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这时侯,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量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甚后进入神活。这是历空与神语互渗的结果。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抗评古文拼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和“历文”,而录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文的传说时代》。
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辩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咯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合文实成分,传说时往往合有史尖成分。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中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如下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块乏科学性。
“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文化的碰拉。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英语的legend,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堆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相近。然而,汉语文献固有的“传说”一词若要泽作英文,其译称则国语境差异而藏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用汉语“传说”来翻译legead时,也势必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这种窘况即翻译界所称的“不可通约性”。当徐氏成为史学界批评古史排派疑古候向的旗帜性人物时,学者们如呆不能站在中西文化碰捡的高度指出徐氏著作中的问题,便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要同时解决“黄帝是人是神”的问题和神话学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关键就在于重新确定神话、传说和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以上两个问题便有望初步得到解决。总之,近代史上的这场“黄帝人神之争”,无论中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存在多少瑕疵,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在黑夜中摸索的前辈致以敬意。
(摘编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二: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神树以及黄金制品等,考古人员测定出六个祭祀坑的残十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这些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强烈的冲击。然而,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这首先涉及一个争议多年而至今仍存歧义的基本立场,即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史传说。
长期以来,对于古史辨派提出的疑古主张,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有学者认为,疑古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冲破以儒家经典为“正统”的封建思想的罗网、提侣科学与民主、重建古史均起到了推动作用。自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但“古史辨派”早期代表人物胡适1921年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对此,李学勤先生早已提出过批评,认为其“怀疑过度",如此一来,“过去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以上部分统统成了空白”。
以今天考古学和古文献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语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因为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古文传说,前者虽然真实、客观,但却只是历史零散的局部、片段甚至点滴:后者虽然貌似全面、周到,却是真伪杂陈的。
事实上,自1928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记·般本纪》所记商代帝王世系的高度契合,便已经以确切的证据印证了殷墟为商代晚期都芭,证明《交记》等文献记最的晚商史可为信史,也显示出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和中原王朝的古史传说相比较,三星堆考古文化的主体为夏商周时期的遣存,在古史传承体系中也曾留下不少有关“古写”的传说和记载,有些古史传说还包含大量木经儒家经典“整束”之前不那么“雅朋”的朴素内活,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脱相互对应、进行比较。因此,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
【注】①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与种概念(下位概念)相对,属概念包含种概个。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 B、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勘除后来神化的部分。 C、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但各自具体用意不同。 D、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素可寻的问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大神之争”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其焦点之一在于将黄帝传说优先视为神话还是历史。 B、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不可通约”的情况,若将汉语“传说”一词译作英文legend,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 C、郭放认为应该对那些针对近代史上“黄帝人神之争”发表过看法的学者致以敬意,是因为他们的观点瑕不掩瑜 D、安阳股墟考古发现和《史记》相关记载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3)、下列选项能够支撑材料一中“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为止在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所不见的器物群,对于古蜀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B、良渚遗址中,王城废弃,神话流传下来,发掘的玉器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 C、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这双重证据使传说中的夏朝走向历史真实。 D、《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派水,吕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题顼。”(4)、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文本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对“传说”与“史实”关系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史传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年轻人中,“景漂”正成为一种新时髦。只要你听说过“北漂”“沪漂”,那么遵循同样的构词法,“景漂”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唯一需要确定的是,( 甲 ),答案是“景德镇”。
有媒体考证,①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年轻人把景德镇作为实现梦想之地。②一项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是,③从2023年往前数的10年里景德镇人口是净流入,④这在大多呈人口净流出的中部四线城市中显得“格格不入”。⑤目前“景漂”已超过6万人,⑥其中“洋景漂”达5000人左右,⑦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在媒体的讲述中,每个“景漂”的故事都有属于各自的 A , 如果非要归纳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 乙 )。在漂流到景德镇之前,他们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活轨道,拿出的考卷也成绩不一,但在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现的人生十字路口,他们把人生的骰子抛向这里。有人想要成就一番创作事业,有人想呼吸自由的空气,有人只是单纯想“复得返自然”,但无一例外,都是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把生活调整到忠于自己内心的频道上。而景德镇,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跟一线城市比,低到 B 的住房等生活成本、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门槛极低但足够友好的创业环境、完整而成熟的陶瓷产业链、不断壮大的趣缘共同体……这样的条件组合可谓诱惑力十足。再加之,近年来景德镇在打造消费型城市上的努力,在流量时代日渐显现并被不断放大,镁光灯下的“景漂”也显得更加迷人。
的确,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基础、历史文化积淀甚至向消费型城市转型的契机自然难以复制,但这并不是“景漂”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全部“密码”。在一个日益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活可以也应该有更多种打开方式。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任何能提供这些选择之地,都可以作为“梦想开始的地方”。
(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文中第三段用“成绩”比喻人生收获,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另外写一个句子。要求:适合文中语境,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意含蓄,请明确说出此句的意思。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提出如果秦朝吸取教训,“”那就不至于迅速灭亡,并借此来委婉讽劝唐敬宗,希望他不要“”。(2)、古为今用在写作中随处可见,《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相近的表述是“ , ”。(3)、位于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唐宋诗文中经常出现,如“ , ”。
-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州送祖三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注]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释】〔祖帐〕为出行者饯行所设的帐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笑”一“泣”,对比明显,充分表现了两人友情的真挚、深厚。 B、颔联中“已伤离”说明友人已经离去,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回到边城。 C、第七句运用细节描写描摹离别场景,写出了水流之急,船只行走之快。 D、本诗语言表达素朴自然,但情感浓挚深厚,尾句“犹”字更显不舍之情。(2)、诗歌颈联意境深远,广受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具官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 , 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愿监苟者A因循之弊B明诏C大臣D为之E以渐F期合G于当世之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撰写,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相同。 B、“罔罗六艺之遗文”与《齐桓晋文之事》“是罔民也”中的“罔”都是通假字。 C、笃,坚定,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的“笃”意思不同。 D、“方需功业之成”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用法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写文章下笔如飞,完成后常令读者叹服;其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 B、王安石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立有矫正世事的志向,因此向皇帝上了万言书;后来他掌管国家政务的举措,大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C、王安石指出,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改革就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宋朝的财政治理不得其法,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 D、王安石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苏轼评价他是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②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5)、苏轼认为皇帝对王安石“信任之笃”,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苏轼的观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