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类似的情感抒发:“”。
    (2)、古时行军打仗,常常通过敲击金属器具来传递信息,高适的《燕歌行并序》对此即
    有体现:出征路上,士兵们“”;深陷重围后,晚上所闻却是“”。
    (3)、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它不仅载人远游,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古诗词中常用它
    来营造意境,且喜用借代手法,如:“”。
  • 2、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九日与季登高

    李纲

    客中重九共登高。逼烟霄,见秋毫。云涌群山,山外海翻涛。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

    茱萸蕊绽菊方苞。左倾醪③,右持螯①。莫把闲愁,空使寸心劳。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游遨。

    【注】①诸季:诸弟。②李纲:南宋初主战派大臣。此词作于贬谪琼州(今属海南)途中。③醪(láo):浊酒。④螯:螃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扣题,点明重九登高。因在贬谪途中,故词人自称为“客”。
    B、画横线句描写高处所见之景,运用了夸张手法,所写景物层次分明。
    C、下阕首句白描,写到了茱萸与菊花,与古人“重九”佩茱萸、赏菊的习俗有关。 D、词人饮酒品蟹,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邀”,欣赏佳节美景。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起伏变化的心情的?请简要分析。
  • 3、文言文阅读;阅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下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途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金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昌爽,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源,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尝请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過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景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兵出逾A境B期C不十D日E不有亡F国G必有H破军杀将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指条目,与《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拔,指攻克,与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不同。
    C、劳,指慰劳,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念母劳家里”中的“劳”意思相同。
    D、告,指休假,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告”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阵,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
    ②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5)、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4、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队伍出发了。①作战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了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揣测。

    二班长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喜欢把什么事都搁心里琢磨,嘴一闭,就成了石头。这点跟副营长很像。没办法,二班长就是他带出来的兵嘛。十多年前,二班长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②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证指导员。连长说,这石头可真够硬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这怎么行,老憋着会出问题的指导员说你可把心搁肚子里去吧,咱这石头外硬内软,外冷内热,是块和田.温的,通透着呢。

    队伍沿着连队门前的河,溯流向山里走。十二个人,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的线。河不大,是季节性的,还没入冬就结矛冰,断流了。一断就是半年。的队伍走得有点闷。带头的副营长不说话,大家都不好说话。副营长东瞅瞅看,很激动,像是初来乍到一样。

    有什么好看的?这条路线他走了少说也上百遍了,以前没见他这么兴奋过。”难道是专门来送自己的?肯定不是,二班长觉得自己还没那么重的分量。他为什么来跟队巡逻?没听说有什么特别情况。还有他那句“很好”,是什么意思?这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二班长,他反复琢磨,没琢磨明白。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二班长脚下就有些重,有些粘,他计划的告别巡逻,被副营长搅乱了。

    二班长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乒,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二班长家里是农村的,他喜欢庄稼,上高原后,就更喜欢了。

    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县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一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

    “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凡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

    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戴上护目镜,心里却是不大乐意。列兵上高原刚满两个月,这是第二次跟队巡逻。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一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他要好期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

    二班长喜欢这个比他小了快十岁的兵。这个小孩能吃苦,爱学习,会写东西,是连里的宣传骨干,最重要的是,他有很多新奇的想迹。比方锐前两天,列兵找二班长说,想向连里建议买架无人机。二班长问咱不空军,配无人机干什么用?列兵说不是打仗的那种无人机,是小型的,网上就有得,能高空拍照。二班长这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二班长说恐怕连里不会批。列兵说试试呗。一试,连长当场就批了。连长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一年来,二班长跟连长的脚步跟得有些吃力。

    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开进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

    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

    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

    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

    二班长现在真的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

    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④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也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骄傲地看看连长。连长黑着脸,没什么表情。二班长列兵走开。二班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长笑了,放心地走去副营长那边。

    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班长还脱手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憨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

    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二班长要退伍了,离开部队前要在最后一次例行巡逻时跟“他的山”告别,这一次巡逻让他感到沉重又抗板。
    B、副营长话少,队伍出发时副营长跟二班长交流不多,只是简单问候,但一声“好”和“很好”都饱含着丰富情感。
    C、二班长让列兵报告当前位置并“骄傲地”看连长,是为了炫耀自己培养的士兵,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
    D、列兵是第二次跟队巡逻,他有新奇的体验,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他对眼前的每座山都熟悉,倍感亲切。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写巡逻途中作战靴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山谷的寂静。
    B、句子②中运用了“高高瘦瘦”“松松垮垮”两个叠词和“麦地里的稻草人”的比喻,写出了二班长当年的瘦弱。
    C、句子③中“53……37”承接前面的“5201”,一起为后文“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的回答做了铺垫。 D、句子④中“藏羚羊”的比喻能看出,作为一名年轻的边防战士列兵朝气蓬勃成长迅速,因此“能留在山上”。
    (3)、文章结尾处,二班长的“笑”体现了他怎样的8理请加以梳理概括。
    (4)、读完本文,同学们计划做一个短视频来表现二班长作为边防老兵的英雄形象,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分镜头脚本(二班长)      时长:20秒

    配乐

    风声、踩雪声

    远镜头

    特写镜头

    视频解说


  • 5、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太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慢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赫斯也承认,这个理论一开始只是猜想,并且与现有的理论相悖。但它确实是可以从现有知识中推断出来的最合理的理论。

    赫斯的理论为魏格纳的观察提供了一种解释,也解释了不断出现的惊人的异常——根据现有理论不能得到满意解释的数据——比如岩石的磁性定向。人们发现,玄武岩(由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岩石)包含磁铁矿,而正如这个名字所显示的,其行为模式让人感到它像是由小指南针所构成的。在玄武岩温度很高、尚未凝固之前,它们总是指向北极。基于一些尚未被理解的原因,每隔几百万年,北极和南极就调转方向,先前指向北极的指南针,将会在调转之后指向南极。因此,玄武岩中的磁铁矿可以揭示它凝固时极点的位置。

    此外,磁铁矿的定向不仅是水平的,也是垂直的。当它们凝固的时候,玄武岩越是接近极点,磁铁矿的“指南针”的定向就越垂直,不管是接近北极还是南极,在赫斯发表其学说的那个年代,地磁数据存在异常。大量的地磁数据表明,相较于它们现在的位置,接近于赤道的岩石是在更为接近极点的地方形成的。因为大陆运动的理论尚未被接受,所以对于这些观察缺乏适当的解释。

    不过,赫斯的理论还是展示了一个成功的新理论模型的重要特点:①它应该能对现有信息提供更全面的解释,包含对目前尚不能理解的现象的解释;②它应该能够提出新的、可以被测试的预测。赫斯的理论成功地实现了这两点。美国《地质服务》上的一篇文章对此总结道:“1962年,赫斯明确地意识到仍然缺乏坚实的证据来证实他的假说,因此无法说服虽然倾向于接受但是仍然存有怀疑的人。然而一年之后,范恩·马修斯对于海底磁条带的解释,以及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其他的海洋勘测,最终提供了证据来证实赫斯关于海底扩张的模型。之后的年代测定研究表明,离洋中脊地壳越远的海底存在的时间就越长,赫斯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最后,更完善的地震数据证实了赫斯的假说。他关于海底扩张以及洋中脊的基本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还应该指出,赫斯的理论不仅符合新的数据,而且还展现了巨大的解释力。板块构造理论对地震、山脉形成以及火山现象都提出了新的解释。这样的理论是富有成果的,即一个理论具有支持很多研究的潜在能力,以及提供大范围内的解释性洞见的能力。

    (摘编自莎伦·白琳等《权衡:批判性思维的探究与应用》,仲海霞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讲述了推测天花板上水印由来的过程,用有生活气息的例子引出对科学研究推理过程的探讨。
    B、赫斯基于洋中脊在延伸这一发现,完善了板块漂移理论,解释了魏格纳的观察和岩石磁性定向的问题。
    C、玄武岩的磁性定向既可以揭示它凝固时极点的位置,也可用于测定其现在所在地与极点之间的距离。
    D、赫斯通过推理提出了海底扩张模型,之后的海洋勘测、年代测定研究和地震数据不断证实了这一理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便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持,仅根据当时已有知识所能做出的推断而言,赫斯的板块构造理论依旧是最合理的理论。
    B、赫斯的理论改变了板块漂移学说长期不被接受的处境,可见科学发展主要得益于提出与当时的技术及观念相符的解释模型。
    C、赫斯的海底扩张理论很快得到了一系列科学测量数据的支持,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理论的价值,而且愿意进一步探索。
    D、诸多科学事实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而该理论又为地震、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新解释,可见假说与发现的互动促进了科学发展。
    (3)、下列对相关理论的描述,最符合文中成功的新理论模型特点的一项是( )
    A、量子力学改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中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并预言了新的物理现象。
    B、哈雷运用牛顿定律准确预测了1759年的彗星再现,为牛顿定律的可信性提供巨大支持。
    C、经营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评估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级别,据此开发和推销产品。
    D、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模型,有力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4)、梳理文中板块漂移理论的发展过程,填写下图中空缺部分的内容。

    (5)、以下是对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历程的简述请结合上文分析这一历程所体现的科学研究路径

    20世纪50年代,疟疾重新肆虐。屠呦呦团队受命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团队收集、挑选方药,测试提取物效果,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性。查阅大量文献后,团队发现加热提取的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于是改为低温提取,效果得到提升。之后成功从青蒿中分离提纯出青蒿素,并将其转化为药物,该药疗效明确。团队进一步研发双氢青蒿素,使疗效提高近十倍,且病人复发率低。双氢青蒿素也被发展成新的药物,尝试用于治疗其他疾病。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句曾经广为流传的名言:“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我们’,最不重要的一个词是 ‘我’。”然而当代作家毕淑敏却说:“我很重要。”

    对于“我”和“我们”,人们着眼点不同,因而强调的对象也就不同。“我”和“我 们”,孰轻孰重?这自然会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沉的思考。

    读了上面的话,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滑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 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或 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还会穿上他的老皮鞋— —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 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 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 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 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 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 坏脾气。  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耍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 了小泥船 , 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的,别人怎么看也 就无所谓了。他(▲)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  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黑色的泥渍变成 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1)、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义正词严  心安理得 B、理直气壮 心安理得 C、义正词严  问心无愧 D、理直气壮  问心无愧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破折号是怎

    样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请简要说明。

    (3)、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署、中症中署和重症中暑四个阶段组成。②先兆中暑主 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③轻症中暑阶段会发生体温升高、发热 等症状,④如此时不加干预,体温将持续升高,⑤可达40℃至42℃左右的高热,⑥并伴有  四肢抽搐、意识障碍,⑦此时则进入了中症中暑、重症中暑阶段。⑧最严重的中暑是重症中 暑,⑨即热射病。

    轻度的中暑一般发烧38℃以上,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会出现抽风、意识  不清、各脏器的衰竭。一旦发生中暑情况,应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立即远离高温 环境,但____,适宜的温度为22℃~25℃。要迅速用凉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皮肤,用冷水  擦身时,____,过冷的水可使皮肤神经末梢因突然受到冷刺激后,造成血管收缩而不易  于散热,且过于寒冷的刺激还可能导致患者虚脱。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歌中的“云”,既具有自然的物质属性,又被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唐诗宋词中含有“云”的诗句很多, 如:”。
    (2)、在“荷香清韵”诗会上,小刚准备改编含有“芙蓉”的诗词来串烧歌曲,他可以引用 古人的名句“
    (3)、习近平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指出,国家的前 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中国当代青年必须承担的重任,他引用《论语》中“”两句勉励中国当代青年。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解连环 ·孤雁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 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 转。暮雨相呼,怕基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②因循:

    沿用旧习不改,此处指孤雁因为离群而耽搁。③谩:同“漫”,徒然。长门:汉武帝时陈皇 后被弃置幽居的冷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境界暗淡、空阔、寂寥,把雁置于空旷中,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 了低沉的基调。 B、从“自顾影”到“相思一点”,描绘出孤雁自怜、迟疑的神态和离群失伴、无法成字的 境况。 C、借“残毡拥雪”“锦筝弹怨”两个典故中被幽囚的苏武和被废黜的陈皇后表达对雁群的 怨恨。 D、全词注重描写孤雁内心情感的变化,由“怅”到“怨”,由“怨”到“呼”,再到 “怕”,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起伏跌宕。
    (2)、“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古诗词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 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投岸;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  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 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 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 然。暴而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  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去私》)

    材料二: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  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 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 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 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 也;害国而利臣,君不行也。至夫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 刑以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 则兵弱主 卑 。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

    (节选自《韩非子 ·饰邪》)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刑赏A 不察B 则民C 无功D 而求E 得 F 有罪G 而幸免H 则兵弱I 主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不避仇”与《屈原列传》中“举贤以自佐”的“举”词义不同。 B、“臣以计君”与《论语》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事”词义不同。 C、“至夫难必死”与词语“登山临水”“身临其境”中的“临”词义不同。 D、“严刑以之”与《孟子》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威”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尧舜禅让传贤不传子和以厨师调和五味而不敢私自食用等事例,说明王伯之君 当诛暴而不私。 B、祁黄羊举贤,外不避仇,内不避亲,一心为国,受到孔子的称赞,人臣做事应出于公 心 。 C、明君治国应先公义后私心,这有利于君臣和谐,公义可使官吏廉洁,私义能促进朋友讲 信用。 D、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君主及臣子要公私分明,国家要法治严明,这是历代君主都应知 晓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

    ②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

    (5)、两则材料中对“公私”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醒头草

    刘正权

    “由来佳节载南荆, 一浴兰汤万虑清!”

    “兰汤浴?”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 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 又不是三月三。

    搁古时,三月三上节这天,官员们会亲领下属,斋戒,兰浴,更衣后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灵,敬祖先

    她不屑这么做。人民公仆,不求医问药,谁有闲暇到医馆来!医馆里面消受,亏他想得出来!

    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

    果然大相径庭, 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

    以为跟西安华清池一样,被冠以莲花汤、海棠汤的那种兰花汤。

    老中医所谓的“兰汤”,不过是采用本地最为常见的醒头草配制而成。醒头草是菊科植物,因芬芳辟邪适合随身佩戴而得名,渌水河两岸遍布。她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对醒头草再熟悉不过,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跟醒头草有过交集。洗三是本城的风俗,每个刚出生三天的孩子,都会用艾叶和醒头草熬的汤洗个澡,谓之醒身。

    她肯定是醒身最好的孩子,读书聪明,当官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

    她这会儿刚从会议上下来,肚子胀鼓。她吃得极少,可连续半个月的会议,到底让她的肠胃败下阵来。

    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

    “醒头草可不是只有醒头这一个功能的, 醒身,醒头,醒脾胃!”老中医停领一下,很认真地问她,“为啥脾胃放在最后,晓得有什么讲究吗?”

    她摇头, 谈文旅产业发展,是她的强项,论中医理论,她是盲人骑瞎马。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盲点,哪怕在你熟悉的领域!”老中医这个感慨发得有点儿莫名,好在,他没信马由缰下去,“一个头脑身心都清醒的人,脾胃是不会胀鼓的。”

    原因很简单,什么该吃进肚子,什么不该吞下喉咙,不会心里没数。

    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传统文化。

    原生态、传统文化,都是老生常谈了,有点儿新意行不!当时她只差没冷笑。

    质疑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都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了,等同于官方认证呢!

    心底的冷笑没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

    有掌声,在代表发言时几度响起。

    她的胃,就是在那时胀鼓起来的,不排除有外因的刺激。

    或许是浴了兰汤,晚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③

    把那个代表的发言进行了一次全面“反刍”

    。近几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融合”的建设模式,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何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理念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后再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上升空间? 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植物是不会说话的,它们用散发的气味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文化同样不会说话,提升文旅融合的空间,这其中既有文化从业者对文化的认知问题,还有形成这种产业机制的体制问题。由于更多时候是政府和商业资本开发旅游产业,真正研究文化的人想要在这样的机制中参与进去,还是很难的。

    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最初对兰汤浴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

    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天下万物皆同此理。

    “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那个代表的话犹如当头棒喝,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怎么说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网红市长啊。

    ④醒头草 , 醒身,醒头, 醒脾胃!

    草都懂得三醒,人自当能够三省。

    原生态、传统文化,追根溯源,不就是崇尚古朴?

    她想起来, 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

    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

    “太好了!旅游业是老百姓可以参与、 可以分享到最多利益的一个产业, 我一直等着的,就是您这句话。”代表很兴奋。

     (原载于《金山》2023年第4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两句话,内涵颇为丰富,“万虑清”将医身与医心关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智慧。 B、“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暗含女市长对文旅产业未来的发展有了前瞻 性思考。 C、人大代表认为本市文旅产业“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的宣传方式缺少文化参与,已经过 时。 D、老中医关于“醒头草”功能的解读,促使女市长开始自我反省并最终决定采纳人大代表 的建议。
    (2)、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运用插叙的方式,介绍了三月三上巳节的传统习俗,为下文写女市长对传统节日 的不屑作铺垫。 B、句子②写人大代表毫不顾及女市长的鄙薄,依然满怀激情地表达他对原生态、传统文化 的认识与思考。 C、句子③中的“反刍”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市长重新认真思 考人大代表的观点。 D、句子④虽然与之前老中医介绍醒头草功能的话相同,但内涵更丰富;且独立成段,用意 鲜明,发人深省。
    (3)、小说采用双线结构,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4)、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种场合提出“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小说中的女市长是 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搭子”在年轻人中盛行。所谓“搭子”,是指陌生人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临时性社交关系。从“饭搭子”“旅游搭子”到“考研搭子”“游戏搭子”……似乎“万物皆可搭”。年轻人钟爱“搭子”社交,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社交需求的同时,淡化了需要付出的时间和情感成本。

    这种新型社交模式的兴起,是对传统社交模式的打破与挑战,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担忧。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阿里巴巴公益、达摩院举办的数学竞赛不设报名门槛,吸引了众多不同职业和背景的人参与。一位服装专业的中专生姜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比赛,并取得惊人的成绩。有报道说,她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经历了诸多挑战,资源有限、遇到难题会请教老师,但也坚持独立思考。她认为数学像朋友,给她带来喜怒哀乐。关于未来,她表示将在服装与数学之间努力平衡,同时她觉得自己与清华、北大等专业选手有差距,但也有着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并且希望自己的数学爱好能持续下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物谈》指出,在剧作中,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侍萍与周朴园的冲突,都只在第二幕中有所体现,在整个作品中,这两组冲突是断断续续的。    ①     , 贯串全剧,构成了全剧剧情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剧作是把繁漪与周朴园的冲突作为剧中主要矛盾的。

    《人物谈》认为这种主要冲突的设立和表现,是非常艺术的。正因为周朴园在威逼繁漪吃药中,露出了那么狰狞的面目,所以才激起了她后来更大的反抗,而且使她觉得这种生活实在无法忍受,更非死命地拖住周萍不可。她愈是要拖住周萍,又愈使周萍恐惧、厌恶,愈使他要迅速摆脱。而在周朴园一面呢,看到她居然当着儿子的面也露出了反抗的意思,就觉得只有用更大的压力来对待她,只有用更强的警惕来防范她。而不知道    ②     , 都只是促使她更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拖住周萍。结果反而使他的家庭更失平静,使他自己更失尊严。

    这两个人物,在矛盾冲突中,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来解决矛盾。但是对立双方各自的每一次动作,都刺激对方产生违背这方愿望的动作,其动作和效果总是不一致,    ③     , 而且这种反方向的发展,是必然的、自然的,从而推动冲突变得更为强烈,直至危机的爆发。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周萍被她拖住后,感到恐惧、厌恶,想要迅速摆脱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与水,是有灵性的。我们有句俗语不是叫“万物皆有灵”吗!然而,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说词,叫山高人为峰。是说一个人只要肯攀登,就能达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其实,山高人为峰这句话出自画家张大千友人所赠对联:“海到尽头天是岸,山至高处人为峰”,是对于精神层面而言的。

    八百里洞庭之水,是母性的,它的慈悲水波,一直与远方天际相连接。它不仅为千万生灵提供生命之泉,还生出数不尽的神话故事。譬如,著名的爱情之岛,君山岛。至今盛传舜帝与妃子的动人传说。这里的水鸟成千上万,翱翔于碧波之上,自由之态与婉约鸣叫,让人顿感祥和。再者,白眉白须的古老太行,像一位游僧,守候于华北板块的中部,风云几万年,一身布衣,一双草鞋,不改初衷,为劳苦大众,除疾纳福。有一年,我们一群人游走于太行深处,并未依恋杏花村的诱人酒香,而是去瞻仰千丈悬崖上的悬崖菊。那些蝴蝶般的小小金菊,神奇地贴在悬崖之上,灿然盛放,像神话,也像梦境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章第一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乐府诗中有两首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一首是《木兰诗》,一首是《孔雀东南飞》。 B、《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精神”也随着小说的传播,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代名词。 C、古人云:“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虽说有点夸张,却点出来这篇文章所承载的文化观点——孝。 D、《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其中深夜乘舟游绝壁的描写,写得妙趣横生,堪称“绘声”文字的上品。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B、《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D、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3)、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候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2)、人生如梦,。(苏轼《·赤壁怀古》)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名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后人评价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有删改)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縆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于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縆,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建议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铁耙龙爪如儿戏,适足以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转运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按视。诸埽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牒,文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其法A用铁B数斤C为龙爪形D沈之E水底F系縆G以船H曳之而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原意为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的以备考核的业绩。 B、“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已”的“已”意思不同。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B、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转运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②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5)、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了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公社书记

    郭澄清

    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

    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

    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

    “全下队啦。”

    “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

    “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

    “去哪儿啦?”

    “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

    “这是为什么?”

    “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

    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

    “百发百中,全社第一。”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

    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

    “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

    “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

    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

    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

    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老乡,到哪儿去呀?”

    “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

    “也到方庄。”

    “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

    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

    “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 ……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

    走进方庄,天已傍响,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

    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

    “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

    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嘎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

    “公社书记呐?”

    “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

    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

    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

    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 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

    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

    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响。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

    “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

    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对老乡“挑三挑四”的态度感到惊奇但并不厌烦,展现了基层青年干部谦逊的服务态度。 B、小说中“塌下腰”“挺起胸”“把胳膊甩开”等动作要求,直接勾勒出农村人们劳作的真实状态。 C、小说多处用“老项”这一称呼,既体现项书记平易近人,又反映当时农村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 D、小说尾段通过“我”“耳边响起老项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的身影”等侧面塑造了项书记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的开头写“我”上任报到,公社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秘书一人,其目的是引出下文书记、社长等下队的情节。 B、寻找途中,姑娘和几位老汉的热情指点与后文中方庄社员们的热情招呼相呼应,从侧面衬托出项书记深受群众的爱戴。 C、“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运用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突出了项书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以及“我”对其老农打扮的诧异。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上任第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故事,给读者以亲近感和真实感。
    (3)、小说采用延宕手法(通过放慢叙述节奏、延缓悬念破解的一种手法)突出项书记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20 世纪60 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范本”。本文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构建航天运输体系后的地外资源聚散区、中转站,也是人类走向更远深空的“跳板”,探索开发更加广袤的地月空间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纷纷制定了地月空间发展战略和任务规划。去年以来,俄罗斯、印度、美国、日本等陆续实施6次月球着陆探测任务,传统强国与新兴国家扎堆月球南极地区。特别是美国,正充分调动政府、国际伙伴、商业航天等力量,全力推进“阿尔忒弥斯”计划,试图重返月球,巩固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积极探索地月空间,对牵引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战略意义,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能。对我国而言,从基础条件和研发能力角度来看,有望在月球资源利用层面实现创新发展和国际引领,提升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地位。同时,月球资源领域有望创造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引领我国在空间科学前沿探索和基础性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选自《地月空间:宇宙“蓝海”资源“富矿”·战略意义前景广阔》有删减)

    材料二: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与山脉河流、土地矿藏等地球资源相比,月球资源有不同于地球资源的特性。

    学界一般将月球资源大致归结为物质资源、位置资源和环境资源三类。有形的物质资源包括月球矿产资源、水冰资源、挥发分资源和月壤资源等,可就地取材用于直接支撑月球探测活动、月面工程建造等。无形的位置资源来自月球天然特有的位置,比如在月球布放的天文观测设备,可以开展地球及近地轨道无法展开的大型科学探测活动。环境资源,则是指可利用月球高真空、低重力、大温差等天然环境,支持地球环境难以完成的高精尖科学试验、工程制造等。

    当前,世界主要航天国家正在对月球水冰、关键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等进行详查,并开展月球水冰提取利用、矿产资源冶炼、原位制造与建造等技术验证,探索实现规模化物资制备和月面原位建造。例如,科学家发现月球具有丰富的氦-3(一种理想的核聚变燃料)、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服务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和设备研制,辅助以机器人月球开采、转运和低成本月地运返,将拉动重型火箭、空间采矿、月地返回、人工智能等技术产业群的创新发展。

    除月球自身资源以外,地月空间范围的频率、轨道、能源以及天地交通资源等,都蕴含着再度深刻改变地球生产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妨把全球关注的重型运载火箭比喻为星际“帆船”,通信导航遥感网络体系类似于“指南针”,可以想象,在地月空间广袤的“星辰大海”中,蕴藏着多少未知的资源!

    认识地月空间资源的广泛性,需要我们打破思维惯性——月球探测并不只为形成空间移民的能力,地月空间作为人类基于现有科技水平可望而又可即的空间,是我们理解宇宙、试验新技术、驶向星辰大海的“演习场”,为人类打开地理空间“天窗”,能立足长远,解决地球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制约性问题,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选自《地月空间:宇宙“蓝海”资源“富矿”·资源利用潜力无限》有删减)

    材料三:

    随着网络深度融合、信息无缝传输,地月产业联动发展形成经济生态将从科幻走进现实。颠覆性技术有潜力改变行业规则和发展业态,必将引发新一轮航天变革以至人类生产生活巨变。

    在天地交通方面,美国已成功研制可重复使用大推力火箭,大幅降低发射成本、缩短发射周期,使大规模、低成本进出地月空间成为可能。我国火箭发动机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亚洲最大推力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试车成功并正式投入工程应用;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飞行276天后成功着陆,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可重复使用的不锈钢火箭,以低成本的液氧甲烷为燃料,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可以期待,天地交通成本的下降,将催生颠覆性技术成果的井喷式增长。

    在月球探测和地月空间探索方面,我国早有系统规划。20年来,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目标。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中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嫦娥六号即将实现全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为认识、开发月球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嫦娥七号将着陆月球南极,进行科学探测并寻找水冰。嫦娥八号也计划着陆月球南极,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与嫦娥七号一起组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而月球独特的环境,也让人们看到更多应用的可能。比如,出于能源价格与散热考虑,大规模数据中心正在向低电价、低温度地区迁移布局,但我们对算力的需求仍在持续高速增长。那么,能不能将数据中心建在月球?月球有零成本极低温环境,且太阳能资源丰富。如果我们能够实现月球超低温储能、太阳能电池原位制造、大规模量子数据传输等技术的突破,那么,在月球建设太阳能数据中心,将是很好的解决办法。

    月球资源的有序开发与高效利用,是撬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杠杆,颠

    覆性技术助力打造地月经济圈,形成先进技术探索未知领域、战略资源赋能经济循环的发展新模式。

    (选自《地月空间:宇宙“蓝海”资源“富矿”·颠覆性技术助力梦想成真》有删减)

    (1)、依据材料三,下列对月球探测器任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B、嫦娥五号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C、嫦娥六号即将实现全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D、嫦娥八号继七号后将继续进行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月球,既拥有类似地球的有形资源,也包含其特有的无形资源,主要航天国家正对这两类资源进行详查并开展技术验证。 B、中美火箭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将催生颠覆性技术成果爆增,从而降低天地交通成本,为进一步开展地月空间探索提供条件。 C、月球拥有零成本极低温环境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如果能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在月球建设太阳能数据中心将成为可能。 D、地球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离不开有潜力改变行业规则和发展业态的颠覆性技术,更离不开月球独特的资源储备。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将我国与世界上主要航天国家进行对比,旨在突出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B、材料二中“帆船”“指南针”“星辰大海”等词生动形象,有助于读者理解地月空间资源的相关情况。 C、三则材料都列举了有代表性的实例,用以佐证相应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及说服力。 D、三则材料分别从战略、资源、技术等不同角度,让读者感受到地月空间探索的无限前景。
    (4)、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补写下列图表中的空缺信息。

    现象

    属于何种月球资源类型

    相关类型资源的作用

    【A】月球没有大气包围。声波无法传递,在月球背面没有来自地球的无线电干扰。

    【B】“月球勘探者”发回的数据表明,在月球的两极存在10亿-100亿吨水冰。

    (5)、人类探测地月空间具有怎样的价值?请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页 98 99 100 101 10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