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统编版(部编版) 人教版 苏教版
  •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张老师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话,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责任。
    (2)、《孟子·梁惠王上》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句与《礼运》中“”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流露出了儒家“仁”的思想。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追忆往事,回想起群山深处的村落宛如世外桃源,诗人曾在此借水。 B、诗人骑马走在茂盛的柳树掩映的桥边,这样的美景激发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向往。 C、诗人沉浸在乡村的美景之中,茂林微风、幽禽时鸣,给诗人带来了幽静之感。 D、诗人以景结情,此写法和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同,寓情与景。
    (2)、颈联描绘了眼前美景,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赏析。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谓也。”

    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 , 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

    之云耳。”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者能仁A于人B而不能使C人仁D义者能爱E于人F而不能使人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紧急的事,与《琵琶行》中“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急”意思不同。 B、庙堂,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中的“庙堂”意思相同。 C、不佞,不才,其中“”与词语“亲贤远妄”中的“”意思不同。 D、苟,如果,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苟能充之”的“苟”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鲁哀公的问询,孔子的建议是让民众富裕且长寿。但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认为自己做不到,孔子顺势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会富裕。 B、孔子对卫灵公的问题,先给予肯定,然后又进一步委婉说出了自己的谏言,表明单纯在朝堂上谋划是不足以治理好国家的,还要爱人和推已及人。 C、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宋国君主对治国的事问得比其他君主都详细。针对宋国国君的谦虚,孔子鼓励他说,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 D、材料二以利用地势的高低控制水流和用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来设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是明白政治的准则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

    (5)、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其核心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走灵官峡

    杜鹏程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我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只听见各种机器的吼声,可是看不见人影,也看不见工点。一进灵官峡,我就心里发慌。这山峡,天晴的日子,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目下,这里,卷着雪片的狂风,把人团团围住,真是寸步难行!但是,最近这里工作很紧张,到处都是冒着风雪劳动的人。发电机、卷扬机、混凝土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震荡山谷。点点昏黄的火球,就是那无数的电灯。看不清天空里蛛网似的电线,只见运材料的铁斗子,顺着架在山腰里的高架索道,来回运转。

    我肚里饿,身上冷,跌了几跤,手掌也擦破了。算啦!到山崖下边找个避风的地方蹲上一阵,天明十点钟赶到材料厂也不迟。晚上瞎摸乱闯,跌到深谷里就把我这材料队长“报销”了!

    抬头看,一条小路通到绝壁上的石洞里。石洞门口还挂着布帘子。无疑,这里住着工人。我抓住树枝爬上去,钻进石洞。奇怪!石洞门口有个小孩,看来不过七八岁。他坐在小板凳上,两个肘子支在膝盖上,两只手掌托住冻得发红的脸蛋,从帘子缝里傻呵呵地向外望着对面的绝壁。我进来,他看了一眼,又朝外望着。

    石洞挺大,里头热腾腾的,有锅碗盆罐,有床铺。床头贴着“胖娃娃拔萝卜”的年画。墙上裱糊的报纸,让灶烟熏得乌黑。

    “屋里怎么没有人哪?”我一边说,一边抖着大衣和帽子上的雪。

    小孩扭转头,眼晴忽闪忽闪地望着我,说:“叔叔!我不是个人?”他站起来背着手,挺着胸脯站在我跟前,不住地用舌头舔着嘴唇,仿佛向我证明:他不仅是个人,而且是个很大的人。

    我捧住那挺圆实的脸盘说:“小鬼!你机灵得很哟!”

    他把我的手推开,提着两个小拳头,偏着脑袋质问:“哼!叫我‘小鬼”?我有名字呀!”他指着床上那个睡得挺香的小女孩说:“妹妹叫宝情(成),我叫情(成)渝!”

    不用问,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工人们喜欢用工地的名字给孩子命名。成渝这孩子大约生长在成渝铁路工地,那个叫宝成的小女孩,也许就出生在此处。

    我坐在火炉跟前,搓着手上的泥。

    成渝爬在我的膝盖上,问:“叔叔!明天还下雪?说呀,叔叔!明天还下?”

    我把那冻得发红的小鼻子按了一下,说:“天上要通电话,我一定给你问问。可是——”

    呵!他恼啦!一蹦起来,站在离我几步远的地方,皱着眉头,偏着脑袋,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说:“哼,还哄我!你口袋装着报纸。报上有天气哩。”

    哦!他是说,每天的报纸上都登载着天气预报的消息。这小家伙精得很哪!

    成渝着小嘴巴,又坐在门口,两手托着圆圆的脸蛋,从帘子缝里望着对面的工地。我问他水壶在哪里,他也懒得说。真后悔,不该得罪这位小主人!

    我说:“成渝!明天还下雪,是不是你就不能出去玩啦?”他连看我也不看,说:“爸爸说,明天还下雪,就要停工哩!”我说:“你爸爸这样关心天气?他干啥工作?”

    他骄傲地说:“开仙(山)工!”

    “在哪里开山?”

    他努着小嘴巴,指着对面的工地。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

    成渝说:“爸爸能看见我。爸爸说,他打炮眼呀,打炮眼呀,一扭头就看见我了!”

    啊!是这么回事!

    我鞋子上的冰雪化开了,冻得麻木的双脚开始发痛。为了取暖,我踩着脚。

    成渝咬住嘴唇,又摆手,又瞪眼睛。我懂得他的意思了:怕我把他的妹妹惊醒。我说:“你对妹妹倒挺关心!”

    他说:“妈妈说,我的印(任)务是看妹妹。妈妈回来,我就下班了!”

    “啊!你也天天上班!”我把他搂在怀里说,“妈妈干啥去啦?”

    他指了指石洞下边的运输便道。

    我顺着他的手望去,只见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已经变成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看样子,她是指挥交通的。

    今天下大雪,路上行人和车辆都很少,她满可以回到家里歇歇,可是她屹然不动地站在那里。她可能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三个月五个月,或者是三年五载了。平素,也许她仰起头就能看见她的丈夫,也能看见她的孩子;而那攀登在山与天相接之处的丈夫,也许在擦汗水的工夫,一转眼就看见他妻子坚毅的身影和孩子小小的身材。我猜想:即使在这风雪迷茫的黑夜,工人、工人的妻子和工人的孩子,谁也看不清谁,可是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

    我回头一看,成渝笼着手,缩着脖子,不住地打盹。我拉拉他圆胖胖的小手说:“会着凉的。上床睡吧!”

    成渝从睡梦中醒来,以为是他的爸爸妈妈回来了,仔细辨认了一阵,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我不睡!我不睡!”

    “为什么?”

    他用小拳头揉了揉眼晴,说:“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

    我把成渝紧紧地抱起来,用我的脸暖了暖他的脸蛋。然后放下他,裹紧了大衣,把帽檐往下拉了拉,出了石洞,下了山坡,顺着绝壁上开凿的运输便道,向前走去。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一九五八年元旦写于成都

    (有删改)

    【注】①这篇小说以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一一宝成铁路修建为背景。灵官峡,位于甘肃省两当县,宝成铁路经过该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一名材料队长,在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后,又冷又饿,决定找地方避风雪,故事由此展开。 B、成渝家的石洞虽然简陋,却富有生活气息,可见成渝的父母是当地人,为支持国家建设而加入铁路修建的队伍。 C、成渝的爸爸是开山工,妈妈指挥交通,他们一家高度的责任感激励了“我”,让“我”鼓足勇气继续前行。 D、成渝和妹妹宝成名字都是他们的父母用工地的名字命名的,这样取名具有纪念意义,也体现出时代特点。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场景随着“我”的视线所及而不断展开,故事显得真实生动,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B、小说意在歌颂铁路工人的冲天干劲,却只将笔墨集中于成渝一家,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有效提升了故事的可读性。 C、小说在描写成渝父母时分别用了“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像一尊石像”的比喻,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小说在叙事中偶尔插入一两句“我”的直接抒情议论,既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3)、小说第一段大篇幅描写了铁路工地上的景象,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在表现成渝的形象特点时,采用了逐渐深入的方式,请简要说明。
  • 5、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何对复杂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理解与判断?有人说必须经历漫长的亲身实践,也有人说可以通过坚持阅读来达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入理解与判断。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类的成婚如此,植物的繁殖亦然。开花植物“传宗接代”必须经过授粉过程,但花粉不会自己移动, 甲  , 才能完成从雄蕊到雌蕊的传播。根据授粉媒介的不同,花主要可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

    风媒花,顾名思义,就是以风为媒介来传播花粉的花。这类花一般其貌不扬,也没有香味。为了更好地利用风力,它们的花粉小而轻。虽然,作为一种免费的工具,其运送成功率没有什么保证,因为花粉的降落是随机的。

    比较而言,虫媒花的授粉更像是一场“交易”:花为昆虫提供食物来源, 乙 。出于“招蜂引蝶”的目的,虫媒花通常颜色鲜艳,香味浓郁,而且花瓣较大,便于蜂蝶栖息。当然,并非所有的昆虫都喜欢香味,比如蝇类。依靠蝇类授粉的马兜铃臭不可闻,正是要投“蝇”所好。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断“风媒花与虫媒花的花粉哪一个更具有黏性”,并说明推断理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花生长于乡野,散发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土气。在农人眼中,菜花只是一种用来榨油或卖钱的庄稼,而不是一种用来观赏的花卉;在诗人眼中,菜花不及梅、兰、菊的高雅,也不及桃、杏、李的娇艳,赢得的爱慕也寥寥无几。描写菜花的诗并不多见,即使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名句,也不是专门吟咏菜花的。

    但菜花不会因漠视和冷遇而感到沮丧,依然成片成片地肆意开放,让绚烂的金黄布满整个田野,用铺天盖地的热情,为无数的蜂蝶搭建起一座可以尽情表演的舞台,也让因寻蜂觅蝶而停步花前的儿童目眩神迷。唯有蜂蝶,才能欣赏菜花朴素自然的本色,因为它们抛开雅俗成见;也唯有未经尘世污染的童心,才会从菜花中感受到天真活泼的魅力。

    (1)、文中加点的两个成语,有人从逻辑角度认为用词不当,有人从修辞角度认为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文中画线处是一组散句,请改写成一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同行动的句子是“”。
    (2)、《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两鬓斑白、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 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本词为词人悼念亡妻所作。②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妻子病逝此地。③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④露初晞:语出西汉诗歌《薤露》“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过阊门”写词人重经故地,但因为妻子去世,词人觉得万事皆已改变。 B、“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暗喻昔日夫妻恩爱,但如今已经是天人永隔。 C、“露初晞”与《短歌行》“譬如朝露”句意相似,寄托着人生短促的伤感。 D、“旧栖新垅”写词人流连于旧日居室与新开垦的土地,传达出对亡妻的思念。
    (2)、本词下阕最后两句虚实结合,情感深沉,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如此,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文帝即王位,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奏曰:“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

    太和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三年,徙封东阿。五年,复上疏求存问亲戚。植复上疏陈审举之义。帝辄优文答报。其年冬,诏诸王朝。其二月,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僚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有删改)

    材料二:

    操尝出征,丕、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操亦悦焉。丕怅然自失,济阴吴质耳语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欷歔,于是皆以植多华辞诚心不及也。植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饰,五官将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称说,故遂定为太子。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倩人:请人代笔。②司马门:皇宫外门。古代臣子经过司马门必须下车下马。③五官将:曹丕被立为太子前,任五官中郎将。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吾昔为A顿邱B令C年二十三D思此E时所F行G无悔H于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汉代颇为流行。 B、内,内心,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内”意思不同。 C、“事事复减半”与《〈老子〉四章》“复众人之所过”的“复”意思不同。 D、“而诚心不及也”与《五石之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植自幼饱读诗书,奠定了良好的文学修养。铜爵台刚刚修成时,曹操让儿子们都登台赋文,曹植拿起笔很快就完成,文采可观,可见其才思敏捷。 B、曹植特别受宠爱,曹操讨伐孙权时,让曹植留守在邺都,并加以勉励。杨修等人辅佐曹植,但曹操对杨修的能力表示怀疑,导致曹植没有被立为太子。 C、曹植的封地多次改换,手下官员都是一些下等人才,士兵也都是老弱病残,连人数也被严格限制在一定数量,这都说明魏国君王对他的戒备之心很深。 D、曹植和曹丕曾经在路边为带兵出征的曹操送行,曹植用华丽的言辞称颂父亲的功德;曹丕则表现出痛哭流涕的样子,曹操和曹操左右的人都唏嘘感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②丕怅然自失,济阴吴质耳语曰:“王当行,流涕可也。”

    (5)、材料二认为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饰”,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这个观点?请简要概括。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收 麦[注]

    孙犁

    古老传言:“争秋夺麦。”麦收的工作,就在平常年月也是短促紧张的。今年所害怕的,不是一场狂风,麦子就会躺在地里;几天阴雨,麦粒就会发霉;也不是担心,地里拾掇不清,耽误了晚田的下种。是因为城里有日本侵略者,子午镇有张荫梧,他们都是黄昏时候出来的狼,企图抢劫人民辛苦耕种的丰富收成。

    这几天,城里的敌人,不断用汽车从安国运来空麻袋,在城附近抓牲口碾轧大场。子午镇的村长老蒋,也正在找旧日的花户地亩册子,准备取消合理负担,改成按亩摊派。

    敌人是为麦子来的。

    抗日县政府指示各区:要组织民兵群众,武装保卫麦收。指示规定邻近村庄联合收割。芒种和春儿都加入了民兵组织,每天到河口放哨。高四海担任了子午镇和五龙堂的护麦大队长,他的小屋又成了指挥部。

    白天收割河南岸的麦子。高四海到各家动员了,秋分又分别动员了那些妇女们。农民们鸡叫的时候就起来,拿着镰刀在堤坡上集合。他们穿着破衣烂裳,戴一顶破草帽,这些草帽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紧张的麦收,抵御过多少次风雨的袭击。高四海从小屋里出来,肩上背一支大枪,腰里别一把镰刀。用过多年的窄窄白镰刀,磨得飞快,它弯弯的,闪着光,交映着那天边下垂的新月。高四海站在队前,只说了几句话,就领着人们下地去了。

    这队伍已经按班按排分好,一到指定的地块就动起手来。割得干净,捆得结实,每个人都用出了全身的力量。这不是平日内部竞赛,这是和对面的两个敌人争夺。胶泥地是割,河滩附近的白土地,就用手拔。抡着拔起的麦子,在光脚板上拍打着,农民们在滚滚尘土里前进。

    太阳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半。大车队在村东村西两条大道上,摇着鞭子飞跑。秋分领导着妇女队,担着罐茅篮,从街口走出,送了中午的饭菜来,也有人担来大桶的新井水。小孩子们也组织起来了,跟在后面,拾起农民们折断和遗失的麦穗儿。

    晚上,民兵和收割队到河北去。三天三夜,他们把麦子全收割回来,地净场光,装到各家的囤里去了。田野像新剃了头似的,留下遍地麦茬,春苗显露了出来,摇摆着它们那嫩绿的叶子。

    我们的军队,正在平原的边界袭击敌人。这是新成立起来的队伍,最初几天,想办法避开了敌人的主力。不分昼夜急行军,跳出了敌人布置的包围圈。对于刚刚参加部队的农民来说,行军就是一种作战准备,在行军中,组织严密了,纪律的感觉加强了,每个战士都要学习判断情况,决定动作,掌握敌人运动的规律,并且看穿它的弱点。

    晒麦子的天气,白天焦热,一到夜晚,天空是清朗的,星星是繁密的。五龙堂村边平整光亮的打麦场,是农民们夏季夜晚的休息场所,一吃过夜饭,人们就提着小木凳,或是用新麦秸编制的小蒲墩来了。在场院中间,是一个夜晚也在闪着银光的、发散着香味的高大的麦秸垛。

    农民们坐在风凉的地方,舒缓白天的疲劳,庆贺护麦的胜利。妇女们刷洗了锅碗,挂上大门,也跟在后面来了。她们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扯着宽大的麦秸垫子,铺开了坐在男人的后边。孩子躺在怀里,她们拍打着,哼哈着,什么时候孩子睡实了,就把他放到草垫上去。

    这是阖村欢乐的时候、邻居畅谈的时候,然而她们只是静静听着。夏季的晚风吹拂着的妇女们,脚踏着收获过的土地,头顶着明媚的星斗,从这里听到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战争,知道了多少攻防斗智的故事?为那些悲欢离合的情景、多灾多难的人物,她们流过多少眼泪,发出过多少轻声的欢笑啊!

    虽然都说“听书长智,看戏乱心”,乡村的文化生活,很早就有了明显的阶级界限。地主田大瞎子,在酒足饭饱以后,在他家的场院上,讲说“三国”。他说这真是一部才子书,他的全部学问,就是从这一部“圣叹外书”得来的。可是去听他讲演的,只是村中那些新旧富户、在外面发财的商人、年老退休了的教员。农民们进不去,也不愿意进去,他们都是跑到五龙堂来,听些庄稼玩意儿。

    这几天,五龙堂的打麦场上,变吉哥正在说唱新编的抗日小段。他说的是梨花调,一定得请高四海来给他伴奏弹弦。高四海很忙,顾不上弄这个。可是那些书迷们,一到天黑,就给他们摆好桌子,放好板凳,还从做饭的大锅里舀来一大壶开水。又有人把鼓板弦子取了来,任凭他怎样推托,也不能不来一段了。

    变吉哥说书的兴致是非常高的。这在他也有一套想法:既然自己拔麦手疼,背口袋背不动,能在文化宣传工作上下些功夫讨些彩,不也是十分应该的吗?

    所以,每当他唱完一段,说天气不早该休息了,明天还要去耩晚棒子的时候,有几个青年农民说:“变吉哥,不要紧,再来一段。明天一早,我们背上种式去给你耩地,连饭也不吃你的,还不好吗?”

    变吉哥,就又抓起壶来,润润嗓子,扬着两块用破碎的犁铧砸成的铁片,叮当地说唱起来了。实际上,你就叫他说个通宵,他也是高兴的。

    农民们听得入迷,真是鸦雀无声。直到西北角上变了天,云彩一涌一涌地上来,甚至已经在滴着雨点了,他们还不愿意散。一边往树底下躲,一边说:“说完,说完。下紧了再走!”

    其实呀,并没有惊人的场面、离奇的故事。变吉哥不过是把这次五龙堂人们的护麦斗争,稍加编排,添些枝节,大致上是按实情实事说唱一番罢了。

    (有删改)

    [注]选自孙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常年月的收麦工作会因狂风等原因短促紧张,今年更是因为阴雨天气频繁,使得麦收工作变得更加艰难。 B、子午镇的村长老蒋准备取消合理负担,改成按亩摊派,这一行为是为了响应抗日的号召,组织民兵保卫麦收。 C、高四海和秋分动员大家收麦,农民们早早起来在堤坡集合,妇女和孩子也来帮忙,表现了村民们的热情与团结。 D、变吉哥说唱新编的抗日小段时,高四海虽然很忙,但因热爱文化宣传工作,所以每次都被村民们请来说唱一段。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争秋夺麦”的古老传言开篇,点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氛围,同时也引出了后文的情节故事。 B、小说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农民们对敌人的蔑视和对战争赢得胜利的充足信心。 C、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农民穿着破衣烂裳、戴着破草帽,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D、小说讲述了“收麦”的故事,在“收麦”的故事里加入“变吉哥说书”这一情节,饶有趣味,回味悠长。
    (3)、文中有一段“田大瞎子在他家的场院上讲说‘三国’”的情节,作者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孙犁的小说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富有诗情画意,被称为“诗体小说”。请简要分析“诗体小说”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罗尔斯看来,功利主义在理论上之所以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是因为功利主义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它把总量作为判断的依据。即它只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愿望这一总量,却不考虑这一总量在个人之间如何分配。就如人们面前摆着一个大蛋糕,如果平均分配是能够满足所有人的,但是不存在这样一个平均分配的准则,那些老弱病残幼,是无法保障他们的需求的。简言之,功利主义的目的过于简单化,它只是一味地强调要保护所谓的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却可以为了这所谓的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牺牲或者侵害少数人的幸福。于是,罗尔斯提出,正义对于如何治理和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罗尔斯的理论一再强调的是要抛弃和废止那些会带来不正义的东西。只要在我们生活的体制下存在不正义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就必须被体制抛弃,被人民抛弃,即使是那些维护统治阶级绝对权威和利益的政治制度或法律制度。因为,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真正建构起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这才是人民所希望和追求的。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在关于正义的两条原则中,罗尔斯十分重视对人的尊重,这不仅体现了西方社会中对人权的保护,也从心理上符合人们的预期和向往,因此,人们很容易、愿意接受它。罗尔斯一直在引导和论证的正义就是社会的正义,并且他承认这种社会正义是存在差别的,即他的社会正义有一定程度的相对性。尽管这样的正义带有一定的形式性,但是它的前提是确立了人的权利平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因此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其强调的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体现。

    (摘编自王伟《浅析罗尔斯正义观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从古希腊到现代,从古至今,正义观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柏拉图与罗尔斯作为古今两大正义观的代表,他们的思想自然存在差别。

    柏拉图与罗尔斯二人因时代背景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正义思想,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古代正义观与现代正义观的区别。柏拉图的正义观要求人们自律自省,罗尔斯的正义观则倾向于正义制度的约束。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伦理因素占主导,影响社会政治,指导社会生活。柏拉图提出的等级秩序与哲学王等观点,本质上都是社会对个人道德的制约,而不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出发约束个人。近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对个人约束的效用已明显弱化,单用伦理道德约束个人已变得十分困难,人们转向探求一条终极正义之路,追求真正正义的规章制度。罗尔斯的正义观与以往的正义观不同之处在于聚焦正义制度本身,并以此为前提,以责任与义务为个人的道德约束。

    柏拉图认为雅典的民主制主张大众参政,一定程度上对政治发展产生了毁灭性影响。由此,柏拉图认为社会正义的本质是“做好各自分内的事”,少数精通真正哲学的人应当担任统治者,而大多数人则居于被统治的境遇,这种观点与如今的正义思想完全背道而驰,自然是“反民主”的。罗尔斯的正义观念突出平等参与政治权利的重要性,提出政治参与无论形式还是实质皆为平等,且受法律保护,正义的社会不再由少数人把控。这一观点可谓极力拥护民主,也与其“自由”“平等”的正义观相呼应。

    柏拉图正义观主要矛盾为“全能正义”的实现,全能正义包括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城邦正义通过各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得以实现,个人正义则在个人心灵达到善时实现。罗尔斯正义观主要矛盾为正义社会的实现,他认为应解决分配正义问题,若能解决这一问题,公民生活在正义的社会将自然而然产生正义感。因此,国家正义的实现不能直接引出个人正义。

    (摘编自《古今正义观之变——柏拉图与罗尔斯正义观比较研究》)

    (1)、下列对罗尔斯正义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尔斯认为,功利主义在理论上的不足,主要是它没有考虑总量在个体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 B、罗尔斯认为人民所希望和追求的社会是充满正义的社会,不正义的法律和制度都需要被废除。 C、罗尔斯强调的程序正义虽带有一定的形式性,但它保障了人们的物质利益,所以被广泛接受。 D、罗尔斯正义观主要矛盾是正义社会的实现,一定条件下,公民会在正义的社会中产生正义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柏拉图和罗尔斯的正义观差异源于时代背景差异,两者分别代表了古代正义观和现代正义观。 B、由于近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对个体的限制与约束效果正在弱化,柏拉图正义观已无法约束个人。 C、柏拉图认为社会应由少部分精通哲学的人担任统治者,而罗尔斯强调人人都有获得职务的权利。 D、柏拉图推崇的正义涵盖“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两个方面,后者的实现是前者实现的基础。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中罗尔斯正义观的论据的一项是( )
    A、百姓想的是如何利己,大夫想的是如何利家,君王想的是如何利国,百姓、家、国三者间必然陷入互相争斗的逐利之战。 B、有仁义之心的君子,当他成为王者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将(或者说应该将)其不忍之心推衍或扩展到他施政的对象即民众身上。 C、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互不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 D、处于原初状态下的人们位于同一出发点,不受任何先天条件的限制和约束,理所应当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
    (4)、材料二从哪些方面比较了柏拉图和罗尔斯的正义观?请简要概括。
    (5)、罗尔斯的正义观对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 13、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观堂中滴入清水,手持墨块,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研磨。这个过程就是磨墨。磨墨是书画创作的一项基本功,磨出好墨是创作优秀书画作品的重要前提之一。磨墨讲究轻和匀。轻,指持墨块的手不可用力过猛,稍稍用力按压墨块即可。匀,指手持墨块匀速移动,不要时急时缓。做到了轻和匀,磨出的墨方为上品。心浮气躁者在磨墨时无法做到轻和匀,磨不出好墨。心境平和、有耐心者才能在磨墨时做到轻和匀,从而磨出好墨。磨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磨心性的过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____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 , 即历来为____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____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像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C、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D、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B、虽然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C、虽然不能作出更多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D、即使不能作出更多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估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B、不可限量     杂乱无章     茅塞顿开     半途而废 C、不可估量     杂乱无章     茅塞顿开     浅尝辄止 D、不可限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半途而废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总有一些瞬间令人真诚感动。小学操场上,一名学生曾冒雨奔向教室,当听到国歌声时便____在风雨中面向国旗敬礼;世界女排大奖赛场地中,国歌声骤然响起,正在赛前热身的中国队队员自觉停下来,昂首挺胸,注视国旗。爱国,竟是如此具体而动人。

    环顾寰宇,人不分肤色,都称呼祖国为母亲;国无论大小,都____地把爱国教育作为必要的公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启示我们:爱国主义是教育必须提供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因为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的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现实中,一些人对“爱国”二字麻木不仁,认为倡导爱国主义是刻板、迁腐,甚至对他人的爱国情愫噎嗤之以鼻。这些,既缺乏尊重与敬畏,也映照着教育的不足。正因此,怎样增强    ,创新方式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也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

    无声的典范说服力强,身边的榜样感染人心。其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不一定局限于学校教育。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    ). 面对重大险情,中船重工第七六O所黄群等3名同志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每一位爱国的行动者,都可谓无形的教科书。倡导向他们学习,知行合一、____,把对国家之爱融入日常、付诸行动,正是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伫立  义正辞严   针对性   事必躬亲 B、挺立   理直气壮   指向性   身体力行 C、伫立   理直气壮   针对性   身体力行 D、挺立   义正辞严   指向性   事必躬亲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B、因为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C、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D、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兵方阵的首先出场让无数人浸润眼眶,敞篷车上的浮雕就是生动的爱国画卷 B、首先出场的老兵方阵让无数人浸润眼眶,敞篷车上的浮雕就是生动的爱国画卷 C、首先出场的老兵方阵让无数人浸润眼眶,生动的爱国画卷由敞篷车上的浮雕展示 D、老兵方阵的首先出场让无数浸润眼眶,生动的爱国画卷由敞篷车上的浮雕展示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
    (2)、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3)、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特点的句子是:
  •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春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

    【注】①1164年,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得苟安局面,签订隆兴和议。本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暮,时隔十数载,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②打围:打猎。因须多人合围,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点“春残”,日暮“落晖”更添作者感慨。 B、颔联时空相应,对仗工整,“无功”“有梦”对举。 C、颈联宕开写景,紧扣“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 D、尾联忆昔日“飞鹰醉打围”场景,以雄豪气概收尾。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下A义其罪B上C赏其奸D上下E相蒙F难G与处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相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成语“文过饰非”的“文”含义相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也引出晋文公改过的行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铺

    喻永军

    洋浜是莲城的一个湖,在城西。

    大洋浜的水顺着山与山之间的谷地,延伸进山中去了,延伸了多远?没有人知道。老侯也不知道,但老侯听专家说过,大洋浜的水容量相当于六个西湖。老侯很惊讶,六个西湖呀!老侯年轻时到西湖去过一次,觉着西湖的水无边无沿,他心里更看重大洋浜了。

    老侯每年都要进山几次——六叔住在山里。六叔种地,老侯常常托人从城里给六叔带去一些种子、化肥,附带一些水果,有时买几斤肉。老侯进山得从水上走。二十年前,渡口泊的是木船。摆渡人锅代六十多岁,嘱咐一声“坐稳当”,船便开了。船桨“吱呀——吱呀”,船慢慢划向山中。

    上午,船向西行,太阳就从背后升起。眼前一片金光灿灿,锅代脸上很快挂上了汗珠子。四十分钟后,船停靠在一处水边石沿儿旁。六叔下来接东西,他瘸着一条腿,走不快。他喊锅代到岸上喝茶。锅代已掉转船头,向东顺水而行;

    这地方叫桃岔、桃沟。春天,满山山桃花静静地开,静静地落,因此,不知啥时这里又被叫成了桃花铺。六叔住在桃花铺,是属于不想搬迁的那类。六叔说,后山是林子,脚下是湖水,饿不死。为这,老侯劝过六叔。末了,老侯坐在六叔对面,紧锁着眉毛,铁青着脸,不吭声。两人都把话说尽了。为此,老侯生气,很长时间没去看六叔,后来忍不住了,把话说给锅代,锅代就载着他来到桃花铺。

    再后来,桃花上初中时,六叔让老侯在城里给娃安顿住处,捎话让老侯来一趟。桃花是六叔的小女儿。船在水上行着,锅代把啥话都说了:“六叔买了个‘铁壳子’,学会了撑船。需要种庄稼了就撑着它出门,收了庄稼也要撑着它回家。”老侯想,六叔的路就在水上。那年湖里涨水,六叔翻了船,一船的麦捆子浮在水上,他也差点儿搭上性命。

    六叔年轻时是桃岔的人尖子,会唱戏,扮啥像啥。他能唱秦腔、眉户、碗碗腔,本地花鼓唱得更是出色。每到过年,桃岔的戏班子就是方圆几十里的明星班子。看戏看桃岔的戏,观众人山人海,六叔风光无限。几个俊丫头为争六叔,都闹出了笑话。村主任的女儿把六叔的唱腔灌制了一张光碟,每天在村里的大喇叭上放。另一个女子哭哭啼啼,她妈便告村主任,说喇叭音量太高,正对着她家牛圈,母牛被吵得小产了。六叔住在桃岔最高处的山上,离天近,一身正气。

    桃岔的变化是从大坝修建那年开始的。拦河建坝,水要淹了桃岔。水位线一定,桃岔人心里慌慌地唱了最后一年大戏。该搬走的都按政策搬走了,能搬动的东西都人拉马驮地带走了——碾磁子、磨扇子、猪牛羊狗……最刺眼的是一些老人的棺木,漆了黑漆,画着龙凤,顶头雕着睡莲,一队一队地出了桃岔。冷清下来的桃岔,只剩了六叔和高处住着的几户人家。年夜,众人围定,六叔自拉自唱,唱了《刘海砍樵》,又唱《智斗》。

    大坝修了四年,老侯是指挥部的采购员。当时的紧缺物资是水泥和钢材,老侯一人跑着采购了多少东西?后来老侯在心里默默算了十下,大致有一百个车皮。采购的东西要从秦岭古道用车拉回来,那才难住了老侯。那时是砂石路,进山谷后车重路险,老侯就学着画图——啥地方坡陡、路窄、弯急,老侯得用图纸给人说清。半年下来,老侯眼眶深陷,人成了一把干骨头,双膝半月板磨损厉害,脚也成了一双病足,走路疼,歇着也疼。他时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有一次在大兴旅馆谈物资合同,事毕,已是晚上九点,国营食堂的小碗面,他一气吃了十四碗,吃饭的人都放了筷子看稀奇。

    六叔就是这个时候来给老侯做帮手的。六叔带着个装卸工队,随时待命。那天夜里,老侯总算睡了个安稳觉。六叔看了老侯的图纸,骑着自行车从省城翻越秦岭,将图纸上的路况标记一处一处核对了一遍,才说自己心里有了底。那时候,老侯是国家公职人员,按月领工资,年终领奖状。六叔是按工计酬。尽管如此,六叔仍很知足。歇下来的时候,他一个人沿着护城河闲逛,唱秦腔,唱花鼓戏,滋润得眉开眼笑。六叔给老侯说,他现在成半个省城人了。

    老侯就看着六叔笑。

    六叔出事的那天是公历新年,天气预报说是阴天,但六叔押着车进了秦岭峪就起了西北风,飘起雪花。车在路上缓缓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路上的雪已经积了厚厚一层。司机是个老手,阴沉着脸跟六叔说:“你怕不怕?”六叔说:“这话要问你!”司机就看着六叔笑了。两人摸出烟,点燃,深吸了一口。

    六叔的这辆重车,是被迎面的一辆大吊车顶翻的,吊车跑下坡路,路滑,没刹住车。

    六叔就此瘸了一条腿。

    大洋浜大坝是老侯的骄傲。几十年了,老侯坐在大坝上的时候,心里踏实得就像自己成了大坝。巨大的坝体枕着两边的山头,坝身结出黑锈,风带来的草籽落地生根——鸡爪草血色的茎干水灵灵的。老侯弯着腰拔草,顺台阶一直拔到山根。

    拔着草,老侯想起六叔,想六叔这会儿正干啥呢。隔着一湖水,却不知道。想起六叔说的“半个省城人”的话,他心里难受。

    他记得那年秋天,桃花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在六叔家吃饭。清炒河虾、一盆豆腐鲇鱼,都是水边的东西。吃饭时,六叔说:“野猪已来村中搭窝了,撵都撵不走。”吃罢饭,六叔拾掇虾笼。二百多个虾笼摆了满满一屋子。虾笼呈腰鼓形状,以桃花铺的荆条子编成,一根一根的木条子颜色乌黑,细细的,硬如铁。

    这些都是六叔的手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岔的山桃花静静地开,静静地落,往来桃花铺要走水路,小说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六叔居住环境的清净静谧。 B、六叔年轻时会唱戏,是桃岔的人尖子,村里俊姑娘为争六叔闹出了笑话。这段插叙富有地方特色,也为六叔的形象增色添彩。 C、六叔与老侯的交情起于建坝之时,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老侯和山民六叔合作得很愉快,意外使得六叔瘸了一条腿,令人唏嘘 D、大洋浜大坝是老侯的骄傲,可大坝建成后六叔却一直住在山里不出来,两人的命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含了作者的褒贬。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大洋浜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并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了典型环境。 B、小说运用了“觉着”“说给”等口语词,“人尖子”“娃”“俊丫头”等充满地方色彩的词语,使得小说读来亲切自然,充满地域特色。 C、小说结尾的二百多个虾笼让人印象深刻,可见六叔心灵手巧,同时也可推测六叔闲暇时以编虾笼消磨时间,在山里的生活百无聊赖。 D、小说在叙述故事时,将六叔和老侯两人的经历交织进行,在过去和现在中切换,叙述方式灵活,故事讲述自然。
    (3)、小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塑造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六叔这一人物形象。
    (4)、有人说,小说是对生活的还原、生命的落实,也是对精神的折射。这篇乡土题材的小说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擅长分析,但机器可以做得更好。机器可以分析数据,并针对不同用例需求找到相应的规律——不管是诈骗信息识别、垃圾邮件检测、预测快递送达时间,还是为你推荐可能感兴趣的短视频——而且它们还在不断迭代,变得越来越聪明。这种机器被称为“分析式人工智能”。

    但人类不仅擅长分析,还擅长创造比如写诗、设计产品、制作游戏与编写程序代码。以前,机器在这些方面无法与人类抗衡,它们只能做些分析型或机械式的认知计算。但现在不一样了,人工智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机器已经可以创造有意义并具备美感的东西了。这一新型的人工智能被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就是说,机器并非如之前那样仅分析已有的数据,而是生成了全新的东西。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正在变得更快、更便宜,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其生成的结果比人类创造的还要好。从社交媒体到游戏,从广告到建筑,从编程到平面设计,从产品设计到法律,从市场营销到销售,每一个需要人类原创力的行业都将有可能被颠覆。某些岗位将完全被生成式人工智能取代,有些则会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更好地进行人机协作。总体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有非常广泛的终端应用市场,帮助人们更好、更快并以成本更低的方式去创作。最理想的情况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会把创作与知识类劳动的边际成本降为零,极大提升生产力并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Sonya Huang、Pat Grady、GPT-3《生成式AI:充满创造力的新世界》)

    材料二:

    Chat GPT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成果,显示出不同于分析式人工智能的若干新功能。比如,生成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从而成为聊天高手,生成人所需要的文案或艺术作品从而成为写作或创作助手,生成计算机程序代码从而成为编程能手……它正在不断成为“知识生产”甚至“创造性工作”的断载体,以至于被视为横空出世的“新物种”。

    其实,Chat GPT的生成功能根源于机器学习算法,迄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都基于这种算法,是经验主义或归纳逻辑的认识论原则在算法理论中的体现。不同于分析式人工智能所遵循的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原则,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从个别中归纳出一般,从大量的数据训练中形成模型,然后用这种模型去“指导”对新的个别的认识。

    当Chat GPT以生成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时,确实显示出与以分析的方式处理信息时的不同效用。然而,是否一旦具有生成功能,人工智能就可以威力无穷?并非如此。其一,生成有生成的长处,分析也有分析的长处。两者在人类智能活动中是互补的,在人工智能中也是如此。其二,即使是生成,也要进一步看是“何种生成”。就智能的生成性来说,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如果将Chat GPT的生成性与人类智能的生成性相比,它还只是一种初级的生成性,较人类智能的生成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尤其还不能实现后者的创造性生成。

    从严格意义上看,Chat GPT的生成只是信息的生成而非知识的生成。哲学界一般认为,知识是“被验证的真信念”。Chat GPT所生成的东西,既未被验证,也不一定为真。事实上,它常常会输出错误的答案,生成一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它不像分析式人工智能那样基于演绎推算在输出结果上具有唯一性,而是会因归纳和综合材料的变化而使生成结论也发生变化。当归纳或综合了错误的歪曲性的信息时,就会生成“扭曲事实”的错误结论。所以,至少在目前的水平上,Chat GPT所做的“工作”只能算是“信息的加工”,所生成的是“新信息”而非可靠的“真知识”。

    Chat GPT的生成是一种“从有到有”的生成,即一种“有”生成另一种“有”,而非“无中生有”的生成。智能领域最重要的生成,是“无中生有”的生成。Chat GPT的生成,是将“既有”的东西经过浓缩或转译后生成为另一种“有”,无非是“既有”的改头换面,这是只具备初级智能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而人则不然,在少信息甚至无信息的情况下,人类智能也能生成有,形成全新的信息或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生成”。

    Chat GPT生成能力的增强,并未从根本上动摇人机之间的主客关系。它并没有形成可以与人的创造性生成智能媲美的能力,因而也没有从实质上取代人的智能和职能,两者的关系仍旧未变:人是Chat GPT的使用者,Chat GPT是人的工具;人提出问题,机器生成答案,答案服务于问题,机器满足人的需要。另外,Chat GPT只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生成了类似人回答问题的文本,还不可能生成自我意识、主体意向、动机欲望。而人在应对环境的智能活动中,是不断生成自我意识的,而这才是“高端生成能力”即创造能力的本体论根源:所以,Chat GPT还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上。从本质上,它仍然只是模式识别技术,是机器学习算法范畴内的模型和场景应用的一次飞跃,还够不上“革命”的称谓。

    但即便如此,Chat GPT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将机器思维的长处发挥得更透彻,借助它可形成人与机器之间协同式、互联式的知识生产,造就混合智能或脑机互惠的新形态,由此进入人机分工的新阶段:由智能系统更多更高效地完成工具性的智能工作,人类则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己作为主体的作用,即向技术系统提出任务、设定月标、启动其运行并享受其带来的成果。在这个意义上,“Chat GPT恐惧”和“Chat GPT崇拜”一样,都是不必要的。

    鉴于此,一方面Chat GPT确实因为对机器智能生成性的新开发新应用,展现了新的功能甚至新的神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生成仅仅是智能模拟的初级功能,还不是真正“知识创新”意义上的知识生成,所以需要以平常心看待它的意义,需要在Chat GPT的“附勉”热湖中加以必要的“祛魅”。

    (摘编自肖峰《何种生成?能否创造?——Chat GPT的附魅与祛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析式人工智能: B、生成式人工智能: C、Chat GPT: D、人机分工新阶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更快并以成本更低的方式创作,不断降低创作与知识类劳动的边际成本,也可能颠覆部分行业,取代某些岗位。 B、分析式人工智能所遵循的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原则人在输出结果上具有唯一性: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从个别中归纳出一般,遵循演绎推理原则。 C、材料一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创造能力,某些情况下甚至能超越人类;材料二认为其目前与人类智能的生成性相差甚远,还不能实现真正的创造。 D、材料二中,“附魅”指人们的“Chat GPT恐惧”或“Chat GPT崇拜”行为,“祛魅”体现为作者呼吁人们在Chat GPT的“附魅”地潮中保持冷静和理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者署名中的“GPT-3”是一种生成式人工智能,这说明写作领域已实现人机协作,发展空间广阔。 B、Chat GPT可以根据李白的诗歌归纳出一定的算法规则,然后模仿李白的风格,创作出媲美李白诗歌的作品。 C、如果Chat GPT归纳或综合的是正确的信息,那就不会输出错误的答案,也不会生成“一本正经”的胡说。 D、Chat GPT不能从实质上取代人的智能和职能,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人机之间的主客关系,其意义十分有限。
    (4)、围绕对Chat GPT“祛魅”这一论题,材料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5)、有人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机器人写作”能完全取代人类写作。请结合材料对此观点加以反驳。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