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粒子为原子,则x与y的关系是
    (2)、若该粒子为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则x=
    (3)、若x=16 , 则该粒子的符号可能为
  • 2、下图中,①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微观粒子是(写字母编号)。
    (3)、A和B两种粒子的相同,所以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它们容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①与B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3、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变化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子是(填微粒名称)。
    (2)、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3)、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过程的一条宏观信息是
    (4)、结合物质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写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 4、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试判断:
    (1)、二氧化碳是由构成(填具体的微观粒子的名称,下同);
    (2)、铁是由构成;
    (3)、氯化钠是由构成;
    (4)、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粒子是
  • 5、用化学符号表示。
    (1)、2个氧原子
    (2)、2个氮分子
    (3)、2个钠离子
    (4)、氦气
    (5)、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6、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B、过程Ⅱ表示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C、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氮原子 D、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
  • 7、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现象

    解释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A、A B、B C、C D、D
  • 8、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向量筒中加入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闻气体的气味 D、倾倒液体
  • 9、静静发现炒菜所用的食盐为加碘食盐。经查阅资料可知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如图所示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碘原子的中子数为74 B、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0g C、x的值可能为7 D、加碘食盐中的“碘”指元素
  • 10、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食品包装袋填充氮气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C、稀有气体可制造电光源 D、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差
  • 11、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矿泉水 C、氧气 D、空气
  • 12、

    某小组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奥秘”为主题开展如下的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该小组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且等量的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实验编号

    药品

    块状大理石、7%稀硫酸

    块状大理石、7%稀盐酸

    粉状大理石、7%稀盐酸

    (1)上表中实验③对应图1曲线(选填“甲”“乙”或“丙”)。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选择实验①中药品的原因是;实验③比实验②反应速率快的原因是

    (2)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任务二】选择收集方法

    (3)已知:实验室通常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情况如下表:

    物质种类

    酒精

    饱和NaHCO3溶液

    每毫升液体中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

    1 mL

    3.6mL

    几乎不溶

    用图2装置收集一瓶较纯净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 , 理由是

    【任务三】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将干燥的CO2气体通入如图所示装置中一段时间后:

    (4)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 通过a和b实验(选填“能”或“否”)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原因是

    (5)实验过程中d处发生的现象是 , 由此得到启示,二氧化碳可用于

    (6)停止通入CO2 , 再过一段时间b处又会褪色,其原因是

  • 13、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标号仪器①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来制取氢气,若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获得平稳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若用G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要从(填“a”或“b”)端通入。
    (5)、选用F装置收集氧气时,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反应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 C、集气瓶口有气泡向外冒出时,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D、收集气体后,将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
  • 14、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碳及其化合物占有重要的地位。
    (1)、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却差异较大,原因是不同。
    (2)、从变化角度:“→”表示一步完成的化学反应,一表示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其中A、B是单质,A是一种黑色固体,B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C、E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液态氧化物。

    请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CO2形成的超临界CO2流体可用于从香兰草豆荚粉中提取香兰素C8H8O3(如图所示)。

    ①香兰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②由香兰素的乙醇溶液得到香兰素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③以上提取香兰素的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 15、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图2实验中,电源左边是(填“正”或“负”)极。该实验说明水是由组成的。
    (3)、氢气是最理想的能源。若要制取20kg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至少需要电解水的质量是多少kg?
  • 16、我国正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

    (1)、“深海勇士”布放了一个由钛合金制成的深海考古水下永久测绘基点。钛合金放入海水中数年仍光亮如初,钛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钛原子的原子序数等于钛原子的 , 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 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周期。

    (2)、中国空间站利用再生技术,可将航天员排出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尿液等回收,转化成氧气、水等生命必需品。其中将CO2转化为O2的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①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转化CO2 , 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②也可以通过下列反应除去:4KO2+4CO2+2H2O=4KHCO3+3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O2H2O2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B.4个二氧化碳分子:4CO2

    C.KHCO3的名称:碳酸钾       D.该反应中有四种氧化物

  • 1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一氧化碳和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向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
  • 18、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点燃混合气体

    B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加入二氧化锰

    C

    除去CO中的C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

    鉴别N2和CO2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A、A B、B C、C D、D
  • 1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在T形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条先变红。

    实验二:换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不会变红 B、实验中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C、实验一能说明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 20、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涉及2种氧化物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D、该反应对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