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已知氯化钾、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请结合表中数据和两者的溶解度曲线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氯化钾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A、34.0<M<37.0 B、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氯化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C、将25g氯化钾固体加入到一杯50g40℃的水中,搅拌,充分溶解后得到70g溶液 D、将5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此时所得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较:氯化钾溶液>硝酸钾溶液
  • 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探究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验证NaOH能吸收CO2    D、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 3、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盐酸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若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依次可能是

       

    A、MgO、Ba(OH)2、CuSO4 B、Ba(OH)2、CO2、CuSO4 C、NaOH、Ba(NO3)2、MgO D、KOH、HNO3、K2CO3
  • 4、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甲、乙、丙、丁四种物质 物质质量/g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质量和 M 甲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单质 B、M值为28 C、乙可能是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2:1
  • 5、煤气站、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张贴有如图的标识,它表示

       

    A、禁止烟火 B、当心火灾 C、禁止吸烟 D、禁止携带火种
  • 6、垃圾分类有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易拉罐可归为
    A、有害垃圾    B、其它垃圾    C、厨余垃圾    D、可回收物   
  • 7、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测定溶液的pH    C、加热液体        D、过滤   
  • 8、根据如图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2)、写出实验室用C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反应,装置C相对于装置B,其优点是。要收集一瓶较纯的氧气用于铁丝燃烧实验,最好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 收集的最佳时机是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若用装置E收集满一瓶CO2 , CO2应从(填① 或②)端通入。
    (5)、比较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与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两者的共同点是______。
    A、发生装置可以相同 B、都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C、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 D、收集装置可以相同
  • 9、中国商飞C919是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其发动机使用航空煤油(含C11、C24、C12H24、C13H28等分子)作燃料。航空煤油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发动机的化油器会将煤油喷成雾状,进入气缸燃烧,原因是。航空煤油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
  • 10、下列有关CO2的实验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是
    A、 B、 C、 D、
  • 11、超细碳酸钙可用于生产钙片、牙膏等产品。某工厂利用碳化法生产超细碳酸钙的主要流程如图。

    (1)、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乳化池中发生的反应为(选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该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是。(举一例即可)
    (2)、“过筛”与实验室“过滤”原理相同,过滤操作中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
    (3)、若该工厂每天通入碳化塔的二氧化碳质量为2.2t且能完全反应,则理论上该工厂超细碳酸钙的月产量为多少吨?(一个月按30天计)
  • 12、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由煤转化为氢气和电能的部分工艺流程图如下所示:

    (1)、煤在进入煤气化炉之前需要进行粉碎,目的是
    (2)、高温条件下,水煤气交换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4)、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水煤气交换器中排出的CO,可以进行封存或者转化。科学家将捕集到的CO,转化成流体态(气态、超临界态和液态共存)输送到封存地点,此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选填“有”或“没有”)改变;科学家也可以采取新技术,将二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H)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节约能源,“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你的“低碳”行动是(写一条即可)。
  • 13、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同学们将洁净的铁钉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并将烧杯放于天平左盘,调节天平使之平衡。观察到铁钉表面变为红色。反应一段时间后,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转。细心的同学发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同学们对此现象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探究:(写出一点即可)。

    【探究问题】产生的气泡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会使品红溶液褪色;浓硫酸可用于干燥气体。

    (1)、【提出猜想】A同学:(填化学式)

    B同学:二氧化硫

    C 同学:二氧化碳

    D 同学:氢气

    (2)、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C同学的猜想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3)、反应一段时间后,A同学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则他的猜想错误。
    (4)、B同学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到则他的猜想也错误。
    (5)、D同学将图1中的a端导管与图2中的(选填“b”或“c”)端导管相连。

    反应一段时间后,点燃从图2另一端导管出来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他的猜想正确。

    (6)、【得出结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反思与评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在容器中进行。

  • 14、实验室利用图1装置制取O2和CO2 , 可供选择的药品有大理石、KClO3、MnO2 , KMnO4.

    (1)、仪器a的名称是
    (2)、小深用A装置利用混合物制取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小圳想制取CO2 , 需要补充的药品的名称为。将产生的 CO2依次通入如图 2所示的装置中,可观察到D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写化学方程式)。E装置的现象说明
    (3)、有老年人的家庭常需准备家用制氧机,市面上常用的制氧机的工作原理如下表
     

    原料

    原理

    空气

    利用分子筛过滤出氧气

    电解水制取氧气

    过碳酸钠

    过碳酸钠(2Na2CO33H2O2)与水反应制取氧气

    I.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①与②的不同点是

    Ⅱ.利用常见材料制作模拟简易家用制氧机,如图3所示。G瓶中加入过碳酸钠、水和二氧化锰可制得氧气,F瓶中水的作用有:增加气中水蒸气含量以及(写出一点即可)。

    Ш.与②相比,方法③可能具备的优点是

  • 15、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处的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B、甲处固体质量减小,乙处固体质量逐渐增大 C、甲处发生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D、反应结束,停止加热和通CO2丁中液体会倒吸入丙
  • 16、图1所示装置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2是用该装置测得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气压与时间的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o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红磷要过量 B、d点集气瓶内的气体是氮气 C、a→d曲线下降是温度降低造成的 D、集气瓶中气压瞬间变大是O2迅速消耗造成的
  • 17、对比法是化学重要的实验方法,小深同学设计的下列对比实验中不合理的是(   )
    A、探究氧气含量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C、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D、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 18、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净化和水的组成说法错误的是(   )

    A、获取净化程度最高的水可以采用蒸馏法 B、检测河水是否为软水可以滴入肥皂水,观察是否有大量泡沫 C、右图中b处气体具有助燃性 D、右图电解水实验可得出结论:水是由、氧两种原子组成的
  • 19、碘化钾(KI)是一种常用的补碘剂,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而呈现黄色。实验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影响KI变质的因素(实验持续时长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3和4说明KI变质与氧气有关 B、对比实验2和4可知,KI变质与水有关 C、通过实验1和4,推测CO2可能是KI变质过程的催化剂 D、还需要设计实验排除稀有气体对KI变质的影响
  • 20、科学家发现,通过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变为超级储能装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   )

    A、四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W、Y都是化合物 C、该反应中Y、Z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1:2 D、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小于生成的W中的碳元素的质量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