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正在出舱。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是的,航天员B是的。
  • 2、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为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示数为s;如图丙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3、请给下列物理量填上适当的单位(用符号表示)。
    (1)、人的头发直径约为70
    (2)、国家强制性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25
  • 4、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M、N两点间距为10 m),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s-t图像分别如图所示,经过时间 t,甲、乙相距8 m,则该过程中 (  )

    A、t一定为10 s B、甲车的路程一定为4 m C、t可能为90 s D、乙车的路程可能为36 m
  • 5、小红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远足活动,全程6 km。 她行走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 km/h,行走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 km/h,则她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4 km/h B、4.8 km/h C、5 km/h D、6 km/h
  • 6、 如图所示的是一支刻有10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标准大气压下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 则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A、0~100 ℃ B、-30~100 ℃ C、-60~140 ℃ D、-20~105 ℃
  • 7、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ABC的顺序进行安装 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C、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熔点为90 ℃ D、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 8、 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未画出)。现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右移动距离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  )

    A、透镜甲的焦距为15.0 cm B、透镜甲的焦距比透镜乙的大 C、两次的成像性质可能相同 D、光屏移动的距离s一定大于10 cm
  • 9、如图所示的为小赵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的一种成像情况,下列哪种光学器件成像原理与此相同(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电影放映机 D、放大镜
  • 10、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小华得到了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他和“冰墩墩”一起完成了几个光学实验,下列描述与实验情景不相符的是(  )
    A、平面镜中的像由光的反射形成 B、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是实像 C、小孔成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D、岸上看到水中的虚像比物体的位置高
  • 11、如图所示的是日环食现象,下列光现象与此现象成因相同的是(  )

    A、雨后“彩虹” B、水中“倒影” C、水中“折筷” D、“手影”游戏
  • 12、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C、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放在正播放歌曲的音响前面的蜡烛的火焰在晃动
  • 13、 在旅游大巴车上,导游常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如图所示。关于扩音器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 14、下列有关中学生的一些数据,与事实相符的是(  )
    A、步行速度约1 m/s B、眨一次眼的时间约10 s C、穿39码鞋子表示脚长39 cm D、正常的体温约为39 ℃
  •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术无影灯

    手术无影灯用来照明手术部位,尽量消除医护人员的头、手和器械等对手术部位造成的阴影。

    手术无影灯是怎么做到“无影”的呢?晚上在教室内只打开一盏日光灯,仔细观察你自己的影子,会发现影子中部特别黑暗,四周稍浅。影子中部,日光灯发出的光不能照到,特别黑暗,叫本影。四周灰暗的部分叫半影。

    为了解释无影灯的工作原理,在课桌上点两支蜡烛分开放置于A、B两个位置,蜡烛前面立一本书,关掉日光灯可以看到墙壁出现书的本影和半影,如图甲。如果点燃三支甚至四支蜡烛,书的本影部分就会逐渐缩小,半影部分会出现很多明暗不同的层次。

    手术无影灯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许多灯排列在灯盘上,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

    (1)、图甲的上侧半影区域中,蜡烛____。
    A、A和B发出的光都照到 B、A发出的光照到,B照不到 C、A和B发出的光都照不到 D、B发出的光照到,A照不到
    (2)、在手术无影灯下,医护人员的手和器械等在手术部位(填“会”或“不会”)产生本影。
    (3)、请在图乙中画出第三支蜡烛C照到课本上时,在墙上产生的本影区域(仿图甲,在墙壁上对应位置画出阴影)。

    (4)、如果在乙图中再点燃更多的蜡烛,书的半影部分____。
    A、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多 B、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少 C、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多 D、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少
    (5)、小明同学想用9盏相同的LED灯(图中用表示)排列合成一个大光源作为无影灯,下列设计效果最好的是

  •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 cm,将实验器材调节好,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烛焰成像情况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1)、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烛焰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若只将凸透镜调高,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会向 移动。
    (2)、如图甲,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0 cm刻度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则像移动的距离(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蜡烛移动的距离。
    (3)、实验中,小丽观察到图乙中的物点S的虚像S' , 请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在图中完成物点S发出的光线a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4)、小丽想拍摄教学楼的全景,但她所在的位置只能拍摄到教学楼的一部分,由于无法改变拍摄位置,她只能通过改变照相机镜头焦距使像变小,从而拍摄到全景。小丽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焦距可变的凸透镜,为了拍摄到全景,她应该调节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使其适当 (填“变大”或“变小”)。
  • 17、如图甲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
    (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

    ①如图乙(a)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乙(b)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 , 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丙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木块的位置

    保持不变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
  • 18、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他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 , 白色的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填“光滑”或“粗糙”)。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
    (3)、小李让一束光沿EO贴着硬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硬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然后将硬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折,如图乙所示,此时在NOF面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填“存在”或“不存在”)。
    (4)、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硬纸板右半部分沿PQ剪开,将硬纸板右半部分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硬纸板右半部分的(填“上部”或“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5)、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19、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他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小圆孔和一个小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可以看到烛焰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填“有关”或“无关”)。
    (2)、如图丙所示的是夏天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它形成的原理与小孔成像(填“相同”或“不同”),这些光斑是太阳的(填“像”或“影子”)。
    (3)、要让塑料膜上烛焰的像变大,应将蜡烛(填“靠近”或“远离”)小孔。
  • 20、如图所示,使一束光从甲介质斜射入乙介质,测量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改变光束射向O点的角度,进行多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

    10°

    20°

    30°

    40°

    折射角

    15.1°

    30.7°

    48.6°

    73.8°

    (1)、光从甲介质斜射入乙介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入射角,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2)、做完第4次实验后,同学们又使一束光从乙介质中以73.8°的入射角射入甲介质,测得折射角恰好为40°,这说明在折射现象中,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