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阅读
孙颖莎、王曼昱,一场决赛中的两位胜利者
中国新闻网2024年06月04日
在3日晚结束的2024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重庆冠军赛女单决赛上,孙颖莎以4:3击败队友王曼昱。比赛结束后观众为两人的全力一战起立鼓掌。
国乒的队内对抗的水平之高人尽皆知。在进入决赛前,头号种子孙颖莎仅在队友陈梦身上丢掉两局,其余比赛全部零封对手。王曼昱则被队友陈幸同拿到两局,其他比赛同样实现零封。对国乒这支队伍而言,会师决赛的两人已经完成了赛前目标,抛下包袱的两人只需为冠军而战。
3日的重庆冠军赛是双方今年第三次在单打决赛中碰面。尽管决赛是7局4胜制,双方首局提速让比赛仿佛进入了决胜局节奏。
随着比赛进行,双方每个回合的多拍相持速度越来越快,出现“神仙球”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场观众最初还会为双方的拉锯喝彩,但精彩场面应接不暇,人们逐渐忘记欢呼。
当比赛进入后半段,高强度的对抗让两人状态均有下降,开始出现失误。关键分上回球出界后,孙颖莎皱眉摇头,用手指敲击太阳穴;未能抓住反击机会时,王曼昱用双手撑于膝盖之上,弯腰数秒调节呼吸。
双方的激烈对抗仿佛要再现4月澳门国际乒联单打世界杯女单决赛场面。彼时两人战至第七局(决胜局)9平,最后关头孙颖莎用两次主动进攻突破了对手防御,方才决出胜负。
戏剧性的是,两人本次交手同样进入了第七局,比分又一次来到9平。关键时刻,孙颖莎再次主动在正手发动进攻,连取2分,比分最终定格在11:9。孙颖莎在重庆捧起了本赛季第四座单打冠军奖杯。
赛后孙颖莎主动提到了澳门单打世界杯。她说,本场比赛和世界杯决赛相似,比赛的上下起伏、两人的发挥、最后的局分都一模一样。双方都拼尽了全力,这就是对对手最大的尊重。
“我们两个做到了每一分都全力以赴,我觉得这场比赛没有失败者,我们都是胜利者。”孙颖莎说。(完)
(中新网记者 郝凌宇)
(1)、本文属于哪一种新闻体裁?( )A消息 B.特写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有什么作用?(3)、好的记者可以通过可视画面,让你身临其境。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作者为什么将王曼昱称作“胜利者”?从这一方面看,你认为这篇报道有着怎样的新闻价值? -
2、阅读
那个叫陈景润的人
张玮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长大后回过头看,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陈景润的父亲在邮局工作,母亲前后一共生了12个孩子,只活下来六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陈景润从小就不是一个太受关注的孩子,在家中如此,在学校里也是如此——因为从小瘦弱多病,他在学校里还总是受欺负,但从不吭声求饶。13岁那年,陈景润的生母因病去世,父亲续了弦,他的性格也开始变得更加内向。从初中开始,陈景润就明显更喜欢数理化,尤其喜欢上高中的数学课。高中毕业后,陈景润顺利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大学生。
毕业后,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四中当数学老师,按理是他自己喜欢的专业,但这个岗位却难倒了他:他生性内向,不擅长表达,一开口又是福建家乡话,学生们都表示听不懂。结果越急越慌,越慌越急,身体本来就不好的陈景润在中学当了一年教师,住了六次医院,动了三次手术。
尽管学校后来为了照顾陈景润,给他提供了一个只批改作业的岗位,但他还是无法适应。一年之后,学校无奈和陈景润解除了聘用合同。
1954年,确实不胜任教师岗位的陈景润回到了福州,利用微薄的积蓄摆了一个书摊,他自己已经想好了:大不了一辈子摆书摊,能吃饱就行,其他时间都用来自学数学。
但正是这个是时候,陈景润的母校厦门大学又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并根据他的性格特点把他分配到了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成为图书管理员后的陈景润倒果然“如鱼得水”,每天沉浸在书堆里。那段时间,他一直在看华罗庚写的《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并完成了自己的论文《他利问题》。他还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提出《堆垒素数论》中的“塔内问题”有几处地方似乎还可以改进。
那一年,陈景润23岁。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他应该就会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埋首看一辈子书,做一辈子研究。但他的那封信,却在1957年意外换来了一纸调令:选调陈景润同志前往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征调陈景润的,正是当时担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
1957年,只有24岁的陈景润走出了图书馆的狭小天地,来到了当时全中国最顶尖数学高手云集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初入研究所,陈景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半导体收音机,原因是他想收听英语新闻,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他非常清楚,当时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资料都是由英语写成的。按陈景润当时的收入和积蓄,买一台全新的收音机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去五道口花15元淘了一个国产坏掉的旧货,然后买了一本《电子管原理》,自学技术,居然把收音机给修好了。
当时,陈景润住的是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间,楼下就是锅炉房。房间很小,连桌子都放不下,他把被褥掀开,用床板当写字台。【A】整个房间除了床、脸盆、椅子和两个暖瓶以及一堆药瓶之外,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演算纸——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陈景润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人工计算。但陈景润却很快乐,因为这里的数论研究水平堪称世界一流,这也让他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宣布,自己证明了“1+2”。但业界在震动之余,也有疑问:陈景润并没有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是陈景润不想列,而是他的证明过程有200多页,一本杂志都登不下。但陈景润并不慌,因为路已经初步走通,接下来他只要简化下证明步骤,就可以完整发表了。但那根原本来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突破的“进度条”,却因为“文革”忽然停滞了。
1972年,陈景润再次投入到“1+2”的论文修改中。知情者都知道这是一篇分量极重的论文,但也有人对这篇修改中的论文迟迟没有面世而传起了风言风语:“现在发表论文没稿费,他肯定是想等到恢复稿费制度后再发。”
这种传言把陈景润也逼急了,连忙解释:“我之前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200多页。就像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
捷径当然是要找的,但陈景润自己也没想到,整整耽搁了七年。1973年2月,春节刚过。陈景润从宿舍里走出来,把一叠厚厚的稿纸交给了李书记。“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那叠稿纸,就是陈景润经过大幅度优化,从200多页精简到100多页的“1+2”的证明过程。
1973年4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2期上全文刊登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立刻轰动全球数学界。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原联邦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已经进入校印阶段,在看到陈景润的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叫停了印刷,要求必须在这部原本由十个章节的著作中再增加第十一章,章节命名为“陈氏定理”。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元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长达16000多字,是作家徐迟深入采访了陈景润和他的身边人后写成的。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出事了。【B】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把他猛地撞倒,他后脑勺着地,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神志不清的陈景润当时忍着剧痛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去中关村医院,因为他的医保在那里;二是请求交警不要为难那位骑车的小伙子。
此后,陈景润的大部分时间就开始和医院打交道。1996年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永远闭上了眼睛。妻子由昆含泪执行了丈夫的最后一份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陈景润说,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后一份贡献。1999年,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时至今日,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有时依然会哼起陈景润生前最爱的那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选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有删改)
(1)、【传记·事迹】以时间线索记录传主生平事迹是写传记常见的手法。梳理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事迹
求学经历
离开教师岗位后摆书摊
②
修改论文,寻找论证捷径
④
品格
①
纯粹专一
乐于探索
③
淳朴善良
经验小结:我们发现立传要⑤
(2)、【传记·手法】传记在记述事件时,会直接采用原始材料——引用。结合画线句,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3)、【传记•态度】阅读传记,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态度。任选一句,结合加点字词,分析作者的情感。【A】整个房间除了床、脸盆、椅子和两个暖瓶以及一堆药瓶之外,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演算纸——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陈景润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人工计算。
【B】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
(4)、【传记•感悟】现在网上有些人,说陈景润当年的证明过程其实是“超级笨拙”的,有更多简洁的路径;有人说陈景润一辈子其实也只做了这一件事,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贡献……而作者却说“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结合全文,联系连接材料和生活实际,阐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即便是到了今天,我觉得我们重读陈景润的故事依旧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身上折射出的那些东西,当年需要提倡,今天也依旧需要,甚至依旧稀缺。
——张玮
-
3、(1)、“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斯诺带着大量问题,一路深入采访、探究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他用较多笔墨描写共产党人童年反抗的经历:徐海东反抗富家子的欺凌;毛泽东①;彭德怀踢翻霸道祖母的烟盘……斯诺将这些事记录下来,一方面基于纪实作品②的特点,另一方面也隐含观点:这些经历将不屈与反抗的品质浸润到共产党人的骨髓,是他们抗日、反围剿,走过长征之路的重要原因之一。(2)、斯诺曾评价:“不要认为毛泽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但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或不景仰他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请结合以下作品来谈谈原因。
课文:毛泽东《消息两则》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
4、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古人常将景物当作抒发情感的载体,寄托自己的情怀。“风声一何盛,①”(《赠从弟》),刘桢借赞美松柏,勉励堂弟身处恶劣环境也要正气凛然;“② ,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借早春之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③ , 猿鸟乱鸣;④ , 沉鳞竞跃”,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借写晨昏变化之美,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⑤ , ⑥”,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出喜悦开朗的心境;“⑦ , 水中藻、荇交横”,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月光之美,传达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攀条折其荣, ⑧”,《庭中有奇树》中的女主人公以花寄情,表达对远行之人的思念;“⑨?⑩”《黄鹤楼》中崔颢通过江上朦胧的晚景,传达游子的无限愁思。
-
5、阅读
成长,需要沐浴杰出人物的灿烂光辉。藤野先生为了中国能有新的医学而不倦教huì①____,令鲁迅鼓起勇气继续用文字战斗;朱德母亲一生宽厚仁慈,令朱德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居里夫妇在zào②____热的棚屋dān③____精竭虑提炼镭,彰显了他们不懈追求真理的人格魅力。如今,我们不但要屏息聆听他们的故事,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悄然融入自己的日常言行中。
(1)、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教huì ( ) ②zào( )热 ③dān( )精竭虑
(2)、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 )A、悄( qiāo)然 B、悄(qiǎo)然 -
6、按要求写作。
微笑是一种喜欢,一种豁达,一种担当;微笑着前行,日子更明媚,风雨成风景,逆行即前行。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7、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甲】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 , 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⑤!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⑥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⑦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⑧!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黔敖:齐国富商。②蒙袂:用衣袖蒙着脸。辑屦:身体沉重迈不开步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奉:同“捧”,端着。⑤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喂。⑥惟:因为。⑦从:跟随。⑧微与: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乙】
秦西巴纵麑
鲁之贵人孟孙,猎得麑① , 使秦西巴②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③。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麑(ní):小鹿。②秦巴西:是孟孙的家臣。③太子傅:太子的老师。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至于斯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B、从而谢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C、纵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 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D、孟孙逐秦西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第①句限断三处,第②句限断两处)
①其 嗟 与 可 去 其 谢 也 可 食。
②夫 秦 西 巴 有 罪 于 君 今 以 为 太 子 傅 何 也?(3)、你最喜欢上面甲、乙两文中的哪一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4)、如果从上面文言文中选一篇与屠格涅夫的《乞丐》《白菜汤》组成一个阅读单元,你认为哪一篇更合适?请结合各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
8、读下面小说,完成学习任务。
乞丐
屠格涅夫①
①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②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③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④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⑤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⑥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⑦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⑧“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⑨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选自《文摘书摘》)
白菜汤
屠格涅夫
①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②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③那母亲在家里。
④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⑤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很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
⑥“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
⑦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以后,她很悲痛,她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⑧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⑨“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出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呢。”
⑩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选自《青春文学月刊》)
【注释】①屠格涅夫:出身贵族,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被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其小说敏锐而深刻地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
(1)、《乞丐》中的乞丐和《白菜汤》中的农妇都是不幸的人,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里?请分别答出两点。(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乞丐》中的乞丐没有迫切的物质需求,只有深层的精神需求,从“这也应当谢谢啦”这句话可看出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 B、《白菜汤》中的地主太太也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当她得知农妇的不幸遭遇后,便在农妇儿子下葬的那一天主动去探望农妇。 C、《乞丐》和《白菜汤》两篇小说都善于抓住细小的故事情节,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简约,却能产生十分动人的艺术效果。 D、《乞丐》和《白菜汤》两篇小说都体现了屠格涅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穷人、不幸者、弱势群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3)、屠格涅夫是语言大师,他小说的字里行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请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①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②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
(4)、《乞丐》《白菜汤》分别运用第一、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如果将这两篇小说的叙事视角互换,你觉得好吗?请发表你的观点,并根据小说内容和链接材料阐述理由。【链接材料】
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有多种,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视角。小说的叙述视角与作品创作意图之间有内在联系,选择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易于理解,也更便于表达感受和见解。但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叙述自由,不受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
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① , 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如元代虞韶的《日记故事》,搜集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描写儿童才智的小故事。又如始撰于明代的《龙文鞭影》,虽看似为典故大全,但对其中所含故事的讲解可以作为儿童启蒙的途径。这类作品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
⑥另外,不能认为只要是描写儿童的作品,就属于儿童文学。像左思《娇女诗》、李商隐《骄儿诗》等以儿童入诗,情感真挚、刻画逼真、手法多样,但这不是儿童文学,因为这些诗只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孩子,用成人的笔触来描写孩子,表达的是成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唤起的是与诗人身份、环境相近的那些人的共鸣。现在我们用这类作品来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⑦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既适合儿童阅读,又符合儿童接受能力,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西游记》中的部分篇章等。不过,这部分作品不是专为儿童编写、创作的,它们可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经过加工后可供今天的儿童阅读,但不能直接称为“儿童文学”。
⑧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且适宜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因此,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但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说中国古代不存在儿童文学是不客观的,只能说,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不是完全契合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和体系,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没那么丰富,数量也没那么繁多。
(选自《文艺报》)
【注释】①发现“儿童”:认识到儿童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
(1)、能够依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正确推断是( )A、中国古代的童谣都可作为古代儿童文学作品的代表。 B、《北京儿歌》《孺子图歌》可称为古代儿童文学作品。 C、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的作品只能是儿童文学作品。 D、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诗歌不宜出自成年诗人之手。(2)、对于“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一论题,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有力证据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3)、下面故事是否可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请选一项,根据上文内容阐述你的理由。A.《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方正》)
B.《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水浒传》)
C.《武松血溅鸳鸯楼》(《水浒传》)
-
10、(1)、结合诗歌内容,分别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所表达的情感。
①出山回望翠云鬟
②山中对酒空三叹(2)、有人建议将诗中“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一句作为道场山景区的广告宣传语。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
11、 名著阅读(1)、同学们围绕艾青诗歌特点展开了讨论,请你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艾青是中国现当代诗人,但他明显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充满正能量:早期多写国家民族苦难与反抗,后期多赞美社会文明与正义。
小文:是的,艾青始终葆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创作很好地体现了范仲淹倡导的精神追求:“ , 。”
小语:在艺术手法上,他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色,明显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壮美的画面,令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著名的两句:“ , 。”
小文:他善于借用意象来表达情志,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这样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比如“ , 。”
(2)、读艾青短诗《礁石》,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艾青的诗
学习任务
礁石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选自《艾青诗选》)
①请任选一个角度,分析《礁石》一诗的艺术特点。
②请任选一个你熟悉的事物,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可仿写《礁石》,也可自创;4~6行即可。
-
1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久居城市,窗外一声鸟鸣,可谓天籁;漂泊异地,蓦然一缕乡音,如同天籁;身处困境,简单一声安慰,恰似天籁……一段动听的乐曲,一个优美的噪音,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但也有的人对此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字数700;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
13、阅读以下诗歌,完成小题。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①空,弟兄羁旅②各西东。
田园寥落③干戈④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⑤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选自《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世业:祖先遗留的产业。②羁旅:漂泊流浪。③寥落:荒芜零落。④干戈: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1)、这是一首情感浓郁的抒情诗,诗歌颈联借助、雁、等意象诉说离乱之苦。(2)、诗人妙用比喻,“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妙在。 -
1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晏子举贤
西汉·司马迁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越石父贤,在缧绁中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②。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③。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 “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④。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批注】“也”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我魏婴虽然没什么仁德,但帮助你解危脱难,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和我绝交呢?”“也”表达了魏婴对越石父请求绝交充满疑问,急于想从越石父口中得到答案的迫切心情。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⑥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⑦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⑧。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越石父:齐国贤人。缧绁: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②涂:通“途”,路上。骖:古代一车四马,骖是两边的马。③绝:断绝,此处为绝交。 ④诎:通“屈”,受委屈;信,通“伸”,受尊重。⑤感寤:认识,了解。⑥御:车夫。⑦自下:自处下位,表示自谦。⑧抑损:谦卑退让。
(1)、 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空格处加点词的意思。方法提示
解释加点词意思(3、4小题填序号)
联系课内文言文字词
既相齐:
考虑词类活用
晏子怪而问之:
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摄衣冠谢曰: A.道歉 B.辞别 C.感谢
于是延入为上客: A.伸长 B.蔓延 C. 邀请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遭 之 涂 解 左 骖 赎 之 载 归。
(3)、虚词“也”表示判断、肯定或疑问等语气,仿照文中批注,揣摩下句 “也”字的表达效果。“……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4)、《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如下方示例。请细读《晏子举贤》,举一处运用对比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
15、【非文学性作品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如何成为一个“学霸”
“学霸”有很多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指那些会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学霸在先天方面可能有一些优势,但是在心理学家眼中,学霸之所以为学霸,正确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最重要要的原因。本文想为各位呈现一些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详尽发问法: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
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习成绩。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读憶了,实际上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理解。当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时,我们会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因而也会记得更牢。所以,我们应打破教条式接受知识的习惯,对学到的每个知识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理意象法:用心作画印象深
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理意象法的关键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在心理学界早就流传一句话:只要能付诸比喻和联想,使其“可见”,就没有记不住、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学习内容放到一个心理图像里,这个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画、 一个动态的故事。心理意象法把新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实现知识整合,提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
三习题检测法:从内部主动回忆
大部分学生都很不喜欢习题测验。但是,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记忆。190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一般而言,从内部进行主动回忆比从外部吸收的印象要深。”所以,我们能给学生的建议是适量地做高质量的习题,而这种习题最好是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写。习题测验的过程必然是存在心理煎熬的,然而要看到它对学习的巩固作用。
四分散学习法:不要“临时抱佛脚”
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并能长期掌握知识,那就要用分散学习法了。对于学习来说,有计划有间隔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值得推荐的,因为有些人虽然可以考前突击去记住大部分内容,但是没有前者来得牢固和持久。从长远的效果考虑,应把“少量多次"作为首要策略。分散学习10小时相比集中学习15或20小时,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而且,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比偶然出现这样的分散学习要好得多。当然,这种方法的运用还要考虑所学内容的特点。
五交叉学习法:促进思维快速转换
交叉学习,是在一个学习阶段内学习多个技能,进行穿插练习。如果我们利用交叉学习的方法,会得到比长时间学习同一种内容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进行交叉学习,在做下一类习题的时候,前面的知识点和习题种类仍然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因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不同问题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样,下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把问题归类到不同知识点上。因此,我们不妨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交叉地排在学习计划中,这样能让我们在快速转换思维的过程中对知识系统进行灵活地调整和明确地区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材料1】
罗马房间记忆法是一种古老的记忆法,当时的政治家为了发表长篇演讲,要记下大量的资料,为方便记忆,便创造了这个方法。其特点就是利用自己的房间作为记忆的“档案柜”,把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链接材料2】
学霸何晓羽作息时间表(部分)
6:40-7:00
起床
7:00-7:10
背诵一篇英文短文
7:10-7:30
早餐
7:30-7:50
识记十个英语单词挑战一道数学易错题
7:50-12:00
上课
12:10-12:20
学习英语语法
12:20-12:40
午餐
12:40-12:50
背诵一首古诗词
12:50-14:00
午休
14:00-14:20
阅读名著片段
(1)、“链接材料1”中的“罗马房间记忆法”与选文哪种学习方法类似?请指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2)、阅读“链接材料2”,具体分析学霸何晓羽用到了选文中哪些学习方法。(3)、老师要求背通郦道元的《三峡》,小峰大为苦恼,请你根据选文,推荐两种方法帮助他背诵。结合《三峡》的内容作简要阐述。 -
16、【文学性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祭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②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③每年除夕,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④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⑤“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⑥“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至极。
⑦除夕夜,院子里里外外都是光明。不仅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⑧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⑨年一过去后,新衣服就脱下来了,灯也收了,【A】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心想: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
⑩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⑪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B】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啊?
⑫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⑬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我们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捎)了些钱。弟弟把新家的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他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⑭父亲的房子上落着雪,周围都是雪,还有树,有时从树林深处传来鸟鸣。太阳极端明亮。
⑮我们一边召唤着父亲回家过年,一边离开墓地。母亲推起自行车,哄孩子般地对父亲说:“慢慢跟着走,街上热闹,可别东看西看的,把你丢了,我可就不管了。”我心想:这回母亲要把父亲丢了,一定是丢到街上的酒馆了。
⑯正月初三过后,父亲要被送回去了。我愿意请他回来,而永远不希望送他回去。天那么冷,他又有风湿病,一个人朝回走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⑰正月十五到了。这天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⑱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
⑲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⑳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
㉑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删减)
(1)、阅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2)、揣摩散文语言的情味。
①文中画横线的 AB 两句,同是环境描写,但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二选一简要分析。
A.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第⑨段)
B.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第⑪段)
②文中两处加点词“房子”改为“坟墓”是否更恰当?请谈谈你的看法。
父亲的房子上落着雪,周围都是雪,还有树,有时从树林深处传来鸟鸣。(第⑭段)
“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第⑲段)(3)、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4)、《散文百家》准备刊登此文,你认为放入哪个栏目最适合?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A、游历山川
B、情寄风物
C、巧撷人事
D、自然物语 -
17、名著阅读,完成题目。
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它附近,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它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
②它的歌声是“格里——依——依”“格里——依——依”这种缓慢而柔和的声音,唱起来还微微发颤,使歌声更加悦耳动听。你一听就会猜想到它的振动膜是极其细薄而宽大的。如果它待在叶丛中无人惊扰的话,它的声音就不会变化,但稍有动静,这位歌手便立即改用腹部发声。
③它是个嗜食昆虫者,尤其爱吃没有过硬甲胄保护的那些昆虫;这还证明它特别喜欢肉食,但又像螳螂那样只吃自己捕获的猎物。这个蝉的刽子手还知道肉食热量太高,须用素食加以调剂。吃完肉喝完血之后,还要来点水果什么的,有时候,实在没有水果,来点草吃吃也是可以的。
(1)、上述三个片段所写的三种昆虫分别是什么?(2)、阅读科普作品要关注艺术趣味,体会科学精神。鲁迅先生认为它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结合上述文段 , 谈谈你对“有趣”和“有益”的理解。 -
18、请正确填写,补全下列诗文名句(1)、 ,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2)、庭下如积水空明,。(苏轼《寄承天寺夜游》)(3)、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4)、文人的不同境遇,赋予了“夕阳”丰富的内涵。吴均游富春山水,表必避世隐退之意:
,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陶弘景观鸟鸣鱼跃,赏自然美景之乐: , 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晏殊叠印时空,启岁月流转之思: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李清照流连忘返,忆旧时闲游之趣: , 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朱敦儒叹暮色残阳,述国破家亡之痛:金陵城上西楼,。。(《相见欢》)。
-
19、小语还为美食节写了一则消息。以下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在“特色小吃推广会”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更将美食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②本次美食文化节依次设有“特色美食厨艺秀”“特色小吃推广会”两个环节
③小厨师们展示各自不俗的手艺,制作出鸡枞凉米线、傣味拌芒果等特色美食
④2月14日,我校“神奇的菌菇”主题美食文化节在食堂广场隆重举行
⑤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美食文化进校园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A、④①③②⑤ B、④②③①⑤ C、②③④⑤① D、②④⑤③① -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美食文化节已经启动。小语为此次美食节写了一则宣传文案。
不辜负每一种食材,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智慧。有一种美味,藏匿于山林之间,它就是让人又爱又怕的野生菌。它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看得人眼花liáo( )乱。可食用的野生菌稍加烹饪就美味异常,只有吃过的人就会对它念念不忘。每到野生菌破土而出的季节,菜市场里购买野生菌的顾客总是 a ____。人们根据野生菌的特点,探索出了不同的吃法:松茸需切薄片,黄油微煎,蘸着调料吃,味道清甜;牛肝菌配火腿热炒,相得益彰,味极鲜yú( );羊肚菌香气浓郁,煲汤最能激发出它的鲜美……食物在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风味,对待食物的虔诚 b____在每个人的心中。山风拂过,野生菌的盛宴里,隐藏着中国人对美食的倔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眼花liáo 乱鲜yú(2)、选择正确的读音。
野生菌(A. jùn B. jūn )
倔强(A.jué B.juè)(3)、在文中横线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a.A. 络绎不绝 B.连绵不断
b.A.雕刻 B.镌刻(4)、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一处语病,请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