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种境界,既使人  , 又叫人  , 既愿  ,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七八个星天外,。旧时茅店社林边, 。
    (3)、 , 青山郭外斜。
    (4)、千里莺啼绿映红,
    (5)、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6)、 , 走的人多了,
    (7)、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表现红军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8)、朱熹赞美春天美好的景象,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 2、“旄(máo)”的意思最有可能是(  )
    A、形状 B、姓氏 C、旗子 D、皮毛
  • 3、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神贯注  大步流星  呆头呆脑  轻歌曼舞 B、斩钉截铁  忘乎所以  画龙点睛  明辩是非 C、栩栩如生  一忘无际  热血沸腾  念念有词 D、粉身碎骨  妙笔声花  鞠躬尽瘁  余音绕粱
  • 4、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涌澎湃(xiōng)  藏(yùn)  威风凛凛(lǐn) B、跌跌撞(zhuàng)  抵(yù) 技高一(chóu) C、自受(zuò)  单(chún) 别出心(cái) D、而散(hōng)  战(áo) 弄巧成(zhuō)
  • 5、看拼音,写词语。

    fèng xì 

     jīng yíng 

     qín xián

    línɡ lì

    shòu xuē

    dǒu péng

    pí juàn 

     níng shì

    kāng  kǎi 

    gē  da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感受。

    7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千米 自动驾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 陆区,我国航天员成功入住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节选)

    上午9时55分,中外领导人来到天安门城楼主席台,向广场观礼台上的各界代表挥手致意, 全场5.5万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10时整,纪念大会开始。70响礼炮响彻云霄,200名国旗护 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迈着有力的步伐,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行进至广场北侧国旗杆前。中国 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合唱团奏唱《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齐声高唱,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10时18分,阅兵仪式开始,标兵就位,军乐团吹响《检阅号角》。11个徒步方队、27个装备方 队接受检阅。

    10时41分,各方队开始展示。空中护旗方队率先亮相,两架直升机分别悬挂着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飞过天安门广场,直升机群在空中组成“70”字样,教练机拉出7 道彩烟。接着是由抗战老兵、英烈子女和支前模范组成的方队。然后是徒步方队,由陆海空三军 仪仗队和10个英模部队方队组成。他们步伐整齐,英姿飒爽,尽显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风采。值 得一提的是,在本次阅兵中,三军仪仗队首次由男女兵混合编成。之后是来自五大洲17个国家 的军队方队或代表队。随后是装备方队。受阅的各型装备编成6个模块,以排山倒海的气势隆 隆驶来。11时25分,由陆海空三军航空兵编成的9个空中梯队呼啸而来。预警机、轰炸机、加油 机、歼击机、舰载机等183驾战机,以新颖的编队在低空飞过天安门广场。当70架直升机组成的 编队最后通过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时,7万只和平鸽展翅高飞,7万只气球腾空而 起,《歌唱祖国》的激昂乐曲响彻整个广场,广场内外成为一片欢腾的海洋。

    纪念大会历时1小时38分钟,于11时38分圆满结束。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排山倒海: 

    ②经久不息:

    (2)、短文按照 顺序,首先写阅兵仪式前的情景,接着写  , 然后写  , 最后写纪念大会圆满结束。
    (3)、第3自然段运用了  的方法,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不同类别的受阅方 队。这样写的好处是 
    (4)、短文字里行间表达出一种热烈、庄严的气氛,请你从中选择一处,用横线画出来,并说 说这样写的好处。
    (5)、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的场面激动人心。请你也试着把下面的一 段话补充完整,把场面描写得更加生动。

    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入场仪式开始了。 。这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 8、查资料,填一填。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是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是 
  •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 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 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 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 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 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 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1)、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受检阅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整齐威武情景“”的描 写,写各个方阵的风采是对具体的“”的描写,这种方法是 。这样 写的好处是
    (2)、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阅读时,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读完选文,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
  •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按照 的顺序叙述,记叙了四个场面:①  ;②举行典礼; ③  ;④  。
    (2)、本文记叙了 年 月  日在首都  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 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心情,展现了 
  • 11、品读课文重点句子,完成练习。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两股‘红流’”指。“流去”的意思是  , 写出了游行队伍。
    (2)、这句话中的“光明”既指  , 更是指 
  • 1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照样 子,写句子)

    秋夜,院子里安静极了,只听见  , 只听见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 , 红旗翻动,像  (补写比喻句)
    (3)、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 1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1)、

    迎风 

    (2)、上面的词语中,形容色彩繁多的是 , 像这种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还 有
    (3)、画横线的词语的意思是 , 像这种形容声势大的四字词语还有。_
  • 14、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瞻仰”指  地看,如瞻仰 。我还知道其他表示“看”的词语,如“向四周 看”是 “向远处看”是  , “向下看”是 

  • 15、查字典,填空。

    查“融”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融”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固体受热变软或变为流体;②融合,调和;③流通。“金融”中的“融”应选第  种解释,“水乳交融”中的“融”应选第  种解释。

  • 16、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城门上的shí  lán上,挂着几盏大灯笼,还有五彩的qí  zhì在迎风飘扬。
    (2)、tǎn   kè车 jù  lí我们还远,现在只能听到震耳的lóng   lóng声 。
  • 17、校园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地方。让我们来一次时空穿越,到二十年后的校园去看一看。请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校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完成一篇习作,字数不少于400字。

    ㅤㅤ温馨提示:①想象要合理,把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梳理一下,从不同的方面把变化写具体:②题目自拟,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③写完后读一读,用修改符号改正其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地方。

  • 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ㅤㅤ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ㅤㅤ专看文学书,也不好。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ㅤㅤ古今中外,书籍浩如烟海。但书虽多,有永恒价值的却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些需要的书来读。冰心奶奶也给我们提出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建议。

    【材料二】

    故事名称

    主人公

    经历的磨难

    结局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

    王母娘娘阻挠,夫妻被银河分离。

    喜鹊搭桥,七夕相会。

    《白蛇传》

    许仙、白娘子

    法海阻挠,白娘子被压雷峰塔。

    小青救援,全家团圆。

    《孟姜女哭长城》

    范喜良、孟姜女

    丈夫被抓,为修建长城劳累而死。

    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夫妻“相见”。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祝英台

    祝英台被迫嫁人,梁山伯因思病逝。

    变成蝴蝶,双宿双飞。

    【材料三】

    光明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喜好调查表

    类别

    文史类

    科技、科幻类

    故事类

    卡通画类

    学术知识类

    比例

    2.7%

    13.8%

    45.8%

    32.3%

    5.4%

    【材料四】

    ㅤㅤ近年来,通过电子书、阅读器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流行。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ㅤㅤ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ㅤㅤ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ㅤㅤ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每个人都要想办法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1)、阅读四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①我们要学会在众多的书籍中做选择。想知道如何选择一本书,应该重点读材料三。

    ②材料二中发现这四个故事都是中国民间故事,结局大多很美好。

    ③结合材料,我发现光明小学的学生课外阅读面很窄。

    (2)、阅读【材料四】,梳理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具体指什么?填写下表。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

     

    获取快

    碎片化阅读的“忧愁”

    形成思维惰性

    得出的结论

    (3)、班级里掀起关于阅读的辩论。你支持哪方的观点呢?结合四则材料,说明理由(至少两点)。

    正方:我认为广泛阅读能汲取多方“营养”,让我们的知识面更广。

    反方:我觉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类书来读,读深、读透,收获更大。

    我支持              的观点,理由:                                                    

  • 19、文学阅读

    母亲(节选)

    作者:梁晓声

    ㅤㅤ①我想念我的母亲。有三只眼睛隔窗瞅我,都是那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我觉得那是一种凝视。

    ㅤㅤ②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讲她的往事——兄弟姐妹众多,七个,或者八个。一年农村闹天花,只活下了三个——母亲、大舅和老舅。

    ㅤㅤ③母亲讲时,眼泪扑簌簌地落,落在手背上,落在衣襟上,也不拭,也不抬头。与其说母亲是在讲给我们几个孩子听,莫如说更是在自言自语,更是一种回忆的特殊方式。

    ㅤㅤ④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翻砂——那是男人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稍有不慎,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

    ㅤㅤ⑤母亲每天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支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当年城市里强行节电,居民不允许用超过40支光的灯泡。母亲的双眼就是在那些年里熬坏的。

    ㅤㅤ⑥清晨,在我们横七竖八陈列一床酣然梦中的时候,母亲已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生大饼子,悄没声息地离开家,迎着风或者冒着雨,像一个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孤单旅者似的“翻山越岭”,跋出连条小路都没给留的“围困”地带去上班。

    ㅤㅤ⑦才三岁多的小妹她想妈,哭闹着要妈。我告诉母亲小妹想她。

    ㅤㅤ⑧“嗯,嗯……”母亲倦得闭着眼睛脱衣服,一边说:“我知道,知道的。别跟妈妈说话了,妈困死了……”

    ㅤㅤ⑨话没说完,搂着小妹便睡了。

    ㅤㅤ⑩第二天,小妹醒来又哭闹着要妈。

    ㅤㅤ⑪我说:“____”

    ㅤㅤ⑫枕上深深的头印中,安歇着几茎母亲灰白的落发。

    ㅤㅤ⑬我用两根手指捏起母亲的落发给小妹看,小妹亦用两根手指将母亲的落发从我手中捏过去,神态异样地细瞧;接着将母亲的落发放下在她留于枕上的深深的被汗渍所染的头印中,趴在枕旁,守着。好似守着的是母亲……

    ㅤㅤ⑭生活没能将母亲变成个懊丧的怨天怨地的女人。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乐观。那乐观究竟根据什么?当年的我无从知道,如今的我似乎知道了,从母亲默默地望着我们时目光中那含蓄的欣慰。

    (1)、阅读短文,想场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的镜头。
    小妹守着母亲的落发思念母亲。
    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镜头四镜头五
    (2)、文中有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请你任选一位,结合事例与细节评一评。

    我选择的人物:①

    我的评价:②

    (3)、当小妹醒来又哭闹着要妈时,“我”会怎么回答呢?联系文章,在横线处填写。
    (4)、在课文《慈母情深》中用到了多处反复的手法,在镜头五中,反复写到了哪个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文中“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乐观。”那“乐观”究竟根据什么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母亲的乐观源于她坚定地认为生育了我们,就应该把我们抚养成人。 B、母亲的乐观源于她的坚强和耐心,她相信自己能够战胜苦难。 C、母亲的乐观源于她有一个圆满的家庭。 D、母亲的乐观源于她对子女的爱与期待,她相信自己的孩子。
    (6)、梁晓声笔下的母亲是千千万万的母亲中的一个代表,他说“一个个写来,都是些充满了苦涩的温馨和坚忍之精神的故事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读了文章,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母亲对你的爱。
  • 20、文言文阅读

    董遇谈三余勤读

    ㅤㅤ人有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无日。”遇言:“当以‘三余’。”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董遇:三国时有名的学者。②而:连词,反而。③渴:渴望。④时:四季。

    (1)、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①文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和“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的读音和意思都一样。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一句的停顿是错误的。

    ③文中的从学者认为不想读书的原因是没有时间。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带点字的意思。

    ①人有学者 

    渴无日

    (3)、董遇认为读书可以在“三余”,以下哪几项符合?(    )(多选)
    A、一日之计在于晨,可以在早晨读书。 B、冬天是农余时节,可以在一年中的冬天读书。 C、每个季节里都有阴雨天,可以在这个时候读书。 D、可以在每天的晚上时间读书。
    (4)、如果你遇到“从学者”,会如何劝诫他呢?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说一说。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