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林小学及周边学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阶段检测评价卷
- 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四川省眉山市天府新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景苑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学科阶段测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多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小学联考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1、同学们,身边的人形形色色。有的人身强体壮,有的人勤奋好学,有的心胸开阔,有的人风趣幽默,还有的人······他们穿梭在我们身边,他们的言行举止,嬉笑怒骂,各有风采,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味道。
请你以“那个人真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事例清楚,语句通顺,情感真挚。不得在文中出现具体的人名、校名,不少于400字。
-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六)
宋·陆游
僵卧①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②。
夜阑③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④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直挺挺地躺着。②戍轮台:为国驻守边疆。③夜阑:夜深。④铁马冰河:形容金戈铁马的战斗场景。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诗人写诗之时天气恶劣,风雨大作,因而有感而发。 B、诗人是在边关上听着金戈铁马的厮杀声写下的本诗。 C、“僵卧”一词显示出此时诗人年事已高,身体衰弱。 D、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渴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建功立业。
(2)、下列诗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僵卧孤村/不自/哀 B、尚思/为国/戍轮台 C、夜阑卧/听风/吹雨 D、铁马冰河/入/梦来
(3)、结合陆游生平和《示儿》,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3、团圆饼
寄居异国,几乎年节不分。每到中秋,既无心举头望明月,也无兴趣买象征明月的月饼来应景,一心思念的却是当年母亲一双巧手做的"团圆饼"。
其实,母亲经常都做各种香喷喷的饼。到了中秋节,她就说自己手里捏的是"团圆饼",她并不称它为"月饼"。她说月亮是高高在天上,放光明照亮世间的"月光菩萨",怎么可以摘下来吃呢?说得外公和老长工阿荣伯都呵呵地笑了。
母亲做团圆饼时,先炒好馅儿,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雪里蕻炒肉末。由阿荣伯揉好面,切成平均的一团团,她再来包。我当然少不了在边上帮倒忙,为的是想快快有得吃。但母亲总要我先拜了拜月亮菩萨,供了祖先,才准我吃。
外公爱甜食,母亲就特别为他老人家加工加料,做鸡油豆沙加枣泥馅儿的,摆在他床边由他随时可以吃。我就在外公身边跟进跟出,不用说,又油又香的枣泥饼,大半都给我吃了。
在银色的月光下,我扶着外公在庭院中散步,听他讲母亲少女时代既能干又热心照顾邻居的许多事儿,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总也听不厌。母亲却说:"许多事儿都是你外公加油加酱编出来的,我哪有那么好?"外公又捻胡子呵呵地笑了。
母亲定定地注视着外公,低声对我说:"外公一年年老了,你一年年长大以后,要去外路读书,不知还有几个中秋节能在外公和我身边一起过呢!"
我听了心里怅怅的,抬头望外公,他笑得满脸皱纹,白胡须在月光中微微飘动。我觉得外公像一位老仙翁,就要冉冉升天而去,不由得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外公微微颤抖的手,紧紧捏着我的小手说:"小春,祭拜过月光菩萨,你就赶紧写信到北京给你爸爸,要他快点回来,逢年过节,总要一家团圆,吃你妈妈做的团圆饼啊!"
阿荣伯兴匆匆地从街上买来一个好大的月光饼,有小桌那么大,阿荣伯说是专为祭月亮菩萨的。祭拜过月亮,我就急着要吃那大大的月光饼。可是妈妈不让我掰开来,说一定要过了十六才能吃。
“十五月光十六圆。十五和十六都是团圆的好日子,要先吃我自己做的团圆饼。”妈妈笑眯眯地说。
妈妈的命令,连外公都得听。所以阿荣伯就把那大大的月光饼高高挂在厨房柱子上,让我只能对着它闻香味。过了十六,他才把饼切开,半个给外公放在他房间里慢慢儿吃,半个大家分来尝尝。连妈妈都夸好香好脆呢。她想了一下,要阿荣伯再去买一个来,挂在她自己房间里。到了晚上,她搂我在怀里,对着大月光饼呆呆地看半天,拍着我轻声地说:"小春,写封信给你爸爸,告诉他我们屋子里有个大大的团圆饼,要他明年回来过中秋节,一家团圆多好?"
在摇曳的烛影中,母亲的笑靥里闪着泪光。我想念起远在北京、迟迟未归的爸爸,想起外公催我写信催他快快回家的热切神情,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更深深体会到老师教我的古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有改动)
(1)、母亲为什么要叫“团圆饼”而不叫“月亮饼”?(2)、线句描写了外公什么特点?表达了我对外公什么样的情感?(3)、根据文中信息,判断下面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①从文中的情节中可知母亲思念北京的父亲,渴望以家人团圆。
②文中的我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不顾家人偷吃月亮饼。
(4)、文末引用了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用意。(5)、团圆饼作者用难忘记,直到长大后还写下这篇文字纪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难忘团圆饼的理由是什么。 -
4、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我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我们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一百二十公里。敌人的两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七点钟,离泸定桥还有五十五公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淋透了。战胜敌人心使他们忘记了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忽然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多公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两三米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第三连。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啊!"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1)、联系上下文,课题“飞夺泸定桥”“飞”所指是。(2)、下列属于是飞夺泸定桥的困难是( )。(多选)A、路途远 B、时间紧 C、地形险 D、有援军(3)、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泸定桥的特点,从侧面表现出红军战士的精神。(4)、飞夺泸定桥的过程艰难又惊险,结合文章内容,找一处你最印象深刻的一处情节,谈谈你的感受。(5)、英勇的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夺下泸定桥,取得了长征路上的一大胜利。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结合生活实际,作为一名生活在幸福中的小学生,你想对那些英雄们说些什么。 -
5、课外阅读,用“正确”“错误”表示。(1)、民间故事口耳相传,因此没有固定的类型与重复的段落。(2)、非洲的民间故事精彩纷呈,尤其是狡猾又幽默的列那狐,是非洲民间故事中的代表人物,深受大家的喜爱。
-
6、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名言和古诗文。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国家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刻,总有仁人义士振臂高呼:南宋岳飞将军“ , , 空悲切”表达了时不我与的悲哀;“ , ”表达了对南宋达官贵人们寻欢作乐,苟且偷生的愤怒;“ , ”告诉我们国家复兴,人才强国的道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 年富则国富,。”我辈当自强!
-
7、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1)、提高阅读的速度,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要弄懂再读下去。(2)、班级公约由老师和班干部同意通过就好了,每个人应该自觉遵守。(3)、人们根据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名字,创作出了《牛郎织女》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4)、著名的爱国诗歌《七子之歌》的作者是郭沫若先生。
-
8、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参加运动会,使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需要坚持锻炼。 B、我们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争做钱塘好少年。 C、秋天的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引得游客们纷纷前来。 D、全体师生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动画电影《田螺姑娘》。
-
9、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A、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B、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凶残的侵华日军制造了举世瞩目的“南京大屠杀”。 B、老师们起早贪黑,处心积虑地帮助每一位同学取得进步。
C、一听说要开运动会,同学们个个剑拔弩张 , 干劲十足。
D、小英雄雨来足智多谋 , 跳进河里逃过了日寇的魔爪。 -
11、下面四组词语,把完全正确的一组序号填在括号里( )。A、寻常 暴发 讯期 美中不足 B、爱幕 解绝 假如 完好无缺 C、思惠 配合 好歹 难以至信 D、赤道 象征 迟延 诗情画意
-
12、下面四组词语,每组都有一个不正确的读音,把序号填在括号里。(1)、A、平衡(héng) B、眼睑(jiăn) C、嵌(qiàn)入 D、嗜好(hăo)(2)、A、防御(yù) B、上卿(qīn) C、承诺(nuò) D、鸵(tuó)鸟(3)、A、自恃(chí) B、己(jǐ)亥 C、抖擞(sǒu) D、剔(tì)透(4)、A、后悔(huĭ) B、发誓(shì) C、结(jiē)婚 D、稀罕(han)
-
13、根据拼音,在语境中把句子填写完整。
圆明园是jǔ shì wén míng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英法联军纵火劫掠之前,那里有jīn bì huī huáng的殿堂,bù jì qí shù的qí zhēn yì bǎo。而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这是我们民族永难wàng què的伤痕,也是qīn luè者永难xiāo huǐ的zuì zhèng。
-
14、将下面的诗句写完整,要求正确、端正、匀称。
王
师
中
原
日
,
无
忘
告
。
-
15、假如你们班里来了一位新班主任,她想尽快熟悉班里的同学。请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向班主任介绍一下自己,让她能更好地了解你。在写之前想一想:你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你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你最大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你还想介绍自己哪些情况?可以用什么事例来说明?要求:书写工整,语句要通顺,不少于400字。相信在你的详细介绍下,班主任老师对你印象会更加深刻哦!
-
16、阅读小古文,完成相应练习。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①。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②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③ , 诘曰:“吾适④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⑤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⑥ , 延⑦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释】 ①葺(qì):修理房屋。②妻子:妻子和儿女。③诟:责骂。④适:指女子出嫁。⑤何以:凭什么。⑥旦日:第二天早上。⑦延:请。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篱败不修(破败) B、东藏西匿(躲藏) C、徒耗资财(徒弟)(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哪一项?( )A、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 B、篱败/不修,瓦裂/不葺。 C、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3)、下列对“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叫他迂公,个性吝啬。 B、有一个姓迂的人,在世的时候被叫作迂公,个性吝啬。 C、有一个叫迂氏的人,在世的时候被叫作迂公,个性吝啬。(4)、《迂公修屋》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请结合小古文内容谈一谈。 -
17、阅读《荔枝》,完成相应练习。
荔枝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了。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地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是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信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
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1)、文章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几件事,梳理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表。自然段
事件
自然段
事件
①
第一次买荔枝
④
②
⑤
每年吃荔枝
③
⑥
荔枝年年红
(2)、作者用两种水果表达了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态度,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我”买荔枝,虽然价格昂贵,但体现了“我”对母亲的一片孝敬之心。 B、母亲在客人面前端走沙果,是不想在客人面前丢脸,有些虚荣。 C、从“我”希望变戏法一样把沙果变走这一想法,说明“我”有点虚荣。 D、由买处理水果这件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节俭的人。(3)、品读第③自然段中关于“我”和母亲的描写,根据提示填一填。(4)、第③自然段划“画横线”句子分别从母亲的、、进行描写,表现了母亲。(5)、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暗含了作者太多的思绪,看似平淡的话语,在作者心底掀起了感情的波澜。 B、文章题目是荔枝,所以结尾只是对自然生长的一种真实反应,荔枝年年会红。 C、荔枝可以年年红,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十分遗憾,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6)、面对母亲买回的沙果,作者“连声说真好吃”,“不住口说真便宜”,对作者这种安慰母亲的“把戏”,你是否赞同?请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
18、阅读《一束花》,完成相应练习。
一束花
有一个人在拥挤的车潮中驾着车缓缓前进,到前方十字路口时,正好赶上红灯。就在他等红灯的时候,走过来一个衣衫褴褛(lǚ lǒu)的男孩,敲着车窗问他要不要买花,他拿出2美元准备买花。这时绿灯亮了,后面的人猛按喇叭催着,他也很着急,于是他用很不好的态度对正问他要什么花的男孩说:“什么花都可以,你只要快一点儿就好。”拿到钱的男孩十分有礼貌地说:“谢谢您,先生。”
开了一小段路后,他有些良心不安。他粗暴无礼的态度,却得到对方如此有礼的回应。于是他把车停在路边,回头走向男孩表示(道歉 歉意),并且又给了男孩2美元,要他自己买一束花送给喜欢的人,男孩笑了笑并道谢接受。
当他回去发动车子时,发现车子出现了故障,怎么也发动不了。在一阵忙乱后,他决定步行找拖车帮忙。这时,一辆拖车已经迎面驶来,他大为惊讶。司机笑着对他说:“有一个男孩给了我4美元,要我过来帮你,并且还写了一张字条。”他接过字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这代表一束花。”
立即表达心中的想法,勇于认错,才是真正的勇者。你的一份善意往往能立即得到回报,而内心的释怀正是最好的报答。(有删改)
(1)、划去短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2)、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粗暴无礼的态度”指的是 , “如此有礼的回应”指的是。(3)、对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又给了男孩2美元,因为他觉得这个在十字路口卖花的男孩太可怜了。 B、善待他人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真挚的回报。 C、他良心不安的原因是他对男孩粗暴无礼,却得到对方有礼的回应。(4)、短文中加点的两个“一束花”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
19、填写合适的诗词。(1)、 《芙蓉楼送辛渐》中,诗人融情于景,“ , 。”道尽了离别之情;《塞下曲》中,“ , 。”描写了虽然天寒地冻,但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的景象;《墨梅》中,“ , 。”体现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情操。(2)、生活处处皆语文。校园里的石头上刻着一个“勤”字,应该是警示我们“ , 学海无涯苦作舟”。一进校门的墙壁上写着《周易》里的: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看到这句话,我满心欢喜于与书中的名句相遇。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还有一个书法梦,坚持天天练毛笔字,我又想起“学习不怕根底浅,”。
-
20、这段文字中有四处语病,请在原文上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六一儿童节那天,举办了《放飞梦想•快乐启航》的文艺演出。活动中,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上台表演,真可谓是高潮迭起,掌声不断,气氛非常热烈。特别是杨阳同学的舞蹈“看灯”博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通过这次活动,使一些同学得到了很好的锻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