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其意在(     )
    A、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B、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重塑儒学正统地位 D、增强国人民族意识
  • 2、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表明洋务新政致力于
    A、发展资本主义 B、改变封建制度 C、推动社会转型 D、挽救国家颓势
  • 3、1864年,两江、直隶、陕甘、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及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巡抚等都出自湘淮系。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B、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 C、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D、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 4、《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
    A、引导传统地理观的变革 B、推动各阶层力量的联合御敌 C、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 5、据《潘秀才日记》记载,道光廿九年(1849年)二月十七日,两广总督徐广缙“在虎门江面的英舰上与夷人会谈。夷人又提入城一事,实乃可恶!广州城乃吾民居住之地,怎可让外夷居住。况夷人面日怪异,实乃妖类”。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鸦片战争期间的反侵略 B、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C、东南沿海陷入边疆危机 D、近代外交理念的萌发
  • 6、学者萧致治在《鸦片战争史》一书中写到,“就社会制度而言,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比起世界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大大落后,成为束缚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和文化科学进步的桎梏。”作者意在强调(     )
    A、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 C、社会制度决定战争成败 D、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
  • 7、武宗初宠东宫旧竖刘谨,别立内厂,使谨主事,并东西厂亦在监察之中。武宗坐朝,有人投匿名书于路旁,数谨罪恶。瑾便矫诏,诏百官三百余人,跪在午门外,加以诘责。材料反映了当时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内阁权势膨胀 D、监察制度的完善
  • 8、读如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

    时间

    历史事件

    1684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1726年

    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1762年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A、积极维护国家的统一 B、施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D、外交方式日益与国际接轨
  • 9、宋代,鄂州“贾船客舫,不可胜计,市邑雄富,列肆繁错。盖川、广、襄、淮、浙贸迁之会”。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C、区域商业贸易的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 10、唐朝时期,科举士人贡举及第,仅获得出身。要入仕为官,尚需通过吏部的“释褐试”,即要求候选人体貌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以及文理优长。这有助于(     )
    A、提升治理国家的能力 B、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垄断 C、扩大吏部的职权范围 D、完善中枢机构的制衡机制
  •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这主要体现了(     )
    A、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 C、儒道佛等思想合一的趋势 D、文人乱世中的精神追求
  • 1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但是到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B、对外征战开疆拓土 C、尊崇儒学重义轻利 D、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 1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朝的历史叙述。这表明当时(     )

    记述

    出处

    四维(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贾谊《治安策》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班固《汉书》

    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A、出现历史倒退 B、宗法制度趋向瓦解 C、社会矛盾丛生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实用性强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具有“经世致用”的实践性或实用性,是以兼顾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为特征的

    交融性特征明显

    中国古代科技的交融性,是指科技、理工、文理的交融,中国古代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天文历法算术,都是综合性的科学

    具有开放性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开放性,表现在中外科技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上

    多元化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工程、医药、冶金等。这些领域都得到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和发展

    发挥独特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气候、物候、地理等资料,对于5000年气候史重建、500年旱涝史重建及其隐含周期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渝生《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优秀“基因”》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坤舆图》为两半球世界地图,内容详细,图幅巨大,现存于瑞士,馆方推测其绘于1750~1800年,而中国学者推测该图应是康熙年间作品。通过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两幅堪舆图对比,瑞士藏《坤舆图》总体上承袭耶稣会卫匡国在1655年出版的《中国新图志》,且未出现1708~1716年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中添绘的库页岛及数条山脉(故推测该图是瑞士藏图的改绘本)。《坤舆图》用连贯线条展现了清代中国陆上“疆域”,走向一致,南北回归线间绘斜直条带,标二十四节气名,用不同颜色勾勒各大洲岸线、界线、水系。此做法常见于同时代西文图,清直省、琉球及朝鲜西南岸线用黄色,不同于亚洲其余地区的绿色,并有少量地理大发现时代的重要航路,这与传教士南怀仁所制地球仪诸多信息和绘法相符。瑞士藏图上欧亚大陆中纬度宽度约为130°,因此所据是经度革新后的西文图(全球经度观测的革新性成果最早见于17世纪90年代的法国)。

    自17世纪80年代一批“国王的数学家”进华并为清廷服务,来华的法国耶稣会人数渐增,凭借着当时不断发展的地图学知识,他们取得了对地理学、地图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康熙帝的信任,并一直保持着与法国皇家科学院之间的密切联络,深度参与全球性的天文大地测量活动。

    ——摘编自林宏《瑞士藏康熙朝〈坤舆图〉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学者推断瑞士藏《坤舆图》绘于康熙朝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欧洲地图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以及《坤舆图》的价值。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年9月,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停废,基层社会学堂的数量急剧增多。科举停废前士子纷纷变换观念,改弦易辙,不再死守科考一途,开始寻求多元化的职业取向与路径,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多的实际机会。辛亥革命老报人朱峙三在日记中写道:“科举去年明令停废,自是以后各县专办学堂,以为培植人才之地,可望吾国富强矣。”他考取了县里的师范学堂,陶醉在“自建学堂后,气象一新,书声嚷嚷然,夜景犹佳”的氛围中。后来他在论及这一转变时说:“时论谓朝廷如不办学堂,则乡里儒生坐井观天,囿于一隅,不得相聚于大都会城市中,何曾有革命种族思想耶?”

    ——摘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 1904 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近代交通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港口的兴建,东北地区相继兴起一大批新城镇,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初其雏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东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 1941年,东北大都市有沈阳、哈尔滨、长春等16处,小都市172处,另外还有一些小城镇,共计 312 处城镇。

    ——摘编自荆葱兰、张恩强《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关内移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1/3放在了东北。从投资额来看,东北占44.3%,接近一半。东北地区成为了共和国重点布局地区,也就是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龙头、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并走在了国家前列。

    ——摘编自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
  • 18、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这主要说明汉初
    A、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 B、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 C、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 D、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
  • 19、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该举指
    A、阻断了士族晋升的渠道 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 20、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
    A、形成了制约机制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实现了权力集中关系 D、避免了裙带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