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14-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这反映了( )A、工业革命增加了女性就业机会 B、战争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C、经济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D、思想解放激发女性就业热情
-
2、佛罗伦萨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早在14世纪初期,这座以羊毛和纺织业为主的城市就已繁荣起来。在15世纪,佛罗伦萨一跃成为学者、文人、美术家们的活动中心,这根源于( )A、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 B、人文主义思潮的高涨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
3、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用以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规定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通过特许状所建立的政府组织体系在某些重大方面与当代宪政体系相似:政府在权力上受到限制、官员定期选举等。由此可以推断特许状( )A、为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奠基 B、阻碍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发展 D、导致国王的权力遭到削弱
-
4、如图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在殖民活动中,远行的希腊移民带着母邦的土壤前往陌生的远方建立新的城邦。他们在新建立的子邦实行与母邦相同的政治制度,甚至使用与母邦相同的名称,在遇到危险时向母邦寻求支援。由此可知,希腊殖民活动( )A、促进了地域文化扩展 B、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再现了古代文明互鉴 D、推动了雅典民主确立
-
5、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同为独立自主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应担负责任和使命,以中法关系稳定性应对世界不确定性,加强在联合国的协调,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领和支持。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外交( )
①以欧洲地区为战略重点 ②致力于全球南方国家发展
③凸显了大国智慧与担当 ④以联合国为外交活动舞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6、“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重要话语建构。如表是不同时期“新中国”一词的含义。“新中国”内涵变化反映了( )
时间
内涵
192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造成新中国”,即“工农劳动贫民代表会议(苏维埃)的中国”,“开始新中国将来的光明之路”。
1938年10月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为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
1946年后
中共中央文件逐渐将“新中国”与“打倒蒋介石”并列。
1948年4月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 D、人民解放战争的影响 -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对民间传统歌谣进行了改编与创作。彭湃就将客家山歌改编为“日头出来对面山,欢送阿郎去打战,打了胜仗阿郎返,伢爱手枪和炸弹”。此类歌谣的涌现( )A、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B、点燃了广大民众战斗的热情 C、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 D、反映了中共宣传革命的智慧
-
8、民国初年政治性党派有312个,而且“几乎所有的西方政党类型都可在中国找到”。在这些党派中,具有健全政纲或具体政纲者不过35个。这些党派提出的政纲多数趋同,其中提出最多者为“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由此可知,民国时期(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近代教育迅速发展 C、政党政治尚不成熟 D、民主意识有待提升
-
9、鸦片战争后,上海地区成为商业采购集中地,并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商业中心的辐射效应 C、列强在华进行资本输出 D、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
10、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赋税折银征收。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这一变化( )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重农政策废止 C、引起赋税制度变革 D、形成闭关自守局面
-
11、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把“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把“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作为处事之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接物之要。这一学规旨在( )A、重塑道德规范之礼 B、确立社会主流价值观 C、培养封建统治人才 D、推动学校教育的变革
-
12、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 )A、拥兵自重相互混战 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国家由盛转衰 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
13、秦汉疆域、郡县设置及管辖大致在秦长城以南,贾谊曾论及,“今陛下(汉文帝)杖九州而不行于匈奴”,天子皇帝的“称号甚美,而实不出长城”;汉武帝诏书曰:“今中国一统而北方未安”。这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B、现代中国版图定型 C、中国一统格局初步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
14、如图是位于今湖北省大冶市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它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古铜矿遗址中采冶延续时间最长、开采规模最大、采冶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水平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代表了当时青铜文化的发展水平。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礼乐制度逐渐发展 B、青铜文化灿烂辉煌 C、工商食官格局形成 D、多元一体进程加快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晚期,有英国学者提出“文明使命论”。他们认为,英国所代表的欧洲文明在海外的统治推动了亚洲和非洲的历史进步,将亚非带离野蛮时代,为亚洲和非洲带来和平、人道和符合文明标准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论断下,亚洲和非洲文明被欧洲统治者贴上懒惰、不诚实、欠缺原创性,没有任何发明的劣等文明标签,欧洲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准方式。英国政府允诺一旦亚非这些地区经过改造达到宗主国的文明标准便准许其独立。近年,有学者指出,人类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同质化,而在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要克服各类全球性挑战,共同走上现代化道路,必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及其对应的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只有通过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的坦诚交流和互学互鉴,才能让各个文明的智慧充分迸发出来,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贡献力量。
——摘编自周欣平《文明的交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任一观点予以评析。(要求:明确列出所评观点,评析时须史论结合)
-
16、【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一:19 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踏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民族意识,民族主义的情愫以各种方式在不同社会群体身上表现出来。甲午之后觉醒了的民族意识在巨大的民族耻辱感的推动下,借鉴西方近代思想,逐渐走出了传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尝试着以西方的民族主义来革新本民族的国民性时,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学会了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以民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阶段资产阶级对民族主义有了全新的把握,对民族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提升。
——摘编自马俊林《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现代化》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传统的民族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不仅激发了中国各族人民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生存的共同责任感,也促使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走到一起在反帝反封建的大前提下,民族意识的民族性与社会性取得了一致。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高度一致,保卫国家主权与维护民族独立是一体两用,交融无间。近代民族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民主主义的一部分,近代革命具有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双重内涵。推翻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近代化的根本方向,也是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本质特征。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人民解放也是与民族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民族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
——摘编自张翠仙,郝保权《略论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时代特征。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旧社会的象征,保甲制度在新政权得以稳定之后必须清除。于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些城市自发形成的一些基层管理组织,如清洁卫生委员会、福利委员会、冬防委员会等。但也造成多头指挥、组织混乱等现象。为此,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也成立了一些城市管理组织。1954年,党和政府颁布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条例》,这两个条例是基层管理的法律依据。全国城市基层组织统一后,设立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城市街居制即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制度也随之建立。
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实质上是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延伸。条例还对居委会的组织架构作了规定:“居民委员会设委员七人至十七人,由居民小组各选委员一人组成;并且由委员互推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至三人。”到1956年,居委会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立起来了。在街居制的组织下,兴办了较多福利性质的居办经济和各类服务组织,在单位制各类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础上,辅助治理了辖区范围内的治安、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
——摘编自肖洒《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在全国建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建立的积极作用。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逐渐走下坡路,危机不断凸显。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越来越多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但到20世纪20年代,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1921-1929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较1920年下降了35%,农业赋税却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1930年负债农场从1920年的37%扩大至42%。1929年,美国农业生产率较1913年提高了26%,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但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小农无法支付新设备的成本。更加不幸的是,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一位露宿街头的农民说道:“1927年我种植棉花赚了7000美元,1931年失去了所有,1932年开始流浪。”
——摘编自孙树强《伯南克的“圣杯”: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及诱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下降,大大低于清代平均水平。1926-1937年总平均,农业收成只相当于丰年的64.4%。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输出贸易总指数逐年下降,1935年比1929年下降一半。而1934年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30年下降28%。随着西方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源源流入,现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海外,到1933年,全国农户大半处于负债之中,农民大批死亡。由于大众购买力萎缩,国内市场缩小,使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如棉纺织业破产。……面对严重的危机,许多省份征收田赋不得而归,为此一些省份还征收各种杂税和提高税率。财政当局还实行新进口税则,降低税率,推动进口品汇价倾销。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农村突出问题并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对中国农村展开了全面改造。
——摘编自符长泉《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与中国农业危机表现的异同。(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共两党处理农业危机的不同影响。 -
19、如表中所列国际组织的成立,反映了( )
成立时间
名称
1963年
国际咖啡组织
1967年
铜矿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
1974年
香蕉出口国联盟
1974年
国际铝土协会
A、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资源紧缺 B、世界生产领域开始出现国际分工 C、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D、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 -
20、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并于1906年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1924年,德国成立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这一时期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A、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B、体现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注重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 D、彰显出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
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